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5.1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讲中国历史,是讲960万平方公里幅员 内、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 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具体来说, 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 中、下游,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 前史的范畴。 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 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他阶段的历 史研究亦是如此。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 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 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 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 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 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 古今都如此。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 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 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 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 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 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 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 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认识规 律不那么容易。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 化论?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不少史学著 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 历史学变为科学。对史前史研完的目的即是为此。 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 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 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 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 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 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 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 分,具体表现为商代以前的历史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 2015 届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5.1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讲中国历史,是讲 960 万平方公里幅员 内、由 56 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 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具体来说, 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 中、下游,凡 960 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 前史的范畴。 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 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他阶段的历 史研究亦是如此。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 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 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 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 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 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 古今都如此。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 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 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 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 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 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 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 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认识规 律不那么容易。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 化论?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不少史学著 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 历史学变为科学。对史前史研完的目的即是为此。 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 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 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 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 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 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 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 分,具体表现为商代以前的历史
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 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 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 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 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 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 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 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 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 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 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 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 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 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 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 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 的国家其所史也千差万别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世以武力仕,然位不过裨将。晟幼孤,奉母孝。身 长六尺。年十八,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 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忠嗣抚其背曰,万人敌也。风翔节度使 高升召署列将。击叠州叛羌于高当川,又击连狂羌于罕山,破之。 大历初,李抱玉署晟右军将。吐蕃寇灵州,抱玉授以兵五千击之,辞曰:“以众 则不足,以谋则多。”乃请千人。由大震关趋临洮,屠定秦堡,执其帅慕容谷钟, 虏乃解灵州去。马璘与吐蕃战盐仓,败绩,晟率游兵拔璘以归,封合川郡王。璘 内忌晟威略,归之朝,为右神策都将。 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虽厮养小善,必记 姓名,尤恶下为朋党者。笃分义,隆于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 死。晟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 在风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行军司马 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勋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晟幸得备蒋 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叔度惭。故晟每进对, 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 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 即却之,不得进
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 960 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 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 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 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 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 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 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 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 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 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 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 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 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 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 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 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 的国家其所史也千差万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世以武力仕,然位不过裨将。晟幼孤,奉母孝。身 长六尺。年十八,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 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忠嗣抚其背曰,万人敌也。凤翔节度使 高升召署列将。击叠州叛羌于高当川,又击连狂羌于罕山,破之。 大历初,李抱玉署晟右军将。吐蕃寇灵州,抱玉授以兵五千击之,辞曰:“以众 则不足,以谋则多。”乃请千人。由大震关趋临洮,屠定秦堡,执其帅慕容谷钟, 虏乃解灵州去。马璘与吐蕃战盐仓,败绩,晟率游兵拔璘以归,封合川郡王。璘 内忌晟威略,归之朝,为右神策都将。 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虽厮养小善,必记 姓名,尤恶下为朋党者。笃分义,隆于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 死。晟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 在凤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行军司马 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勋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晟幸得备蒋 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叔度惭。故晟每进对, 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 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 即却之,不得进
九年,薨,年六十七。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眚 (选自《新唐书·李最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璘内忌晟威略威略:武勇和谋略 B.笃分义,隆于故旧故旧:过去的旧东西 C.是非唯上所择尔是非:对与错 D.正岁,建氏女归宁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探亲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B.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C.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D.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晟对敌军作战勇武。李晟多次率军与吐蕃作战,在高当川、罕山连败羌人; 在临洮生擒吐蕃统帅,解除灵州之围。 B.李晟对朋友重情重义。岚州刺史谭元澄曾经有恩于李晟,谭元澄蒙冤被贬致 死,李晟不仅为其申冤,还抚育其子女 C.李晟对朝廷尽忠尽节。李晟仰慕魏征并效仿魏征直言进谏,廷外从不泄露朝 廷机密,展现了古大臣尽忠报国的风范。 D.李晟对亲友要求严格。李叔度劝谏李晟不要干预朝政,李晟严厉地批评了李 叔度不尽臣忠;在家也不与后辈谈公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5分 (2)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海陵病中 吕本中 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 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小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濒 临绝境 8.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不顾流俗,追求真理,在《离骚》中他用“▲,▲”表达自己对 美好理想执着追求九死不悔的精神 2)老师犹如春蚕,毕生吐丝,至死方休;老师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无怨无悔。现在,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来歌颂老师的这种 精神
九年,薨,年六十七。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 柩前。 (选自《新唐书·李最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璘内忌晟威略 威略:武勇和谋略 B.笃分义,隆于故旧 故旧:过去的旧东西 C.是非唯上所择尔 是非:对与错 D.正岁,建氏女归宁 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探亲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B.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C.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D.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晟对敌军作战勇武。李晟多次率军与吐蕃作战,在高当川、罕山连败羌人; 在临洮生擒吐蕃统帅,解除灵州之围。 B.李晟对朋友重情重义。岚州刺史谭元澄曾经有恩于李晟,谭元澄蒙冤被贬致 死,李晟不仅为其申冤,还抚育其子女。 C.李晟对朝廷尽忠尽节。李晟仰慕魏征并效仿魏征直言进谏,廷外从不泄露朝 廷机密,展现了古大臣尽忠报国的风范。 D.李晟对亲友要求严格。李叔度劝谏李晟不要干预朝政,李晟严厉地批评了李 叔度不尽臣忠;在家也不与后辈谈公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5 分) (2)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海陵病中 吕本中 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 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小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濒 临绝境。 8.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5 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不顾流俗,追求真理,在《离骚》中他用“ ▲ , ▲ ”表达自己对 美好理想执着追求九死不悔的精神。 (2)老师犹如春蚕,毕生吐丝,至死方休;老师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无怨无悔。现在,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 ▲ , ▲ ”来歌颂老师的这种 精神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早在一千多年前,苏轼在《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以“▲,▲”表达了古今豪杰对大好河山的倾倒之情。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 色,至今仍使用马车代步。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 上的大司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母对洛克的家庭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 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 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回家,近期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 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自 己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自 己想办法,送一份能打动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 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 让她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突降暴雨,艾迪匆匆起床。马车夫亨特驾着车来到了艾迪门 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近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 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 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是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 了什么厚礼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瓢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路口时 个浑身湿连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个便携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 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这名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 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是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 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 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的坡底。 阵眩晕之后,艾迪睁开双眼,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 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 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灯光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 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刻缝 合动脉止血!” 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 来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大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位 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早在一千多年前,苏轼在《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以“ ▲ , ▲ ”表达了古今豪杰对大好河山的倾倒之情。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 色,至今仍使用马车代步。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 上的大司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母对洛克的家庭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 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 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回家,近期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 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自 己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自 己想办法,送一份能打动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共 6000 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 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 让她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突降暴雨,艾迪匆匆起床。马车夫亨特驾着车来到了艾迪门 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近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 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 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是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 了什么厚礼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瓢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路口时, 一个浑身湿连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个便携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 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这名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 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是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 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 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的坡底。 一阵眩晕之后,艾迪睁开双眼,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 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 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灯光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 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刻缝 合动脉止血!” 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 来!”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大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位 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
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然而,打火机油就快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 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可以用来照明的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布包的,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 洛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竟然想到自己匣子里的6000英镑,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并 没有打湿。 “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火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镑烧成灰烬,手术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在泥地 上:“小伙子,你身上带这么多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 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他拍了拍艾迪的肩,“放心吧,小伙子,这个女 孩子属于你的!” 这时,苏菲的家人派人来接博格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是苏菲的家人,并且知道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紧殷勤地问 这问那。 博格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微笑地对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妺妹需要与 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镑,却贏得了真正的高贵! 半年后,苏菲成了艾迪的新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艾迪是卖草帽的,洛克是大司法官的儿子,苏菲的父母喜欢洛克,反对女儿 与艾迪恋爱,并要儿子回来阻止妹妹嫁给艾迪 B.“百合节”到了,苏菲得知洛克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心里十分难过,抽 泣着要求艾迪准备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C.瓢泼大雨让道路越来越泥泞,让马车最后停止了前行。洛克为发泄对艾迪擅 自让博格上车的不满,猛踹马臀,导致车祸 D.马车夫亨特大腿受伤,情况危急,需要动手术。后来打火机油快耗光,洛克 不舍得燃烧塑料布,艾迪只好燃烧钞票照明。 E.洛克得知博格是苏菲的哥哥时,后悔自己之前的吝啬,于是大献殷勤,被博 格拒绝了。半年后,艾迪成功抱得美人归 (2)小说前三自然段为后文埋下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6分) (3)艾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 塑造、情节结构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宋伯秀 范旭东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当他的制盐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一个新的宏伟计划 又酝酿成熟一一建立我国的制碱工业 碱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又是化学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有“化学工 业之母”之称。但在民国,工业用碱一直依赖进口,长期为号称“世界碱王”卜 内门公司所垄断。而该公司却乘战乱之际囤积居奇。范旭东天生不信邪,下决心 创办民族制碱工业。然而,中国幼弱的化工界对世界制碱工艺一无所知。当时苏 尔维制碱法技术先进,但一直对外保密,中国人既无人知晓,又无人敢于问津
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然而,打火机油就快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 要 3 分钟,你们身上还有可以用来照明的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布包的,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 洛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竟然想到自己匣子里的 6000 英镑,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并 没有打湿。 “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火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 分钟过去了,6000 英镑烧成灰烬,手术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在泥地 上:“小伙子,你身上带这么多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 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他拍了拍艾迪的肩,“放心吧,小伙子,这个女 孩子属于你的!” 这时,苏菲的家人派人来接博格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是苏菲的家人,并且知道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紧殷勤地问 这问那。 博格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微笑地对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 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 分钟里,你失去了 6000 英镑,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半年后,苏菲成了艾迪的新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艾迪是卖草帽的,洛克是大司法官的儿子,苏菲的父母喜欢洛克,反对女儿 与艾迪恋爱,并要儿子回来阻止妹妹嫁给艾迪。 B.“百合节”到了,苏菲得知洛克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心里十分难过,抽 泣着要求艾迪准备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C.瓢泼大雨让道路越来越泥泞,让马车最后停止了前行。洛克为发泄对艾迪擅 自让博格上车的不满,猛踹马臀,导致车祸。 D.马车夫亨特大腿受伤,情况危急,需要动手术。后来打火机油快耗光,洛克 不舍得燃烧塑料布,艾迪只好燃烧钞票照明。 E.洛克得知博格是苏菲的哥哥时,后悔自己之前的吝啬,于是大献殷勤,被博 格拒绝了。半年后,艾迪成功抱得美人归, (2)小说前三自然段为后文埋下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6 分) (3)艾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 塑造、情节结构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宋伯秀 范旭东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当他的制盐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一个新的宏伟计划 又酝酿成熟——建立我国的制碱工业。 碱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又是化学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有“化学工 业之母”之称。但在民国,工业用碱一直依赖进口,长期为号称“世界碱王”卜 内门公司所垄断。而该公司却乘战乱之际囤积居奇。范旭东天生不信邪,下决心 创办民族制碱工业。然而,中国幼弱的化工界对世界制碱工艺一无所知。当时苏 尔维制碱法技术先进,但一直对外保密,中国人既无人知晓,又无人敢于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