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 语文试题 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务实精神与西方科学传统 ①中西文化和文学理论的差异是巨大的,其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也是复杂 的,我们只有从中西文化的不同入手,才能找到中西文学观念不同的文化根源 ②中华古代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平原或丘陵地上 耕作,没有海洋上那种波涛汹涌般的风险,一般而言玄想对他们是多余的,从农 耕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说空话无 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所得。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士人,如王符在《潜夫论·叙录》 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这就是说,中华民族原初的文化是重实际而不 重玄想,因为玄想对于他们没有实际的用处。但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不欺人、不骗 人的诚实的务实精神和踏实作风却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征。中国古 人也知道虚实相生的道理,春天看着田头的很小的幼苗也能想象到秋天所结出的 累累果实。我们在讲中华文化的务实精神的时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完全没有科 学和科学的精神,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精神在古代始终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由于 中国古代发展了这种求实精神,反映到文学上面,就有一种不唱高调、不成霸权 而自甘弱小卑微却有一种真气、真意和真趣的审美精神。如“宁与燕雀翔,不随 鸿鹄飞”,表达了宁与普通人为伍,屈居下位,而不依附权贵,求得显达的精神;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里是写“寒菊”,写出卑微,又写出 倔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歌咏卑微的野草的诗,也许最能传达 中国人的求实精神,也最能传达出中国求实精神延伸出来的审美追求。另外“隐 逸”诗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反映士人们“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思想,也是 中国求实精神的一种诗歌变体,这在欧洲是很少见的 ③与中华文明的务实精神不同,西方文明那里却具有注重探求自然规律 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即注重科学玄想,即具有不以实 用目的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这还是他们的海洋文明在起作用。西方古代人由 于要通过交换性的商业活动维持生存,不得不出没在惊涛骇浪的海洋上,大自然 成为他们的对立物,他们自然就形成了要征服自然的愿望和理想。为此,他们探 究自然地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这样爱好科学就成为西方人的共同 价值取向。西方的科学精神主要发展了理性、客观和质疑三种品格,其中理性是 西方思维中的核心。西方人注重科学反映到文学上,就会有充满众神的史诗精神, 有堂吉诃德的幻想精神,有浮士德式的创造精神,有作家巴尔扎克的批判精神, ④中国人的务实精神是以非宗教的“入世”和“经世”的思想为主导 的。中国人也有终极关怀,即引导人们在世上做圣贤,达到所谓立德、立功、立 言,而不引导人们为彼岸灵魂救赎。西方人的科学精神重玄想,他们的科学精神 与宗教伦理不是矛盾的。他们以为,上帝创造了世界的万事万物,这其中是有规 律为依凭的。科学家研究自然事物,就是把这依凭的规律真实地揭示出来,这并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 语文试题 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的务实精神与西方科学传统 ①中西文化和文学理论的差异是巨大的,其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也是复杂 的,我们只有从中西文化的不同入手,才能找到中西文学观念不同的文化根源。 ②中华古代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平原或丘陵地上 耕作,没有海洋上那种波涛汹涌般的风险,一般而言玄想对他们是多余的,从农 耕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说空话无 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所得。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士人,如王符在《潜夫论·叙录》 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这就是说,中华民族原初的文化是重实际而不 重玄想,因为玄想对于他们没有实际的用处。但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不欺人、不骗 人的诚实的务实精神和踏实作风却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征。中国古 人也知道虚实相生的道理,春天看着田头的很小的幼苗也能想象到秋天所结出的 累累果实。我们在讲中华文化的务实精神的时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完全没有科 学和科学的精神,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精神在古代始终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由于 中国古代发展了这种求实精神,反映到文学上面,就有一种不唱高调、不成霸权, 而自甘弱小卑微却有一种真气、真意和真趣的审美精神。如“宁与燕雀翔,不随 鸿鹄飞”,表达了宁与普通人为伍,屈居下位,而不依附权贵,求得显达的精神;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里是写“寒菊”,写出卑微,又写出 倔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歌咏卑微的野草的诗,也许最能传达 中国人的求实精神,也最能传达出中国求实精神延伸出来的审美追求。另外“隐 逸”诗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反映士人们“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思想,也是 中国求实精神的一种诗歌变体,这在欧洲是很少见的。 ③与中华文明的务实精神不同,西方文明那里却具有注重探求自然规律 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即注重科学玄想,即具有不以实 用目的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这还是他们的海洋文明在起作用。西方古代人由 于要通过交换性的商业活动维持生存,不得不出没在惊涛骇浪的海洋上,大自然 成为他们的对立物,他们自然就形成了要征服自然的愿望和理想。为此,他们探 究自然地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这样爱好科学就成为西方人的共同 价值取向。西方的科学精神主要发展了理性、客观和质疑三种品格,其中理性是 西方思维中的核心。西方人注重科学反映到文学上,就会有充满众神的史诗精神, 有堂吉诃德的幻想精神,有浮士德式的创造精神,有作家巴尔扎克的批判精神。 ④中国人的务实精神是以非宗教的“入世”和“经世”的思想为主导 的。中国人也有终极关怀,即引导人们在世上做圣贤,达到所谓立德、立功、立 言,而不引导人们为彼岸灵魂救赎。西方人的科学精神重玄想,他们的科学精神 与宗教伦理不是矛盾的。他们以为,上帝创造了世界的万事万物,这其中是有规 律为依凭的。科学家研究自然事物,就是把这依凭的规律真实地揭示出来,这并
不否认上帝的存在。相反,他们认为科学研究提高了真正宗教的境界,并使宗教 的意义更深远了,他们的终极关怀仍在彼岸。 (节选自2012第1期《文艺理 论研究》)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中华民族原初的文化重实际不重玄想,但他们也知道虚实相生的道理。 B.文学上的这种不唱髙调,不成霸权,而自甘弱小卑微却有一种真气、真意和 真趣的审美精神,是从中国古代的求实精神发展来的。 C.西方的古代人因为要通过交换性的商业活动维持生存,必须出现在惊涛骇浪 的海洋上,从而形成征服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D.堂吉诃德的幻想精神,浮士德式的创造精神是西方科学精神在文学上的具体 体现。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平原或丘陵地上耕作,没有海洋上那种波涛汹涌般的 风险,玄想对他们来说是多余的,他们更注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务实精神, B.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没有科学和科学精神,只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精神在古 代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C.具有不以实用目的探求自然奧秘的好奇心,注重科学玄想,是从古希腊时期 的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D.理性、客观和质疑的精神品格主要是从西方的科学精神发展而来的。其中理 性是西方思维中的核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概括阐释了中西文学观念不同的文化根源,即中华古代的农耕文明造就 了中国的务实精神,而西方科学传统的形成则是他们的海洋文明在起作用 B.也许最能传达中国人的求实精神的歌咏卑微的“寒菊”“野草”诗,也最能 传达出中国求实 精神延伸出来的审美追求。另外,“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的“隐士”思想, 是中国求实精神的一种诗歌变体。 C.西方人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又认同重玄想的科学精神,他们认为宗教伦 理与科学精神不矛盾,反而认为科学硏究提髙了真正宗教的境界,使宗教意义更 D.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终极关怀,以非宗教的“入世”和“经世”的思想为主 导的务实精神引导中国人在世上做圣贤,达到三立;西方人重玄想的科学精神则 引导人为彼岸灵魂救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庭芝,字祥甫。其先汴人,后徙之应山县。金亡,襄、汉被兵,又徙 随。然特以武显。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 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旻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 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 旻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不否认上帝的存在。相反,他们认为科学研究提高了真正宗教的境界,并使宗教 的意义更深远了,他们的终极关怀仍在彼岸。 (节选自 2012 第 1 期《文艺理 论研究》)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虽然中华民族原初的文化重实际不重玄想,但他们也知道虚实相生的道理。 B.文学上的这种不唱高调,不成霸权,而自甘弱小卑微却有一种真气、真意和 真趣的审美精神,是从中国古代的求实精神发展来的。 C. 西方的古代人因为要通过交换性的商业活动维持生存,必须出现在惊涛骇浪 的海洋上,从而形成征服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D.堂吉诃德的幻想精神,浮士德式的创造精神是西方科学精神在文学上的具体 体现。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平原或丘陵地上耕作,没有海洋上那种波涛汹涌般的 风险,玄想对他们来说是多余的,他们更注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务实精神。 B.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没有科学和科学精神,只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精神在古 代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C.具有不以实用目的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注重科学玄想,是从古希腊时期 的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D. 理性、客观和质疑的精神品格主要是从西方的科学精神发展而来的。其中理 性是西方思维中的核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概括阐释了中西文学观念不同的文化根源,即中华古代的农耕文明造就 了中国的务实精神,而西方科学传统的形成则是他们的海洋文明在起作用。 B.也许最能传达中国人的求实精神的歌咏卑微的“寒菊”“野草”诗,也最能 传达出中国求实 精神延伸出来的审美追求。另外,“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的“隐士”思想, 是中国求实精神的一种诗歌变体。 C.西方人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又认同重玄想的科学精神,他们认为宗教伦 理与科学精神不矛盾,反而认为科学研究提高了真正宗教的境界,使宗教意义更 深远。 D.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终极关怀,以非宗教的“入世”和“经世”的思想为主 导的务实精神引导中国人在世上做圣贤,达到三立;西方人重玄想的科学精神则 引导人为彼岸灵魂救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庭芝,字祥甫。其先汴人,后徙之应山县。金亡,襄、汉被兵,又徙 随。然特以武显。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 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旻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 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 旻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祐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 举贾似道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 为珙行三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 口,增淮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善于安民。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 ②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 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 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 诗书、俎豆③,与士行习射礼④。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 斩之,焚诏陴⑤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 不纳。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 千人东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 城下,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 州,朱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 于是斩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 【注】:①浃旬:十天。②亭户:盐户 ③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④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⑤陴:城上女墙,城上矮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起:起用 B.留庭芝权扬州权:暂代官职 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放:发放 D.庭芝开壁纳使者壁:军营,营垒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3分)( 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②扶其柩葬之兴国 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A.③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⑥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庭芝,祖籍在汴州,后来迁徙到应山县。金朝灭亡,襄、汉一带遭受战乱 李家又徙居随州,李家只是凭借武术显赫。 B.李庭芝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于是就 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和见识也常常 超过长辈 C.贾似道镇守京湖,担任制置司参议,后来改镇两淮,李庭芝同他商议在清河 五河口设置栅栏,增添淮南烽火一百二十处 D.李庭芝多次拒绝大元劝降。朱焕利用李庭芝的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 泰州城的副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最终他请求将李庭芝在扬州处死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淳祐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 举贾似道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 为珙行三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 口,增淮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善于安民。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 ②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 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 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 诗书、俎豆③,与士行习射礼④。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 斩之,焚诏陴⑤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 不纳。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 千人东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 城下,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 州,朱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 于是斩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 【注】:①浃旬:十天。 ②亭户:盐户。 ③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④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⑤陴:城上女墙,城上矮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 起:起用 B.留庭芝权扬州 权:暂代官职 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 放:发放 D.庭芝开壁纳使者 壁:军营,营垒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3 分)( ) 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 ②扶其柩葬之兴国 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 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 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A.③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庭芝,祖籍在汴州,后来迁徙到应山县。金朝灭亡,襄、汉一带遭受战乱, 李家又徙居随州,李家只是凭借武术显赫。 B.李庭芝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于是就 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和见识也常常 超过长辈。 C.贾似道镇守京湖,担任制置司参议,后来改镇两淮,李庭芝同他商议在清河 五河口设置栅栏,增添淮南烽火一百二十处。 D.李庭芝多次拒绝大元劝降。朱焕利用李庭芝的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 泰州城的副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最终他请求将李庭芝在扬州处死。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 (5分) 译文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中年 郑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8.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颈联进行赏析。(5分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王维《使 至塞上》) ②彼童子之师, 。(唐韩愈《师说》)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上海1972 田洪波 其实,1972年的秋天与往年没什么两样,几阵秋风扫过,便吹黄了绿叶, 摇弯了稻穗。 但对于16连的小上海许鸣久而言,母亲病危的电报讯息犹如无垠的稻 田,在秋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于他19岁的心间。他扔下刨粪的锄头,面冲西南 许鸣久是16连为数不多的上海知青,长着一张眼睛含笑的娃娃脸,因此知青们 都习惯喊他小上海。 其实这个绰号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小上海为人比较小气,有一次探亲 回家,回来时只给同寝室的战友带回八块大白兔奶糖。每月15元的工资收入, 他除了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外,就是隔三差五到十几里外的山民家中,采购一些 黄豆、花生之类的农产品,宝贝似的寄给上海的父母。 还有一点,知青们也不太买小上海的账。一般田里干活,知青们总能摸 到青蛙、泥鳅、黄鳝什么的,尤以小上海抓得最欢。回连队后大伙用锅蒸了吃, 小上海总是很在意自己分到的那一份。 小上海的绰号由此在他19岁时传了开来。 小上海秋天回的上海,却是在初冬才回到19连的老巢
(1)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 (5 分) 译文: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 中 年 郑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8.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颈联进行赏析。(5 分)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王维《使 至塞上》) ②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韩愈《师说》)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 , 。(北宋 周敦颐《爱莲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上海 1972 田洪波 其实,1972 年的秋天与往年没什么两样,几阵秋风扫过,便吹黄了绿叶, 摇弯了稻穗。 但对于 16 连的小上海许鸣久而言,母亲病危的电报讯息犹如无垠的稻 田,在秋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于他 19 岁的心间。他扔下刨粪的锄头,面冲西南 方向虔诚地跪下,凄惶地向着碧蓝的天宇喊了一声“我的亲娘啊”! 许鸣久是 16 连为数不多的上海知青,长着一张眼睛含笑的娃娃脸,因此知青们 都习惯喊他小上海。 其实这个绰号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小上海为人比较小气,有一次探亲 回家,回来时只给同寝室的战友带回八块大白兔奶糖。每月 15 元的工资收入, 他除了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外,就是隔三差五到十几里外的山民家中,采购一些 黄豆、花生之类的农产品,宝贝似的寄给上海的父母。 还有一点,知青们也不太买小上海的账。一般田里干活,知青们总能摸 到青蛙、泥鳅、黄鳝什么的,尤以小上海抓得最欢。回连队后大伙用锅蒸了吃, 小上海总是很在意自己分到的那一份。 小上海的绰号由此在他 19 岁时传了开来。 小上海秋天回的上海,却是在初冬才回到 19 连的老巢
他瘦得几乎没了人样,不到一百斤的身体仿佛随时会被凛冽的寒风刮倒, 原本含笑的眼睛已经完全塌陷,这使他看上去有点儿像阿尔巴尼亚人,而且他的 唇上蓄了胡须,让他那张娃娃脸多了几分沧桑 他的左臂上戴了黑纱。 他向队部领导和大家汇报说,他回上海的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倍 受打击,几乎一夜就白了头发,他于是每天小心陪着父亲,给他讲连队里的事儿, 抚慰父亲心灵上的伤痛,直至假期临近才与父亲抱头痛哭地作别。 这次回来,他没给大家带任何东西,但没人责怪他 其后的日子,孤苦一人的父亲成了小上海无尽的牵挂,他们开始频繁通 信,诉说彼此的思念之情。 这时候的小上海也似乎更小气了。 那会儿的粮食是连队定了量的,个大的每月50斤米,个小的或女同志只 有不到40斤。小上海自然就在个小的行列。一天劳动下来,大家常常吃不饱肚 子,就有人抱怨着私下里骂娘 小上海却琢磨着买来大碗,每餐打两次饭。第一碗饭吃过后偷偷把碗洗 净,再排队去打第二碗饭。他的把戏很少有人发现,等大家醒过神来时,连队领 导已经开始注意地盯住每个人的饭碗了。 北方的冬天经常刮大烟泡。土地连着冰茬很难刨动,这无疑增加了劳动 难度,结果在一天夜里,弱不禁风的小上海就被流感击倒了。一连几天高烧不止, 还说胡话。 起始,有几个知青战友兴灾乐祸一一省吧,这回患病看你怎么省!但连 队里有经验的东北战友还是全然不顾这些,一天几趟地往大队合作医疗站跑,自 己垫付了药钱,让赤脚医生开回诊病处方,提回来大包大包的中草药,一锅接 锅地煮给小上海喝。服完药,还用一枚铜质小钱,滴上几滴菜油,轻轻为小上海 刮背,把小上海刮得哭爹喊娘,全身红紫。然后,用被子把他严严实实捂上,弄 得小上海很快大汗淋漓。 几天功夫,小上海就可以下地干活了。那东北战友垫付的药费,也被小 上海执拗地一次还清了。但大家发现,大病初愈的小上海更加勒紧了裤带,似要 把生病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弄得大家都很心疼他 也许1972年注定要与小上海过不去。在一个休工的晌午,小上海接到了 亲属的电报:父病危速归。小上海看到电报眼泪就在脸上横飞,他几乎是跟头把 式地离开的连队 从连队到车站要走大约十里的路程,大家望着漫天飞雪中踉跄的小上海, 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周以后连队接到了他的信。 他在信中告知了回连队的日程,并希望多去几个人到车站接他。连队领 导唏嘘着安排了四个人。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小上海的身影是那么的单薄,那么的不惹人注目,但大家还 是很快发现了他。他臂戴黑纱,肩上扛着军绿色旅行包,旅行包前后沉甸甸地用 绳子串在一起,挂在他的胸前和背后。看到连队战友,他嘴唇颤抖,一下子瘫在 了地上。 大家急忙上前搀扶他,并帮他从肩上卸旅行包。但小上海却用手护着旅 行包:“现在全家都在我身上啊!”接着他就泣不成声了。大家这才断断续续知 道,前面旅行包里装着他父亲的骨灰盒,后面背的则是母亲的
他瘦得几乎没了人样,不到一百斤的身体仿佛随时会被凛冽的寒风刮倒, 原本含笑的眼睛已经完全塌陷,这使他看上去有点儿像阿尔巴尼亚人,而且他的 唇上蓄了胡须,让他那张娃娃脸多了几分沧桑。 他的左臂上戴了黑纱。 他向队部领导和大家汇报说,他回上海的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倍 受打击,几乎一夜就白了头发,他于是每天小心陪着父亲,给他讲连队里的事儿, 抚慰父亲心灵上的伤痛,直至假期临近才与父亲抱头痛哭地作别。 这次回来,他没给大家带任何东西,但没人责怪他。 其后的日子,孤苦一人的父亲成了小上海无尽的牵挂,他们开始频繁通 信,诉说彼此的思念之情。 这时候的小上海也似乎更小气了。 那会儿的粮食是连队定了量的,个大的每月 50 斤米,个小的或女同志只 有不到 40 斤。小上海自然就在个小的行列。一天劳动下来,大家常常吃不饱肚 子,就有人抱怨着私下里骂娘。 小上海却琢磨着买来大碗,每餐打两次饭。第一碗饭吃过后偷偷把碗洗 净,再排队去打第二碗饭。他的把戏很少有人发现,等大家醒过神来时,连队领 导已经开始注意地盯住每个人的饭碗了。 北方的冬天经常刮大烟泡。土地连着冰茬很难刨动,这无疑增加了劳动 难度,结果在一天夜里,弱不禁风的小上海就被流感击倒了。一连几天高烧不止, 还说胡话。 起始,有几个知青战友兴灾乐祸——省吧,这回患病看你怎么省!但连 队里有经验的东北战友还是全然不顾这些,一天几趟地往大队合作医疗站跑,自 己垫付了药钱,让赤脚医生开回诊病处方,提回来大包大包的中草药,一锅接一 锅地煮给小上海喝。服完药,还用一枚铜质小钱,滴上几滴菜油,轻轻为小上海 刮背,把小上海刮得哭爹喊娘,全身红紫。然后,用被子把他严严实实捂上,弄 得小上海很快大汗淋漓。 几天功夫,小上海就可以下地干活了。那东北战友垫付的药费,也被小 上海执拗地一次还清了。但大家发现,大病初愈的小上海更加勒紧了裤带,似要 把生病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弄得大家都很心疼他。 也许 1972 年注定要与小上海过不去。在一个休工的晌午,小上海接到了 亲属的电报:父病危速归。小上海看到电报眼泪就在脸上横飞,他几乎是跟头把 式地离开的连队。 从连队到车站要走大约十里的路程,大家望着漫天飞雪中踉跄的小上海, 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一周以后连队接到了他的信。 他在信中告知了回连队的日程,并希望多去几个人到车站接他。连队领 导唏嘘着安排了四个人。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小上海的身影是那么的单薄,那么的不惹人注目,但大家还 是很快发现了他。他臂戴黑纱,肩上扛着军绿色旅行包,旅行包前后沉甸甸地用 绳子串在一起,挂在他的胸前和背后。看到连队战友,他嘴唇颤抖,一下子瘫在 了地上。 大家急忙上前搀扶他,并帮他从肩上卸旅行包。但小上海却用手护着旅 行包:“现在全家都在我身上啊!”接着他就泣不成声了。大家这才断断续续知 道,前面旅行包里装着他父亲的骨灰盒,后面背的则是母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