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五)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论述类文本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 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 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 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 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 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 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鰧囊”。滕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 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 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 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 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 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 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髙级笏囊多用紫色,古 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 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 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 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 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 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 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 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 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 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 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 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 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 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 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摘编自《安阳晚报》2016年2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南省豫南九校 2017 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五)语文试卷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 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 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 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 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 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 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 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 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 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 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 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 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 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 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 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 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 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 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 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 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 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 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 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 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 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 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 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摘编自《安阳晚报》2016 年 2 月 24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 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 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 囊称为“鰧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鰧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 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 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 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 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 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 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 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 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髙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 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髙祖胜, 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 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 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 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 尝与梁仚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 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①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 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 兼大都督。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仚定反,以宁为军司, 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 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 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 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为同州剌史。迁大司寇, 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 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薨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
A.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 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 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 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 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 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 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 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 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 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 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 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 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 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 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 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 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 尝与梁屳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 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①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 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 兼大都督。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仚定反,以宁为军司, 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 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 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 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 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 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薨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
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 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勣袭爵 (选自《北史·豆卢宁传》) 【注】①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 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 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 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 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仚 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陇右:古代左、右、阴、阳等字都可用来表示地理方位;文中陇右指陇山以 东的地区,即今甘肃一带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 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极”“践统”“践 位”“践阼”“践国”“践帝”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擅于骑 射。其父生前很威严,被人称颂。后来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豆卢宁归顺后一开始能够取悦宇文泰,被 连续加封,后来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功勋卓著,朝廷褒奖优厚。朝廷封他做大司寇,楚国公,邑万户,但 他实际拥有一万一千户食邑,并收取其租税 D.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 车随大军出征。在同州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2)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欣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11分)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 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勣袭爵。 (选自《北史·豆卢宁传》) 【注】①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 20 年,其子 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屳 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屳 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屳 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屳 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陇右:古代左、右、阴、阳等字都可用来表示地理方位;文中陇右指陇山以 东的地区,即今甘肃一带。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 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极”“践统”“践 位”“践阼”“践国”“践帝”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擅于骑 射。其父生前很威严,被人称颂。后来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豆卢宁归顺后一开始能够取悦宇文泰,被 连续加封,后来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功勋卓著,朝廷褒奖优厚。朝廷封他做大司寇,楚国公,邑万户,但 他实际拥有一万一千户食邑,并收取其租税。 D.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 车随大军出征。在同州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2)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欣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8-9 题。(11 分)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①槎:读cha,指小舟。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首联中“还旧岭”开篇点题,“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自己 虚度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无路可行,空山寂静,落花 飘零 C.第四联中“鸟散茅檐静”是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 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已久未还家。 D.尾联虚写诗人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最 再次突出了“还”字。 E.“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全诗处处都紧紧围绕“还”字来 写,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9.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 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2)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一边相劝饮酒,一边“ 欣赏着赤壁的美景。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同屋学生衣着光鲜,如同神人,而“ 丝毫也不羡慕的想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4分) 位置 秦德龙 “文化馆里没文化”。这话是马作家说的。文化馆里40多号人,读不下来报纸 的,大有人在。马作家窝在文化馆30年了,早就修成正果了。是看透不说透, 大家做朋友。知足者常乐,不是吗? 但是,新馆长一来,马作家就乐不起来了 新馆长叫常六。常六上任后,放出风声说,要把文化馆卖了,说是有个老板相中 了文化馆的黄金地段,要在这里开个家电大卖场 狗屁,金地段。马作家在心里骂。 说来也是个荒诞。文化馆这条街,一直叫商业街。可早些年,商业并没兴起来, 只有两家小店铺,半死不活。有道是“商业街没商业”。而本市商业最兴盛的地 段却是文化路。也不知是谁造成的阴差阳错,马作家曾写过一篇小说,做了暗讽。 马作家没想到,常六找他谈话了。 常六说:“马老,我叫您马老,您不会不高兴吧。当然了,您要是个老百姓,我 就不叫您马老了,就叫老马了。” 马作家矜持地说:“叫什么都无所谓,我已年过半百,图个安逸喽。一般地说, 50岁以上的人,就是固守喽。除非一刀切,把我切回家抱孙子去!” 常六笑道:“马老,我知道你对文化馆拆迁有看法,今天,我就是来和你沟通的 我对老作家是很尊重的。马老,我要做一件事,就是抢救您的文化遗产!如果有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①槎:读 chá,指小舟。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准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中“还旧岭”开篇点题,“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自己 虚度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无路可行,空山寂静,落花 飘零。 C.第四联中“鸟散茅檐静”是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 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已久未还家。 D.尾联虚写诗人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最; 再次突出了“还”字。 E.“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全诗处处都紧紧围绕“还”字来 写,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9.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 , ”, 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2)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一边相劝饮酒,一边“ , ” 欣赏着赤壁的美景。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同屋学生衣着光鲜,如同神人,而“ ”, 丝毫也不羡慕的想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14 分) 位置 秦德龙 “文化馆里没文化”。这话是马作家说的。文化馆里 40 多号人,读不下来报纸 的,大有人在。马作家窝在文化馆 30 年了,早就修成正果了。是看透不说透, 大家做朋友。知足者常乐,不是吗? 但是,新馆长一来,马作家就乐不起来了。 新馆长叫常六。常六上任后,放出风声说,要把文化馆卖了,说是有个老板相中 了文化馆的黄金地段,要在这里开个家电大卖场。 狗屁,金地段。马作家在心里骂。 说来也是个荒诞。文化馆这条街,一直叫商业街。可早些年,商业并没兴起来, 只有两家小店铺,半死不活。有道是“商业街没商业”。而本市商业最兴盛的地 段却是文化路。也不知是谁造成的阴差阳错,马作家曾写过一篇小说,做了暗讽。 马作家没想到,常六找他谈话了。 常六说:“马老,我叫您马老,您不会不高兴吧。当然了,您要是个老百姓,我 就不叫您马老了,就叫老马了。” 马作家矜持地说:“叫什么都无所谓,我已年过半百,图个安逸喽。一般地说, 50 岁以上的人,就是固守喽。除非一刀切,把我切回家抱孙子去!” 常六笑道:“马老,我知道你对文化馆拆迁有看法,今天,我就是来和你沟通的。 我对老作家是很尊重的。马老,我要做一件事,就是抢救您的文化遗产!如果有
可能的话,我要将您的作品,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级的申报不成, 咱就申报国家级的;国家级的申报不成,咱就申报省级的;省级的申报不成,咱 就直接给你发个市级的证书! 马作家一哂:“我那算什么文化遗产?你要抢救文化遗产,就先把地方戏拾起 来! 常六继续说:“新文化馆的格局,我已经谋划好了,就叫文博楼!马老,您想想, 文博楼比文化馆美吧?档次高吧?您坐在文博楼里写小说,多好的事呀!” 马作家说:“文化馆在市中心,群众来往很方便。你把文化馆迁到东区去,大老 远的,群众怎么开展活动?” “这有什么呢?交通、通讯这么发达,距离不是问题。” “怎么不是问题?离群众远了,就是问题!” “马老,看来您真是个反对派。实话对您说,大部分人,是同意搬迁的,支持建 筑文博楼,放弃陈旧的文化馆!”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吧。” 算你牙齿硬。” 谈话不欢而散。第二天,马作家再和常六照面,彼此的脸色都不好看了。马作家 暗骂:什么狗屁馆长?花钱买了张假文凭,也敢到文化馆来冒充文化人?你把自 己当根葱,谁拿你炝锅呢 马作家也听说了常六在背地里说孬话。常六说,什么马作家、驴作家,我就不信 我领导不了他!他不就是个写书的吗?我虽然不写书,我也不看书,但并不说明 我不能领导他!更不能说明我不能修理他!我之所以留着他,是把他当个参照物。 我这个人,是需要参照物的,否则的话,就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没有乐趣! 这些话,传到马作家的耳朵里,马作家的心情就很灰很灰了。 马作家索性报名下乡去了。他联系了个乡下朋友,找了个穷乡僻壤,写小说去了。 到了乡下,手机就关了,让文化馆的人找不到他。家里人,打过了招呼,有急事, 可通过朋友找他。办公室的钥匙留在家里了,没啥急事,别来烦他。工资卡,也 留在家里了,老婆能按月取钱花就行了 三个月过去了,马作家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初稿 回到市里,马作家先去了商业街,却找不到文化馆的影子了。文化馆的遗址,成 了建筑工地,一些工人正在建高楼大厦。 站在文化馆的遗址前,马作家无话可说。 打开手机,一条短信息跳了出来:“欠个人钱的是穷人,欠国家钱的是富人;喝 酒看度数的是穷人,喝酒看牌子的是富人;写书的是穷人,盗版的是富人;吃家 禽的是穷人,吃野兽的是富人。” 马作家看看短信息,咧嘴苦笑 半年后,马作家参加了家电大卖场的开业典礼。商业街终于有商业了。大卖场设 了个图书角,销售各种书籍。马作家为自己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签名售书。排 队来买书的粉丝们,多是常六招呼来的。常六把书款先发给粉丝,粉丝拿钱来买 书就是了。当然了,长篇小说也是常六拿钱给出的。 文博楼也竣工了。楼里有马作家的一间创作室,很宽敞,很排场。只是,马作家 挂笔了
可能的话,我要将您的作品,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级的申报不成, 咱就申报国家级的;国家级的申报不成,咱就申报省级的;省级的申报不成,咱 就直接给你发个市级的证书!” 马作家一哂:“我那算什么文化遗产?你要抢救文化遗产,就先把地方戏拾起 来!” 常六继续说:“新文化馆的格局,我已经谋划好了,就叫文博楼!马老,您想想, 文博楼比文化馆美吧?档次高吧?您坐在文博楼里写小说,多好的事呀!” 马作家说:“文化馆在市中心,群众来往很方便。你把文化馆迁到东区去,大老 远的,群众怎么开展活动?” “这有什么呢?交通、通讯这么发达,距离不是问题。” “怎么不是问题?离群众远了,就是问题!” “马老,看来您真是个反对派。实话对您说,大部分人,是同意搬迁的,支持建 筑文博楼,放弃陈旧的文化馆!”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吧。” “算你牙齿硬。” 谈话不欢而散。第二天,马作家再和常六照面,彼此的脸色都不好看了。马作家 暗骂:什么狗屁馆长?花钱买了张假文凭,也敢到文化馆来冒充文化人?你把自 己当根葱,谁拿你炝锅呢? 马作家也听说了常六在背地里说孬话。常六说,什么马作家、驴作家,我就不信 我领导不了他!他不就是个写书的吗?我虽然不写书,我也不看书,但并不说明 我不能领导他!更不能说明我不能修理他!我之所以留着他,是把他当个参照物。 我这个人,是需要参照物的,否则的话,就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没有乐趣! 这些话,传到马作家的耳朵里,马作家的心情就很灰很灰了。 马作家索性报名下乡去了。他联系了个乡下朋友,找了个穷乡僻壤,写小说去了。 到了乡下,手机就关了,让文化馆的人找不到他。家里人,打过了招呼,有急事, 可通过朋友找他。办公室的钥匙留在家里了,没啥急事,别来烦他。工资卡,也 留在家里了,老婆能按月取钱花就行了。 三个月过去了,马作家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初稿。 回到市里,马作家先去了商业街,却找不到文化馆的影子了。文化馆的遗址,成 了建筑工地,一些工人正在建高楼大厦。 站在文化馆的遗址前,马作家无话可说。 打开手机,一条短信息跳了出来:“欠个人钱的是穷人,欠国家钱的是富人;喝 酒看度数的是穷人,喝酒看牌子的是富人;写书的是穷人,盗版的是富人;吃家 禽的是穷人,吃野兽的是富人。” 马作家看看短信息,咧嘴苦笑。 半年后,马作家参加了家电大卖场的开业典礼。商业街终于有商业了。大卖场设 了个图书角,销售各种书籍。马作家为自己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签名售书。排 队来买书的粉丝们,多是常六招呼来的。常六把书款先发给粉丝,粉丝拿钱来买 书就是了。当然了,长篇小说也是常六拿钱给出的。 文博楼也竣工了。楼里有马作家的一间创作室,很宽敞,很排场。只是,马作家 挂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