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灯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 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 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 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 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 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 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 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 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 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髙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 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 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 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 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 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 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 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 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 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 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 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 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 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摘编自聂辉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 的最要依据。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 的科学论断。 C.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 出的正确选择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灯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 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 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 GDP 总量已位 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 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 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 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 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 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 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 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 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 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 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 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 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 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 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 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 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 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 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 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摘编自聂辉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 的最要依据。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 的科学论断。 C. 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 出的正确选择
D.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 的工作重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辨析了改革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 衡的矛盾。 B.第四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 有机联系。 C.文章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 样意义重大。 D.文章从需求不平衡、追求品质、整体发展、公平分配等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 要矛盾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 追求品质。 B.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 充分满足。 C.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 取得成功。 D.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 往的回应。 【答案】1.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强加因果, 由原文不能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 依据,且据常识可知,即使是也绝非唯一的依据。C项,张冠李戴,应是应对“需 求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D项,以偏概全,选项中“这”指“既要……也 要 两个方面,由原文第五段可知,分好经济蛋糕,“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 才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以偏概全、混淆 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 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原文第 五段确实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但效果只是“一定程度上” 的,尚不能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不能将其成就归于“不亚于从一个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即“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 大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如 果……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 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 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 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D. 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 的工作重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辨析了改革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 衡的矛盾。 B. 第四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 有机联系。 C. 文章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 样意义重大。 D. 文章从需求不平衡、追求品质、整体发展、公平分配等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 要矛盾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 追求品质。 B. 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 充分满足。 C. 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 取得成功。 D. 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 往的回应。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强加因果, 由原文不能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 依据,且据常识可知,即使是也绝非唯一的依据。C 项,张冠李戴,应是应对“需 求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D 项,以偏概全,选项中“这”指“既要……也 要……”两个方面,由原文第五段可知,分好经济蛋糕,“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 才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以偏概全、混淆 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 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原文第 五段确实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但效果只是“一定程度上” 的,尚不能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不能将其成就归于“不亚于从一个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即“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 大。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如 果……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 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 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 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1)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 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2)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 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 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 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 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 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 不如人的 (3)树比人活得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 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4)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 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 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5)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 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6)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 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 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⑦)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 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 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 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 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8)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 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 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 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 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 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9)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 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 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10)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 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 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 安然。 (11)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 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1)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 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2)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 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 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 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 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 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 不如人的。 (3)树比人活得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 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4)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 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 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5)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 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6)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 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 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7)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 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 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 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 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8)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 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 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 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 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 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9)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 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 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10)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 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 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 安然。 (11)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 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在伟岸的大树面前,小草是柔弱的,但它却能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人不论 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应自尊自信地生活。 B.本文用“漂浮”的“绿纱”喻从树叶缝隙透过草叶脉络落到地上的阳光,写 出了小草叶片的单薄、透明。 C.“我”是文本的线索,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将“树”与“小草”有机 联系在一起,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D.和人类相比,树具有伟岸、坚忍、活得长久、绝对不伤人的特点,人类作为 万物灵长,应当自惭形秽。 5.文章所写对象是小草,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 简要分析 6.作者说“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又 说“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为什 么作者会感到“失望”“悲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4.D 5.以大树衬托(或对比)小草。用大树的生命悠久衬托(或 对比)小草的生命短暂,用大树的声名远播衬托(或对比)小草的平凡渺小,用 大树的庄严伟岸衬托(或对比)小草的柔软弱小,以此突出小草的坦然与自信、 乐观与坚强。 6.因小草没有如预想中的谦卑而失望;因人在小草面前的软弱和无能而感到 “悲哀”。作用:欲扬先抑,用自身的心理感受反衬小草的坦然与自信、乐观与 坚强,引出对小草的赞美,突出“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的主旨。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 D项,“人类…应当自惭形秽”曲解文意。本文的主要对象是“小草”,作者 用自身的心理感受来反衬小草的坦然与自信、乐观与坚强,引出对小草的赞美, 突出“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的主旨。A项,是分析文中小草的形象,正确 B项,是分析文中的修辞以及语言的表现力,正确。C项,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我” 的作用,正确。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所写对象是小草,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这是考查散文中次要材料的作用。本文的主体对象是“小草” 除此之外还有“大树”和“我”,这两者都是“小草”的陪衬。首先找出描写小 草的文字,明确小草的形象特点,如“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 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这棵不知名的 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小草昂 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 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根据这些内容,可以知道小草平凡渺小、柔 软弱小且生命短暂的,但小草坦然而自信,乐观而坚强;再找出写大树的文字, 如“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 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树的寿命是 如此长久”,可以知道大树是伟岸的,是声名远播的,是寿命长久的:还可以找 到把大树和小草放到一处进行比较的内容,“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 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 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
A. 在伟岸的大树面前,小草是柔弱的,但它却能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人不论 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应自尊自信地生活。 B. 本文用“漂浮”的“绿纱”喻从树叶缝隙透过草叶脉络落到地上的阳光,写 出了小草叶片的单薄、透明。 C. “我”是文本的线索,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将“树”与“小草”有机 联系在一起,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D. 和人类相比,树具有伟岸、坚忍、活得长久、绝对不伤人的特点,人类作为 万物灵长,应当自惭形秽。 5. 文章所写对象是小草,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 简要分析。 6. 作者说“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又 说“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为什 么作者会感到“失望”“悲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4. D 5. 以大树衬托(或对比)小草。用大树的生命悠久衬托(或 对比)小草的生命短暂,用大树的声名远播衬托(或对比)小草的平凡渺小,用 大树的庄严伟岸衬托(或对比)小草的柔软弱小,以此突出小草的坦然与自信、 乐观与坚强。 6. 因小草没有如预想中的谦卑而失望;因人在小草面前的软弱和无能而感到 “悲哀”。作用:欲扬先抑,用自身的心理感受反衬小草的坦然与自信、乐观与 坚强,引出对小草的赞美,突出“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的主旨。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 D 项,“人类……应当自惭形秽”曲解文意。本文的主要对象是“小草”,作者 用自身的心理感受来反衬小草的坦然与自信、乐观与坚强,引出对小草的赞美, 突出“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的主旨。A 项,是分析文中小草的形象,正确; B 项,是分析文中的修辞以及语言的表现力,正确。C 项,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我” 的作用,正确。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所写对象是小草,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这是考查散文中次要材料的作用。本文的主体对象是“小草”, 除此之外还有“大树”和“我”,这两者都是“小草”的陪衬。首先找出描写小 草的文字,明确小草的形象特点,如 “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 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这棵不知名的 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小草昂 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 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根据这些内容,可以知道小草平凡渺小、柔 软弱小且生命短暂的,但小草坦然而自信,乐观而坚强;再找出写大树的文字, 如“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 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树的寿命是 如此长久”,可以知道大树是伟岸的,是声名远播的,是寿命长久的;还可以找 到把大树和小草放到一处进行比较的内容,“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 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 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
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根据这些内容可以知道,文中的大树是小草的陪 衬,以大树来衬托小草。 点睛:散文中的材料可以分为主体材料和次要材料,主体材料主要是展示文本的 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次要材料主要是作为主体材料的陪衬,一同来凸显文 本的主旨。这类题目一般从三个方面来思考:文章的结构形式、主体形象、内容 主旨(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如下:结构上: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 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紧凑;形象上,对主体形 象起到衬托或反衬作用;内容上,对内容的充实作用;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 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文章 主旨的作用。比如本题中,“文章所写对象是小草,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题 干就指明了答题的方向,即次要材料对主体材料的作用,找出描写大树和小草的 文字,分析二者的特点,再分析这些特点之间的关系即可 6.试题分析:题干问“作者说‘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 后以失望告终’,又说‘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 小草却安然’,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失望’‘悲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 题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失望”“悲哀”的原因;二是作用 对于第一问,应回归文本,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结合前后语境答题,“我竭力想 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从句中来看,“我”的“失 望”是因为我没有从小草身上发现低眉顺眼的谦卑,与我的预想不符;“我悲哀 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我”拼命地想 让小草低头,但最终失败,人在小草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作者因此而感到悲哀。 第二个问题,这两句话主要出现在文本的最后,作者用自己的心理感受来凸显小 草的形象,表达对小草的赞美,凸显出“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的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专业资文学书教育文时事新健康心其他资 闻 份额6.30%21.7%15.60%13.50%9.10%3.80%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0月13日 材料二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 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 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 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 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 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 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 联网商北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 本低、产北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 创业热潮
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根据这些内容可以知道,文中的大树是小草的陪 衬,以大树来衬托小草。 点睛:散文中的材料可以分为主体材料和次要材料,主体材料主要是展示文本的 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次要材料主要是作为主体材料的陪衬,一同来凸显文 本的主旨。这类题目一般从三个方面来思考:文章的结构形式、主体形象、内容 主旨(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如下:结构上: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 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紧凑;形象上,对主体形 象起到衬托或反衬作用;内容上,对内容的充实作用;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 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文章 主旨的作用。比如本题中,“文章所写对象是小草,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题 干就指明了答题的方向,即次要材料对主体材料的作用,找出描写大树和小草的 文字,分析二者的特点,再分析这些特点之间的关系即可。 6. 试题分析:题干问“作者说‘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 后以失望告终’,又说‘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 小草却安然’,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失望’‘悲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 题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失望”“悲哀”的原因;二是作用。 对于第一问,应回归文本,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结合前后语境答题,“我竭力想 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从句中来看,“我”的“失 望”是因为我没有从小草身上发现低眉顺眼的谦卑,与我的预想不符;“我悲哀 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我”拼命地想 让小草低头,但最终失败,人在小草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作者因此而感到悲哀。 第二个问题,这两句话主要出现在文本的最后,作者用自己的心理感受来凸显小 草的形象,表达对小草的赞美,凸显出“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的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 域 专业资 料 文学书 籍 教育文 章 时事新 闻 健康心 理 其他资 源 份额 36.30% 21.7%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 年丨 0 月 13 日 材料二 : 今年 6 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 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 40 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 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 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 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 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 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 联网商北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 本低、产北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 创业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