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考古资料 第一节秦都咸阳和碣石行宫 秦都咸阳 秦都咸阳故城在今咸阳市东十余公里处。公元1959年开始勘查,截止公 元1988年年底,共发现夯土建筑遗址27处,手工业作坊遗址6处,秦墓128 座,对其中的两座宫殿遗址进行过部分发掘。 咸阳故城南靠渭水,因为渭水不断北移,故城受到很大冲决,目前已经 看不见城郭的踪迹,现存遗址应是咸阳故城北半部的宫殿区。其中以西起聂 家沟东至山家沟一线的遗迹分布最多、最密集,规模也最大;在它的外围有 东西长约900米,南北长576米的夯筑墙垣。根据遗迹所在位置及出土遗物 判断,这组大型的建筑遗址应是秦咸阳宫,此墙应是秦咸阳宫宫墙。宫殿区 的西边有大片秦墓地;西南边有铸铁、冶铜、制陶作坊遗址和民居建筑遗迹。 有学者根据目前掌握的宫殿区范围,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的分布位置,并参照 汉宫殿区占据长安城大部的例证,提出秦咸阳东西十二里,南北十五里的构 想。真象如何,有待更多的资料验证。 公元1973-1982年,发掘宫墙以内保存较好的1号建筑遗址的西半部和 与之相连的2号和3号建筑遗址,共揭露面积15000平方米。1号建筑夯土 台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6米。对揭露出的遗迹现象,做 过初步复原研究,得知这是一座似乎以面呈长方曲尺形的多层夯土高台为基 础,凭台重叠高起的楼阁建筑。台顶中部有两层楼堂构成的主体宫室,四周 布置有上下不同层次的其他较小的宫室,底层建筑的周围有回廊环绕。3号 宫殿基址在1号基址西南100米处,其间有建筑互相连接。它是一座带有回 廊的殿堂,在廊道两壁上彩绘壁画。画面为车马仪仗,植物纹饰和几何纹图 案。根据建筑形制和岀土的遗物判断,1号遗址大约建于战国中、晚期,3 号建筑大约建于战国末年或秦代。两座遗址中都有大量焚毁倒塌的堆积物, 表明它们均毁于秦末的烈火。 秦宫遗址的勘查和发掘,证明秦宫殿都建在夯土台基上。每座建筑物自 成一个独立体,多座建筑物之间以甬道、复道相接成为一个组合体;从每座 建筑物的间次、门道的设计,到一个建筑群的整体设计,又都采用对称式的 布局。秦代开创的这种宫殿建筑形式,对后代影响很大。 碣石行宫 勘察和发掘秦东海行宫,是1984年以来的事。经多年努力,现已初步探 明秦东海行宫修建在今渤海沿岸,大约从北起辽宁省绥中县墙子里村,南到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全程四十公里的环渤海地带。绥中墙子里地处山海 关外15公里处的渤海之滨,这里有一组自然礁石,耸立在海中,民间传说为 姜女坟”。在紧靠“姜女坟”的海岸上发现了六处建筑遗址群。它们大约 都是建于秦代或西汉前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面对“姜女坟”的石碑地建筑 遗址。其中心建筑台基南北长500多米,东西宽近300米,台基高8米。夯 土台上有多级建筑。在建筑基址上发现了通长68厘米、当面直径52厘米的
第二章 考古资料 第一节 秦都咸阳和碣石行宫 秦都咸阳 秦都咸阳故城在今咸阳市东十余公里处。公元 1959 年开始勘查,截止公 元 1988 年年底,共发现夯土建筑遗址 27 处,手工业作坊遗址 6 处,秦墓 128 座,对其中的两座宫殿遗址进行过部分发掘。 咸阳故城南靠渭水,因为渭水不断北移,故城受到很大冲决,目前已经 看不见城郭的踪迹,现存遗址应是咸阳故城北半部的宫殿区。其中以西起聂 家沟东至山家沟一线的遗迹分布最多、最密集,规模也最大;在它的外围有 东西长约 900 米,南北长 576 米的夯筑墙垣。根据遗迹所在位置及出土遗物 判断,这组大型的建筑遗址应是秦咸阳宫,此墙应是秦咸阳宫宫墙。宫殿区 的西边有大片秦墓地;西南边有铸铁、冶铜、制陶作坊遗址和民居建筑遗迹。 有学者根据目前掌握的宫殿区范围,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的分布位置,并参照 汉宫殿区占据长安城大部的例证,提出秦咸阳东西十二里,南北十五里的构 想。真象如何,有待更多的资料验证。 公元 1973—1982 年,发掘宫墙以内保存较好的 1 号建筑遗址的西半部和 与之相连的 2 号和 3 号建筑遗址,共揭露面积 15000 平方米。1 号建筑夯土 台基东西长 60 米,南北宽 45 米,高出地面 6 米。对揭露出的遗迹现象,做 过初步复原研究,得知这是一座似乎以面呈长方曲尺形的多层夯土高台为基 础,凭台重叠高起的楼阁建筑。台顶中部有两层楼堂构成的主体宫室,四周 布置有上下不同层次的其他较小的宫室,底层建筑的周围有回廊环绕。3 号 宫殿基址在 1 号基址西南 100 米处,其间有建筑互相连接。它是一座带有回 廊的殿堂,在廊道两壁上彩绘壁画。画面为车马仪仗,植物纹饰和几何纹图 案。根据建筑形制和出土的遗物判断,1 号遗址大约建于战国中、晚期,3 号建筑大约建于战国末年或秦代。两座遗址中都有大量焚毁倒塌的堆积物, 表明它们均毁于秦末的烈火。 秦宫遗址的勘查和发掘,证明秦宫殿都建在夯土台基上。每座建筑物自 成一个独立体,多座建筑物之间以甬道、复道相接成为一个组合体;从每座 建筑物的间次、门道的设计,到一个建筑群的整体设计,又都采用对称式的 布局。秦代开创的这种宫殿建筑形式,对后代影响很大。 碣石行宫 勘察和发掘秦东海行宫,是 1984 年以来的事。经多年努力,现已初步探 明秦东海行宫修建在今渤海沿岸,大约从北起辽宁省绥中县墙子里村,南到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全程四十公里的环渤海地带。绥中墙子里地处山海 关外 15 公里处的渤海之滨,这里有一组自然礁石,耸立在海中,民间传说为 “姜女坟”。在紧靠“姜女坟”的海岸上发现了六处建筑遗址群。它们大约 都是建于秦代或西汉前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面对“姜女坟”的石碑地建筑 遗址。其中心建筑台基南北长 500 多米,东西宽近 300 米,台基高 8 米。夯 土台上有多级建筑。在建筑基址上发现了通长 68 厘米、当面直径 52 厘米的
高浮雕夔纹大瓦当、变形夔纹大瓦当,形式与秦始皇陵出土的十分近似。其 他建筑材瓦亦与秦咸阳故城岀土的相类似,推定此遗址始建于秦始皇时期 西汉时仍沿用,大约到东汉时废弃。从遗址所在地及与“姜女坟”的关系看 姜女坟”应即史籍所载的东海碣石,而这组建筑则可能是秦始皇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东巡的碣石宫。石碑地西边有黑山头遗址,东边有止锚湾 遗址,都出有形制相同的大型空心砖和较大的云纹瓦当,说明这三处遗址的 时代相同,性质相近。 位于秦皇岛市金山嘴的另一处秦行宫遗址,北半部已发掘,揭露面积1.5 万平方米。这里至少有六组以上的建筑。北面一组似为正殿,由两个面阔五 间进深四间的宫殿基址组成,共四十大间。有墙基、石柱础、门道、散水 叠落的筒瓦、板瓦、与石碑村遗址形式相同的高浮雕夔纹大瓦当。它同绥中 墙子里发现的遗址同属于一个大的建筑体系,是秦之国门碣石宫的一部分。 参考书目 1.秦都成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1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 物》1976年11期。 2.刘庆柱:《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文物》1976年11期。 3.陈国英:《秦都咸阳考古工作三十年》,《考古与文物》1988年5、6 合期。 4.陶复:《秦咸阳宫第1号遗址复原问题的初步探讨》,《文物》1976 年11期。 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绥中县“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发掘 简报》,《文物》1986年8期。 6.郑绍宗:《河北省近十年考古综述》(二),《文物春秋》1989年4 期
高浮雕夔纹大瓦当、变形夔纹大瓦当,形式与秦始皇陵出土的十分近似。其 他建筑材瓦亦与秦咸阳故城出土的相类似,推定此遗址始建于秦始皇时期, 西汉时仍沿用,大约到东汉时废弃。从遗址所在地及与“姜女坟”的关系看, “姜女坟”应即史籍所载的东海碣石,而这组建筑则可能是秦始皇三十二年 (公元前 215 年)东巡的碣石宫。石碑地西边有黑山头遗址,东边有止锚湾 遗址,都出有形制相同的大型空心砖和较大的云纹瓦当,说明这三处遗址的 时代相同,性质相近。 位于秦皇岛市金山嘴的另一处秦行宫遗址,北半部已发掘,揭露面积 1.5 万平方米。这里至少有六组以上的建筑。北面一组似为正殿,由两个面阔五 间进深四间的宫殿基址组成,共四十大间。有墙基、石柱础、门道、散水、 叠落的筒瓦、板瓦、与石碑村遗址形式相同的高浮雕夔纹大瓦当。它同绥中 墙子里发现的遗址同属于一个大的建筑体系,是秦之国门碣石宫的一部分。 参考书目 1.秦都成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 1 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 物》1976 年 11 期。 2.刘庆柱:《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文物》1976 年 11 期。 3.陈国英:《秦都咸阳考古工作三十年》,《考古与文物》1988 年 5、6 合期。 4.陶复:《秦咸阳宫第 1 号遗址复原问题的初步探讨》,《文物》1976 年 11 期。 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绥中县“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发掘 简报》,《文物》1986 年 8 期。 6.郑绍宗:《河北省近十年考古综述》(二),《文物春秋》1989 年 4 期
第二节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园的勘察工作开始于六十年代初,公元1974年以来,勘察发掘 全面展开。目前已基本上搞清陵园的建筑布局,并先后发掘了兵马俑坑、铜 车马坑和一部分马厩坑、陪葬墓、役徒墓)共出土文物5万多件 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围墙。内墙长1355 米、宽580米。外围墙长2165米、宽940米、墙基厚8米。内外围墙的四面 都有门,除内墙北墙辟二门以外,其余每面各辟一门。门道两侧各有一土阙。 内围墙的四角有角楼;西北部有夹墙,亦呈长方形。坟丘在内围墙中部偏南 处,覆斗形,夯土筑造,底部每边长350米左右,现存高度76米。坟丘底下 是地宫。地宫平面近方形,四周以砖坯砌筑宫墙。宫墙南北长460米、东西 宽392米。墙体高厚各约4米。四面有门。地宫内的构筑和埋藏,目前还不 凊楚。坟丘西侧有铜车马坑。车马坑附近和坟丘南侧,各有两个府藏库。坟 丘北部有寝殿、便殿和丽山食官建筑遗存。陵园内的这些建筑布局,大体上 是按照宫廷生活设计的 陵园外四周的遗迹,以东部和西部发现为多。东部有兵马俑坑、马厩坑、 陪葬墓群;西部有建陵役徒墓、窑址、石料加工场;南部靠近骊山处有防洪 堤遗址;北部有建陵挖土而形成的鱼池遗址。 由于陵园外四周大量遗迹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陵园实际范围的关注。 有人认为,秦始皇陵的陵园边界应该是陵墓外围的自然屏障。以坟丘顶部为 基准,向四方各自延长3750米,南抵骊山,北到新丰原,东到鱼池水,西到 赵家背户村的古河道。东西南北各长7.5公里。目前提出的这个设想,不能 说没有道理,但要经受较长时间的工作检验 与陵园建制有关的遗迹 与陵园建制有关的发掘工作,重要的有四项。 (一)兵马俑坑的发掘。兵马俑坑共发现四个,都集中分布在陵园东门 外1.5公里处。已发掘3号俑坑的全部和1号俑坑、2号俑坑的一小部分。 另一个是未建成的废坑。这几个兵马俑坑,规模都很大,大约在始皇生前便 开始营造,估计到秦灭亡时尚未完成。已发掘2690平方米,出土武士俑2200 件,战车32辆(每辆配驭马4匹)、坐骑的战马29匹。根据钻探,三个坑 的总面积是20780平方米,按照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这三个坑的武 士俑应有7000个,战车10多辆(配驭马400多匹),坐骑的战马100多匹。 像这样大规模的模拟当时的步卒、骑兵的形象和战车实物的出土,还是第一 次发现,以致被一些中外学者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它为研究秦代军队编 制、作战方式、甲骑步卒装备以及秦社会诸问题,提供了一批最直接最形象 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秦兵马俑的发掘工作,还将长期进行下去。根据已经出土的资料考察, 这应该是秦军士列陈送葬的模拟。它形象地体现了秦始皇时代的军阵的编 列。战车兵和步兵是当时作战的主力部队,骑兵的地位看来仍和战国时期差 不多,武器配备仍旧以远射程的弩机、弓箭和长木柄的戈、矛、戟、铍为主;
第二节 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园的勘察工作开始于六十年代初,公元 1974 年以来,勘察发掘 全面展开。目前已基本上搞清陵园的建筑布局,并先后发掘了兵马俑坑、铜 车马坑和一部分马厩坑、陪葬墓、役徒墓)共出土文物 5 万多件。 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围墙。内墙长 1355 米、宽 580 米。外围墙长 2165 米、宽 940 米、墙基厚 8 米。内外围墙的四面 都有门,除内墙北墙辟二门以外,其余每面各辟一门。门道两侧各有一土阙。 内围墙的四角有角楼;西北部有夹墙,亦呈长方形。坟丘在内围墙中部偏南 处,覆斗形,夯土筑造,底部每边长 350 米左右,现存高度 76 米。坟丘底下 是地宫。地宫平面近方形,四周以砖坯砌筑宫墙。宫墙南北长 460 米、东西 宽 392 米。墙体高厚各约 4 米。四面有门。地宫内的构筑和埋藏,目前还不 清楚。坟丘西侧有铜车马坑。车马坑附近和坟丘南侧,各有两个府藏库。坟 丘北部有寝殿、便殿和丽山食官建筑遗存。陵园内的这些建筑布局,大体上 是按照宫廷生活设计的。 陵园外四周的遗迹,以东部和西部发现为多。东部有兵马俑坑、马厩坑、 陪葬墓群;西部有建陵役徒墓、窑址、石料加工场;南部靠近骊山处有防洪 堤遗址;北部有建陵挖土而形成的鱼池遗址。 由于陵园外四周大量遗迹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陵园实际范围的关注。 有人认为,秦始皇陵的陵园边界应该是陵墓外围的自然屏障。以坟丘顶部为 基准,向四方各自延长 3750 米,南抵骊山,北到新丰原,东到鱼池水,西到 赵家背户村的古河道。东西南北各长 7.5 公里。目前提出的这个设想,不能 说没有道理,但要经受较长时间的工作检验。 与陵园建制有关的遗迹 与陵园建制有关的发掘工作,重要的有四项。 (一)兵马俑坑的发掘。兵马俑坑共发现四个,都集中分布在陵园东门 外 1.5 公里处。已发掘 3 号俑坑的全部和 1 号俑坑、2 号俑坑的一小部分。 另一个是未建成的废坑。这几个兵马俑坑,规模都很大,大约在始皇生前便 开始营造,估计到秦灭亡时尚未完成。已发掘 2690 平方米,出土武士俑 2200 件,战车 32 辆(每辆配驭马 4 匹)、坐骑的战马 29 匹。根据钻探,三个坑 的总面积是 20780 平方米,按照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这三个坑的武 士俑应有 7000 个,战车 100 多辆(配驭马 400 多匹),坐骑的战马 100 多匹。 像这样大规模的模拟当时的步卒、骑兵的形象和战车实物的出土,还是第一 次发现,以致被一些中外学者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它为研究秦代军队编 制、作战方式、甲骑步卒装备以及秦社会诸问题,提供了一批最直接最形象 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秦兵马俑的发掘工作,还将长期进行下去。根据已经出土的资料考察, 这应该是秦军士列陈送葬的模拟。它形象地体现了秦始皇时代的军阵的编 列。战车兵和步兵是当时作战的主力部队,骑兵的地位看来仍和战国时期差 不多,武器配备仍旧以远射程的弩机、弓箭和长木柄的戈、矛、戟、铍为主;
而且绝大多数仍旧是青铜制品。主要的防护性设施是皮革制作的铠甲,没有 发现头盔和盾。铜兵器由中央官署机构“寺工”铸造。服饰铠甲整齐统一, 阵容威武雄壮,再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的气势。 (二)马厩坑。有二处。一处在陵园东门外;另一处在内外围墙西垣之 间。两处活埋生马约有六七百匹,另有跽坐俑、饲料,以及供跽坐俑使用的 陶器。部分陶器上有“中厩”、“宫厩”、“左厩” 三厩”等刻文,表 明这是宫廷厩苑的象征,跽坐俑则是养马的国人。在陵园西垣外大道南侧 另有一片陪葬坑。坑内置陶棺,棺内置生埋禽兽和跽坐俑。依马厩坑例,这 应是苑囿中饲养的珍禽异兽。秦始皇生前有许多厩苑,死后把厩苑模拟于地 下,以大量的马匹和珍异的禽兽随葬。 三)铜车马坑。位于坟丘西侧。两辆车马同置于一长方盒状的木椁箱 内。一前一后面西排列。车均作双轮,单辕,前驾四匹铜马,车上各有铜御 官一人。车马人皆约当实物的二分之一。车马的鞍具齐全,与真车马无异。 根据初步考证,1号车系立车,又名高车、戎车;2号车为安车。象征秦始皇 乘舆出行。 (四)陪葬墓。有两处。一处在陵园东门外;另一处在始皇陵坟丘北边。 东门外发现17座,皆东西向,南北一字形排列。已发掘的8座均为带斜坡墓 道的洞室墓,葬具皆一棺一椁,作长方盒状。随葬品有较多的铜器、陶器和 少量金银器。有的器物上有“少府”铭刻。尸骨经鉴定,死者五男二女,年 龄都在20—30岁左右,皆肢解入葬。推测被葬者可能是被胡亥处死的秦公 子、公主,可能还包括秦始皇原来的近臣。位于始皇陵坟丘北边陪葬墓20 多座,未发掘,情况不明 参考书目 1.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纪要》,《考古与文物》1988年5、6合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 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3.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 1980年4期。 4.秦俑考古队:《临潼上焦村秦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 期
而且绝大多数仍旧是青铜制品。主要的防护性设施是皮革制作的铠甲,没有 发现头盔和盾。铜兵器由中央官署机构“寺工”铸造。服饰铠甲整齐统一, 阵容威武雄壮,再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的气势。 (二)马厩坑。有二处。一处在陵园东门外;另一处在内外围墙西垣之 间。两处活埋生马约有六七百匹,另有跽坐俑、饲料,以及供跽坐俑使用的 陶器。部分陶器上有“中厩”、“宫厩”、“左厩”、“三厩”等刻文,表 明这是宫廷厩苑的象征,跽坐俑则是养马的国人。在陵园西垣外大道南侧, 另有一片陪葬坑。坑内置陶棺,棺内置生埋禽兽和跽坐俑。依马厩坑例,这 应是苑囿中饲养的珍禽异兽。秦始皇生前有许多厩苑,死后把厩苑模拟于地 下,以大量的马匹和珍异的禽兽随葬。 (三)铜车马坑。位于坟丘西侧。两辆车马同置于一长方盒状的木椁箱 内。一前一后面西排列。车均作双轮,单辕,前驾四匹铜马,车上各有铜御 官一人。车马人皆约当实物的二分之一。车马的鞍具齐全,与真车马无异。 根据初步考证,1 号车系立车,又名高车、戎车;2 号车为安车。象征秦始皇 乘舆出行。 (四)陪葬墓。有两处。一处在陵园东门外;另一处在始皇陵坟丘北边。 东门外发现 17 座,皆东西向,南北一字形排列。已发掘的 8 座均为带斜坡墓 道的洞室墓,葬具皆一棺一椁,作长方盒状。随葬品有较多的铜器、陶器和 少量金银器。有的器物上有“少府”铭刻。尸骨经鉴定,死者五男二女,年 龄都在 20—30 岁左右,皆肢解入葬。推测被葬者可能是被胡亥处死的秦公 子、公主,可能还包括秦始皇原来的近臣。位于始皇陵坟丘北边陪葬墓 20 多座,未发掘,情况不明。 参考书目 1.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纪要》,《考古与文物》1988 年 5、6 合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 1984 年)》,文物出版社,1988 年版。 3.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 1980 年 4 期。 4.秦俑考古队:《临潼上焦村秦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 年 2 期
第三节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 西汉长安城的勘查发掘工作是公元1956年开始的。公元1956-1957年, 勘查城墙、城门,发掘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并确定其他城门 的位置。公元1958—1960年,发掘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公元1961 962年,勘査城內街道和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和城西建章宫的范围。公 元1975年以来,主要发掘武库和未央宫范围内的建筑遗址 东汉洛阳城的考古工作分两个阶段。公元1954—1966年以勘查为主,采 用铲探的方法,了解城垣、水道、宫城、城内道路和其他建筑遗址,绘制实 测图。公元1972年以来,转入全面发掘。公元1972-1975年,发掘南郊汉 晋辟雍太学明堂遗址和灵台遗址;公元1979年发掘北魏永宁寺塔基;公元 1981年起发掘魏晋金墉城、北垣“马面”及其他建筑遗址 汉代两京的发掘,将是一项长期的考古任务,目前都在继续工作中。 西汉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方向基本上作正南北向。东 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虽已倾圮,仍连续不断;西城墙和北城墙保存较差, 有不少断缺。全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墙平直,南西北三面墙都有曲折。四面 城墙总长25700米,约合汉代六十里强。与《汉旧仪》长安城周围六十三里 的记载基本相符。城墙剖面下宽上窄,倾斜度里外各约11度左右。基部宽度 为12-16米左右。城墙外侧有宽约8米、深约3米的壕沟围绕。 长安城每面有三个城门,四面共十二个城门。东面的城门,由北而南是 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的城门,由东而西是覆盎门、安门、西安门。 西面的城门,由南而北是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的城门,由西而东是 横门、厨城门、洛城门。通过对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的发掘, 证实汉长安城的城门各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各8米,减去两侧立柱所占 的2米,实宽6米。城门全未用砖,而是两壁直立的阙口。在门道两侧沿边 排列几对石础。石础之上应是立木柱,再在其上建门楼。出土现状表明,四 个城门都焚毁于王莽末年或稍后的战争中,其他城门似不例外。在此后的东 汉、魏晋、十六国和北朝期间,长安城已衰败不振,但仍部分被使用。例如 宣平门的三个门道,一直作为一个完整的城门被沿用着,直到整个长安城因 迁移而废弃。 长安城内有八条主要大街。最长的是安门大街,有5500米,最短的是洛 城门大街,有850米。其余的大街,长度在3300-3800米之间。这八条大街 或作南北向,或作东西向,皆为一直线,没有曲折,长度不等,但宽度全同 都在45米左右;而且每条大街都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其间有两条宽约90 厘米的排水沟,将大街一分为三,中间是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宽20 米;两侧是官吏和平民行走的道路,各宽12米左右。这就是《西都赋》所说 的“披三条之广路”的街制。 占据全城面积一半以上的五大宫殿,已得到考古证实。长乐宫、未央宫、 桂宫仍有部分宫墙墙基和宫内建筑遗迹可寻,可以明确标定方位。明光宫和 北宫已破坏殆尽,只能根据史书的记载和已揭露的遗迹,作出大概的判断。 位于长乐、未央二宫之间的武库已发掘。它的四周有夯土筑造的长方形围墙
第三节 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 西汉长安城的勘查发掘工作是公元 1956 年开始的。公元 1956—1957 年, 勘查城墙、城门,发掘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并确定其他城门 的位置。公元 1958—1960 年,发掘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公元 1961 —1962 年,勘查城内街道和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和城西建章宫的范围。公 元 1975 年以来,主要发掘武库和未央宫范围内的建筑遗址。 东汉洛阳城的考古工作分两个阶段。公元 1954—1966 年以勘查为主,采 用铲探的方法,了解城垣、水道、宫城、城内道路和其他建筑遗址,绘制实 测图。公元 1972 年以来,转入全面发掘。公元 1972—1975 年,发掘南郊汉 晋辟雍太学明堂遗址和灵台遗址;公元 1979 年发掘北魏永宁寺塔基;公元 1981 年起发掘魏晋金墉城、北垣“马面”及其他建筑遗址。 汉代两京的发掘,将是一项长期的考古任务,目前都在继续工作中。 西汉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方向基本上作正南北向。东 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虽已倾圮,仍连续不断;西城墙和北城墙保存较差, 有不少断缺。全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墙平直,南西北三面墙都有曲折。四面 城墙总长 25700 米,约合汉代六十里强。与《汉旧仪》长安城周围六十三里 的记载基本相符。城墙剖面下宽上窄,倾斜度里外各约 11 度左右。基部宽度 为 12—16 米左右。城墙外侧有宽约 8 米、深约 3 米的壕沟围绕。 长安城每面有三个城门,四面共十二个城门。东面的城门,由北而南是 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的城门,由东而西是覆盎门、安门、西安门。 西面的城门,由南而北是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的城门,由西而东是 横门、厨城门、洛城门。通过对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的发掘, 证实汉长安城的城门各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各 8 米,减去两侧立柱所占 的 2 米,实宽 6 米。城门全未用砖,而是两壁直立的阙口。在门道两侧沿边 排列几对石础。石础之上应是立木柱,再在其上建门楼。出土现状表明,四 个城门都焚毁于王莽末年或稍后的战争中,其他城门似不例外。在此后的东 汉、魏晋、十六国和北朝期间,长安城已衰败不振,但仍部分被使用。例如 宣平门的三个门道,一直作为一个完整的城门被沿用着,直到整个长安城因 迁移而废弃。 长安城内有八条主要大街。最长的是安门大街,有 5500 米,最短的是洛 城门大街,有 850 米。其余的大街,长度在 3300—3800 米之间。这八条大街, 或作南北向,或作东西向,皆为一直线,没有曲折,长度不等,但宽度全同, 都在 45 米左右;而且每条大街都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其间有两条宽约 90 厘米的排水沟,将大街一分为三,中间是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宽 20 米;两侧是官吏和平民行走的道路,各宽 12 米左右。这就是《西都赋》所说 的“披三条之广路”的街制。 占据全城面积一半以上的五大宫殿,已得到考古证实。长乐宫、未央宫、 桂宫仍有部分宫墙墙基和宫内建筑遗迹可寻,可以明确标定方位。明光宫和 北宫已破坏殆尽,只能根据史书的记载和已揭露的遗迹,作出大概的判断。 位于长乐、未央二宫之间的武库已发掘。它的四周有夯土筑造的长方形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