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 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 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 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 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 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 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 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 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孑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髙尚的 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 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 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 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 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 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 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 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 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 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 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 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 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 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源头久远,延续不断,流传久长, 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力中作用重大
河南省豫南九校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 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 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 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 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 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 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 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 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 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 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 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 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 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 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 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 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 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 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 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 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 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 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源头久远,延续不断,流传久长, 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力中作用重大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 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D.中华礼制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 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具有教化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华礼制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由少数民族建立 的政权,都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B.《礼记》所称的“尊其义”指的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这与孔子 的“不学礼,无以立”义同,都是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C.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 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D.所谓的“礼仪之邦”,就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 众富庶的社会,是先民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理想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礼制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诸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认同中华礼制的 前提下能够逐渐缓和、化解,形成共存共荣的关系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 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 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 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 郑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 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 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 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 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扰 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 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裏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 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 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 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 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D.中华礼制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 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具有教化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华礼制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由少数民族建立 的政权,都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B.《礼记》所称的“尊其义”指的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这与孔子 的“不学礼,无以立”义同,都是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C.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 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D.所谓的“礼仪之邦”,就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 众富庶的社会,是先民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理想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华礼制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诸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认同中华礼制的 前提下能够逐渐缓和、化解,形成共存共荣的关系。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 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 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 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 郑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 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 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 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 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扰 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 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 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 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 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 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 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 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 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粽米的黏质 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 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 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 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 成为精神上抵档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 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 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 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一一它是 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 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 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 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 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 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 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 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 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 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 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 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 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 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 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 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粽米的黏质, 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 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 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 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 成为精神上抵档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 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 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 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 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 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 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 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 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 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 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 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 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 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 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 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 分)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京剧名家孙毓敏:生命之火为国粹艺术燃烧 沈黎明 孙毓敏194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市民之家,幼年时由于父母离异,她和两个 妺妹跟着母亲艰难度日。孙毓敏的母亲喜欢京剧,经常在家中哼唱,耳濡目染 孙毓敏也喜欢上了京剧。1952年,孙毓敏考入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开始为 期7年的学艺之路。孙毓敏学戏特别刻苦,每天凌晨4点多钟就起床练声,然后 练基本功,风雨无阻;上课时则认真听讲,不懂就向老师请教。为了练好旦角的 兰花指,她天天晚上打来热水,将手放进很烫的水中慢慢上弯到90度,无论冬 夏从不停止。 1958年夏天,孙毓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然后拜荀慧生为师,唱念做表 舞全方位得到荀慧生亲授,演出的《荀灌娘》《红娘》等荀派大戏,每年在200 场以上 1968年,她因所谓的“海外关系”罹祸,不甘屈辱的她推开三楼的窗户,一跳 致残。对一个演员而言,这原本意味着艺术生涯的终结,她竟又顽强地重新站立 起来。最初腿不能动,手无力,她就先锻炼双手,平躺在床上帮人织毛衣,以平 均每周一件的速度,一直织了近百件。手有劲了,她就用双手扳着两腿练翻身 段时间后,她开始练站立,接着开始练迈步,她请人在床和窗户之间拉一根绳 子,然后抓着绳子往,一步步地挪动,每前行一点都像踩在刀尖上,疼得大汗淋 漓。经两个月不懈努力,她终于用一个多小时完成了从床边到窗前仅4米的行 走 逐渐能像鸭子一样摇摆着走路后,孙毓敏査阅大量资料,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 脚跟骨有棱不平,多多走路把它磨平;膝关节弯曲困难、小腿肌肉萎缩,就爬楼 梯锻炼。走路好说,爬楼梯对她是有一定风险的。为了实现愿望,她冒险脱去了 保护腰椎的钢背心,抓着楼梯扶手向上攀爬。尽管每上一级台阶都疼得眼冒金星, 肌肉萎缩的双腿不住颤抖,但她全然不顾,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孙毓敏的膝关节 弯曲相对自如了。 爬只是第一步,接着是摸、滚、跌,终于走上了她难以忘怀和舍弃的舞台。孙毓 敏硬是凭着对京剧事业的热爱和顽强的毅力,经过长达13年令人难以想象的 “残酷”锻炼,重新站在了舞台上 1978年,孙毓敏的冤案得到平反。重返阔别多年的舞台后,孙毓敏精湛的演技 再度吸引了广大戏迷的眼球,获得大家的喜爱,她不仅赢得“活红娘”的美誉, 荣获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及“梅兰芳金奖”等多项大奖,还在国际上获 得了“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奖”。 作为戏曲艺术学校之长,她倾尽心力,秉承名校传统,顺应时代要求,曾率领师 生四赴欧洲巡演,在巴黎创下连满27场的记录… 多年来,孙毓敏一直不忘恩师荀慧生先生,不忘荀派艺术的传承,在百忙中不辞 辛劳地传授荀派艺术。孙毓敏先后收了60多名入室弟子,对慕名请她指点的年 轻演员她也从不拒绝,为数十人说过戏,堪称桃李满天下,荀派艺术第一传人。 如今孙毓敏虽然已退休,但仍然关心京剧事业的发展、京剧人才的培养,并兼任 多所大学和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生命之火一直为古老的国粹艺术燃烧着! (选自《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 京剧名家孙毓敏:生命之火为国粹艺术燃烧 沈黎明 孙毓敏 1940 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市民之家,幼年时由于父母离异,她和两个 妹妹跟着母亲艰难度日。孙毓敏的母亲喜欢京剧,经常在家中哼唱,耳濡目染, 孙毓敏也喜欢上了京剧。1952 年,孙毓敏考入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开始为 期 7 年的学艺之路。孙毓敏学戏特别刻苦,每天凌晨 4 点多钟就起床练声,然后 练基本功,风雨无阻;上课时则认真听讲,不懂就向老师请教。为了练好旦角的 兰花指,她天天晚上打来热水,将手放进很烫的水中慢慢上弯到 90 度,无论冬 夏从不停止。 1958 年夏天,孙毓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然后拜荀慧生为师,唱念做表 舞全方位得到荀慧生亲授,演出的《荀灌娘》《红娘》等荀派大戏,每年在 200 场以上。 1968 年,她因所谓的“海外关系”罹祸,不甘屈辱的她推开三楼的窗户,一跳 致残。对一个演员而言,这原本意味着艺术生涯的终结,她竟又顽强地重新站立 起来。最初腿不能动,手无力,她就先锻炼双手,平躺在床上帮人织毛衣,以平 均每周一件的速度,一直织了近百件。手有劲了,她就用双手扳着两腿练翻身…… 一段时间后,她开始练站立,接着开始练迈步,她请人在床和窗户之间拉一根绳 子,然后抓着绳子往,一步步地挪动,每前行一点都像踩在刀尖上,疼得大汗淋 漓。经两个月不懈努力,她终于用一个多小时完成了从床边到窗前仅 4 米的行 走。 逐渐能像鸭子一样摇摆着走路后,孙毓敏查阅大量资料,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 脚跟骨有棱不平,多多走路把它磨平;膝关节弯曲困难、小腿肌肉萎缩,就爬楼 梯锻炼。走路好说,爬楼梯对她是有一定风险的。为了实现愿望,她冒险脱去了 保护腰椎的钢背心,抓着楼梯扶手向上攀爬。尽管每上一级台阶都疼得眼冒金星, 肌肉萎缩的双腿不住颤抖,但她全然不顾,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孙毓敏的膝关节 弯曲相对自如了。 爬只是第一步,接着是摸、滚、跌,终于走上了她难以忘怀和舍弃的舞台。孙毓 敏硬是凭着对京剧事业的热爱和顽强的毅力,经过长达 13 年令人难以想象的 “残酷”锻炼,重新站在了舞台上。 1978 年,孙毓敏的冤案得到平反。重返阔别多年的舞台后,孙毓敏精湛的演技 再度吸引了广大戏迷的眼球,获得大家的喜爱,她不仅赢得“活红娘”的美誉, 荣获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及“梅兰芳金奖”等多项大奖,还在国际上获 得了“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奖”。 作为戏曲艺术学校之长,她倾尽心力,秉承名校传统,顺应时代要求,曾率领师 生四赴欧洲巡演,在巴黎创下连满 27 场的记录…… 多年来,孙毓敏一直不忘恩师荀慧生先生,不忘荀派艺术的传承,在百忙中不辞 辛劳地传授荀派艺术。孙毓敏先后收了 60 多名入室弟子,对慕名请她指点的年 轻演员她也从不拒绝,为数十人说过戏,堪称桃李满天下,荀派艺术第一传人。 如今孙毓敏虽然已退休,但仍然关心京剧事业的发展、京剧人才的培养,并兼任 多所大学和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生命之火一直为古老的国粹艺术燃烧着! (选自《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 年第 10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当她终于可以“像鸭子一样”走路,在“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中她扮演了 个群众,站在舞台的犄角,没有一句台词,甚至没有人看到她的面容,她却感到 莫大的鼓舞。 (《孙毓敏:角儿就得宠辱不惊》) 孙毓敏自传的书名起得贴切——《我这两辈子》,她的人生历经悲喜、穿越生死 除了一身傲骨,更有一片仁心。在追寻荀派艺术的道路上,孙毓敏走得坦坦荡荡, 无愧于心。 (《傲骨“荀”芳踪》)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孙毓敏喜欢京剧与家庭熏陶密不可分,后来她考取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在 这个学校学习了七年的京剧艺术,为后来成为京剧名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孙毓敏在“文革”期间因为莫须有的“海外关系”问题遭受灾祸,受尽屈辱, 后来她不甘忍受,从三楼跳下,造成腿不能动、手无力的结果。 C.孙毓敏通过艰苦的锻炼能够像鸭子一样走路后就登上舞台,虽然是群众演员, 没有台词,但她十分满足,这充分说明孙毓敏对京剧的热爱 D.文本通过孙毓敏的“一跳致残”和她用13年的时间艰苦锻炼的对比告诉人 们,只要对自己的目标充满执着,用顽强的毅力去拼搏,就能够成功。 E.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也善用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钱先生先后从柜子、 米缸抽出画卷,可见他对画的爱惜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在艺培戏曲学校学戏时,孙毓敏就体现出了执着、好强、不惧困境的品格,她 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练功,为练好旦角的兰花指天天用热水烫手。 B.孙毓敏凭借毕业时的优异成绩、荀慧生老师的言传身教,演出了荀派大戏《荀 灌娘》《红娘》等,年纪轻轻就成为荀派艺术的传承人。 C.“脚跟骨有棱不平,用多走路把它磨平”中的“磨平”一词充满疼痛感,一个 词语就形象地描摹岀孙毓敏在锻炼过程中遭遇的艰难, D.第四段主要交代孙毓敏锻炼自己的内容,第五段是过渡段,“爬只是第一步” 总结第四段,“重新站在了舞台上”引出下文的表述。 E.孙毓敏的自传《我这两辈子》中的“两辈子”以她再一次登上京剧舞台为分界 线,她认为过去是上一辈子的事情,这表现了她的宽容大度 9.重返京剧舞台的孙毓敏是如何让“生命之火为国粹艺术燃烧”的?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 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 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旁 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 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出 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 “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 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 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
当她终于可以“像鸭子一样”走路,在“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中她扮演了一 个群众,站在舞台的犄角,没有一句台词,甚至没有人看到她的面容,她却感到 莫大的鼓舞。 (《孙毓敏:角儿就得宠辱不惊》) 孙毓敏自传的书名起得贴切——《我这两辈子》,她的人生历经悲喜、穿越生死, 除了一身傲骨,更有一片仁心。在追寻荀派艺术的道路上,孙毓敏走得坦坦荡荡, 无愧于心。 (《傲骨“荀”芳踪》)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孙毓敏喜欢京剧与家庭熏陶密不可分,后来她考取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在 这个学校学习了七年的京剧艺术,为后来成为京剧名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孙毓敏在“文革”期间因为莫须有的“海外关系”问题遭受灾祸,受尽屈辱, 后来她不甘忍受,从三楼跳下,造成腿不能动、手无力的结果。 C.孙毓敏通过艰苦的锻炼能够像鸭子一样走路后就登上舞台,虽然是群众演员, 没有台词,但她十分满足,这充分说明孙毓敏对京剧的热爱。 D.文本通过孙毓敏的“一跳致残”和她用 13 年的时间艰苦锻炼的对比告诉人 们,只要对自己的目标充满执着,用顽强的毅力去拼搏,就能够成功。 E.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也善用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钱先生先后从柜子、 米缸抽出画卷,可见他对画的爱惜。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在艺培戏曲学校学戏时,孙毓敏就体现出了执着、好强、不惧困境的品格,她 每天凌晨 4 点多起床练功,为练好旦角的兰花指天天用热水烫手。 B.孙毓敏凭借毕业时的优异成绩、荀慧生老师的言传身教,演出了荀派大戏《荀 灌娘》《红娘》等,年纪轻轻就成为荀派艺术的传承人。 C.“脚跟骨有棱不平,用多走路把它磨平”中的“磨平”一词充满疼痛感,一个 词语就形象地描摹出孙毓敏在锻炼过程中遭遇的艰难。 D.第四段主要交代孙毓敏锻炼自己的内容,第五段是过渡段,“爬只是第一步” 总结第四段,“重新站在了舞台上”引出下文的表述。 E.孙毓敏的自传《我这两辈子》中的“两辈子”以她再一次登上京剧舞台为分界 线,她认为过去是上一辈子的事情,这表现了她的宽容大度。 9.重返京剧舞台的孙毓敏是如何让“生命之火为国粹艺术燃烧”的?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3 题。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 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 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旁 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 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出 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 “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 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 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