山西省晋中市四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文理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 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 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 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 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 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 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 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 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 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 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 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 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 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 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 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 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 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 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 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 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 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 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 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 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 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 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 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①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文章选自金开诚的《“艺术 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1.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2.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西省晋中市四校 2012 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题(文理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 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 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 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 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 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 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 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 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 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 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 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 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 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 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 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 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 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 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 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 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 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 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 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 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 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 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 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①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文章选自金开诚的《“艺术 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1.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2.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飞跃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 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 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 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 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翟鹏,字志南,抚宁卫人。正德三年进士。性刚介,历官以清操闻。嘉靖七年, 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时边政久弛,壮卒率占工匠私役中官家。守边者并赢 老不任兵,又番休无期,甚者夫守墩,妻坐铺。鹏至,尽清占役,使得迭更。野 鸡台二十余墩孤悬塞外,久弃不守。鹏尽复之。岁大侵,请于朝以振。坐寇入, 停俸。复坐劾总兵官赵瑛失事,为所讦,夺职归。 二十年八月,俺答①入山西内地。兵部请遣大臣督军储,因荐鹏。乃起故官,整 饬畿辅、山西、河南军务兼督饷。鹏驰至,俺答已饱去,而吉襄军复寇汾、石诸 州。鹏往来驰驱,不能有所挫。寇退,乃召还 明年三月,宣大总督樊继祖罢,除鹏兵部右侍郎代之。其年七月,俺答复大入山 西,杀掠太原、潞安。兵部复请设总督,乃起鹏故官。鹏受命,寇已出塞。鹏遣 千户火力赤率兵三百哨至丰州滩,不见寇。复选精锐百,远至丰州西北,遇牧马 者百余人,击斩二十三级,夺其马还。未入塞,寇大至,官军饥惫,尽弃所获奔。 鹏具实陈状。帝以将士敢深入,仍行迁赏。旧例,兵皆团操镇城,闻警岀战。自 边患炽,每夏秋间分驻边堡,谓之暗伏。鹏请入秋悉令赴塞,画地分守,谓之摆 边,九月中还镇。遂著为令。 二十三年正月,帝以去岁无寇为将帅力,降敕奖鹏,赐以袭衣。帝倚鹏殄寇,锡 命屡加,所请多从,而责效甚急。鹏亦竭智力,然不能呼吸应变。御史曹邦辅尝 劾鹏,鹏乞罢,弗允。(俺答)由顺圣川至蔚州,犯浮屠峪,直抵完县,京师戒 严。帝大怒,屡下诏责鹏。鹏在朔州闻警,夜半至马邑,调兵食,复趋浑源,遣 诸将遏敌。御史杨本深劾鹏逗留,致贼震畿辅。兵科戴梦桂继之。遂遣官械鹏, 而以兵部左侍郎张汉代。鹏至,下诏狱,坐永戍。行至河西务,为民家所窘,告 钞关主事而杖之,厂卫以闻。复逮至京,卒于狱。人皆惜之。 初,鹏在卫辉,将入觐,行李萧然,通判王江怀金遗之。鹏曰:“岂我素履未孚 于人耶?”江惭而退,其介如此。隆庆初,复官 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蒙古族的一个首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擢右佥都御史 擢:提拔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飞跃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 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 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 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 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翟鹏,字志南,抚宁卫人。正德三年进士。性刚介,历官以清操闻。嘉靖七年, 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时边政久弛,壮卒率占工匠私役中官家。守边者并赢 老不任兵,又番休无期,甚者夫守墩,妻坐铺。鹏至,尽清占役,使得迭更。野 鸡台二十余墩孤悬塞外,久弃不守。鹏尽复之。岁大侵,请于朝以振。坐寇入, 停俸。复坐劾总兵官赵瑛失事,为所讦,夺职归。 二十年八月,俺答①入山西内地。兵部请遣大臣督军储,因荐鹏。乃起故官,整 饬畿辅、山西、河南军务兼督饷。鹏驰至,俺答已饱去,而吉襄军复寇汾、石诸 州。鹏往来驰驱,不能有所挫。寇退,乃召还。 明年三月,宣大总督樊继祖罢,除鹏兵部右侍郎代之。其年七月,俺答复大入山 西,杀掠太原、潞安。兵部复请设总督,乃起鹏故官。鹏受命,寇已出塞。鹏遣 千户火力赤率兵三百哨至丰州滩,不见寇。复选精锐百,远至丰州西北,遇牧马 者百余人,击斩二十三级,夺其马还。未入塞,寇大至,官军饥惫,尽弃所获奔。 鹏具实陈状。帝以将士敢深入,仍行迁赏。旧例,兵皆团操镇城,闻警出战。自 边患炽,每夏秋间分驻边堡,谓之暗伏。鹏请入秋悉令赴塞,画地分守,谓之摆 边,九月中还镇。遂著为令。 二十三年正月,帝以去岁无寇为将帅力,降敕奖鹏,赐以袭衣。帝倚鹏殄寇,锡 命屡加,所请多从,而责效甚急。鹏亦竭智力,然不能呼吸应变。御史曹邦辅尝 劾鹏,鹏乞罢,弗允。(俺答)由顺圣川至蔚州,犯浮屠峪,直抵完县,京师戒 严。帝大怒,屡下诏责鹏。鹏在朔州闻警,夜半至马邑,调兵食,复趋浑源,遣 诸将遏敌。御史杨本深劾鹏逗留,致贼震畿辅。兵科戴梦桂继之。遂遣官械鹏, 而以兵部左侍郎张汉代。鹏至,下诏狱,坐永戍。行至河西务,为民家所窘,告 钞关主事而杖之,厂卫以闻。复逮至京,卒于狱。人皆惜之。 初,鹏在卫辉,将入觐,行李萧然,通判王江怀金遗之。鹏曰:“岂我素履未孚 于人耶?”江惭而退,其介如此。隆庆初,复官。 (选 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蒙古族的一个首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擢右佥都御史 擢:提拔
B.请于朝以振 振:救济 C.而吉囊军复寇汾 寇:敌寇 D.帝倚鹏殄寇 殄:消灭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翟鹏性情刚直耿介的一组是( (3分) ①尽清占役,使得迭更;②岁大侵,请于朝以振:③坐寇入停俸;④鹏具实陈状 ⑤御史曹邦辅尝劾鹏,鹏乞罢;⑥岂我素履未孚于人耶 A.①②③ B.④⑤⑥ ①④⑤ 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翟鹏生性耿介刚直,为官清廉。任官以来因为高尚的节操而闻名,但这也 注定了他宦途坎坷的命运。 B.翟鹏巡抚宁夏时,看到边塞防守松弛,边塞重地只剩下老弱残兵把守,于 是下令尽数清理占职位的现象,恢复了野鸡台一带的守备 C.翟鹏仕途不顺,屡遭弹劾,先后被总兵官赵瑛、御史杨本深、御史曹邦 辅、兵科戴梦桂弹劾,最终皇帝下诏将翟鹏逮捕入狱。 D.通判王江看到翟鹏上朝时行李简朴,送金钱给他,但遭到翟鹏的拒绝,王 江感到惭愧。翟鹏最终死在狱中,人们都为他惋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坐劾总兵官赵瑛失事,为所讦,夺职归 (2)帝以去岁无寇为将帅力,降敕奖鹏,赐以袭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溪居①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3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此溪后改为愚溪。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3)榜(peng):指摇船用具 此句指船行触石。 8.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说明。(5分) 答 9.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 人的“不怨”与“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
B.请于朝以振 振:救济 C.而吉囊军复寇汾 寇:敌寇 D.帝倚鹏殄寇 殄:消灭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翟鹏性情刚直耿介的一组是( ) (3 分) ①尽清占役,使得迭更;②岁大侵,请于朝以振;③坐寇入停俸;④鹏具实陈状; ⑤御史曹邦辅尝劾鹏,鹏乞罢;⑥岂我素履未孚于人耶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 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翟鹏生性耿介刚直,为官清廉。任官以来因为高尚的节操而闻名,但这也 注定了他宦途坎坷的命运。 B.翟鹏巡抚宁夏时,看到边塞防守松弛,边塞重地只剩下老弱残兵把守,于 是下令尽数清理占职位的现象,恢复了野鸡台一带的守备。 C.翟鹏仕途不顺,屡遭弹劾,先后被总兵官赵瑛、御史杨本深、御史曹邦 辅、兵科戴梦桂弹劾,最终皇帝下诏将翟鹏逮捕入狱。 D.通判王江看到翟鹏上朝时行李简朴,送金钱给他,但遭到翟鹏的拒绝,王 江感到惭愧。翟鹏最终死在狱中,人们都为他惋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复坐劾总兵官赵瑛失事,为所讦,夺职归。 (2)帝以去岁无寇为将帅力,降敕奖鹏,赐以袭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⑶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此溪后改为愚溪。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⑶榜(pēng):指摇船用具。 此句指船行触石。 8.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说明。(5 分) 答 9.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 人的“不怨”与 “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杜 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渔歌 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4)以中有足乐者 。(宋濂《送东阳马 生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一一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 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 半,二比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 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 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 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 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 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 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 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 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 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 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 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
(4)以中有足乐者, 。(宋濂《送东阳马 生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 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 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 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 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 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 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 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 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 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 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 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 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 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 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
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 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 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 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 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一一拒绝吹奏,取消资格一一纪 念碑前吹奏悲乐一一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 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 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 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 深化主题的作用。 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 师发现这是一位有出色的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中的朱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 用,并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 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 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 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 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 —— 拒绝吹奏,取消资格 ——纪 念碑前吹奏悲乐 ——破格录取 ”,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 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 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 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 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 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 师发现这是一位有出色的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3)小说中的朱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 用,并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