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津市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评(二)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的“业余精神” 宋元以后,中国绘画形成了一种“业余精神”传统,即“画画应是文人业余的艺 术修养”。一方面,文人追求一种完整人格,反对职业化艺术:而现实中,很多 文人却不得不靠绘画来谋生。这就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错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可以上溯到孔子时代。孔子说“君子不器” 君子 应具备完整的人格,而不应成为擅长某种技能的器具。这种文化心理逐渐发展成 了对业余的崇拜,不仅影响到绘画,也延伸到文学、建筑等领域。随着财富增多 和教育水平提高,文人数量远超官僚机构的需要,边做官边画画的业余之路走不 通了,所以文人开始以绘画等才能谋生,成为职业画家或作家。但画家如果是职 业的,他就很难被主流艺术评价体系认可,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结果:为了赦 免文人成为职业画家的过错,人们把评价业余画家的标准用在这些职业画家身 上。这给中国绘画造成了一系列影响。 首先,书画交易中,画家不会公开出售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是不被主 流标准所认可的职业画家。有身份的画家会通过中间人与买家联系,并且会刻意 将自己和所谓的“画匠”区分开。而在欧洲,拉斐尔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讨债却 可以成为美谈 其次,塑造了中国画独特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是基于业余精神影响的艺术标准 要超越实际功能、专注图像之外难以捉摸的文人意趣。元代以前,中国画也提倡 “师法自然”,唐代韩干在马厩中向马学习,北宋范宽在自然中向山水学习。但 元代以后,描绘真实不再是作品的追求,画家也就不再写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解释得很妙:文人画不在考究艺术功力,而在看出许多文人的感想。所以直到今 天,哪怕是外国观众在欣赏中国画时,都知道作品是画家为表达自我而创作的 我们看重的是名家手笔、风格传承,而不像西方艺术那样关注图像本身。书画交 易中鉴定用的也是相同标准,更强化了这种标准的权威性。 第三,对中国文人画题材的影响。虽然画家以“业余精神”标榜自己在作品中的 自我表达,但是他们并不能像业余精神所要求的,只把作品给真正懂他的人欣赏, 买家对创作也有很大的决定权,甚至改变画家的创作方式。如郑板桥一年能挣 千多两银子,他中等尺幅的作品是四两银子一幅,他不得不快速生产作品来满足 市场的需要,所以只能使用梅、兰、竹等热门主题和重复的笔法。这就造成了中 国艺术史评价尺度和画作题材都越来越单一。宋元之后所有不和谐的题材,比如 战争,比如鬼怪,几乎都被淘汰了,只留下能表达文人情感的山水、花鸟、人物 等主题。这对画家的创造力是很大的限制,画家想选择违反潮流、有所创新,变 得比任何时代都艰难 (节选自高居翰《画家生涯》)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器”的观点导致中国历史上对专业技术的蔑视,造成职业画家缺失。 B.中国画宋元时风格大变,其重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数量远超官僚机 构的需要。 C.西方绘画看重图像本身,欣赏和鉴定中国画时只需关注手笔、风格等因素
山西省河津市 2019 届高三阶段性测评(二)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的“业余精神” 宋元以后,中国绘画形成了一种“业余精神”传统,即“画画应是文人业余的艺 术修养”。一方面,文人追求一种完整人格,反对职业化艺术;而现实中,很多 文人却不得不靠绘画来谋生。这就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错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可以上溯到孔子时代。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 应具备完整的人格,而不应成为擅长某种技能的器具。这种文化心理逐渐发展成 了对业余的崇拜,不仅影响到绘画,也延伸到文学、建筑等领域。随着财富增多 和教育水平提高,文人数量远超官僚机构的需要,边做官边画画的业余之路走不 通了,所以文人开始以绘画等才能谋生,成为职业画家或作家。但画家如果是职 业的,他就很难被主流艺术评价体系认可,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结果:为了赦 免文人成为职业画家的过错,人们把评价业余画家的标准用在这些职业画家身 上。这给中国绘画造成了一系列影响。 首先,书画交易中,画家不会公开出售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是不被主 流标准所认可的职业画家。有身份的画家会通过中间人与买家联系,并且会刻意 将自己和所谓的“画匠”区分开。而在欧洲,拉斐尔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讨债却 可以成为美谈。 其次,塑造了中国画独特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是基于业余精神影响的艺术标准: 要超越实际功能、专注图像之外难以捉摸的文人意趣。元代以前,中国画也提倡 “师法自然”,唐代韩干在马厩中向马学习,北宋范宽在自然中向山水学习。但 元代以后,描绘真实不再是作品的追求,画家也就不再写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解释得很妙:文人画不在考究艺术功力,而在看出许多文人的感想。所以直到今 天,哪怕是外国观众在欣赏中国画时,都知道作品是画家为表达自我而创作的。 我们看重的是名家手笔、风格传承,而不像西方艺术那样关注图像本身。书画交 易中鉴定用的也是相同标准,更强化了这种标准的权威性。 第三,对中国文人画题材的影响。虽然画家以“业余精神”标榜自己在作品中的 自我表达,但是他们并不能像业余精神所要求的,只把作品给真正懂他的人欣赏, 买家对创作也有很大的决定权,甚至改变画家的创作方式。如郑板桥一年能挣一 千多两银子,他中等尺幅的作品是四两银子一幅,他不得不快速生产作品来满足 市场的需要,所以只能使用梅、兰、竹等热门主题和重复的笔法。这就造成了中 国艺术史评价尺度和画作题材都越来越单一。宋元之后所有不和谐的题材,比如 战争,比如鬼怪,几乎都被淘汰了,只留下能表达文人情感的山水、花鸟、人物 等主题。这对画家的创造力是很大的限制,画家想选择违反潮流、有所创新,变 得比任何时代都艰难。 (节选自高居翰《画家生涯》) 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不器”的观点导致中国历史上对专业技术的蔑视,造成职业画家缺失。 B. 中国画宋元时风格大变,其重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数量远超官僚机 构的需要。 C. 西方绘画看重图像本身,欣赏和鉴定中国画时只需关注手笔、风格等因素
D.市场对创作有一定决定权,这造成中国画中山水、花鸟等题材一统天下的局 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了中国文人画家“业余精神”的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并以之贯穿 全文 B.文章通过分析“业余精神”形成的深层原因,显示了作者深厚广阔的宏观视 野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始终立足于中外比较视角,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得出清晰 结论。 D.文章逐层指出了“业余精神”给中国画带来的影响,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 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B.宋元前,主业为官、业余作画现象大量存在是“业余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C.业余精神让中国画从追求写实到追求难以捉摸的意趣,丧失了可贵的写实传 统 D.历史上可能有些颇具个性的画家选择个性题材,但其声名却很难流传下来。 【答案】1.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 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 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 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 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 时,要格外小心。A项无中生有,选项对应文本第二段,文本指出“君子不器” 造成了对业余的崇拜,但未提到“导致对专业的蔑视”;“造成职业画家缺失 错误,中国古代并非没有职业画家,如文中提到的“画匠”。C项歪曲文意,该 项对应文本第四段,文本说“我们看重的是名家手笔、风格传承”,并不是选项 说的“只需关注手笔、风格等”,选项表述有误;D项范围扩大失当,中国画花 鸟、山水等题材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宋元以后才出现的。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议论文本论证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要在阅读中抓住议 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析去辨析选 项。选项C是对文本论证过程的分析,“立足于中外比较视角”不符合文章内容 本文是立足于中国历史的,文中几处与国外对比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画的特 征。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査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 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 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选项C歪曲文意,“丧失了可贵的写实传统”认定写实才是绘画的优良传统,与 原文观点不一致,原文认为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故选C
D. 市场对创作有一定决定权,这造成中国画中山水、花鸟等题材一统天下的局 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指出了中国文人画家“业余精神”的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并以之贯穿 全文。 B. 文章通过分析“业余精神”形成的深层原因,显示了作者深厚广阔的宏观视 野。 C.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始终立足于中外比较视角,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得出清晰 结论。 D. 文章逐层指出了“业余精神”给中国画带来的影响,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 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B. 宋元前,主业为官、业余作画现象大量存在是“业余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C. 业余精神让中国画从追求写实到追求难以捉摸的意趣,丧失了可贵的写实传 统。 D. 历史上可能有些颇具个性的画家选择个性题材,但其声名却很难流传下来。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 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 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 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 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 时,要格外小心。A 项无中生有,选项对应文本第二段,文本指出“君子不器” 造成了对业余的崇拜,但未提到“导致对专业的蔑视”;“造成职业画家缺失” 错误,中国古代并非没有职业画家,如文中提到的“画匠”。C 项歪曲文意,该 项对应文本第四段,文本说“我们看重的是名家手笔、风格传承”,并不是选项 说的“只需关注手笔、风格等”,选项表述有误;D 项范围扩大失当,中国画花 鸟、山水等题材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宋元以后才出现的。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议论文本论证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要在阅读中抓住议 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析去辨析选 项。选项 C 是对文本论证过程的分析,“立足于中外比较视角”不符合文章内容, 本文是立足于中国历史的,文中几处与国外对比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画的特 征。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 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 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选项 C 歪曲文意,“丧失了可贵的写实传统”认定写实才是绘画的优良传统,与 原文观点不一致,原文认为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故选 C
【点睛】小题1: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 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 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 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 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 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 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 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 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 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如选项C,原文说的是“我们看重的是名家手笔、风 格传承,而不像西方艺术那样关注图像本身。”选项说的是“西方绘画看重图像 本身,欣赏和鉴定中国画时只需关注手笔、风格等因素。”比对之后,考生会发 现,选项将其中的词语“看重”置换成了“只关注”,歪曲了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道 沈石溪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谈起“道”字。他说:道由“首”和“走之”组成,而人类生 产是头先出来,所以道最原始的含义就是新生命的诞生一最伟大的自然现象。他 对“道”字标新立异的解释激活了我记忆深处那条鱼母的故事。 天蒙蒙亮,孔雀湖丰沛的湖水漫过山垭,沿着一级级石坎淌下去,灌进山下道, 陡峭的山坡垂挂了一道宽阔的瀑布。突然我看见山下被瀑布冲出的水潭里,有条 黑影晃动。定神一瞧:是条大黑鲩。每年四五月间黑鲩会从澜沧江下游溯江而上 游进流沙河,再游进孔雀湖产卵。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黑鲩,足有一米半,比蟒 蛇还粗,少说有一百斤。浑身墨黑,肚子鼓得像特大号泡泡糖一一里面塞满鱼子。 这是一条鱼母。鱼母者,女中豪杰,女中魁首。两三丈高的山坡,被瀑布冲刷出 七八道石坎,像层层梯田;我站在最高的石坎上,等候鱼母光临 鱼母喘息了一阵,一打挺,跳到上一层石坎,像爬楼梯似的。它每跳一层后躺在 石板上喘息两三分钟,积蓄力量,再往上一层跳。跳到第四层后,它间歇的时间 越来越长,躺在石板上大口喘息,要五六分钟才能缓过劲来。我知道,它已经筋 疲力尽了。从澜沧江下游游到这里,从不休息,也极少吃东西,要提防野猪、狗 熊捕捉,又要躲避渔网和钓钩暗算,一路艰险,早已心力憔悴。如果在深水里, 还能凭借水的弹性跳起来;现在躺在石板上,又挺着胀鼓鼓的肚子,更是雪上添 霜、难上加难。 终于,它跳上最高一层石坎。它望着我,眼光冷冽,像被冰雪渍过。我咬着牙 抡起棍子,瞄准它的后脑,一棍子下去。棍子砸下的刹那,鱼头和鱼尾却向上翘 起,弯成月牙形,又猛地落下,整条鱼便以极快的速度弹出去。我打了个空,啪! 棍子砸在石头上,震得虎口发麻,棍子断成两截。我一个踉跄,差点从石坎上摔 下去。鱼母也从石坎上一级一级砸下去,一直滚进水潭。它沉进水底,过了一会 儿又飘上来,像根黑鹅毛在漩涡里打转。过了一阵,它燕尾服似的鱼尾开始摆动, 背鳍歪歪地斜在水面,挣扎着游出漩涡。我想,目睹了手持木棍的我,知道死神 正在山上等它,它很快就会游走的 这时,让我目瞪口呆的事发生了。鱼母游进瀑布,一摆尾,又开始向上跳,它跳 得无比艰难,往往要好几次才能跳上一个石坎,每次失败,都重重摔在石板上
【点睛】小题 1: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 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 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 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 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 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 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 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 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 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如选项 C,原文说的是“我们看重的是名家手笔、风 格传承,而不像西方艺术那样关注图像本身。”选项说的是“西方绘画看重图像 本身,欣赏和鉴定中国画时只需关注手笔、风格等因素。”比对之后,考生会发 现,选项将其中的词语“看重”置换成了“只关注”,歪曲了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道 沈石溪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谈起“道”字。他说:道由“首”和“走之”组成,而人类生 产是头先出来,所以道最原始的含义就是新生命的诞生—最伟大的自然现象。他 对“道”字标新立异的解释激活了我记忆深处那条鱼母的故事。 天蒙蒙亮,孔雀湖丰沛的湖水漫过山垭,沿着一级级石坎淌下去,灌进山下道, 陡峭的山坡垂挂了一道宽阔的瀑布。突然我看见山下被瀑布冲出的水潭里,有条 黑影晃动。定神一瞧:是条大黑鲩。每年四五月间黑鲩会从澜沧江下游溯江而上, 游进流沙河,再游进孔雀湖产卵。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黑鲩,足有一米半,比蟒 蛇还粗,少说有一百斤。浑身墨黑,肚子鼓得像特大号泡泡糖——里面塞满鱼子。 这是一条鱼母。鱼母者,女中豪杰,女中魁首。两三丈高的山坡,被瀑布冲刷出 七八道石坎,像层层梯田;我站在最高的石坎上,等候鱼母光临。 鱼母喘息了一阵,一打挺,跳到上一层石坎,像爬楼梯似的。它每跳一层后躺在 石板上喘息两三分钟,积蓄力量,再往上一层跳。跳到第四层后,它间歇的时间 越来越长,躺在石板上大口喘息,要五六分钟才能缓过劲来。我知道,它已经筋 疲力尽了。从澜沧江下游游到这里,从不休息,也极少吃东西,要提防野猪、狗 熊捕捉,又要躲避渔网和钓钩暗算,一路艰险,早已心力憔悴。如果在深水里, 还能凭借水的弹性跳起来;现在躺在石板上,又挺着胀鼓鼓的肚子,更是雪上添 霜、难上加难。 终于,它跳上最高一层石坎。它望着我,眼光冷冽,像被冰雪渍过。我咬着牙, 抡起棍子,瞄准它的后脑,一棍子下去。棍子砸下的刹那,鱼头和鱼尾却向上翘 起,弯成月牙形,又猛地落下,整条鱼便以极快的速度弹出去。我打了个空,啪! 棍子砸在石头上,震得虎口发麻,棍子断成两截。我一个踉跄,差点从石坎上摔 下去。鱼母也从石坎上一级一级砸下去,一直滚进水潭。它沉进水底,过了一会 儿又飘上来,像根黑鹅毛在漩涡里打转。过了一阵,它燕尾服似的鱼尾开始摆动, 背鳍歪歪地斜在水面,挣扎着游出漩涡。我想,目睹了手持木棍的我,知道死神 正在山上等它,它很快就会游走的。 这时,让我目瞪口呆的事发生了。鱼母游进瀑布,一摆尾,又开始向上跳,它跳 得无比艰难,往往要好几次才能跳上一个石坎,每次失败,都重重摔在石板上
传来啪的一声闷响。孔雀湖仿佛是强磁场,让它跳向死亡,跳向地狱,跳向毁灭! 可它还跳得那么起劲,那么执著,那么顽强。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它终于又跳到最髙那层石坎了。我看见,它尾巴砸碎了,背 鳍折断了,背部鳞片也被粗糙的石头掀得七零八落。它躺在我面前,鱼尾、鱼背、 鱼嘴、鱼鳃、鱼眼都渗着血丝,那圆溜溜的肚皮却完好无损,连皮都没擦破。它 的嘴缓慢而沉重地翕动着,两只眼睛直勾勾望着我,我觉得那两道被血过滤过的 眼光有种暗示和期待 我一棍击在它的脑壳上,它纹丝不动,只是嘴巴停止翕动。我解下绳子,从鱼嘴 塞进去,又从鱼鳃穿出来,打好结。当地有个奇特风俗,凡是在产卵期逮到大肚 子黑鲩,打死后,都要抬到孔雀湖边,让它们把鱼子产进湖里。老乡说,如果不 这样,大鱼死也不瞑目,即使把它切成段,放进油锅,它也会把油锅掀翻。我才 不信。我从小就喜欢吃鱼子,鱼母肚子鼓得那么大,少说也能挖出两碗鱼子来! 我拖着鱼母,准备回寨子。突然,手里的绳子沉得拖也拖不动。我回头一看, 条树枝缠住了鱼头。我返身把树枝拉开时,却发现是鱼母咬住了树枝!不可能 鱼母脑浆都被打出来了。肯定是这根树枝无意中插进了鱼嘴,我用力拔,奇怪的 是,怎么也无法把树枝从紧闭的鱼嘴里拔出来 我这辈子无法忘怀的事发生了。我只觉得手里的绳猛一颤,眼前闪耀起一片黑光, 湖面爆起一片水花:鱼母诈尸般跳进湖里。它的嘴紧紧咬着湖边的树枝,头枕在 岸上,它尾部的生殖腔里,喷射出一片金色的鱼子,碧水间飘起一条长长的黄绸 带!不,更像是一条金色的虹,一端连着死亡,一端连着新生。金色的鱼子绵绵 不绝地喷射出来,缓缓沉进绿色的水草间……它赢得了最后的辉煌 鱼母胀鼓的肚皮瘪了下去,尾部金色的虹也消逝了,插在它嘴里的那根树枝也徐 徐退了出来。直到我把它切成鱼块,清蒸油炸,它再也没动过一下。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朋友对“道”字标新立异的解释作为开头,巧妙过渡到作者对于黑鲩 故事的联想,同时开启并强调了本文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关注。 B.陡峭山坡上那道宽阔的瀑布构成了本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对于经历了长距离 艰难旅行的黑鲩而言,这七八级石阶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C.小说中“我”称大黑鲩为“女中豪杰”“女中魁首”,既强调了我对它硕大 体型的赞叹,也表达了自己即将征服这造物奇观的自豪。 D.小说最后反复出现的“金色”一语双关,它既是黑鲩鱼子的真实颜色,同时 也是一种高贵的色彩,隐含着作者对黑鲩高贵精神的赞美 5.在捕捉黑鲩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B 5.(1)刚刚看到黑鲩时的惊喜;(2)对能够征服黑鲩充 满信心;(3)看到黑鲩死里逃生却再次跳石坎时的震惊;(4)目睹黑鲩拼死 跃产卵的敬佩。 6.(1)情节角度,“我”给黑鲩产卵造成困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塑 造黑鲩形象角度,用“我”徒増黑鲩产鱼子障碍,反衬出黑鲩伟大的母性光辉; (3)叙事角度,采用第一人称,更加真实可信;(4)叙事角度,多年后“我” 对这个故事依然记忆犹新,凸显了黑鲩精神的伟大;(5)主题角度,“我”和 黑鲩的交手过程实质上是悟道的过程,是“我”对生命价值重新认知的过程。 【解析】
传来啪的一声闷响。孔雀湖仿佛是强磁场,让它跳向死亡,跳向地狱,跳向毁灭! 可它还跳得那么起劲,那么执著,那么顽强。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它终于又跳到最高那层石坎了。我看见,它尾巴砸碎了,背 鳍折断了,背部鳞片也被粗糙的石头掀得七零八落。它躺在我面前,鱼尾、鱼背、 鱼嘴、鱼鳃、鱼眼都渗着血丝,那圆溜溜的肚皮却完好无损,连皮都没擦破。它 的嘴缓慢而沉重地翕动着,两只眼睛直勾勾望着我,我觉得那两道被血过滤过的 眼光有种暗示和期待。 我一棍击在它的脑壳上,它纹丝不动,只是嘴巴停止翕动。我解下绳子,从鱼嘴 塞进去,又从鱼鳃穿出来,打好结。当地有个奇特风俗,凡是在产卵期逮到大肚 子黑鲩,打死后,都要抬到孔雀湖边,让它们把鱼子产进湖里。老乡说,如果不 这样,大鱼死也不瞑目,即使把它切成段,放进油锅,它也会把油锅掀翻。我才 不信。我从小就喜欢吃鱼子,鱼母肚子鼓得那么大,少说也能挖出两碗鱼子来! 我拖着鱼母,准备回寨子。突然,手里的绳子沉得拖也拖不动。我回头一看,一 条树枝缠住了鱼头。我返身把树枝拉开时,却发现是鱼母咬住了树枝!不可能, 鱼母脑浆都被打出来了。肯定是这根树枝无意中插进了鱼嘴,我用力拔,奇怪的 是,怎么也无法把树枝从紧闭的鱼嘴里拔出来。 我这辈子无法忘怀的事发生了。我只觉得手里的绳猛一颤,眼前闪耀起一片黑光, 湖面爆起一片水花:鱼母诈尸般跳进湖里。它的嘴紧紧咬着湖边的树枝,头枕在 岸上,它尾部的生殖腔里,喷射出一片金色的鱼子,碧水间飘起一条长长的黄绸 带!不,更像是一条金色的虹,一端连着死亡,一端连着新生。金色的鱼子绵绵 不绝地喷射出来,缓缓沉进绿色的水草间……它赢得了最后的辉煌。 鱼母胀鼓的肚皮瘪了下去,尾部金色的虹也消逝了,插在它嘴里的那根树枝也徐 徐退了出来。直到我把它切成鱼块,清蒸油炸,它再也没动过一下。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朋友对“道”字标新立异的解释作为开头,巧妙过渡到作者对于黑鲩 故事的联想,同时开启并强调了本文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关注。 B. 陡峭山坡上那道宽阔的瀑布构成了本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对于经历了长距离 艰难旅行的黑鲩而言,这七八级石阶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C. 小说中“我”称大黑鲩为“女中豪杰”“女中魁首”,既强调了我对它硕大 体型的赞叹,也表达了自己即将征服这造物奇观的自豪。 D. 小说最后反复出现的“金色”一语双关,它既是黑鲩鱼子的真实颜色,同时 也是一种高贵的色彩,隐含着作者对黑鲩高贵精神的赞美。 5. 在捕捉黑鲩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刚刚看到黑鲩时的惊喜;(2)对能够征服黑鲩充 满信心;(3)看到黑鲩死里逃生却再次跳石坎时的震惊;(4)目睹黑鲩拼死一 跃产卵的敬佩。 6. (1)情节角度,“我”给黑鲩产卵造成困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塑 造黑鲩形象角度,用“我”徒增黑鲩产鱼子障碍,反衬出黑鲩伟大的母性光辉; (3)叙事角度,采用第一人称,更加真实可信;(4)叙事角度,多年后“我” 对这个故事依然记忆犹新,凸显了黑鲩精神的伟大;(5)主题角度,“我”和 黑鲩的交手过程实质上是悟道的过程,是“我”对生命价值重新认知的过程。 【解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中华文 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世界性课题,历来 为国际学术界关注。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 续至今的文明。但是关于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问题,中国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综 合研究,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2001 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正式提出。研究认为,距今5800 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 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 者。关强说:“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就是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中 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 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我们能特别自豪地说,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 就是中华文明。” (摘自2018年05月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 材料二 5月28日,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出席“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 究”新闻发布会。他表示:教育部制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进教材工 作方案,组织统编《历史》和大学《考古学概论》等大中小学相关教材编写组认 真学习理解“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及价值,并与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比对;目前 初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修改方案已经确定,统编髙中历史教材和髙校《考古学概论》 则正在编写修订中。上述调整均遵循三个原则:强调原始农耕发展为中华文明的 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加突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注 意补充工程的考古发现。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民族自尊、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伴随着探源工程的成果陆续写入中小学 生教材,中华文明5000年灿烂的星光,将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撒下文化自信的 种子。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2018年05月30日) 材料三 神话传说研究和考古发掘应该是探源工程不可缺失的两个互动方面。人类历史分 为无文字记载历史和有文字记载历史两个阶段性形态,将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 口头历史归入无文字记载历史,这在突出有文字记载历史地位的同时,又很容易 淹没口头历史的存在。这种形态划分存在局限。立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神话传 说研究与考古发掘属于各自独立的互动系统。物质性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属于非 言语方式流传的博物历史系统。口头历史与文字历史属于非物质方式流传的言语 历史系统。用有无文字记载划分历史不同形态,混淆了依靠言语流传还是依靠物 质流传两种历史形态的根本区别。 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前的口头历史,大多以只言片语方式散落在古代文献、祭祀 和岁时民俗中,传递的却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乃至上万年跨度的“大叙事” 其在不断积累和遗失中传递,存在谱系断层和谱系错位,是极其丰富和需要展开 解读的。中国文字历史承接口头历史,口头历史蕴含的文化基因,不仅影响中国 古代文明发展,且传递至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不能缺失口头历史研究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 月 28 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中华文 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世界性课题,历来 为国际学术界关注。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 续至今的文明。但是关于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问题,中国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综 合研究,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2001 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正式提出。研究认为,距今 5800 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 3800 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 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 者。关强说:“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就是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中 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 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我们能特别自豪地说,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 就是中华文明。” (摘自 2018 年 05 月 29 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 材料二 5 月 28 日,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出席“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 究”新闻发布会。他表示:教育部制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进教材工 作方案,组织统编《历史》和大学《考古学概论》等大中小学相关教材编写组认 真学习理解“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及价值,并与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比对;目前, 初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修改方案已经确定,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和高校《考古学概论》 则正在编写修订中。上述调整均遵循三个原则:强调原始农耕发展为中华文明的 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加突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注 意补充工程的考古发现。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民族自尊、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伴随着探源工程的成果陆续写入中小学 生教材,中华文明 5000 年灿烂的星光,将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撒下文化自信的 种子。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2018 年 05 月 30 日) 材料三 神话传说研究和考古发掘应该是探源工程不可缺失的两个互动方面。人类历史分 为无文字记载历史和有文字记载历史两个阶段性形态,将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 口头历史归入无文字记载历史,这在突出有文字记载历史地位的同时,又很容易 淹没口头历史的存在。这种形态划分存在局限。立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神话传 说研究与考古发掘属于各自独立的互动系统。物质性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属于非 言语方式流传的博物历史系统。口头历史与文字历史属于非物质方式流传的言语 历史系统。用有无文字记载划分历史不同形态,混淆了依靠言语流传还是依靠物 质流传两种历史形态的根本区别。 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前的口头历史,大多以只言片语方式散落在古代文献、祭祀 和岁时民俗中,传递的却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乃至上万年跨度的“大叙事”。 其在不断积累和遗失中传递,存在谱系断层和谱系错位,是极其丰富和需要展开 解读的。中国文字历史承接口头历史,口头历史蕴含的文化基因,不仅影响中国 古代文明发展,且传递至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不能缺失口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