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俊芳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 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 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 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 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 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 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 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 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 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 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 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 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 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 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 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 “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 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 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 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 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 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 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 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 子,你认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 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 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 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 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 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 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山西省忻州市 2016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 张俊芳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 70 分,第Ⅱ卷共 80 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 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 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 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 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 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 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 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 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 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 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 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 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 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 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 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 “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 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 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 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 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 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 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 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 子,你认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 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 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 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 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 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 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 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 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 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 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 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 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 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 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 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 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引申,就能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 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 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 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 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 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十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汘史献 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 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 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岀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 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 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濆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 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 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 得夷夏之心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 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 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 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 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 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 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 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 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 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 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了 重新解释和引申,就能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 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 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 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 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 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 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 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 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 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 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 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 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 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 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 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 “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 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 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 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 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 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 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 “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 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 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査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 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 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岀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 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 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 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 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 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 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 “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 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 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 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 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 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 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 “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 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 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 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 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 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 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 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 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5分)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卜算子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8.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5分) 9.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侧面烘托了琵琶曲的动听及琵琶女弹 奏技艺的高超。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 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乙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 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 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 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 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 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 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 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 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 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 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5 分)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8.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5 分) 9.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2)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侧面烘托了琵琶曲的动听及琵琶女弹 奏技艺的高超。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 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邻居吴老先生 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 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 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 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 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 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 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 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 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 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 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
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 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一一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 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 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 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 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 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 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 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 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 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 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 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 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 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 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 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 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 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 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 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 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 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 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 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 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 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 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 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 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 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 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 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 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 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 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 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 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 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 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 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 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 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 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 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 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 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 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D.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 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 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