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卷纸规定的位置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 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 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②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 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 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 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 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 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③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 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 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 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 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 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 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 味
1 郏县第二高级中学 2014-2015 学年 第一学期 月考 语文试卷 说明: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考生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卷纸规定的位置。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 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 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②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 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 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 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 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 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③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 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 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 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 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 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 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 味
④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 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 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 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 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 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 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 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 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 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 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 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 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合符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 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B.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和地 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2
2 ④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 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 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 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 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 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 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 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 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 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 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 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 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合符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 “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B.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和地 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 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D.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是 A.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有 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 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在 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转变 D.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 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A.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境, 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 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 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λ精神范畴
3 C.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 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D.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是 ( ) A.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有 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 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在 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转变。 D.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 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 A.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境, 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 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 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中, 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 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 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 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殴小女子绐(dai,欺瞒)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 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 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閤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 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 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 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 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 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的 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un,拾 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 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 四。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节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遣人挈水踵其后阴:暗地里B,帝哀慕毁瘠,殖不胜丧殆:几乎 C,姬言之帝,贷其死贷:推卸 D,帝悚听,垂欲止垂:接近,将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皇后性格仁慈的一组是(3分)() ①常于禁苑种谷、亲蚕②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③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④捃(j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 ⑤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⑥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 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 册封为皇后 B,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 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 C,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儿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 D,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与自己的才 识也有关系
4 D.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中, 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 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 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 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殴小女子绐(dài,欺瞒)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 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 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閤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 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 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 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 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 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的 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拾 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 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 四。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节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阴遣人挈水踵其后 阴:暗地里 B,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 殆:几乎 C,姬言之帝,贷其死 贷:推卸 D,帝悚听,垂欲止 垂:接近,将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皇后性格仁慈的一组是 (3 分) ( ) ① 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② 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③ 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 ④ 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 ⑤ 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 ⑥ 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 册封为皇后。 B,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 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 C,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儿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 逞。 D,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与自己的才 识也有关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5分) ②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完成8—9题 江南春·波渺渺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8,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的抒情方式有何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是《琵琶行》全诗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 情的共鸣 (2)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 收获大的道理。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 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5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 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5 分) ② 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完成 8—9 题。 江南春·波渺渺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8,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请简要分析。(5 分) 9, 这首词的抒情方式有何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是《琵琶行》全诗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 情的共鸣. (2) 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 收获大的道理。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 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