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发现的边城中,有十八座可与史籍记载中的秦汉郡县相印证。例如 磴口市布隆淖古城为朔方郡临戎县城址,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城址为五原郡 郡治,托克托县古城村城址为云中郡郡治,准格尔旗瓦尔吐沟古城为西河郡 广衍县城址,丹东叆河尖古城为辽东郡西安平县城址,等等。 长城内外,凡重要的关口和适于瞭望的地方,都设置鄣塞、烽台。西起 玉门关,东至奈曼旗沿线,发现不下数百处,有一部分已作了发掘。 鄣塞是边城派岀的鄣尉所在,规模较小,形同后世哨所。一般设有围墙。 围墙有石砌,有土筑。平面方形,每边长数十米至100-200米。鄣门一般设 在南垣,作瓮城形。城四角有的向外斜出,形同后代“马面”设施。公元1972 1976年在额济纳河流域发掘的居延破城子甲渠候官遗址、甲渠塞第四燧遗 址和肩水金关遗址,都属于这一类建筑。内蒙古西部黄河北岸的乌兰布和乃 格隆山口的鸡鹿塞、潮格旗“武帝外城”内侧的朝鲁库伦石城等,也属于这 类建筑。 鄣塞的耳目是烽台。烽台用以警讯,都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或草原上, 沿线罗列,间距0.5-1公里,与长城距离不等。有的设在长城上,有的设在 长城附近,有的远隔数峰。设在山巅上的烽台,一般由石块垒成,作圆柱形 或圆锥形。大小高低因地而异。乌不浪山口东侧的一个石烽台,倾圮后实测 直径10米。个别烽台四周加筑围墙。设在草原上的烽台,大都以黄土夯筑而 成,作圆锥体或方锥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基宽7-8米,高3-4米。有 的四周加筑围墙。地处大漠戈壁的河西走廊和居延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大量 的城鄣烽燧遗址。敦煌西北地广人稀,盐碱特重,城鄣烽燧遗址保存最好。 有的烽燧,至今仍高10米以上。许多烽燧备用的“积薪”,依然整齐地在烽 燧附近堆放着,甚至连攀登燧顶的绳索仍悬挂于燧旁,是研究汉代边防鄣塞 烽燧制度的最丰富最直接的资料。 1.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 年版。 2.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概述辽宁省考古新收获》,《文物考古 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3.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文物》1977年5期。 4.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文 物》1977年5期。 5.陆思贤、盖山林:《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中国考古学 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6.罗庆庚:《汉武帝长城复线刍议》,《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 7.李逸友:《汉光禄城的考察》,《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3期,1984 年 8.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 物》1978年1期 9.甘肃省博物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的发掘简报》,《文物》 1981年10期。 10.黄展岳:《秦汉长城遗迹的调查》,《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400-406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在已发现的边城中,有十八座可与史籍记载中的秦汉郡县相印证。例如 磴口市布隆淖古城为朔方郡临戎县城址,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城址为五原郡 郡治,托克托县古城村城址为云中郡郡治,准格尔旗瓦尔吐沟古城为西河郡 广衍县城址,丹东叆河尖古城为辽东郡西安平县城址,等等。 长城内外,凡重要的关口和适于瞭望的地方,都设置鄣塞、烽台。西起 玉门关,东至奈曼旗沿线,发现不下数百处,有一部分已作了发掘。 鄣塞是边城派出的鄣尉所在,规模较小,形同后世哨所。一般设有围墙。 围墙有石砌,有土筑。平面方形,每边长数十米至 100—200 米。鄣门一般设 在南垣,作瓮城形。城四角有的向外斜出,形同后代“马面”设施。公元 1972 —1976 年在额济纳河流域发掘的居延破城子甲渠候官遗址、甲渠塞第四燧遗 址和肩水金关遗址,都属于这一类建筑。内蒙古西部黄河北岸的乌兰布和乃 格隆山口的鸡鹿塞、潮格旗“武帝外城”内侧的朝鲁库伦石城等,也属于这 类建筑。 鄣塞的耳目是烽台。烽台用以警讯,都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或草原上, 沿线罗列,间距 0.5—1 公里,与长城距离不等。有的设在长城上,有的设在 长城附近,有的远隔数峰。设在山巅上的烽台,一般由石块垒成,作圆柱形 或圆锥形。大小高低因地而异。乌不浪山口东侧的一个石烽台,倾圮后实测 直径 10 米。个别烽台四周加筑围墙。设在草原上的烽台,大都以黄土夯筑而 成,作圆锥体或方锥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基宽 7—8 米,高 3—4 米。有 的四周加筑围墙。地处大漠戈壁的河西走廊和居延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大量 的城鄣烽燧遗址。敦煌西北地广人稀,盐碱特重,城鄣烽燧遗址保存最好。 有的烽燧,至今仍高 10 米以上。许多烽燧备用的“积薪”,依然整齐地在烽 燧附近堆放着,甚至连攀登燧顶的绳索仍悬挂于燧旁,是研究汉代边防鄣塞 烽燧制度的最丰富最直接的资料。 参考书目 1.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 1981 年版。 2.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概述辽宁省考古新收获》,《文物考古 三十年》,文物出版社 1979 年版。 3.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文物》1977 年 5 期。 4.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文 物》1977 年 5 期。 5.陆思贤、盖山林:《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中国考古学 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0 年版。 6.罗庆庚:《汉武帝长城复线刍议》,《考古与文物》1989 年 3 期。 7.李逸友:《汉光禄城的考察》,《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 3 期,1984 年。 8.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 物》1978 年 1 期。 9.甘肃省博物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的发掘简报》,《文物》 1981 年 10 期。 10.黄展岳:《秦汉长城遗迹的调查》,《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 400—406 页,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五节汉代帝陵 西汉十一陵 西汉十一个帝陵,除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宣帝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 外,其余九个帝陵都在渭河北岸咸阳市至兴平县境内。公元1962年开始勘查 武帝茂陵,以后陆续勘查诸陵。公元1966年发掘文帝窦后墓的部分从葬坑。 公元1970—1978年,发掘长陵的一个陪葬墓——杨家湾大墓和安陵一个陪葬 墓的从葬沟。公元1982—1983年,勘查杜陵并发掘杜陵寝殿和陵园的部分门 址 渭河北岸西汉九陵的勘查,其主要收获是澄清诸陵的方位及其排列顺 序。排除咸阳原上有西周陵的可能性,同时又对汉唐间的有关西汉陵的记述 作了详细校核。认定《汉书》臣瓒注所记诸陵的方位是可信的。《汉书》臣 瓒注的诸陵方位被《三辅黄图》、《水经注》和唐《元和郡县志》所采纳, 特别是《水经注》在记述北魏成国渠的流向时,详细标明西汉诸陵的方位和 顺序,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可靠依据。于是在探明北魏成国渠遗迹的基础上 对汉陵逐一进行审定。审定后的西汉陵,自西至东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 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髙祖长陵、 景帝阳陵。目前的推论是否正确,尚待发掘验证。 西汉的陵寝制度 西汉的陵寝制度,主要是勘查诸陵的坟丘,陵园的围墙、门道和门阙 还有它们的后妃墓和陪葬墓。 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情况不明外,其他十个帝陵的坟丘都作覆斗形, 用夯土筑造。茂陵坟丘最大,底边长230米、顶高46.5米。其他略小,一般 顶高30米左右,底边长150—200米。坟丘居陵园中央。陵园四周夯筑围墙, 围墙平面呈方形,每边长400米左右。四面围墙的中部辟一门,称司马门。 门道宽15米左右。门道两侧各有一座土阙。土阙长40、宽15米左右。汉承 秦制,设寝殿于陵园,并在陵园附近设庙。在各个陵园的内外地面上,目前 还可以见到西汉建筑的遗迹和遗物,大约就是寝殿或原庙这一类建筑的遗 存。除杜陵寝殿已发掘,情况比较清楚以外,其他都无法确定。 后妃墓的外形与帝陵同,而规模略小。一般设在帝陵东边,但有少数例 外。陪葬墓集中在帝陵的东边或北边。 现存陪葬墓最多的是长陵,有63座。延陵陪葬墓最少,仅1座。勘察和 发掘均可证明,汉陵陵区内的建筑物,大都是在西汉末年焚毁的。 以杜陵为例。杜陵陵墓坟丘现存高29米,覆斗形,夯土筑造。底部、顶 部平面均为方形,底部每边长175米、顶部每边长50米。陵墓四面正中各有 条墓道。墓道内全部用夯土填筑。四条墓道的底部都呈斜坡状,平面呈前 端窄、尽端宽的梯形。推测墓室是竖穴式的土坑,坑內棺椁用“梓宫、便房、 黄肠题凑”之制。陵园以坟丘为中心,四面夯筑围墙。围墙平面呈方形。每 边长430米、基宽8-10米。四面围墙中部各辟一门。门址宽约85米左右。 北门和东门遗址已发掘。得知门址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门道宽 84.24米、进深20.57米。左右塾的四壁都有壁柱,有掖门。配廊地面呈斜
第五节 汉代帝陵 西汉十一陵 西汉十一个帝陵,除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宣帝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 外,其余九个帝陵都在渭河北岸咸阳市至兴平县境内。公元 1962 年开始勘查 武帝茂陵,以后陆续勘查诸陵。公元 1966 年发掘文帝窦后墓的部分从葬坑。 公元 1970—1978 年,发掘长陵的一个陪葬墓——杨家湾大墓和安陵一个陪葬 墓的从葬沟。公元 1982—1983 年,勘查杜陵并发掘杜陵寝殿和陵园的部分门 址。 渭河北岸西汉九陵的勘查,其主要收获是澄清诸陵的方位及其排列顺 序。排除咸阳原上有西周陵的可能性,同时又对汉唐间的有关西汉陵的记述 作了详细校核。认定《汉书》臣瓒注所记诸陵的方位是可信的。《汉书》臣 瓒注的诸陵方位被《三辅黄图》、《水经注》和唐《元和郡县志》所采纳, 特别是《水经注》在记述北魏成国渠的流向时,详细标明西汉诸陵的方位和 顺序,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可靠依据。于是在探明北魏成国渠遗迹的基础上, 对汉陵逐一进行审定。审定后的西汉陵,自西至东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 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 景帝阳陵。目前的推论是否正确,尚待发掘验证。 西汉的陵寝制度 西汉的陵寝制度,主要是勘查诸陵的坟丘,陵园的围墙、门道和门阙; 还有它们的后妃墓和陪葬墓。 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情况不明外,其他十个帝陵的坟丘都作覆斗形, 用夯土筑造。茂陵坟丘最大,底边长 230 米、顶高 46.5 米。其他略小,一般 顶高 30 米左右,底边长 150—200 米。坟丘居陵园中央。陵园四周夯筑围墙, 围墙平面呈方形,每边长 400 米左右。四面围墙的中部辟一门,称司马门。 门道宽 15 米左右。门道两侧各有一座土阙。土阙长 40、宽 15 米左右。汉承 秦制,设寝殿于陵园,并在陵园附近设庙。在各个陵园的内外地面上,目前 还可以见到西汉建筑的遗迹和遗物,大约就是寝殿或原庙这一类建筑的遗 存。除杜陵寝殿已发掘,情况比较清楚以外,其他都无法确定。 后妃墓的外形与帝陵同,而规模略小。一般设在帝陵东边,但有少数例 外。陪葬墓集中在帝陵的东边或北边。 现存陪葬墓最多的是长陵,有 63 座。延陵陪葬墓最少,仅 1 座。勘察和 发掘均可证明,汉陵陵区内的建筑物,大都是在西汉末年焚毁的。 以杜陵为例。杜陵陵墓坟丘现存高 29 米,覆斗形,夯土筑造。底部、顶 部平面均为方形,底部每边长 175 米、顶部每边长 50 米。陵墓四面正中各有 一条墓道。墓道内全部用夯土填筑。四条墓道的底部都呈斜坡状,平面呈前 端窄、尽端宽的梯形。推测墓室是竖穴式的土坑,坑内棺椁用“梓宫、便房、 黄肠题凑”之制。陵园以坟丘为中心,四面夯筑围墙。围墙平面呈方形。每 边长 430 米、基宽 8—10 米。四面围墙中部各辟一门。门址宽约 85 米左右。 北门和东门遗址已发掘。得知门址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门道宽 84.24 米、进深 20.57 米。左右塾的四壁都有壁柱,有掖门。配廊地面呈斜
坡状,方砖铺地,廊道外有卵石散水,散水上有挑檐柱窝。遗址內有大量的 砖瓦出土,瓦当数量很多,绝大多数是“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当。推 定左右塾上必有门楼建筑。陵园南门外东南边设寝殿,已发掘。寝殿建在长 方形夯土台基上。台基东西长51.2米、南北宽296米。四周为廊,廊宽 般2.1米,地面铺砖。寝殿南北两面各设三个门,东西两面各设一个门。每 门又分左右门道。构筑颇为复杂。此外,还在杜陵北637米处发掘从葬坑· 个。从葬坑由主室、车室组成。主室内出陶俑,皆男性,着帛衣,腰系革钩, 带铁兵器。车室有两辆明器木车,配置铁制的车马器 孝宣王皇后陵在杜陵东南575米处。坟丘亦呈覆斗形,底部每边长145 150米,顶部每边长45米,高24米。四面的围墙亦呈方形,每边长330 335米,基宽3.4-3.7米。四面围墙的中部各辟一门。 杜陵的陪葬墓分布在杜陵东边和北边,现存59座 东汉十二陵 东汉迁都雒阳,据《续汉书·礼仪志》注引《帝王世纪》,东汉十二个 帝陵,除了献帝禅陵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或在雒阳故城的 东南,或在雒阳故城的西北。故城东南的东汉陵区,尚未勘查,情况不明。 故城西北当指令洛阳北部的邙山。现在邙山上犹存东汉墓数百座,早年从这 里流散出来的“黄肠石”很多,其中刻有“永建”、“阳嘉”等年号。近年 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公元1964年曾发掘一座早年被盗掘的黄肠石墓,墓中尚 存铜缕玉衣30片;公元1984年又发掘一座被盜掘的黄肠石墓,发现石上刻 有“建宁”、“熹平”等年号,并有玉衣同出。由此推定,今洛阳邙山上确 实存在一处东汉帝陵区;但具体陵名及排列方位,则无从确认。位处北邙之 阴黄河之阳的所谓光武帝原陵,因陵西“光武庙”中有北宋开宝六年(公元 973年)的修庙碑,而被历代史学家所承认。通过近年对邙山东汉黄肠石墓 的勘查,所谓光武帝原陵的传统看法,也有待考古的重新验证。 参考书目 1.杜葆仁:《西汉诸陵位置考》,《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 2.刘庆柱、李毓芳:《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文物资料丛刊》(六), 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3.黄展岳:《中国西安、洛阳汉唐陵墓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81 年6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陵工作队:《1982-1983年西汉杜陵的 考古工作收获》,《考古》1984年10期。 5.郭建邦:《河南孟津送庄汉黄肠石墓》,《文物资料丛刊》(四), 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6.陈长安:《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中原文物》1982年3期。 7.李南可:《从东汉“建宁”“熹平”两块黄肠石看灵帝文陵》,《中 原文物》1985年3期
坡状,方砖铺地,廊道外有卵石散水,散水上有挑檐柱窝。遗址内有大量的 砖瓦出土,瓦当数量很多,绝大多数是“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当。推 定左右塾上必有门楼建筑。陵园南门外东南边设寝殿,已发掘。寝殿建在长 方形夯土台基上。台基东西长 51.2 米、南北宽 29.6 米。四周为廊,廊宽一 般 2.1 米,地面铺砖。寝殿南北两面各设三个门,东西两面各设一个门。每 门又分左右门道。构筑颇为复杂。此外,还在杜陵北 637 米处发掘从葬坑一 个。从葬坑由主室、车室组成。主室内出陶俑,皆男性,着帛衣,腰系革钩, 带铁兵器。车室有两辆明器木车,配置铁制的车马器。 孝宣王皇后陵在杜陵东南 575 米处。坟丘亦呈覆斗形,底部每边长 145 —150 米,顶部每边长 45 米,高 24 米。四面的围墙亦呈方形,每边长 330 —335 米,基宽 3.4—3.7 米。四面围墙的中部各辟一门。 杜陵的陪葬墓分布在杜陵东边和北边,现存 59 座。 东汉十二陵 东汉迁都雒阳,据《续汉书·礼仪志》注引《帝王世纪》,东汉十二个 帝陵,除了献帝禅陵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或在雒阳故城的 东南,或在雒阳故城的西北。故城东南的东汉陵区,尚未勘查,情况不明。 故城西北当指令洛阳北部的邙山。现在邙山上犹存东汉墓数百座,早年从这 里流散出来的“黄肠石”很多,其中刻有“永建”、“阳嘉”等年号。近年 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公元 1964 年曾发掘一座早年被盗掘的黄肠石墓,墓中尚 存铜缕玉衣 30 片;公元 1984 年又发掘一座被盗掘的黄肠石墓,发现石上刻 有“建宁”、“熹平”等年号,并有玉衣同出。由此推定,今洛阳邙山上确 实存在一处东汉帝陵区;但具体陵名及排列方位,则无从确认。位处北邙之 阴黄河之阳的所谓光武帝原陵,因陵西“光武庙”中有北宋开宝六年(公元 973 年)的修庙碑,而被历代史学家所承认。通过近年对邙山东汉黄肠石墓 的勘查,所谓光武帝原陵的传统看法,也有待考古的重新验证。 参考书目 1.杜葆仁:《西汉诸陵位置考》,《考古与文物》1980 年 1 期。 2.刘庆柱、李毓芳:《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文物资料丛刊》(六), 文物出版社 1982 年版。 3.黄展岳:《中国西安、洛阳汉唐陵墓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81 年 6 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陵工作队:《1982—1983 年西汉杜陵的 考古工作收获》,《考古》1984 年 10 期。 5.郭建邦:《河南孟津送庄汉黄肠石墓》,《文物资料丛刊》(四), 文物出版社 1981 年版。 6.陈长安:《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中原文物》1982 年 3 期。 7.李南可:《从东汉“建宁”“熹平”两块黄肠石看灵帝文陵》,《中 原文物》1985 年 3 期
第六节汉代诸侯王列侯墓 汉代诸侯王列侯的墓葬大约有60多座。其中重要的,依死亡先后的顺序 有石家庄北郊赵王张耳墓,长沙马王堆软侯利苍家族墓,长沙象鼻嘴吴氏长 沙王墓,长沙陡壁山吴氏长沙王后曹■墓,阜阳双古堆汝阴侯夏侯灶夫妇并 穴合葬墓,永城芒山梁王家族墓,徐州北洞山某代楚王墓,铜山龟山楚襄王 刘注墓,咸阳杨家湾绛侯周勃(或周亚夫)夫妇并穴合葬墓,广州象岗南越 王赵昧墓,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并穴合葬墓,曲阜九龙山鲁王家族墓 巨野红土山昌邑哀王刘髒墓,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北京大葆台广阳 顷王刘建夫妇并穴合葬墓,高邮天山广陵厉王刘胥夫妇并穴合葬墓,徐州石 桥某代楚王夫妇并穴合葬墓,邗江甘泉山广陵思王刘荆夫妇同穴合葬墓,定 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夫妇同穴合葬墓,定县北陵头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同穴合 葬墓,亳县曹氏宗族墓等。 墓制的分类和发展 诸侯王列侯墓的构筑形式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竖穴土坑,即在地面下挖 岀长方坑,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墓室(简称“木椁墓”),或用石板(块) 砌造墓室(简称“石室墓”),或用小型长方砖砌造墓室(简称“砖室墓’)。 另一类是崖洞墓,即开凿山洞,将整个墓葬全部穿凿在山中,如满城汉墓 铜山龟山汉墓;也有在山坡或山顶上先开凿出竖穴石圹,然后在圹底用石块 或木板建造墓室,如广州南越王墓、高邮天山汉墓。这两种不同的凿山造墓 方法,都可以达到“凿山为藏”的作用。 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沿袭战国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制。注重高 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带有周代礼制象征的铜陶器。大约到文 景时期,模拟地上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椁室规模趋向宏大,诸侯王享 用的“黄肠题凑”葬制和诸侯王列侯均可享用的玉衣殓服大量岀现,显示现 实生活豪华高贵的丝织品、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以及车马、炊厨食品 等等,都随同埋入墓室中。崖洞墓也在文景时期兴起,洞穴中分为前室、中 室、后室、耳室、侧室、回廊,俨如地上府第。随后,为模拟地上府第提供 更加方便的石室墓、砖室墓相继岀现,特别是砖室墓,传播最快。东汉时期, 砖室墓占居绝对优势,费工巨大的崖洞墓走向衰退,“黄肠题凑”葬制也因 不能适应砖室墓墓制而一度改用象征性的“题凑石”(方石)。东汉中期以 后,大型多室砖墓更加流行,强宗豪右僭越诸侯王列侯葬制的越来越多,“题 凑石”实际上归于消失,玉衣也不仅是王侯的专用品。东汉末期,战乱不息, 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盗墓风炽,诸侯王列侯的豪华墓葬呈现全面衰败,与 一般汉墓难于区别了。 两汉王侯墓制举例 下面按西汉早中晚三期、东汉前后两期,各举一例介绍,从中可以看到 汉代诸侯王列侯墓的变化情况。 软侯利苍之妻墓(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北边有斜坡 墓道。坟墓的上半部是在原土丘上积土夯筑,下半部挖土为穴。坟丘现存高
第六节 汉代诸侯王列侯墓 汉代诸侯王列侯的墓葬大约有 60 多座。其中重要的,依死亡先后的顺序 有石家庄北郊赵王张耳墓,长沙马王堆轪侯利苍家族墓,长沙象鼻嘴吴氏长 沙王墓,长沙陡壁山吴氏长沙王后曹■墓,阜阳双古堆汝阴侯夏侯灶夫妇并 穴合葬墓,永城芒山梁王家族墓,徐州北洞山某代楚王墓,铜山龟山楚襄王 刘注墓,咸阳杨家湾绛侯周勃(或周亚夫)夫妇并穴合葬墓,广州象岗南越 王赵眜墓,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并穴合葬墓,曲阜九龙山鲁王家族墓, 巨野红土山昌邑哀王刘髆墓,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北京大葆台广阳 顷王刘建夫妇并穴合葬墓,高邮天山广陵厉王刘胥夫妇并穴合葬墓,徐州石 桥某代楚王夫妇并穴合葬墓,邗江甘泉山广陵思王刘荆夫妇同穴合葬墓,定 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夫妇同穴合葬墓,定县北陵头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同穴合 葬墓,亳县曹氏宗族墓等。 墓制的分类和发展 诸侯王列侯墓的构筑形式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竖穴土坑,即在地面下挖 出长方坑,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墓室(简称“木椁墓”),或用石板(块) 砌造墓室(简称“石室墓”),或用小型长方砖砌造墓室(简称“砖室墓”)。 另一类是崖洞墓,即开凿山洞,将整个墓葬全部穿凿在山中,如满城汉墓、 铜山龟山汉墓;也有在山坡或山顶上先开凿出竖穴石圹,然后在圹底用石块 或木板建造墓室,如广州南越王墓、高邮天山汉墓。这两种不同的凿山造墓 方法,都可以达到“凿山为藏”的作用。 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沿袭战国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制。注重高 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带有周代礼制象征的铜陶器。大约到文 景时期,模拟地上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椁室规模趋向宏大,诸侯王享 用的“黄肠题凑”葬制和诸侯王列侯均可享用的玉衣殓服大量出现,显示现 实生活豪华高贵的丝织品、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以及车马、炊厨食品, 等等,都随同埋入墓室中。崖洞墓也在文景时期兴起,洞穴中分为前室、中 室、后室、耳室、侧室、回廊,俨如地上府第。随后,为模拟地上府第提供 更加方便的石室墓、砖室墓相继出现,特别是砖室墓,传播最快。东汉时期, 砖室墓占居绝对优势,费工巨大的崖洞墓走向衰退,“黄肠题凑”葬制也因 不能适应砖室墓墓制而一度改用象征性的“题凑石”(方石)。东汉中期以 后,大型多室砖墓更加流行,强宗豪右僭越诸侯王列侯葬制的越来越多,“题 凑石”实际上归于消失,玉衣也不仅是王侯的专用品。东汉末期,战乱不息, 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盗墓风炽,诸侯王列侯的豪华墓葬呈现全面衰败,与 一般汉墓难于区别了。 两汉王侯墓制举例 下面按西汉早中晚三期、东汉前后两期,各举一例介绍,从中可以看到 汉代诸侯王列侯墓的变化情况。 轪侯利苍之妻墓(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北边有斜坡 墓道。坟墓的上半部是在原土丘上积土夯筑,下半部挖土为穴。坟丘现存高
5-6米。墓口长20米、宽17.9米。墓口下有四层台阶,墓坑呈覆斗形,往 下逐渐缩小。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棺椁为巨大的木板制成, 置于墓坑底部正中。椁室井字形,中间是棺室,四周隔出头箱、足箱、左边 箱、右边箱。椁底承托三条垫木。棺椁上下四周填塞木炭和白膏泥。棺室里 置四层棺。外棺为黑漆素棺,二层棺为黑地彩绘棺,三层为朱地彩绘棺,内 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再饰以绒圈锦和羽毛贴花绢,盖板上覆盖帛画一幅。 死者置内棺中,女性,年龄约50岁左右。葬式为仰身直肢直伸,全身裹殓各 式衣着、衾被及丝麻织物十八层,连同贴身衣二件,共二十层。随葬器物集 中放置于四个边箱中,总数1000多件,有漆器、纺织衣物、陶器、竹木器、 木俑、乐器、铜镜、农畜产品、食品、瓜果、中草药、竹简和印章,等等。 根据2号墓出土的三枚印章,证实这里是第一代软侯、长沙丞相利苍及其家 属的墓地。1号墓与2号墓并列,死者自应是软侯之妻。而地层关系上稍早 于1号墓的3号墓(死者利苍之子),墓中随葬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 168年)纪年木牍,由此推知1号墓下葬年代应在公元前168年稍后数年。 中山靖王刘胜墓(满城1号墓)墓穴升凿于凌山岩石中。墓门朝东。全 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约2700立方米。全墓分墓 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部分。墓道斜坡式。墓道口用 二堵土坯墙封门,二土坯墙之间灌以熔化的铁水,铸成一道铁墙。甬道紧接 墓道,长6.76米、宽4.5-4.8米、高5.3米,在其两侧为对称的南、北耳 室。两耳室均作长条形,长16米多,宽3米多,高4.35-5米。甬道尽端通 入中室。中室平面近似方形,长14.92、宽12.6米,四壁弧形,穹窿顶,高 68米。中室、南耳室、北耳室和甬道内,原来都建有瓦顶的木结构房屋, 出土时已倒塌。中室后面是后室,隔以石门。后室亦作穹窿顶的岩洞。岩洞 中用石板建成石屋,有门道、主室和侧室三部分。环绕后室还开凿一道回廊 除墓道外,各墓室都放置随葬器物。甬道和南耳室共置实用的车6辆、马16 匹、狗11只、鹿1只。北耳室置陶器,器内原盛酒、粮食、鱼类等。中室主 要是铜器、铁器和陶器,室内还张设两具帷帐。后室门道置石俑、弩机。主 室內设棺床,上置棺椁,载以柩车,棺椁内及周围放置大量铁兵器,日常生 活用具和五铢钱。侧室象征浴室,内置熏炉、铜灯等。总计随葬器物3100 多件,全部是实用品。另五铢钱2317枚。从随葬器物的出土位置看,南、北 耳室是库房和车马库,中室是宽大的厅堂,后室是象征卧室的内室。死者身 着玉衣,头枕镶玉铜枕,腰部左侧佩铁刀一把,右侧佩铁剑两把。玉衣全长 1.88米,由2498块玉片,以金丝编缀而成,所用金丝重1100克。出土铜器 铭文中有“中山府”、“中山内府”,封泥文字“中山御丞”,铜器、漆器 铭文纪年又都在三十年以上。据《汉书·诸侯王表》推定,被葬者应是中山 靖王刘胜,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广阳顷王刘建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与王后墓东西并列,坟丘相连, 长90、宽50.7、高8米。坟丘下是墓圹。墓圹呈覆斗形,上口长26米、宽 21米,圹底长23.2米、宽18米、深近5米。圹内建木构墓室,上下四周铺 木炭和白膏泥。木构墓室由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后室、内回廊 等组成。墓道在墓圹之南,残长34米。外回廊内置有豹、马、雁等禽兽和陶 器、铁器、漆器等。前室放置漆床、六博和陶器。后室有二椁三层棺和大量 玉器及玉衣残片,死者已被盗出棺外。内回廊放陶器,墓道内埋置朱轮木车 3辆,马13匹。此墓早年被盗,剩余随葬器物尚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
5—6 米。墓口长 20 米、宽 17.9 米。墓口下有四层台阶,墓坑呈覆斗形,往 下逐渐缩小。墓底长 7.6 米、宽 6.7 米、深 16 米。棺椁为巨大的木板制成, 置于墓坑底部正中。椁室井字形,中间是棺室,四周隔出头箱、足箱、左边 箱、右边箱。椁底承托三条垫木。棺椁上下四周填塞木炭和白膏泥。棺室里 置四层棺。外棺为黑漆素棺,二层棺为黑地彩绘棺,三层为朱地彩绘棺,内 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再饰以绒圈锦和羽毛贴花绢,盖板上覆盖帛画一幅。 死者置内棺中,女性,年龄约 50 岁左右。葬式为仰身直肢直伸,全身裹殓各 式衣着、衾被及丝麻织物十八层,连同贴身衣二件,共二十层。随葬器物集 中放置于四个边箱中,总数 1000 多件,有漆器、纺织衣物、陶器、竹木器、 木俑、乐器、铜镜、农畜产品、食品、瓜果、中草药、竹简和印章,等等。 根据 2 号墓出土的三枚印章,证实这里是第一代轪侯、长沙丞相利苍及其家 属的墓地。1 号墓与 2 号墓并列,死者自应是轪侯之妻。而地层关系上稍早 于 1 号墓的 3 号墓(死者利苍之子),墓中随葬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纪年木牍,由此推知 1 号墓下葬年代应在公元前 168 年稍后数年。 中山靖王刘胜墓(满城 1 号墓)墓穴升凿于凌山岩石中。墓门朝东。全 长 51.7 米,最宽处 37.5 米,最高处 6.8 米;容积约 2700 立方米。全墓分墓 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部分。墓道斜坡式。墓道口用 二堵土坯墙封门,二土坯墙之间灌以熔化的铁水,铸成一道铁墙。甬道紧接 墓道,长 6.76 米、宽 4.5—4.8 米、高 5.3 米,在其两侧为对称的南、北耳 室。两耳室均作长条形,长 16 米多,宽 3 米多,高 4.35—5 米。甬道尽端通 入中室。中室平面近似方形,长 14.92、宽 12.6 米,四壁弧形,穹窿顶,高 6.8 米。中室、南耳室、北耳室和甬道内,原来都建有瓦顶的木结构房屋, 出土时已倒塌。中室后面是后室,隔以石门。后室亦作穹窿顶的岩洞。岩洞 中用石板建成石屋,有门道、主室和侧室三部分。环绕后室还开凿一道回廊。 除墓道外,各墓室都放置随葬器物。甬道和南耳室共置实用的车 6 辆、马 16 匹、狗 11 只、鹿 1 只。北耳室置陶器,器内原盛酒、粮食、鱼类等。中室主 要是铜器、铁器和陶器,室内还张设两具帷帐。后室门道置石俑、弩机。主 室内设棺床,上置棺椁,载以柩车,棺椁内及周围放置大量铁兵器,日常生 活用具和五铢钱。侧室象征浴室,内置熏炉、铜灯等。总计随葬器物 3100 多件,全部是实用品。另五铢钱 2317 枚。从随葬器物的出土位置看,南、北 耳室是库房和车马库,中室是宽大的厅堂,后室是象征卧室的内室。死者身 着玉衣,头枕镶玉铜枕,腰部左侧佩铁刀一把,右侧佩铁剑两把。玉衣全长 1.88 米,由 2498 块玉片,以金丝编缀而成,所用金丝重 1100 克。出土铜器 铭文中有“中山府”、“中山内府”,封泥文字“中山御丞”,铜器、漆器 铭文纪年又都在三十年以上。据《汉书·诸侯王表》推定,被葬者应是中山 靖王刘胜,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 年)。 广阳顷王刘建墓(北京大葆台 1 号墓)与王后墓东西并列,坟丘相连, 长 90、宽 50.7、高 8 米。坟丘下是墓圹。墓圹呈覆斗形,上口长 26 米、宽 21 米,圹底长 23.2 米、宽 18 米、深近 5 米。圹内建木构墓室,上下四周铺 木炭和白膏泥。木构墓室由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后室、内回廊 等组成。墓道在墓圹之南,残长 34 米。外回廊内置有豹、马、雁等禽兽和陶 器、铁器、漆器等。前室放置漆床、六博和陶器。后室有二椁三层棺和大量 玉器及玉衣残片,死者已被盗出棺外。内回廊放陶器,墓道内埋置朱轮木车 3 辆,马 13 匹。此墓早年被盗,剩余随葬器物尚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