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发生的程度,受品种抗病性、轮作制度、气象条件和栽培条件等多因素 影响 1.品种抗病 60年代以后,在我国许多地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是由于推广高 度感病的自交系有关,可见大面积种植易感病的杂交种是形成病害大发生的重要 因素之一。 2.轮作制度 据调査,一般连作地,由于越冬菌源多,比轮作地发生早而且重 3.气象条件 玉米大斑病发生的轻重受温度、降雨等条件影响很大,其发生的早晚与雨期 迟早也有关系:一般雨期提前,病害亦提前,在黑龙江省一般7月份干旱,玉米 生长受到抑制,8月份多雨年份,病害发生严重,这是由于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要 求高温、高湿条件所致。 4.栽培条件 间作、单作等不同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亦有差异。间作的玉米通风、透光 良好,湿度土妖.一般较单作玉米发病轻,调查中发现,秋翻地发病轻,不翻地 发病重。 (五)防治方法 防治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药剂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抗源基因区域化: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 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以控制 大斑病的流行,又能限制毒力小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 扩散 (2)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 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 (3)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 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轮作 实行二年以上轮作,因为病残体或病叶彻底腐烂消解后,大斑病菌亦不能生 存,所以经两年以上即可达到防病作用。 3.彻底消灭菌源 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或做饲料用等。将病残体处理干 净,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及早处理,更为重要,以便减少来年的侵染菌源。亦 可通过杋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 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4.加强栽培管理 如适期早播、增施有机肥料、合理密植以及中耕、松土等,创造田间通风透 光条件,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5.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①50%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1.5千克,对水喷雾;②25%粉锈宁(百理通、三唑酮)可湿性粉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发生的程度,受品种抗病性、轮作制度、气象条件和栽培条件等多因素 影响。 1.品种抗病 60 年代以后,在我国许多地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是由于推广高 度感病的自交系有关,可见大面积种植易感病的杂交种是形成病害大发生的重要 因素之一。 2.轮作制度 据调查,一般连作地,由于越冬菌源多,比轮作地发生早而且重。 3.气象条件 玉米大斑病发生的轻重受温度、降雨等条件影响很大,其发生的早晚与雨期 迟早也有关系:一般雨期提前,病害亦提前,在黑龙江省一般 7 月份干旱,玉米 生长受到抑制,8 月份多雨年份,病害发生严重,这是由于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要 求高温、高湿条件所致。 4.栽培条件 间作、单作等不同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亦有差异。间作的玉米通风、透光 良好,湿度土妖.一般较单作玉米发病轻,调查中发现,秋翻地发病轻,不翻地 发病重。 (五)防治方法 防治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药剂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抗源基因区域化: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 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以控制 大斑病的流行,又能限制毒力小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 扩散。 (2)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 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 (3)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 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2.轮作 实行二年以上轮作,因为病残体或病叶彻底腐烂消解后,大斑病菌亦不能生 存,所以经两年以上即可达到防病作用。 3.彻底消灭菌源 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或做饲料用等。将病残体处理干 净,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及早处理,更为重要,以便减少来年的侵染菌源。亦 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 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4.加强栽培管理 如适期早播、增施有机肥料、合理密植以及中耕、松土等,创造田间通风透 光条件,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5.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①50%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 1.5 千克,对水喷雾;②25%粉锈宁(百理通、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1.5 千克,对水喷雾。 玉米小斑病自学 四、玉米茎腐病( Corn stalk rot) 玉米茎腐病又名青枯病,在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美国的玉米每年因此 病减产10%-20%,重病区达25%-33%,甚至超过50%,是美国玉米的首要病 害。中国东起浙江,南达广西,西至新疆,北止黑龙江都有发生。据调查,目前 生产上应用的115个玉米品种、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田间发病株率在20% 以上的感病品种占调查总数的46%,其中髙感品种的发病株率达50%。 [一)症状 病害在玉米进入乳熟期发生,造成玉米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 现象,根和茎基部则呈水渍状腐烂,果穗常下垂。此症状与瓜果腐霉引起的玉米 茎腐病不相同。腐霉菌玉米茎腐病一般在玉米拔节后至抽雄前的植株中部或近地 表的茎节间发生局部性水浸状腐烂,组织软化,致使病株从腐烂部位倒折。由于 维管柬未受害,病株尚能维持数天绿色。 (二)病原 (三)侵染循环 病菌存在于土壤中或随病残体和种子越冬,来年病菌借雨水飞溅进行传播, 形成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一般认为施肥不足,茎基腐发病重:施足氮、磷 钾肥发病轻。此外,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以及高温、多雨年份,尤其在玉米灌竽 飞间,如遇暴雨后转晴,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五)防治方法 玉米品种或杂交组合间对此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中单2号、丹玉 16号、掖单4号等杂交种在田间发病较轻。因此,选用抗病品种、増施肥料、以 及排除田间积水,均可减轻病情。 五、玉米干腐病( Dry rot of corn) 玉米干腐病在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俄罗斯、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 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均有分布,以美国和南非发生普遍严重。在我国的四 川、云南、广东、江 苏、陕西和辽宁等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玉米受害后,果穗提早成熟,不 仅产量降低,种子发芽率差,而且有病的籽粒不能食用,如用病株的秆和玉米芯 喂牲畜会发生麻痹性中毒现象。 实行检疫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省和天津市。 (一)症状 主要危害果穗、茎秆、叶片和叶鞘,幼苗也有发生。果穗和叶鞘上的症状最 为明显。 果穗:病果穗一般成熟早,僵化变轻,剥去苞叶,则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 缩,呈暗褐色或污浊状,失去光泽,粒间常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穗轴松软变
剂,每公顷用药 1.5 千克,对水喷雾。 玉米小斑病 自学 四、玉米茎腐病(Corn Stalk Rot) 玉米茎腐病又名青枯病,在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美国的玉米每年因此 病减产 10%—20%,重病区达 25%-33%,甚至超过 50%,是美国玉米的首要病 害。中国东起浙江,南达广西,西至新疆, 北止黑龙江都有发生。据调查,目前 生产上应用的 115 个玉米品种、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田间发病株率在 20% 以上的感病品种占调查总数的 46%,其中高感品种的发病株率达 50%。。 [一)症状 病害在玉米进入乳熟期发生,造成玉米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 现象,根和茎基部则呈水渍状腐烂,果穗常下垂。 此症状与瓜果腐霉引起的玉米 茎腐病不相同。腐霉菌玉米茎腐病一般在玉米拔节后至抽雄前的植株中部或近地 表的茎节间发生局部性水浸状腐烂,组织软化,致使病株从腐烂部位倒折。由于 维管柬未受害,病株尚能维持数天绿色。 (二)病原 (三)侵染循环 病菌存在于土壤中或随病残体和种子越冬,来年病菌借雨水飞溅进行传播, 形成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一般认为施肥不足,茎基腐发病重:施足氮、磷、 钾肥发病轻。此外,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以及高温、多雨年份,尤其在玉米灌竽 飞间,如遇暴雨后转晴,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五)防治方法 玉米品种或杂交组合间对此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中单 2 号、丹玉 16 号、掖单 4 号等杂交种在田间发病较轻。因此,选用抗病品种、增施肥料、以 及排除田间积水,均可减轻病情。 五、玉米干腐病(Dry rot of corn) 玉米干腐病在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俄罗斯、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 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均有分布,以美国和南非发生普遍严重。在我国的四 川、云南、广东、江 苏、陕西和辽宁等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玉米受害后,果穗提早成熟,不 仅产量降低,种子发芽率差,而且有病的籽粒不能食用,如用病株的秆和玉米芯 喂牲畜会发生麻痹性中毒现象。 实行检疫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省和天津市。 (一)症状 主要危害果穗、茎秆、叶片和叶鞘,幼苗也有发生。果穗和叶鞘上的症状最 为明显。 果穗:病果穗一般成熟早,僵化变轻,剥去苞叶,则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 缩,呈暗褐色或污浊状,失去光泽,粒间常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穗轴松软变
轻,易于折断破裂。严重时,籽粒基部甚至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许多 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劈开穗轴,则穗轴和护颖上也常生许多小黑点。病 果穗和苞叶之间常有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和果穗粘连,不易剥离 茎秆:在基部4-5节处或果穗节的节部,或穗梗和苞叶上生褐色、紫红色或 黑褐色大形病斑,叶鞘和茎秆之间常有白色菌丝体,后期也生大量小黑点。 叶片:叶片受害时,在叶背面生褐色不规则的长形病斑,大小为5X1-2(厘 米)。一般很少产生小黑点。 (二)病原 玉米干腐病菌有三种,它们是玉米色二胞壳菌[ Diplodia zeae(Schw.)Lev]、 纵列色二胞壳菌( Diplodia frumenti e11.EtEV.)和大孢色二胞壳菌( Diplodi macrospora Earle),均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菌目真菌。色二孢属 此病菌只危害玉米 六、玉米其它常见病害 (一)玉米褐斑病( Corn brown sport) 多发生在叶片和叶鞘连接处,其主要症状为: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紫 褐色,病斑常密集成行,或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片组织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病叶撕裂后,叶脉和维 管束组织残存如丝状。 病菌的休眠孢子生于寄主体内,数量很大,近椭圆至卵圆形,深褐色,膜厚 而光滑,一侧稍扁平,越冬后,休眠孢子的圆盖打开,游出游动孢子 病菌以体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中或土壤中越冬。春季借风雨传播,引起玉米发 防治方法以清除病残体及深翻: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注意田间排水;及时 中耕除草等 友业措施为主。 (二)玉米赤霉穗腐病[ Gibberella zeae(Schw.) Perch 在近成熟的果穗易受害,多从果穗顶端开始发病,向下蔓延。其主要症状为 病部紫红色。籽粒间隙有灰白色菌丝体或粉红色霉状物;病粒变红褐色,无光泽, 不饱满,质脆,果穗病苞叶常被菌丝贯穿,彼此紧密地粘结在一起,于果穗上不 易剥离。 病菌:镰刀菌 病菌以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玉米播种后,病菌萌发侵染根系,引 起发病。 防治方法以消除病残体,轮作及深翻,精耕细作,提髙整地质量,增施有机 肥等农业措施 (四)、玉米弯孢叶霉病 七、玉米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1.种植高产抗病品种 根据积温带选择高产抗病单交种。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抗 性较强,也兼抗玉米大斑病。 2.垄作与施肥 玉米不仅要施足底肥和垄上精量点播,还应及时追肥,特别是追施氮肥。如
轻,易于折断破裂。严 重时,籽粒基部甚至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许多 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劈开穗轴,则穗轴和护颖上也常生许多小黑点。病 果穗和苞叶之间常有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和果穗粘连,不易剥离。 茎秆:在基部 4-5 节处或果穗节的节部,或穗梗和苞叶上生褐色、紫红色或 黑褐色大形病斑,叶鞘和茎秆之间常有白色菌丝体,后期也生大量小黑点。 叶片:叶片受害时,在叶背面生褐色不规则的长形病斑,大小为 5X1—2(厘 米)。一 般很少产生小黑点。 (二)病原 玉米干腐病菌有三种,它们是玉米色二胞壳菌[Diplodia zeae (Schw.) Lev]、 纵列色二胞壳菌(Diplodia frumenti Ell.Et EV.)和大孢色二胞壳菌(Diplodia macrospora Earle),均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菌目真菌。色二孢属 此病菌只危害玉米。 ] 六、玉米其它常见病害 (一)玉米褐斑病(Corn brown sport) 多发生在叶片和叶鞘连接处,其主要症状为: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紫 褐色,病斑常密集成行,或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片组织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病叶撕裂后,叶脉和维 管束组织残存如丝状。 病菌的休眠孢子生于寄主体内,数量很大,近椭圆至卵圆形,深褐色,膜厚 而光滑,一侧稍扁平,越冬后,休眠孢子的圆盖打开,游出游动孢子。 病菌以体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中或土壤中越冬。春季借风雨传播,引起玉米发 病。 防治方法以清除病残体及深翻;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注意田间排水;及时 中耕除草等 友业措施为主。 (二)玉米赤霉穗腐病[Gibberella zeae(Schw.)Perch.] 在近成熟的果穗易受害,多从果穗顶端开始发病,向下蔓延。其主要症状为: 病部紫红色。籽粒间隙有灰白色菌丝体或粉红色霉状物;病粒变红褐色,无光泽, 不饱满,质脆,果穗病苞叶常被菌丝贯穿,彼此紧密地粘结在一起,于果穗上不 易剥离。 , 病菌:镰刀菌 病菌以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玉米播种后,病菌萌发侵染根系,引 起发病。 防治方法以消除病残体,轮作及深翻,精耕细作,提高整地质量,增施有机 肥等农业措施 (四)、玉米弯孢叶霉病 七、玉米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1.种植高产抗病品种 根据积温带选择高产抗病单交种。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抗 性较强,也兼抗玉米大斑病。 2.垄作与施肥 玉米不仅要施足底肥和垄上精量点播,还应及时追肥,特别是追施氮肥。如
果玉米生育后期脱氮,叶片生理老化速度加快,大斑病与小斑病将加重,叶片很 快枯死,产量下降。应适时追氮肥 3.适期播种,控制播深 玉米不能过早播种,早播地温低,土壤湿度大,种子迅速吸水,种子内淀粉 逐渐转化为糖,因温度低迟迟不能发芽,此时极易遭受各种寄生菌和腐生菌的寄 生危害而粉种。因此,玉米一定要根据地温回升情况确定播期,不能盲目早播。 为加速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播种要掌握深度,不宜深,播种过深,幼苗出 土时间拖长,消耗大量养分,幼苗长势弱,也易遭受病菌侵染,丝黑穗病和茎枯 病发生重。 4.药剂拌种防治种传病害和苗期病害 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病菌自芽鞘侵入到幼苗体内,到穗期才 发病。茎枯病是玉米苗期病害,用药剂拌种防治很有效。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拌种药剂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25%三唑醇(百 坦、羟锈宁)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5%-0;3%(商品量),用量 过大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丝黑穗病与茎枯病兼发时可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 学研制的玉米种衣剂 种衣剂或可湿性粉剂拌种,要求干拌,或在种子露白时拌,拌药后种子不能 再用水浸泡催芽。催芽的玉米种,如果芽已长出,拌药容易把牙碰掉,因此不能 再进行拌药处理 5.生育期喷药 玉米大斑病严重者,在玉米抽穗后,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千 克,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千克 第二节高梁病害( Sorghum diseases) 高梁病害种类较多,全世界已报道的高梁病害近50种,中国已报道约30种, 东北三省共发现髙粱病害10余种。在黑龙江省主要是散黑穗病、丝黑穗病、炭疽 病、大斑病危害性较大,而斑点病、紫斑病、细菌斑点病等亦有发生,但危害较 轻 高梁黑穗病( Sorghum smut) 髙粱黑穗病在黑龙江省发生的有散黑穗病、丝黑穗病和坚黑穗病三种,以散 黑穗病和丝黑穗病分布较广,而坚黑穗病发生较少。 (一)症状 这三种黑穗病均为系统性侵染病害,症状均表现于穗部。三种黑穗病的症状 特点为: 丝黑穗病:除花序中维管束以外,所有组织全部受害而形成菌瘿,菌瘿的内 部为黑粉(冬孢子)。最初整个穗部变成棒状菌瘿,外部由白色膜包被,白膜破裂 后散出黑粉,其中夹,有乱丝状维管束组织。所以病穗失去高梁的原穗形,呈“黑 发”形,一般称之为“乌米 散黑穗病:主要为害小穗花序的子房、内外颖均被害而变成菌瘿,菌瘿的内 部为黑粉(冬孢子)。最初菌瘿外面包有一层极易破裂的白膜,薄膜破裂后,散出 黑粉,只留下寄主的中轴。病穗的护颖不受害,并较健穗长。病穗仍保持髙梁原 穗形 坚黑穗病:仅是花序的子房被坏而形成菌瘿,菌瘿内部为黑粉(冬孢子),颖 片一般完好,菌瘿白膜包被,较坚实,不易破裂,有时顶部可破折而露出黑粉
果玉米生育后期脱氮,叶片生理老化速度加快,大斑病与小斑病将加重,叶片很 快枯死,产量下降。应适时追氮肥。 3.适期播种,控制播深 玉米不能过早播种,早播地温低,土壤湿度大,种子迅速吸水,种子内淀粉 逐渐转化为糖,因温度低迟迟不能发芽,此时极易遭受各种寄生菌和腐生菌的寄 生危害而粉种。因此,玉米一定要根据地温回升情况确定播期,不能盲目早播。 为加速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播种要掌握深度,不宜深,播种过深,幼苗出 土时间拖长,消耗大量养分,幼苗长势弱,也易遭受病菌侵染,丝黑穗病和茎枯 病发生重。 4.药剂拌种防治种传病害和苗期病害 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病菌自芽鞘侵入到幼苗体内,到穗期才 发病。茎枯病是玉米苗期病害,用药剂拌种防治很有效。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拌种药剂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 25%三唑醇(百 坦、羟锈宁)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25%-0;3%(商品量),用量 过大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丝黑穗病与茎枯病兼发时可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 学研制的玉米种衣剂。 种衣剂或可湿性粉剂拌种,要求干拌,或在种子露白时拌,拌药后种子不能 再用水浸泡催芽。催芽的玉米种,如果芽已长出,拌药容易把牙碰掉,因此不能 再进行拌药处理。 , 5.生育期喷药 玉米大斑病严重者,在玉米抽穗后,喷施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3 千 克,或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1.5 千克。 第二节 高梁病害(Sorghum diseases) 高梁病害种类较多,全世界已报道的高梁病害近 50 种,中国已报道约 30 种, 东北三省共发现高粱病害 10 余种。在黑龙江省主要是散黑穗病、丝黑穗病、炭疽 病、大斑病危害性较大,而斑点病、紫斑病、细菌斑点病等亦有发生,但危害较 轻。 一、.高梁黑穗病(Sorghum smut) 高粱黑穗病在黑龙江省发生的有散黑穗病、丝黑穗病和坚黑穗病三种,以散 黑穗病和丝黑穗病分布较广,而坚黑穗病发生较少。 (一)症状 这三种黑穗病均为系统性侵染病害,症状均表现于穗部。三种黑穗病的症状 特点为: 丝黑穗病:除花序中维管束以外,所有组织全部受害而形成菌瘿,菌瘿的内 部为黑粉(冬孢子)。最初整个穗部变成棒状菌瘿,外部由白色膜包被,白膜破裂 后散出黑粉,其中夹,有乱丝状维管束组织。所以病穗失去高梁的原穗形,呈“黑 发”形,一般称之为“乌米”。 散黑穗病:主要为害小穗花序的子房、内外颖均被害而变成菌瘿,菌瘿的内 部为黑粉(冬孢子)。最初菌瘿外面包有一层极易破裂的白膜,薄膜破裂后,散出 黑粉,只留下寄主的中轴。病穗的护颖不受害,并较健穗长。病穗仍保持高梁原 穗形。 坚黑穗病:仅是花序的子房被坏而形成菌瘿,菌瘿内部为黑粉(冬孢子),颖 片一般完好,菌瘿白膜包被,较坚实,不易破裂,有时顶部可破折而露出黑粉
病穗亦保持高梁原穗 形 (二)病原 高梁丝黑穗病原菌名为丝穗黑粉菌[ Spoisorium reilianum Longdon et Full 轴黑粉菌属,异名: 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 Tint.]:高粱散黑穗病 菌为高粱散黑粉菌[ Spoisorium cruenta(Kuhn)Pott.异名: Sphacelotheca cruenta(Kuhn.) Potter]:;高粱坚黑穗病原菌为高梁坚黑菌[ Spoisorium sorghi (Link。) Clinton,异名: Sphacelotheca sorghi(Link。) Clinton],三种病原 菌均为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真菌。 (三)侵染循环 种病菌均以冬孢子在种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粪肥中亦可传播。来年萌发侵 入高粱幼苗,菌丝进人生长点,随高粱的生长而发育,直到幼穗形成时,病菌到 达穗部,破坏花器,嵌后全穗或穗部一些组织被破坏而形成菌瘿 种病菌的冬孢子越冬场所不同:①丝黑穗病菌以土壤传播为主,在土壤中 可存活2-3年,种子也可传播。②散黑穗病菌在种子上和土壤中越冬,但以土壤 传播为主。在土壤中可存活r年。③坚黑穗病菌以种子传播为主,在种子上可存 活2年,土壤中也能传播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种病菌均以幼苗侵入,故苗期土壤温、湿度与病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土壤温、湿度, 丝黑穗病的发生与5厘米深土层的土温和土壤湿度有很大关系,据报道,土 温在15℃-17℃,土壤含水量在15%-20%的情况下,病害发生重(表3.2)。 散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但在土壤温度低、较干旱的条件下,由 于幼苗生长不良,病害发生重。 坚黑穗病与散黑穗病类似,在苗期土壤温度低、较干旱的条件下,有利于发 病。 2.轮作 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连作地由于土壤中菌源多,病害重。其他两种黑穗 病同样也是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 3.耕作措施 春季整地不良,土壤保墒不好,病害也重。在黑龙江省春季气温低,一般播 种过深,覆土过厚,发病就重。一般早播比晚播发病也重。此外,施用未腐熟粪 肥往往加重发病。 (五)防治方法 由于高粱黑穗病主要是种子和土壤传病,芽期系统侵染的病害。故采取以药 剂拌种为主,种植抗病品种、轮作、消除菌源等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轮作 根据不同黑穗病,轮作年限也不同,一般实行2~3年轮作,即可减轻发病或 完全不发一般与大豆轮作最好。 消灭菌源 施行秋翻灭茬与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粪肥、土肥等)和及早拔除病穗并深 埋等,以二营源,可减轻来年发病 种子子处理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3%—0.4%拌种
病穗亦保持高梁原穗 形。 (二)病原 高梁丝黑穗病原菌名为丝穗黑粉菌[Spoisorium reilianum Longdon et Full., 轴黑粉菌属,异名: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tint.];高粱散黑穗病 菌为高 粱散 黑粉 菌[Spoisorium cruenta(Kuhn)Pott. 异 名:Sphacelotheca cruenta(Kuhn.)Potter];高粱坚黑穗病原菌为高梁坚黑菌[Spoisorium sorghi (Link。)Clinton , 异名:Sphacelotheca sorghi(Link。)Clinton],三种病原 菌均为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真菌。 (三)侵染循环 三种病菌均以冬孢子在种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粪肥中亦可传播。来年萌发侵 入高粱幼苗,菌丝进人生长点,随高粱的生长而发育,直到幼穗形成时,病菌到 达穗部,破坏花器,嵌后全穗或穗部一些组织被破坏而形成菌瘿。 三种病菌的冬孢子越冬场所不同:①丝黑穗病菌以土壤传播为主,在土壤中 可存活 2—3 年,种子也可传播。②散黑穗病菌在种子上和土壤中越冬,但以土壤 传播为主。在土壤中可存活 r 年。③坚黑穗病菌以种子传播为主,在种子上可存 活 2 年,土壤中也能传播。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种病菌均以幼苗侵入,故苗期土壤温、湿度与病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土壤温、湿度 , 丝黑穗病的发生与 5 厘米深土层的土温和土壤湿度有很大关系,据报道,土 温在 15℃-17℃,土壤含水量在 15%-20%的情况下,病害发生重(表 3.2)。 散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适温为 25℃,但在土壤温度低、较干旱的条件下,由 于幼苗生长不良,病害发生重。 坚黑穗病与散黑穗病类似,在苗期土壤温度低、较干旱的条件下,有利于发 病。 2.轮作 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连作地由于土壤中菌源多,病害重。其他两种黑穗 病同样也是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 3.耕作措施 春季整地不良,土壤保墒不好,病害也重。在黑龙江省春季气温低,一般播 种过深,覆土过厚,发病就重。一般早播比晚播发病也重。此外,施用未腐熟粪 肥往往加重发病。 (五)防治方法 由于高粱黑穗病主要是种子和土壤传病,芽期系统侵染的病害。故采取以药 剂拌种为主,种植抗病品种、轮作、消除菌源等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轮作 根据不同黑穗病,轮作年限也不同,一般实行 2~3 年轮作,即可减轻发病或 完全不发一般与大豆轮作最好。 二.消灭菌源 施行秋翻灭茬与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粪肥、土肥等)和及早拔除病穗并深 埋等,以二营源,可减轻来年发病。 种子子处理 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 0.3%—0.4%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