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 今年的世界建筑界最高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毫无预兆”地颁给了 中国建筑师王澍,这也是中国籍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一奖项。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王澍:“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 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 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 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王澍却坚称自己是个文人,建筑设计只是情趣所在 和王澍交流时,时常会让人出现错位的感觉,分不清他究竟是建筑师,是文人,或者只是 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他的思想无限发散且自由。这种自由,从王澍的青少年时代贯穿至今。 王澍的父亲在文工团拉小提琴,闲时喜欢做木工活。母亲是名图书管理员。“这是最让我 觉得幸运的事“王澍说。上世纪70年代初,大部分人对图书馆还没什么概念,10岁的王 澍已把国内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看了个遍。“那时候的图书馆是空的看书的只有我一个人。 慢慢地我便和同龄人产生一种疏远感,觉得旁边的小朋友都很幼稚。”王澍笑着说。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王澍疯狂练习书法。直到大学去了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为东南大学 午休时分,其他同学都睡了,他还在练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我会临一本字 帖,一临几十年。我觉得没有达到原字帖的精神高度,就继续练习。很笨很笨的人才会这么 做。 大学二年级,王澍更是“古怪”起来。他读各种书,尤其喜欢读古书,整天像关公一样捧 着《春秋》在读;在很多人对西方建筑风格推崇备至的时候,王澍迷上了中国画,他认为中 国画“是种哲学性的绘画描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当同学们在课堂里拼命学习时
6 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 今年的世界建筑界最高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毫无预兆”地颁给了 中国建筑师王澍,这也是中国籍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一奖项。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王澍:“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 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 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 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王澍却坚称自己是个文人,建筑设计只是情趣所在。 和王澍交流时,时常会让人出现错位的感觉,分不清他究竟是建筑师,是文人,或者只是 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他的思想无限发散且自由。这种自由,从王澍的青少年时代贯穿至今。 王澍的父亲在文工团拉小提琴,闲时喜欢做木工活。母亲是名图书管理员。“这是最让我 觉得幸运的事”王澍说。上世纪 70 年代初,大部分人对图书馆还没什么概念,10 岁的王 澍已把国内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看了个遍。“那时候的图书馆是空的,看书的只有我一个人。 慢慢地我便和同龄人产生一种疏远感,觉得旁边的小朋友都很幼稚。”王澍笑着说。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王澍疯狂练习书法。直到大学去了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为东南大学), 午休时分,其他同学都睡了,他还在练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我会临一本字 帖,一临几十年。我觉得没有达到原字帖的精神高度,就继续练习。很笨很笨的人才会这么 做。” 大学二年级,王澍更是“古怪”起来。他读各种书,尤其喜欢读古书,整天像关公一样捧 着《春秋》在读;在很多人对西方建筑风格推崇备至的时候,王澍迷上了中国画,他认为中 国画“是一种哲学性的绘画,描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当同学们在课堂里拼命学习时
他却独自背着包,循着沈从文《湘行散记》提及的每个地方,一个村子—个村子地旅行 走就是3个月。 那时,他还做了一件震撼校园的事。“因为觉得作业总是画商业效果图‘太假,我便带 了三五个同学和教授谈判。”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7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开禁,同意 学生的作业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 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拋开流行的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囯传统的建筑风格。 王澍说,他厌恶所有高大威武的标志性建筑,他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骨子里体现的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弱势群体,象山校区可以看成是一个弱势群体以 某种自信的方式发起挑战。”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的代表作之一,造价只有同样规模工程的一半。设计方案时,王 澍对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你定这么低的造价标准,还要求达到国际水准,这些我都能做 到。我只有一个要求,彻底的自由。”2007年,象山校区工程完成,裹挟在一片农田里的 那些建筑,墙面都不抹灰,院子只造3面墙。“我想恢复一种带有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大 学。那种书院没有入学考试,没有毕业考试,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可以岀去,就像孔子教他 的那群弟子。有点理想主义,但它奠定了象山校区的基本气质。 如果说象山校区是王澍在彻底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那宁波历史博物馆便是“被摔打、磨 炼出来的 2006年,王澍接到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工作。“我到现场去考察,给我的是一个完全 被拆平的地方,它和周围所有的东西失去了联系,就像写文章一样,没有上下文,我无从下 笔。″王澍尝试着把自己扔在那个空旷的场地之中,想象着如何造—个建筑,并且让这个建 筑能够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就像是一棵树一样庀种在这里能够成活是需要有理由的
7 他却独自背着包,循着沈从文《湘行散记》提及的每个地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旅行,一 走就是 3 个月。 那时,他还做了一件震撼校园的事。“因为觉得作业总是画商业效果图‘太假’,我便带 了三五个同学和教授谈判。”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 70 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开禁,同意 学生的作业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 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抛开流行的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王澍说,他厌恶所有高大威武的标志性建筑,他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骨子里体现的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弱势群体,象山校区可以看成是一个弱势群体以 某种自信的方式发起挑战。”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的代表作之一,造价只有同样规模工程的一半。设计方案时,王 澍对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你定这么低的造价标准,还要求达到国际水准,这些我都能做 到。我只有一个要求,彻底的自由。” 2007 年,象山校区工程完成,裹挟在一片农田里的 那些建筑,墙面都不抹灰,院子只造 3 面墙。“我想恢复一种带有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大 学。那种书院没有入学考试,没有毕业考试,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可以出去,就像孔子教他 的那群弟子。有点理想主义,但它奠定了象山校区的基本气质。” 如果说象山校区是王澍在彻底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那宁波历史博物馆便是“被摔打、磨 炼出来的”。 2006 年,王澍接到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工作。“我到现场去考察,给我的是一个完全 被拆平的地方,它和周围所有的东西失去了联系,就像写文章一样,没有上下文,我无从下 笔。”王澍尝试着把自己扔在那个空旷的场地之中,想象着如何造一个建筑,并且让这个建 筑能够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就像是一棵树一样,它种在这里,能够成活,是需要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