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内有库房遗址七处。每一库房又分隔成若干间,分置各种兵器。出土时 尚有刀、剑、矛、戟、镞和铠甲等铁兵器残存。从出土现象判断,武库也在 王莽末年的战争中焚毁,以后一直废弃不用 公元1986年以来,发掘工作主要放在未央宫范围内。其中最重要的是对 座西汉工官官署遗址的发掘。这座官署遗址呈东西向长方形,四周夯筑围 墙,长134.7米宽65.5米,内有署房十五间。在署房内共出土骨签数万片。 骨签由动物骨头制成,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近。一般长58-7.2、宽2.1 3.2、厚0.2-0.4厘米。背面平直,正面孤脊形,上部磨平,文字皆刻其 上。刻文分二类。一类是一行字的骨签,字数6—7字,内容是物品名称、规 格、编号等。另一类是2-4行字的骨签,字数少的十几个字,多的30-40 字不等,内容是纪年、工官及所属官吏和工匠的名字。纪年自武帝至平帝的 都有发现,还有一部分武帝以前的无纪年的骨签。这批资料尚未全部整理公 布,对骨签的性质和使用法,目前都还不大清楚。 现在考古发现的西汉长安城是外郭城还是带有内城性质的宫城?近年曾 引起一场学术争论。参加这项工作的考古学者认为,目前考古发现的西汉长 安城是外郭城。有的历史学者则认为,目前考古发现的西汉长安城是带有内 城性质的宫城。在它的北墙外、西墙雍门外和东墙宣平门外的郊区,还存在 一个外郭城。个别古建学者甚至认为,不但北墙外有北郭,东墙三座门外也 有东郭。看来这个问题应靠更多的田野考古途径去寻求解决。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群遗址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群遗址的发掘,最引人注目的是汉辟雍遗址和王 莽九庙遗址。 辟雍遗址位于长安城安门外直南大道东侧,北距长安城南墙约2公里。 整体建筑由主体建筑、围墙、四门、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以及圜水沟等 组成。辟雍的主体建筑建造在一个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台上。夯土台的正中 是平面呈“亞”字形的台基。台基上的“主室”、“夹室”已毁没。台基四 边的“四堂”尚存。“四堂”之内各有抱厦、厅堂之类的设置。由出土现象 推测,主体建筑可能是一座三重屋檐的高大建筑物。主体建筑的四周筑方形 围墙,每边长235米。在四面围墙的正中,各有一个门道。门道中有木门槛 的痕迹。门道两旁有土台,台上应有门楼。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建筑比 较简陋,似为廊屋,或为守卫人员的居室。在围墙的外面环绕圜水沟。圜水 沟直径368米,沟宽2、深1.8米,与西来的昆明故渠相通。根据建筑形制 以及遗址所在方位,推定它是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建造的“辟雍”。 “王莽九庙”建筑群位于长安城安门和西安门南出的平行大道之间,与 辟雍隔道相望。这组建筑群由十二座建筑组成。建筑形式全同。在1-11号 建筑的外边有周环方形的大围墙。围墙每边长1400米。12号建筑在它的南 边正中。这十二座建筑都由主体建筑、围墙、四门和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 所组成。主体建筑和围墙的平面均作方形,轮廓如“回”字形。规距方正, 分毫不差。1—11号建筑,大小相仿,间距相等。分三排,东西并列。北排 的1-4号遗址与南排的8-11号遗址,方位一致,南北对应;中排的5-7 号遗址错落于南排和北排之间。12号建筑的围墙与1—-11号的围墙大小相 仿,但12号的主体建筑比1—11号的主体建筑约大一倍,细部结构也稍有
围墙内有库房遗址七处。每一库房又分隔成若干间,分置各种兵器。出土时, 尚有刀、剑、矛、戟、镞和铠甲等铁兵器残存。从出土现象判断,武库也在 王莽末年的战争中焚毁,以后一直废弃不用。 公元 1986 年以来,发掘工作主要放在未央宫范围内。其中最重要的是对 一座西汉工官官署遗址的发掘。这座官署遗址呈东西向长方形,四周夯筑围 墙,长 134.7 米、宽 65.5 米,内有署房十五间。在署房内共出土骨签数万片。 骨签由动物骨头制成,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近。一般长 5.8—7.2、宽 2.1 —3.2、厚 0.2—0.4 厘米。背面平直,正面孤脊形,上部磨平,文字皆刻其 上。刻文分二类。一类是一行字的骨签,字数 6—7 字,内容是物品名称、规 格、编号等。另一类是 2—4 行字的骨签,字数少的十几个字,多的 30—40 字不等,内容是纪年、工官及所属官吏和工匠的名字。纪年自武帝至平帝的 都有发现,还有一部分武帝以前的无纪年的骨签。这批资料尚未全部整理公 布,对骨签的性质和使用法,目前都还不大清楚。 现在考古发现的西汉长安城是外郭城还是带有内城性质的宫城?近年曾 引起一场学术争论。参加这项工作的考古学者认为,目前考古发现的西汉长 安城是外郭城。有的历史学者则认为,目前考古发现的西汉长安城是带有内 城性质的宫城。在它的北墙外、西墙雍门外和东墙宣平门外的郊区,还存在 一个外郭城。个别古建学者甚至认为,不但北墙外有北郭,东墙三座门外也 有东郭。看来这个问题应靠更多的田野考古途径去寻求解决。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群遗址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群遗址的发掘,最引人注目的是汉辟雍遗址和王 莽九庙遗址。 辟雍遗址位于长安城安门外直南大道东侧,北距长安城南墙约 2 公里。 整体建筑由主体建筑、围墙、四门、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以及圜水沟等 组成。辟雍的主体建筑建造在一个直径 62 米的圆形夯土台上。夯土台的正中 是平面呈“亞”字形的台基。台基上的“主室”、“夹室”已毁没。台基四 边的“四堂”尚存。“四堂”之内各有抱厦、厅堂之类的设置。由出土现象 推测,主体建筑可能是一座三重屋檐的高大建筑物。主体建筑的四周筑方形 围墙,每边长 235 米。在四面围墙的正中,各有一个门道。门道中有木门槛 的痕迹。门道两旁有土台,台上应有门楼。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建筑比 较简陋,似为廊屋,或为守卫人员的居室。在围墙的外面环绕圜水沟。圜水 沟直径 368 米,沟宽 2、深 1.8 米,与西来的昆明故渠相通。根据建筑形制 以及遗址所在方位,推定它是西汉元始四年(公元 4 年)建造的“辟雍”。 “王莽九庙”建筑群位于长安城安门和西安门南出的平行大道之间,与 辟雍隔道相望。这组建筑群由十二座建筑组成。建筑形式全同。在 1—11 号 建筑的外边有周环方形的大围墙。围墙每边长 1400 米。12 号建筑在它的南 边正中。这十二座建筑都由主体建筑、围墙、四门和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 所组成。主体建筑和围墙的平面均作方形,轮廓如“回”字形。规距方正, 分毫不差。1—11 号建筑,大小相仿,间距相等。分三排,东西并列。北排 的 1—4 号遗址与南排的 8—11 号遗址,方位一致,南北对应;中排的 5—7 号遗址错落于南排和北排之间。12 号建筑的围墙与 1—11 号的围墙大小相 仿,但 12 号的主体建筑比 1— 11 号的主体建筑约大一倍,细部结构也稍有
区别。这组建筑群中的每一个主体建筑、围墙和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其 细部结构又与辟雍遗址相仿,但无圜水沟。建筑群遗址虽然破坏严重,但可 以互为补充,求得比较接近原貌的复原。根据这组建筑群的所在方位,建筑 规模,以及遗址中岀土有“始建国”年号和“节砀”地名等题记,证实这组 建筑正是《汉书·王莽传》记载的“王莽九庙”遗址。 东汉洛阳城及南郊礼制建筑 东汉洛阳城大体作南北长方形,长宽之比,约如古人所说的“九六城”。 东西北三面城垣都有几处曲折,保存较好;南面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已无 遗迹可寻。如果把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全城周长约14345米,相 当于西晋里三十三里。从这个数字中减去晋金墉城突出于大城外部分的长 度,所得大城周长约为西晋里三十里,与《续汉书·郡国志》引《帝王世纪》, 又引《元康地道记》所载的里数基本相符。 西北东三面城垣,共探出城门十座:西垣五座,北垣二座,东垣三座。 现存城门遗址中,以北垣西起第一门为最大,此门即东汉的夏门,魏晋北魏 的大夏门。城门缺口宽约31米,缺口中发现夯土墙两堵,说明原有三个门洞。 其他各门只有一个门洞。在东西垣一些城门外还发现有夯筑双阙遗址,确如 《洛阳伽蓝记》所载,东汉魏晋建都洛阳时,“城有十二门,门皆双阙” 自曹魏至北魏,洛阳城城垣仍沿东汉旧制,绝大多数城门的位置相沿而不改。 东汉洛阳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因未经发掘,遗址至今未被 揭露。目前只能根据已探明的城门和街道的分布,大体标出它们的所在方位。 城南的辟雍、太学、明堂和灵台等大型建筑遗址,已先后发掘。辟雍 明堂、太学分立,建筑形式各有不同。辟雍遗址位于开阳门外大道东侧,由 主体建筑、围墙、圜水沟三部分组成。围墙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70米,围 墙外周绕圜水沟。辟雍的主体建筑建于围墙內正中,已毁没,现仅存方形夯 土台基。每边长45米。公元1930年曾在这台基的南边发现著名的晋武帝三 临辟雍碑,近年又在这里发现了它的碑座。确证魏晋重建辟雍系利用东汉辟 雍旧址。 太学遗址在辟雍遗址东北边,四周夯筑围墙,平面略呈南北长方形,长 220米、宽150米。围墙内布列一座座平房,长数十米,颇规整。历年收集 的汉魏石经残块,大部分在这里出土。 明堂遗址位于平城门外大道东侧,与辟雍遗址东西相望。围墙平面亦呈 方形,北面围墙已毁,东南西三面围墙尚有遗迹可寻。按衔接线复原,东西 约386米,南北约400米。围墙内正中的主体建筑亦早已毁没,现存圆形夯 土台基,直径62米。 灵台遗址位于平城门外大道西侧,与明堂隔道相望。四周筑夯土围墙, 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220米。围墙内正中是灵台主体建筑。方形高台,全 部夯土筑成。台基每边长约50米。台体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两层平台上都 有回廊式建筑,并有坡道互通。台顶已遭到严重破坏,每边残长31-41米, 残高8米。从出土的迹象观察,原来应是“上平无屋”的形制。 参考书目 1.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2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
区别。这组建筑群中的每一个主体建筑、围墙和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其 细部结构又与辟雍遗址相仿,但无圜水沟。建筑群遗址虽然破坏严重,但可 以互为补充,求得比较接近原貌的复原。根据这组建筑群的所在方位,建筑 规模,以及遗址中出土有“始建国”年号和“节砀”地名等题记,证实这组 建筑正是《汉书·王莽传》记载的“王莽九庙”遗址。 东汉洛阳城及南郊礼制建筑 东汉洛阳城大体作南北长方形,长宽之比,约如古人所说的“九六城”。 东西北三面城垣都有几处曲折,保存较好;南面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已无 遗迹可寻。如果把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全城周长约 14345 米,相 当于西晋里三十三里。从这个数字中减去晋金墉城突出于大城外部分的长 度,所得大城周长约为西晋里三十里,与《续汉书·郡国志》引《帝王世纪》, 又引《元康地道记》所载的里数基本相符。 西北东三面城垣,共探出城门十座:西垣五座,北垣二座,东垣三座。 现存城门遗址中,以北垣西起第一门为最大,此门即东汉的夏门,魏晋北魏 的大夏门。城门缺口宽约 31 米,缺口中发现夯土墙两堵,说明原有三个门洞。 其他各门只有一个门洞。在东西垣一些城门外还发现有夯筑双阙遗址,确如 《洛阳伽蓝记》所载,东汉魏晋建都洛阳时,“城有十二门,门皆双阙”。 自曹魏至北魏,洛阳城城垣仍沿东汉旧制,绝大多数城门的位置相沿而不改。 东汉洛阳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因未经发掘,遗址至今未被 揭露。目前只能根据已探明的城门和街道的分布,大体标出它们的所在方位。 城南的辟雍、太学、明堂和灵台等大型建筑遗址,已先后发掘。辟雍、 明堂、太学分立,建筑形式各有不同。辟雍遗址位于开阳门外大道东侧,由 主体建筑、围墙、圜水沟三部分组成。围墙平面呈方形,边长约 170 米,围 墙外周绕圜水沟。辟雍的主体建筑建于围墙内正中,已毁没,现仅存方形夯 土台基。每边长 45 米。公元 1930 年曾在这台基的南边发现著名的晋武帝三 临辟雍碑,近年又在这里发现了它的碑座。确证魏晋重建辟雍系利用东汉辟 雍旧址。 太学遗址在辟雍遗址东北边,四周夯筑围墙,平面略呈南北长方形,长 220 米、宽 150 米。围墙内布列一座座平房,长数十米,颇规整。历年收集 的汉魏石经残块,大部分在这里出土。 明堂遗址位于平城门外大道东侧,与辟雍遗址东西相望。围墙平面亦呈 方形,北面围墙已毁,东南西三面围墙尚有遗迹可寻。按衔接线复原,东西 约 386 米,南北约 400 米。围墙内正中的主体建筑亦早已毁没,现存圆形夯 土台基,直径 62 米。 灵台遗址位于平城门外大道西侧,与明堂隔道相望。四周筑夯土围墙, 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 220 米。围墙内正中是灵台主体建筑。方形高台,全 部夯土筑成。台基每边长约 50 米。台体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两层平台上都 有回廊式建筑,并有坡道互通。台顶已遭到严重破坏,每边残长 31—41 米, 残高 8 米。从出土的迹象观察,原来应是“上平无屋”的形制。 参考书目 1.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
初步收获》,《考古》1978年4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未央宫第3号建 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1期。 4.刘庆柱:《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一与杨宽先生商榷》,《考古 1987年10期。 5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考古》1989年4期 6.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 2期。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发掘队:《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 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7期。 8.黄展岳:《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位置及其有关问题》,《考古》 1960年9期 9.黄展岳:《关于王莽九庙的问题——汉长安城南郊一组礼制建筑的定 名》,《考古》1989年3期。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考 古》1973年4期。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 址》,《考古》1978年1期 12.段鹏琦:《汉魏洛阳城的调查与发掘》,《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第516521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初步收获》,《考古》1978 年 4 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未央宫第 3 号建 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 年 1 期。 4.刘庆柱:《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考古》 1987 年 10 期。 5.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考古》1989 年 4 期。 6.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 年 2 期。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发掘队:《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 发掘简报》,《考古》1960 年 7 期。 8.黄展岳:《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位置及其有关问题》,《考古》 1960 年 9 期。 9.黄展岳:《关于王莽九庙的问题——汉长安城南郊一组礼制建筑的定 名》,《考古》1989 年 3 期。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考 古》1973 年 4 期。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 址》,《考古》1978 年 1 期。 12.段鹏琦:《汉魏洛阳城的调查与发掘》,《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第 516—521 页,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四节秦汉长城及沿线城鄣烽塞 秦汉长城 近百年来,不断有中外学者对秦汉长城及沿线的城鄣烽塞进行考察,主 要的有:公元1900-1916年,英籍考古学家A.斯坦因曾三次进入甘新地区, 对楼兰、敦煌等地的汉晋烽燧遗址进行考察和掠掘。公元1930年,中瑞西北 科学考察团对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作过调查发掘。公元1942年,中央研究院西 北史地考察团,曾对汉代玉门关、阳关及其以东的长城、鄣塞、烽燧进行考 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秦汉长城沿线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 蒙、河北、辽宁等省区的考古工作者,又对这条长城进行过多次的勘查发掘。 勘查证实,秦汉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它西 起玉门关,东至辽东以远,直线距离6000公里以上。全线大体上可以分为东 中西三段。 秦汉长城的东段几乎全部沿用燕长城。大约自内蒙古的化德县与商都县 之间起,沿北纬42°往东,经河北省康保县南,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 河北省丰宁县北、围场县北,向东沿金英河北岸横贯赤峰市,抵达奈曼旗土 城子,藉牤牛河为天然屏堑,向北推移20公里,在牤牛河东岸的牤石头沟又 继续向东伸展,至库伦旗南部,进入辽宁阜新县东北。根据《史记·朝鲜列 传》“秦灭燕,属辽东外檄”的记载看,自阜新以东,秦对辽东的燕长城似 未加以利用。近年在阜新、法库、宽甸、叆河发现的长城遗迹,从遗迹附近 发现的城址和岀土遗物来看,全属燕汉特征的遗物,未见秦文化特征的遗物 如果把这些残段连成一线,西汉长城的东端应是《朝鲜列传》所云:“复修 辽东故塞,至溟水为界 秦汉长城的中段约自东经114°以西至102°之间。这段长城错综复杂 建置年代先后不同。大致可分为南中北三线。南线沿用秦国长城,西起自甘 肃岷县,循东北走向,经临洮、渭源,宁夏固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靖 边、榆林,循毛乌素沙漠东侧,越窟野河,北上内蒙古准格尔旗,直达黄河 南岸的十二连城。秦灭六国以后,蒙恬修长城以此为西段,汉初仍沿用。汉 武帝时,西翼防线北移到河西走廊,这条长城遂失去原有的作用。 中段中线秦汉长城,大约横贯于秦时九原、云中郡境。经勘查,遗迹由 宁夏北上,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北边的鸡鹿塞,进入内蒙古以后,透迤在狼山 北面岗峦之上,至石兰计山口,向东经固阳县北部,又经武川县南,沿大青 山北,过集宁市,最后由兴和县北部进入河北省围场县境,与东段原燕国长 城相衔接。这段长城,除了利用战国赵长城以外,有一部分应是秦蒙恬所扩 建 中段北线,即汉武帝时修筑的所谓“外城”。武帝“外城”,最早见于 《史记·匈奴列传》: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 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庐胸”,世称“光禄塞”或“光禄 城”,或径称“武帝外城”。这是一条复线长城还是长城外的一些不相连续 的城鄣列亭?历代史学家对此意见分歧很大。近年来,有不少考古工作者进 行过实地勘查,一致肯定它是一条复线长城,而且分为南北两条,只是对个 别路段的走向看法稍有出入。一种意见认为,武帝外城位于阴山以北,分南 北两条,都向西北方向伸延,两条走向近似平行,间距5-50公里左右。南
第四节 秦汉长城及沿线城鄣烽塞 秦汉长城 近百年来,不断有中外学者对秦汉长城及沿线的城鄣烽塞进行考察,主 要的有:公元 1900—1916 年,英籍考古学家 A.斯坦因曾三次进入甘新地区, 对楼兰、敦煌等地的汉晋烽燧遗址进行考察和掠掘。公元 1930 年,中瑞西北 科学考察团对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作过调查发掘。公元 1942 年,中央研究院西 北史地考察团,曾对汉代玉门关、阳关及其以东的长城、鄣塞、烽燧进行考 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秦汉长城沿线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 蒙、河北、辽宁等省区的考古工作者,又对这条长城进行过多次的勘查发掘。 勘查证实,秦汉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它西 起玉门关,东至辽东以远,直线距离 6000 公里以上。全线大体上可以分为东 中西三段。 秦汉长城的东段几乎全部沿用燕长城。大约自内蒙古的化德县与商都县 之间起,沿北纬 42°往东,经河北省康保县南,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 河北省丰宁县北、围场县北,向东沿金英河北岸横贯赤峰市,抵达奈曼旗土 城子,藉牤牛河为天然屏堑,向北推移 20 公里,在牤牛河东岸的牤石头沟又 继续向东伸展,至库伦旗南部,进入辽宁阜新县东北。根据《史记·朝鲜列 传》“秦灭燕,属辽东外檄”的记载看,自阜新以东,秦对辽东的燕长城似 未加以利用。近年在阜新、法库、宽甸、叆河发现的长城遗迹,从遗迹附近 发现的城址和出土遗物来看,全属燕汉特征的遗物,未见秦文化特征的遗物。 如果把这些残段连成一线,西汉长城的东端应是《朝鲜列传》所云:“复修 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 秦汉长城的中段约自东经 114°以西至 102°之间。这段长城错综复杂, 建置年代先后不同。大致可分为南中北三线。南线沿用秦国长城,西起自甘 肃岷县,循东北走向,经临洮、渭源,宁夏固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靖 边、榆林,循毛乌素沙漠东侧,越窟野河,北上内蒙古准格尔旗,直达黄河 南岸的十二连城。秦灭六国以后,蒙恬修长城以此为西段,汉初仍沿用。汉 武帝时,西翼防线北移到河西走廊,这条长城遂失去原有的作用。 中段中线秦汉长城,大约横贯于秦时九原、云中郡境。经勘查,遗迹由 宁夏北上,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北边的鸡鹿塞,进入内蒙古以后,透迤在狼山 北面岗峦之上,至石兰计山口,向东经固阳县北部,又经武川县南,沿大青 山北,过集宁市,最后由兴和县北部进入河北省围场县境,与东段原燕国长 城相衔接。这段长城,除了利用战国赵长城以外,有一部分应是秦蒙恬所扩 建。 中段北线,即汉武帝时修筑的所谓“外城”。武帝“外城”,最早见于 《史记·匈奴列传》: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 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 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庐胸”,世称“光禄塞”或“光禄 城”,或径称“武帝外城”。这是一条复线长城还是长城外的一些不相连续 的城鄣列亭?历代史学家对此意见分歧很大。近年来,有不少考古工作者进 行过实地勘查,一致肯定它是一条复线长城,而且分为南北两条,只是对个 别路段的走向看法稍有出入。一种意见认为,武帝外城位于阴山以北,分南 北两条,都向西北方向伸延,两条走向近似平行,间距 5—50 公里左右。南
面的一条起自武川县境内,西越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向西北方向延 伸,进入蒙古共和国境内。北面的一条,东起达茂联合旗,西经乌拉特中后 旗和潮格旗,伸入蒙古共和国境内,再转向南,与额济纳旗境內的长城相连 接。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两条外城都是东起武川县西部哈拉合的中线长城处, 蜿蜒西北行,经达茂联合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西北进入蒙古高原。 北面的一条,一直伸延到阿尔泰山中;南面的一条,折向西南,与居延塞外 的长城鄣塞相连接。我们认为,像这样大面积的调查,出现个别路段走向出 入是难免的。看来应有统一的组织,全面的复查,辅以现代的科学测绘记录, 才能取得最后的结论。 西段长城系汉武帝经营河西走廊时修建,大约自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湖 畔起,沿额济纳河东岸至甘肃金塔县的北大河畔,西循北山山地南麓,经敦 煌疏勒河畔,至玉门关为止。自玉门关往西,直到新疆罗布泊湖畔的古楼兰 (鄯善),仍有不少汉代烽燧遗址,但已不见连接不断的城垣,故一般指玉 门关为汉长城的西端。 秦汉长城是军事防御建筑,所经地带自然环境差别甚大,修筑方法大都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平地夯土筑造,山上石块垒砌,在陡峭的崖壁处,则 利用崖壁作墙身,或稍加修筑而成;在两山夹峙的山口,则采用土石混合构 筑。一般他说,夯土筑造的长城,墙身大都毁坏不存,现在仅能见到墙基痕 迹。墙基宽4—-6米不等。“武帝外城”受自然侵蚀尤为严重,现在只能见到 间断的缓缓隆起的土梁。石块垒砌的长城,石墙下宽上窄或两壁垂直都有, 高宽各4-5米,保存较好。不论夯筑石砌,有不少地段都遗留有屡次修缮的 痕迹。 长城沿线的诚郭鄣塞 长城沿线内侧,遍设边城。这些边城,多半属于屯戍性质,一般小于内 地县城。有的边城使用时间很长,与内地县城无甚差别。城内有官署,有民 居,有街道;城外有墓地,有的还附有城鄣、烽燧。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 秦汉长城沿线城址不下一百座。其中托克托古城村城址、准格尔旗瓦尔吐沟 城址、宁城县黑城子城址、奈曼旗沙巴营子城址等少数城址,可以确定始建 于战国或秦代,西汉仍沿用;其他大部分城址应是西汉时期(主要是武帝及 其以后)设立的。 边城城郭一般用夯土筑造,除个别外,城门都设在南城垣正中。城垣平 面有四种形式 (1)方形或长方形,一般每边长420-600米。磴口市布隆淖城址 城子城址和奈曼旗沙巴营子城址等属于这种形式。 (2)呈回字形。城垣内外两重,平面均呈方形。外城垣每边长1000米 左右,内城设在外城内中间,每边长200-250米。官署设在内城,内外城之 间为屯戍建筑和民居。磴口市陶升井城址、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城址、呼和 浩特塔布秃城址等属于这种形式。 3〕城中也设子城,但子城位于城内一隅,城垣规模略小于回形城。呼 和浩特二十家子城址、托克托哈拉板申城址、奈曼旗西土城子等属于这种形 式 (4)形状不规整。夯土城垣有曲折,如杭锦后旗太阳庙等少数城址
面的一条起自武川县境内,西越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向西北方向延 伸,进入蒙古共和国境内。北面的一条,东起达茂联合旗,西经乌拉特中后 旗和潮格旗,伸入蒙古共和国境内,再转向南,与额济纳旗境内的长城相连 接。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两条外城都是东起武川县西部哈拉合的中线长城处, 蜿蜒西北行,经达茂联合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西北进入蒙古高原。 北面的一条,一直伸延到阿尔泰山中;南面的一条,折向西南,与居延塞外 的长城鄣塞相连接。我们认为,像这样大面积的调查,出现个别路段走向出 入是难免的。看来应有统一的组织,全面的复查,辅以现代的科学测绘记录, 才能取得最后的结论。 西段长城系汉武帝经营河西走廊时修建,大约自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湖 畔起,沿额济纳河东岸至甘肃金塔县的北大河畔,西循北山山地南麓,经敦 煌疏勒河畔,至玉门关为止。自玉门关往西,直到新疆罗布泊湖畔的古楼兰 (鄯善),仍有不少汉代烽燧遗址,但已不见连接不断的城垣,故一般指玉 门关为汉长城的西端。 秦汉长城是军事防御建筑,所经地带自然环境差别甚大,修筑方法大都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平地夯土筑造,山上石块垒砌,在陡峭的崖壁处,则 利用崖壁作墙身,或稍加修筑而成;在两山夹峙的山口,则采用土石混合构 筑。一般他说,夯土筑造的长城,墙身大都毁坏不存,现在仅能见到墙基痕 迹。墙基宽 4—6 米不等。“武帝外城”受自然侵蚀尤为严重,现在只能见到 间断的缓缓隆起的土梁。石块垒砌的长城,石墙下宽上窄或两壁垂直都有, 高宽各 4—5 米,保存较好。不论夯筑石砌,有不少地段都遗留有屡次修缮的 痕迹。 长城沿线的诚郭鄣塞 长城沿线内侧,遍设边城。这些边城,多半属于屯戍性质,一般小于内 地县城。有的边城使用时间很长,与内地县城无甚差别。城内有官署,有民 居,有街道;城外有墓地,有的还附有城鄣、烽燧。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 秦汉长城沿线城址不下一百座。其中托克托古城村城址、准格尔旗瓦尔吐沟 城址、宁城县黑城子城址、奈曼旗沙巴营子城址等少数城址,可以确定始建 于战国或秦代,西汉仍沿用;其他大部分城址应是西汉时期(主要是武帝及 其以后)设立的。 边城城郭一般用夯土筑造,除个别外,城门都设在南城垣正中。城垣平 面有四种形式: (1)方形或长方形,一般每边长 420—600 米。磴口市布隆淖城址、兰 城子城址和奈曼旗沙巴营子城址等属于这种形式。 (2)呈回字形。城垣内外两重,平面均呈方形。外城垣每边长 1000 米 左右,内城设在外城内中间,每边长 200—250 米。官署设在内城,内外城之 间为屯戍建筑和民居。磴口市陶升井城址、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城址、呼和 浩特塔布秃城址等属于这种形式。 (3)城中也设子城,但子城位于城内一隅,城垣规模略小于回形城。呼 和浩特二十家子城址、托克托哈拉板申城址、奈曼旗西土城子等属于这种形 式。 (4)形状不规整。夯土城垣有曲折,如杭锦后旗太阳庙等少数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