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七)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最耀眼的旗手和战士。北宋哲学家张 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说的 是文化统序中的英雄。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这说的是刀光剑影中的英雄。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年 度的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仍声声在耳。他对“英雄”一词的诠释, 既让文艺创作者为之振奋,也让文艺创作者反思:当代文艺中英雄的身影何以落 寞了呢? 纵观古今,英雄的形象实则并不罕见,甚至备受文艺家的青睐。帝王有神农伏羲 与三皇五帝,将相从廉颇、蔺相如至魏征、秦琼,乃至专诸、荆轲等刺客,“茶 圣”陆羽、“药王”孙思邈、女杰穆桂英等,哪一位不是英雄?在世界范围内, 英雄也是经久不衰的主题。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中世纪西欧的骑士文学, 从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塑,到好莱坞的动作电影,英雄的源流可以上溯至茹毛饮血 的蛮荒时代。对英雄的向往和崇敬,几乎流淌在每一个民族的血液里。 我们原本并不缺少英雄,可似乎越来越缺少对于英雄的洞见,和创造可为人 所接纳的英雄之匠心与慧心。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朝气蓬勃的国度就在现 实和文艺领域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铁人王进喜、好党员雷锋、《青春之歌》中 的林道静、《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数不胜数的英雄为国人所熟悉,也搭起 了一道通往共和国殿堂的神圣之途。而如今时过境迁,有人试图原封不动地重走 老路,可应声寥寥;有人尝试旁逸斜出地全盘西化,却贻人笑柄。 在当下浮躁的氛围里,铸造英雄形象,为当代人立起榜样显得尤其重要。对 于观众而言,除了外国电影中的英雄,银幕更需要中国英雄 没有一个民族能凭借虚无的幻想撑起自己的脊梁,也没有一个国度会解构英 雄主义,鄙视信仰与崇高。只不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各领风骚。我们 可以把因愚忠而死谏的明清诤臣视为英雄,却无法想象当代社会能认可其行为 “武功歌”的主人公也许是中古基督教世界的“圣战英雄”,却殊难与当今和平 主义的氛围相适应。究其本质,英雄的身上散发出的始终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 的文化价值观。于是“英雄出自民间”就有另一种解释方式:人民是否接受这 英雄,在于他的人格和梦想是否能代表老百姓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也许是最为理想的英雄之像。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共生、尊重差异的时 代。英雄也一样,绝不会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而只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 通”。文艺作品中的英雄绝不能开时代的倒车,亦不能断民族之根脉,更不能违 背人心深处对生命力,对意志力,对正能量和崇高信仰的本质渴求。否则,这样 的所谓“英雄”,自然只能落得为人鄙夷的下场。 (摘编自博林《银幕呼唤中国英雄》,《光明日报》201年1月1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哲学家张载和唐代诗人王昌龄所留下的千古名句,从某种角度概 括和刻画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的英雄形象
河南省豫南九校 2017 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七)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最耀眼的旗手和战士。北宋哲学家张 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说的 是文化统序中的英雄。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这说的是刀光剑影中的英雄。前不久习 近 平 总 书 记在五年 一度的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仍声声在耳。他对“英雄”一词的诠释, 既让文艺创作者为之振奋,也让文艺创作者反思:当代文艺中英雄的身影何以落 寞了呢? 纵观古今,英雄的形象实则并不罕见,甚至备受文艺家的青睐。帝王有神农伏羲 与三皇五帝,将相从廉颇、蔺相如至魏征、秦琼,乃至专诸、荆轲等刺客,“茶 圣”陆羽、“药王”孙思邈、女杰穆桂英等,哪一位不是英雄?在世界范围内, 英雄也是经久不衰的主题。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中世纪西欧的骑士文学, 从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塑,到好莱坞的动作电影,英雄的源流可以上溯至茹毛饮血 的蛮荒时代。对英雄的向往和崇敬,几乎流淌在每一个民族的血液里。 我们原本并不缺少英雄,可似乎越来越缺少对于英雄的洞见,和创造可为人 所接纳的英雄之匠心与慧心。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朝气蓬勃的国度就在现 实和文艺领域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铁人王进喜、好党员雷锋、《青春之歌》中 的林道静、《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数不胜数的英雄为国人所熟悉,也搭起 了一道通往共和国殿堂的神圣之途。而如今时过境迁,有人试图原封不动地重走 老路,可应声寥寥;有人尝试旁逸斜出地全盘西化,却贻人笑柄。 在当下浮躁的氛围里,铸造英雄形象,为当代人立起榜样显得尤其重要。对 于观众而言,除了外国电影中的英雄,银幕更需要中国英雄。 没有一个民族能凭借虚无的幻想撑起自己的脊梁,也没有一个国度会解构英 雄主义,鄙视信仰与崇高。只不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各领风骚。我们 可以把因愚忠而死谏的明清诤臣视为英雄,却无法想象当代社会能认可其行为; “武功歌”的主人公也许是中古基督教世界的“圣战英雄”,却殊难与当今和平 主义的氛围相适应。究其本质,英雄的身上散发出的始终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 的文化价值观。于是“英雄出自民间”就有另一种解释方式:人民是否接受这一 英雄,在于他的人格和梦想是否能代表老百姓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也许是最为理想的英雄之像。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共生、尊重差异的时 代。英雄也一样,绝不会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而只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 通”。文艺作品中的英雄绝不能开时代的倒车,亦不能断民族之根脉,更不能违 背人心深处对生命力,对意志力,对正能量和崇高信仰的本质渴求。否则,这样 的所谓“英雄”,自然只能落得为人鄙夷的下场。 (摘编自博林《银幕呼唤中国英雄》,《光明日报》2017 年 1 月 12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哲学家张载和唐代诗人王昌龄所留下的千古名句,从某种角度概 括和刻画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的英雄形象
B.当代文艺对英雄关注不足,成为文代会、作代会的研讨话题,表明文 艺创作者在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开始反思。 C.无论是三皇五帝,还是廉颇、蔺相如以及陆羽、孙思邈,虽然其职业 和时代各不相同,但在人们心目中都被称为英雄。 D.当今并不缺少英雄,但可能是当代文艺创作缺乏对英雄的洞见等情况, 让人们感到当今的英雄逊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2.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画线语句意思的一项是 A.陆柱国的中篇小说《上甘岭》中的黄继光 B.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 C.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中的梁生宝。 D.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中的江竹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中最耀眼的旗手和战士,英雄就意味着信仰和崇 高,在当代中国,需要英雄和英雄主义 B.英雄在外国也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中世纪西 欧的骑士文学等文艺创作对此都有表现, C.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英雄,英雄是时代的产物,因为英雄的身上蕴 藏着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D.文艺作品中的英雄有时代性,作者应连通民族根脉,表现人心深处对 生命力、意志力和崇高信仰的本质渴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 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 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 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 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牧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 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 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 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 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 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 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 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 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 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 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 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
B.当代文艺对英雄关注不足,成为文代会、作代会的研讨话题,表明文 艺创作者在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开始反思。 C.无论是三皇五帝,还是廉颇、蔺相如以及陆羽、孙思邈,虽然其职业 和时代各不相同,但在人们心目中都被称为英雄。 D.当今并不缺少英雄,但可能是当代文艺创作缺乏对英雄的洞见等情况, 让人们感到当今的英雄逊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2.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画线语句意思的一项是 A.陆柱国的中篇小说《上甘岭》中的黄继光。 B.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 C.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中的梁生宝。 D.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中的江竹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中最耀眼的旗手和战士,英雄就意味着信仰和崇 高,在当代中国,需要英雄和英雄主义。 B.英雄在外国也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中世纪西 欧的骑士文学等文艺创作对此都有表现, C.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英雄,英雄是时代的产物,因为英雄的身上蕴 藏着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D.文艺作品中的英雄有时代性,作者应连通民族根脉,表现人心深处对 生命力、意志力和崇高信仰的本质渴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 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 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 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 V”也出言点评,《中国 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牧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 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 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 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 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 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 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 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 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 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 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 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 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
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 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 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 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 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 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 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 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 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 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 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 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 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 词髙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岀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 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 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 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 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 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 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 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 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 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 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 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 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 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 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 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 2017 年 2 月 1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 2014 年,习 近 平 总 书 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 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 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 书 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 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 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 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 2017 年 02 月 08 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 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 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 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 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 2017 年 02 月 09 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 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0 名 18~35 岁的青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 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 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 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 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 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 年第 12 期,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 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 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 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 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 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 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 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査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 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 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画皮 杨海林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叫三坝的小村,那里总共几十户人家,两三百人。“文化 大革命”的时候,村里要抓一个阶级斗争典型,开会讨论了几天,总是确定不下 人选一一这个村几代人都是土里刨食的主,肚皮尚且牺惶,哪有心事管别的事? 但这样的政治任务在当时来说是头等大事,完成不了肯定不行。 看到村干部犯了难,蒋三爷自告奔勇:“别人有妻儿老小,我光棍一条一一还是 我来吧 有人愿意背这个锅,村干部当然大喜过望,于是急忙往乡里汇报。 不久乡里就派来了专门的调查组,里里外外一分析,蒋三爷还真是个有问题的人 解放前有一段时间他去了上海! 按照时间推算,蒋三爷去上海时26岁,正是一身好力气的时候。 他去干了什么呢? 村里人都知道蒋三爷去上海的原因是他打死了一个恶霸一一这事他在忆苦思甜 大会上没少说一一而他到上海后干了些什么,却一直没有人探询。 调査组的人去蒋三爷家了解情况,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蛛丝马迹 大热的天,蒋三爷总是穿着长袖的罩衫,袖口儿必定用皮筋束得紧紧。 难道他的手腕上有什么秘密? 捋起来看,果然有一块亮亮的疤! 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调査组的人很快弄清了蒋三爷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他在 上海的时候加入了青帮,那块疤下面,原来有青帮刺下的文身 这个结论可不是调查组的人随意得出的,因为手腕上的文身虽然被疤痕遮盖了, 可是蒋三爷的后背上还留有一整块的文身。 刺的是关云长一手捋须、一手提青龙偃月刀,侧身跨赤兔马的《忠义千秋图》 因为后背上的这张“画皮”,蒋三爷一下子成了这次运动的典型,要在乡里认认 真真地开一次批判会,再被送到县里的监狱。 轮到开批判会的那一天,村里特意放了假,让大家都去现场接受教育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 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 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 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 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 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 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画皮 杨海林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叫三坝的小村,那里总共几十户人家,两三百人。“文化 大革命”的时候,村里要抓一个阶级斗争典型,开会讨论了几天,总是确定不下 人选——这个村几代人都是土里刨食的主,肚皮尚且牺惶,哪有心事管别的事? 但这样的政治任务在当时来说是头等大事,完成不了肯定不行。 看到村干部犯了难,蒋三爷自告奔勇:“别人有妻儿老小,我光棍一条——还是 我来吧。” 有人愿意背这个锅,村干部当然大喜过望,于是急忙往乡里汇报。 不久乡里就派来了专门的调查组,里里外外一分析,蒋三爷还真是个有问题的人 ——解放前有一段时间他去了上海! 按照时间推算,蒋三爷去上海时 26 岁,正是一身好力气的时候。 他去干了什么呢? 村里人都知道蒋三爷去上海的原因是他打死了一个恶霸——这事他在忆苦思甜 大会上没少说——而他到上海后干了些什么,却一直没有人探询。 调查组的人去蒋三爷家了解情况,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蛛丝马迹—— 大热的天,蒋三爷总是穿着长袖的罩衫,袖口儿必定用皮筋束得紧紧。 难道他的手腕上有什么秘密? 捋起来看,果然有一块亮亮的疤! 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调查组的人很快弄清了蒋三爷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他在 上海的时候加入了青帮,那块疤下面,原来有青帮刺下的文身! 这个结论可不是调查组的人随意得出的,因为手腕上的文身虽然被疤痕遮盖了, 可是蒋三爷的后背上还留有一整块的文身。 刺的是关云长一手捋须、一手提青龙偃月刀,侧身跨赤兔马的《忠义千秋图》。 因为后背上的这张“画皮”,蒋三爷一下子成了这次运动的典型,要在乡里认认 真真地开一次批判会,再被送到县里的监狱。 轮到开批判会的那一天,村里特意放了假,让大家都去现场接受教育
以前类似的会议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的,但是这次不同,全村几乎没有一个人落下, 大家都想亲眼看一看蒋三爷后背上的“画皮”。 遗憾的是那天蒋三爷还是穿了长袖的罩衫,袖口儿用皮筋束得紧紧 什么也没看到,村里人由原来的同情和好奇一下子变成了愤怒,有几个甚至想冲 上去扯掉蒋三爷的罩衫 只是因为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大家才不敢造次 蒋三爷在牢里待了许多年,当他出狱的时候,我已经结婚生子了 蒋三爷和我是邻居,关系又极好,他来逗弄我孩子的时候,我有时会问他画皮的 事 “我那时在上海滩遇到一个文身的先生,他的手艺极好,最拿手的是《忠义千秋 图》:关羽攒眉瞪眼,三绺长髯却又飘逸灵动一一可谓是一紧一松张驰有度。” “青帮的很多人都在后背上刺下这幅图,可那些都是亡命之徒,很难说他们能活 多久。这个先生临死的时候,不忍心那么好的手艺消失,于是就把《忠义千秋图》 在我的后背上刺了下来。 听蒋三爷这么一说,我更想看看他后背上的“画皮”了。 可是蒋三爷不给看。 蒋三爷从来不去村里的浴室洗澡,每天晚上,他都喜欢用我们不认识的药材泡好 木桶水,然后整个人坐进去。 我曾经问过他,他说这是防止自己的皮肤老化损坏了后背上的“画皮”。 蒋三爷的本家侄子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人家在城里做了大事,后来把蒋三爷也接 到城里去了。 城里可不像我们农村,蒋三爷每天一把澡的习惯只好去浴室里进行了 浴室里也会有一些文了身的人,所以起先没有人留意他。 但是后来,只要蒋三爷一去洗澡,浴室的伙计就会偷偷地打电话。 他的身后就会多了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 蒋三爷知道他在偷偷地观察自己,不知怎的,他竟然又回到了村子里来。 我到报社上班的第二年,蒋三爷死了。 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找了来,想买下蒋三爷后背的“画皮” 经不住软磨硬泡和大价钱的诱惑,蒋三爷的本家侄子同意了 可是当植皮医生被请来的时候,他捋起了蒋三爷的罩衫 光光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不会吧,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又伸过头来瞧 真的,蒋三爷光溜溜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11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先介绍一个名叫三坝的小村,介绍了住户、阶级斗争等村情,第 段涵盖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颇具匠心。 B.看到村里抓不到阶级斗争的典型,蒋三爷就说自己无妻儿老小,愿当 典型,贯彻了“坦自从宽,抗拒从严”的斗争精神。 C.调査组认为蒋三爷去过上海,他自己也说去过上海,再加上伤疤下的 刺青和背部的文身,这都成了蒋三爷当典型的铁证。 D.蒋三爷的侄子虽然很有本事,在城里做大事,但还是迫于现实利益的 诱惑,同意别人购买蒋三爷的“画皮”,却最终落了空。 8.“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以前类似的会议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的,但是这次不同,全村几乎没有一个人落下, 大家都想亲眼看一看蒋三爷后背上的“画皮”。 遗憾的是那天蒋三爷还是穿了长袖的罩衫,袖口儿用皮筋束得紧紧。 什么也没看到,村里人由原来的同情和好奇一下子变成了愤怒,有几个甚至想冲 上去扯掉蒋三爷的罩衫。 只是因为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大家才不敢造次。 蒋三爷在牢里待了许多年,当他出狱的时候,我已经结婚生子了。 蒋三爷和我是邻居,关系又极好,他来逗弄我孩子的时候,我有时会问他画皮的 事。 “我那时在上海滩遇到一个文身的先生,他的手艺极好,最拿手的是《忠义千秋 图》:关羽攒眉瞪眼,三绺长髯却又飘逸灵动——可谓是一紧一松张驰有度。” “青帮的很多人都在后背上刺下这幅图,可那些都是亡命之徒,很难说他们能活 多久。这个先生临死的时候,不忍心那么好的手艺消失,于是就把《忠义千秋图》 在我的后背上刺了下来。” 听蒋三爷这么一说,我更想看看他后背上的“画皮”了。 可是蒋三爷不给看。 蒋三爷从来不去村里的浴室洗澡,每天晚上,他都喜欢用我们不认识的药材泡好 一木桶水,然后整个人坐进去。 我曾经问过他,他说这是防止自己的皮肤老化损坏了后背上的“画皮”。 蒋三爷的本家侄子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人家在城里做了大事,后来把蒋三爷也接 到城里去了。 城里可不像我们农村,蒋三爷每天一把澡的习惯只好去浴室里进行了。 浴室里也会有一些文了身的人,所以起先没有人留意他。 但是后来,只要蒋三爷一去洗澡,浴室的伙计就会偷偷地打电话。 他的身后就会多了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 蒋三爷知道他在偷偷地观察自己,不知怎的,他竟然又回到了村子里来。 我到报社上班的第二年,蒋三爷死了。 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找了来,想买下蒋三爷后背的“画皮”。 经不住软磨硬泡和大价钱的诱惑,蒋三爷的本家侄子同意了。 可是当植皮医生被请来的时候,他捋起了蒋三爷的罩衫。 光光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不会吧,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又伸过头来瞧。 真的,蒋三爷光溜溜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 年第 11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先介绍一个名叫三坝的小村,介绍了住户、阶级斗争等村情,第 一段涵盖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颇具匠心。 B.看到村里抓不到阶级斗争的典型,蒋三爷就说自己无妻儿老小,愿当 典型,贯彻了“坦自从宽,抗拒从严”的斗争精神。 C.调查组认为蒋三爷去过上海,他自己也说去过上海,再加上伤疤下的 刺青和背部的文身,这都成了蒋三爷当典型的铁证。 D.蒋三爷的侄子虽然很有本事,在城里做大事,但还是迫于现实利益的 诱惑,同意别人购买蒋三爷的“画皮”,却最终落了空。 8.“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