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 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 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 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 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 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 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 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 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 “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 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 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千,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 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 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 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 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 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 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 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 里得到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 炼的缘故
河南省豫西名校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 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 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 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 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 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 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 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 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 “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 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 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 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 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 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 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 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 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 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 里得到启发。 B. 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 炼的缘故
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 个艺术特征。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 清秋的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 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 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 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 具体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 会察觉它的存在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 少会想到叶子。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 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 养谨严的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聂耽 聂鑫森 聂耽退休了。 他的家嵌在古城一条长而窄且弯弯曲曲的巷子里。小庭院是祖产,安静自在,正 如鲁迅的诗句所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所以他不去住髙楼 大厦,那是一个个关鸟的笼子,憋屈!何况小庭院位置好,出巷口便是商铺林立 的平政街,出巷尾就是四时景物宜人的雨湖公园 聂耽没退休时,在这条巷子里是个没人多看一眼的角色,不就是一个做工的么 何况,他除碰见人微笑着打个招呼外,从不去串门,也决不邀人来家闲坐、喝茶 别人家有婚丧嫁娶之类事,往往由他夫人去办,他很少出头露面。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夺得 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 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 中,听出哪台机器有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 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耳郭会敏 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宣布聂耽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巷子出了这样 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C.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 一个艺术特征。 D.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 清秋的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 的形象。 B. 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 遍性。 C.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 的问题。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 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 会察觉它的存在。 B.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 少会想到叶子。 C. 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 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 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 养谨严的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聂耽 聂鑫森 聂耽退休了。 他的家嵌在古城一条长而窄且弯弯曲曲的巷子里。小庭院是祖产,安静自在,正 如鲁迅的诗句所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所以他不去住高楼 大厦,那是一个个关鸟的笼子,憋屈!何况小庭院位置好,出巷口便是商铺林立 的平政街,出巷尾就是四时景物宜人的雨湖公园, 聂耽没退休时,在这条巷子里是个没人多看一眼的角色,不就是一个做工的么! 何况,他除碰见人微笑着打个招呼外,从不去串门,也决不邀人来家闲坐、喝茶。 别人家有婚丧嫁娶之类事,往往由他夫人去办,他很少出头露面。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夺得 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 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 中,听出哪台机器有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 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耳郭会敏 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宣布聂耽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巷子出了这样 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这个功夫聂耽是怎 么练出来的?他上班到底有什么异常表现?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业余有什么 爱好?退休后在家干什么?国人对名人的一切,素来怀有浓厚的兴趣,哪怕每天 拉几回尿、打几个喷嚏都津津乐道,所谓“追星族”“铁杆粉丝”是也。 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的渠道汇集到一起 聂耽吃饭菜和大家基本相同,但尤喜吃素;穿衣服不喜欢什么名牌,合身就好。 他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 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 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郭; 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 薄不同的铁片、钢条、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 在台阶上,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 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花开叶落虫鸣的声音 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 都没听见一一耳朵直愣愣矗着,一动不动。 不同的是,休息日,常有青年工人来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关的,他们在说 什么、做什么,没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游玩, 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 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奧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 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喜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悄 悄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斩获 他们坐进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郭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 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有人飞快地跑过去査看,果不其然。有人问: 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 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 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 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没听见,依旧向前走。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 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寥寥几句话,就写出了聂耽居住小庭院的安静、自在、便利,并以“高 楼大厦,那是一个个关鸟的笼子”来反衬小庭院的特点 B.聂耽成名以前别人当他是小人物,没人多看他一眼,获奖后,他和从前大不 相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却似乎都听不见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这个功夫聂耽是怎 么练出来的?他上班到底有什么异常表现?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业余有什么 爱好?退休后在家干什么?国人对名人的一切,素来怀有浓厚的兴趣,哪怕每天 拉几回尿、打几个喷嚏都津津乐道,所谓“追星族”“铁杆粉丝”是也。 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的渠道汇集到一起: 聂耽吃饭菜和大家基本相同,但尤喜吃素;穿衣服不喜欢什么名牌,合身就好。 他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 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 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郭; 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 薄不同的铁片、钢条、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 在台阶上,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 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花开叶落虫鸣的声音。 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 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矗着,一动不动。 不同的是,休息日,常有青年工人来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关的,他们在说 什么、做什么,没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游玩, 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 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 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喜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悄 悄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斩获。 他们坐进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郭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 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有人飞快地跑过去查看,果不其然。有人问: “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 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 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 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没听见,依旧向前走。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 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寥寥几句话,就写出了聂耽居住小庭院的安静、自在、便利,并以“高 楼大厦,那是一个个关鸟的笼子”来反衬小庭院的特点。 B. 聂耽成名以前别人当他是小人物,没人多看他一眼,获奖后,他和从前大不 相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却似乎都听不见
C.“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这句话既揭示了 聂耽超常听力的奧秘,也启示人们:兴趣影响着人的精神追求。 D.小说重点写了聂耽退休后的生活,中间插叙了他临退休时参加全国技能决赛 夺冠的一件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主人公个性鲜明。 5.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聂耽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6.小说关于刘聪的部分是否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摅,字颜远,谯国谯人也。摅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调 补临淄令。县有寡妇,养姑甚谨。姑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姑愍之, 密自杀。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 摅知其有冤,更加辩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狱有死囚,岁夕,摅行狱,愍之, 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 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 可。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 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入为尚书郎,转洛阳令,仁惠明断,百姓怀之。时天 大雨雪,宫门夜失行马,群官检察,莫知所在。摅使收门士,众官咸谓不然。摅 曰:“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必是门士以燎寒耳。”诘之,果服。以病去官, 复为洛阳令。及齐王冏辅政,摅与左思俱为记室督。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 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 如何摅曰:“愿大王居高虑危,在盈思冲,精选百官,存公屏欲,举贤进善,务 得其才,然后脂车秣马,高揖归藩,则上下同庆,摅等幸甚。”冏不纳。因丁母 忧。永嘉二年,髙密王简镇襄阳,以摅为征南司马。其年流人王遖等聚众,寇掠 城邑。简遣参军崔旷讨之,令摅督护旷。旷,奸凶人也,谲摅前战,期为后继, 既而不至。摅独与遖战于郦县,军败死之。故吏及百姓并奔丧会葬,号哭即路, 如赴父母焉。 (节选自《晋书·曹摅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 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B.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 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C.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 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D.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 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指妻对夫母亲的称谓,夫称妻的母亲也为姑,夫之父母合称姑嫜,妻之父 母合称舅姑
C. “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这句话既揭示了 聂耽超常听力的奥秘,也启示人们:兴趣影响着人的精神追求。 D. 小说重点写了聂耽退休后的生活,中间插叙了他临退休时参加全国技能决赛 夺冠的一件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主人公个性鲜明。 5.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聂耽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6. 小说关于刘聪的部分是否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摅,字颜远,谯国谯人也。摅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调 补临淄令。县有寡妇,养姑甚谨。姑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姑愍之, 密自杀。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 摅知其有冤,更加辩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狱有死囚,岁夕,摅行狱,愍之, 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 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 可。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 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入为尚书郎,转洛阳令,仁惠明断,百姓怀之。时天 大雨雪,宫门夜失行马,群官检察,莫知所在。摅使收门士,众官咸谓不然。摅 曰:“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必是门士以燎寒耳。”诘之,果服。以病去官。 复为洛阳令。及齐王冏辅政,摅与左思俱为记室督。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 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 如何摅曰:“愿大王居高虑危,在盈思冲,精选百官,存公屏欲,举贤进善,务 得其才,然后脂车秣马,高揖归藩,则上下同庆,摅等幸甚。”冏不纳。因丁母 忧。永嘉二年,高密王简镇襄阳,以摅为征南司马。其年流人王逌等聚众,寇掠 城邑。简遣参军崔旷讨之,令摅督护旷。旷,奸凶人也,谲摅前战,期为后继, 既而不至。摅独与逌战于郦县,军败死之。故吏及百姓并奔丧会葬,号哭即路, 如赴父母焉。 (节选自《晋书•曹摅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 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B. 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 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C. 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 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D. 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 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姑指妻对夫母亲的称谓,夫称妻的母亲也为姑,夫之父母合称姑嫜,妻之父 母合称舅姑
B.辅政,辅佐治理政事,即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帝王幼年时岀现的一种短期政 权构成形式。 C.丁母忧,又称丁外艰,即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 内不得做官。 D.永嘉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 至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摅善于断案,明察秋毫。临淄孝妇被同乡控告,自行捏造供词认罪,曹摅 审査得出真象;宫门口在夜间失去栏架,众官检察都未査出,曹摅准确指出下落。 B.曹摅怜悯囚犯,宽仁以待。曹摅年终释放狱中死囚回家会见家人,并替属隶 担责。囚犯都遵守时间回狱,并没有违令的人,全县感叹佩服,传称圣明县令。 C.曹摅审时度势,答复齐王。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时,曹摅担任记室督,面对 齐王询问,他提出策略,并认为齐王若能返归封地,便可上下同庆,但未被采纳 D.曹摅战败遇难,吏民怀念。王遖等聚众侵犯城镇,曹摅作为崔旷的都护,请 求担任前锋作战,战败遇难。官吏及百姓送葬,一路号啕,像奔父母之丧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摅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 (2)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枥树林的深处,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呈现出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 B.颔联“回峰影”和“过鹿群”动静结合,使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富有静态之美。 C.蒸茗气出,缲丝声响,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使读者去领略农村丰收的盛 景 D.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寻常景物中表现出不寻常的 美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笑大鹏,“ ”用问句表达;斥鷃笑大 鹏 也用问句表达。 (2)《逍遥游》宋荣子不因世人评价而改变的两句 (3)《陈情表》中李密指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的一句是“ 表明写作目的。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B. 辅政,辅佐治理政事,即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帝王幼年时出现的一种短期政 权构成形式。 C. 丁母忧,又称丁外艰,即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 内不得做官。 D. 永嘉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 至少一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摅善于断案,明察秋毫。临淄孝妇被同乡控告,自行捏造供词认罪,曹摅 审查得出真象;宫门口在夜间失去栏架,众官检察都未查出,曹摅准确指出下落。 B. 曹摅怜悯囚犯,宽仁以待。曹摅年终释放狱中死囚回家会见家人,并替属隶 担责。囚犯都遵守时间回狱,并没有违令的人,全县感叹佩服,传称圣明县令。 C. 曹摅审时度势,答复齐王。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时,曹摅担任记室督,面对 齐王询问,他提出策略,并认为齐王若能返归封地,便可上下同庆,但未被采纳。 D. 曹摅战败遇难,吏民怀念。王逌等聚众侵犯城镇,曹摅作为崔旷的都护,请 求担任前锋作战,战败遇难。官吏及百姓送葬,一路号啕,像奔父母之丧一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摅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 (2)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枥树林的深处,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呈现出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 B. 颔联“回峰影”和“过鹿群”动静结合,使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富有静态之美。 C. 蒸茗气出,缲丝声响,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使读者去领略农村丰收的盛 景。 D. 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寻常景物中表现出不寻常的 美。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笑大鹏,“_____________”用问句表达;斥鷃笑大 鹏,“_____________”也用问句表达。 (2)《逍遥游》宋荣子不因世人评价而改变的两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指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的一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表明写作目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