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 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 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 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 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 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 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 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 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 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 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所存仅《礼仪》、《祭祀》、《天文》 《五行》、《郡国》五志佚文,对《续汉志》略有助益。列传佚文甚少,且 与范书雷同,用处不大。 袁少松《后汉书》,一百卷。袁书纪传质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 书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国志》、《五行志》佚文对订补《续汉志》较 有助益。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 亦早。但所记汉末之事颇详,为袁宏所吸取。从佚文看,四库馆臣以为皆以 袁纪文意为佳。故墦纪利用价值不大 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书早亡,佚文数量也最少。唯安帝见铜 人条,为其所独载。 以上,前七书的辑本,以清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为最早。清人辑本 中质量最精的,当推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 汪氏留意于诸家后汉书,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于所藏姚辑本,随见 条记,丹黄殆遍。弟子汪学惇复有增益,辑稿遂成。其取辑广博,辑文丰富 考辨精审,出处周详,编目有序,末附无名氏《后汉书》佚文一卷,颇便于 用。不过,汪氏僻居远县,观觅善本以资校助,脱漏衍讹,在所难免。汪氏 殁后,书稿售于他人,虽经汤球手录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绪八年(公 元1882年)赵叔、林粲英刊行时,校刻未精,复增舛■。加上未辑张莹记, 其功未毕,有待订补。最近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往》的出版,弥补了汪辑 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 《汉官六种》 《汉官六种》,十卷,清孙星衍辑,收入《平津馆丛书》。其所辑诸书 情况如下。 《汉官》,一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亦不详。《隋志》作五卷,宋时仅存 卷,旋即亡佚。今所见佚文唯存《续汉书·百官志》注中,内容侧重于公 卿员吏的人数和品秩,并附记诸郡郡治距京师的里程数。 《汉官解诂》,一卷。原名《小学汉官篇》,计三篇,建武年间新汲令 王隆撰。其书以童蒙书之形式岀现,“略道公卿內外之职,旁及四夷,博物
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 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 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 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 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 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 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 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 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 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 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所存仅《礼仪》、《祭祀》、《天文》、 《五行》、《郡国》五志佚文,对《续汉志》略有助益。列传佚文甚少,且 与范书雷同,用处不大。 袁少松《后汉书》,一百卷。袁书纪传质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 书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国志》、《五行志》佚文对订补《续汉志》较 有助益。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 亦早。但所记汉末之事颇详,为袁宏所吸取。从佚文看,四库馆臣以为皆以 袁纪文意为佳。故璠纪利用价值不大。 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书早亡,佚文数量也最少。唯安帝见铜 人条,为其所独载。 以上,前七书的辑本,以清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为最早。清人辑本 中质量最精的,当推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 汪氏留意于诸家后汉书,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于所藏姚辑本,随见 条记,丹黄殆遍。弟子汪学惇复有增益,辑稿遂成。其取辑广博,辑文丰富, 考辨精审,出处周详,编目有序,末附无名氏《后汉书》佚文一卷,颇便于 用。不过,汪氏僻居远县,观觅善本以资校助,脱漏衍讹,在所难免。汪氏 殁后,书稿售于他人,虽经汤球手录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绪八年(公 元 1882 年)赵 叔、林粲英刊行时,校刻未精,复增舛■。加上未辑张莹记, 其功未毕,有待订补。最近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往》的出版,弥补了汪辑 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 《汉官六种》 《汉官六种》,十卷,清孙星衍辑,收入《平津馆丛书》。其所辑诸书 情况如下。 《汉官》,一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亦不详。《隋志》作五卷,宋时仅存 一卷,旋即亡佚。今所见佚文唯存《续汉书·百官志》注中,内容侧重于公 卿员吏的人数和品秩,并附记诸郡郡治距京师的里程数。 《汉官解诂》,一卷。原名《小学汉官篇》,计三篇,建武年间新汲令 王隆撰。其书以童蒙书之形式出现,“略道公卿内外之职,旁及四夷,博物
条畅,多所发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比较广泛。东汉中后期重臣胡广深谙 官制仪式,有“万事不理问伯始”之誉。他看中《小学汉官篇》,并亲自为 其作注。胡注补正《汉官篇》虽称精要,难言其详之弊,故书名随之易为今 名。这也是为什么原文较少保存,而胡注传世较多的原因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原书四卷,东汉议郎卫宏撰。此书 不仅言及官制,而且大量涉及礼制,如籍田、宗庙、春桑、酎、祭天等礼仪。 所以隋唐史志多将其列入仪注类。又因其所载官制较详备,故自《直斋书录 解题》始,称其书为《汉官旧仪》,清四库馆臣辑本亦据以为目。此书是《汉 官六种》中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种 《汉官仪》,二卷。原为十卷,东汉军谋校尉应劭撰。时献帝迁都于许 旧章湮灭,书记罕存,应劭于是缀集旧闻,而作此书。汉官诸书中,此作最 为系统,佚文史料价值亦最高。其书在史注和类书中或称《汉官卤簿图》, 或称《汉官名秩》,又作《状人纪》,疑皆为其书之篇名。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简称《汉官典职》,或《汉官典仪》。 原为二卷,东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仪式。 《汉仪》,一卷,吴太史令丁孚撰。因《新唐志》称其作《汉官仪式选 用》,所以有人以为与蔡质之作本为一书,但据《续汉志·百官志》所引 当自为一书,仅较他书简略,流传不广,鲜为人知。 这六书是汉代官制仪式最原始、最丰富的系统记述,可补《汉书·百官 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的不足,应予以足够重视。 除孙辑外,元陶宗仪曾辑应劭《汉官仪》一卷,仅十六条,且无出处。 清四库馆臣辑卫宏《汉官旧仪》及《补遗》共四卷。辑本体例较为严谨,辑 文也较丰富。然其据《永乐大典》所辑二卷,与史注及其他类书参校考订, 未免不足。而《补遗》部分草率收兵,脱漏较多。又清王仁俊辑《汉旧仪》、 《汉官仪》各一条。而黄奭之《黄氏逸书考》则全取孙辑,唯增案语一句, 它无所发明,刊刻疏略,复增舛讹,最不足取。相比之下,孙辑优点有四 为辑书全,二为辑文多,三曰出处详,四乃考辨较为审慎。而漏引、误引, 亦屡有发生,用之不可不慎。 此外,孙星衍还辑有汉叔孙通《汉礼器制度》一卷,可明汉初礼仪之概 貌 与上述诸佚史相联系,研究汉代礼制仪式,可参阅蔡邕《独断》。此书 今存,二卷。其所载有天子称谓及其所用、所居、所行、所驻之名称和仪制, 群臣上书诸类别及程式,以及汉宗庙、祭祀、爵制、乐舞、五德说、汉世系、 冠冕舆服之制和谥法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冠冕舆服之制尤为详细。全书条理 贯通,简明扼要,虽略有后人补窜,记述也有小疵,仍不失为汉代礼制的重 要参考书。 其他逸史的辑本 《楚汉春秋》,九卷,西汉陆贾撰。所记从刘邦、项羽起事起,至汉文 帝初期止,为一部杂史。司马迁撰《史记》时,曾采撷此书。唐以后散佚。 清人辑本有三:一、洪颐煊所辑,见《问经堂丛书》。二、茆泮林所辑,见 《续汉书·百官志》注
条畅,多所发明”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比较广泛。东汉中后期重臣胡广深谙 官制仪式,有“万事不理问伯始”之誉。他看中《小学汉官篇》,并亲自为 其作注。胡注补正《汉官篇》虽称精要,难言其详之弊,故书名随之易为今 名。这也是为什么原文较少保存,而胡注传世较多的原因。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原书四卷,东汉议郎卫宏撰。此书 不仅言及官制,而且大量涉及礼制,如籍田、宗庙、春桑、酎、祭天等礼仪。 所以隋唐史志多将其列入仪注类。又因其所载官制较详备,故自《直斋书录 解题》始,称其书为《汉官旧仪》,清四库馆臣辑本亦据以为目。此书是《汉 官六种》中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种。 《汉官仪》,二卷。原为十卷,东汉军谋校尉应劭撰。时献帝迁都于许, 旧章湮灭,书记罕存,应劭于是缀集旧闻,而作此书。汉官诸书中,此作最 为系统,佚文史料价值亦最高。其书在史注和类书中或称《汉官卤簿图》, 或称《汉官名秩》,又作《状人纪》,疑皆为其书之篇名。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简称《汉官典职》,或《汉官典仪》。 原为二卷,东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仪式。 《汉仪》,一卷,吴太史令丁孚撰。因《新唐志》称其作《汉官仪式选 用》,所以有人以为与蔡质之作本为一书,但据《续汉志·百官志》所引, 当自为一书,仅较他书简略,流传不广,鲜为人知。 这六书是汉代官制仪式最原始、最丰富的系统记述,可补《汉书·百官 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的不足,应予以足够重视。 除孙辑外,元陶宗仪曾辑应劭《汉官仪》一卷,仅十六条,且无出处。 清四库馆臣辑卫宏《汉官旧仪》及《补遗》共四卷。辑本体例较为严谨,辑 文也较丰富。然其据《永乐大典》所辑二卷,与史注及其他类书参校考订, 未免不足。而《补遗》部分草率收兵,脱漏较多。又清王仁俊辑《汉旧仪》、 《汉官仪》各一条。而黄奭之《黄氏逸书考》则全取孙辑,唯增案语一句, 它无所发明,刊刻疏略,复增舛讹,最不足取。相比之下,孙辑优点有四: 一为辑书全,二为辑文多,三曰出处详,四乃考辨较为审慎。而漏引、误引, 亦屡有发生,用之不可不慎。 此外,孙星衍还辑有汉叔孙通《汉礼器制度》一卷,可明汉初礼仪之概 貌。 与上述诸佚史相联系,研究汉代礼制仪式,可参阅蔡邕《独断》。此书 今存,二卷。其所载有天子称谓及其所用、所居、所行、所驻之名称和仪制, 群臣上书诸类别及程式,以及汉宗庙、祭祀、爵制、乐舞、五德说、汉世系、 冠冕舆服之制和谥法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冠冕舆服之制尤为详细。全书条理 贯通,简明扼要,虽略有后人补窜,记述也有小疵,仍不失为汉代礼制的重 要参考书。 其他逸史的辑本 《楚汉春秋》,九卷,西汉陆贾撰。所记从刘邦、项羽起事起,至汉文 帝初期止,为一部杂史。司马迁撰《史记》时,曾采撷此书。唐以后散佚。 清人辑本有三:一、洪颐煊所辑,见《问经堂丛书》。二、茆泮林所辑,见 ① 《续汉书·百官志》注
《十种古逸书》,亦见《后知不足斋丛书》和《龙溪精舍丛书》。三、黄奭 辑本,见《黄氏逸书考》。其中以茆辑最佳。但佚文数量不多,史料价值亦 有限 《三辅决录》,二卷,东汉赵岐撰。这是一部汉代关中地方人物志。所 述汉代三辅名人事迹,可作订补纪传体史书之用。与之相类的有佚名氏所作 《三辅旧事》、《三辅故事》,均已亡佚。清张澍《二酉堂丛书》辑有此三 书,虽未完善,可供参考 此外,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辑有《汉晋春秋》、《会稽典 录》、《钟离意别传》、《郑君别传》等。《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又辑有 《后汉抄》、《蜀王本纪》、《陈留风俗传》、《汝南先贤传》、《益部耆 旧传》、《襄阳耆旧传》、《海内先贤传》、《青州先贤传》、《鲁国先贤 传》等。每种书仅数条,脱漏甚多,与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所言应辑 秦汉史籍相较,差距甚大。但尽管每种佚史的佚文数量有限,可是集中起来 就十分可观。在秦汉文献资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越发显得宝贵。这一领域 尚有待全面开发,作一次较为彻底的总结
《十种古逸书》,亦见《后知不足斋丛书》和《龙溪精舍丛书》。三、黄奭 辑本,见《黄氏逸书考》。其中以茆辑最佳。但佚文数量不多,史料价值亦 有限。 《三辅决录》,二卷,东汉赵岐撰。这是一部汉代关中地方人物志。所 述汉代三辅名人事迹,可作订补纪传体史书之用。与之相类的有佚名氏所作 《三辅旧事》、《三辅故事》,均已亡佚。清张澍《二酉堂丛书》辑有此三 书,虽未完善,可供参考。 此外,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辑有《汉晋春秋》、《会稽典 录》、《钟离意别传》、《郑君别传》等。《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又辑有 《后汉抄》、《蜀王本纪》、《陈留风俗传》、《汝南先贤传》、《益部耆 旧传》、《襄阳耆旧传》、《海内先贤传》、《青州先贤传》、《鲁国先贤 传》等。每种书仅数条,脱漏甚多,与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所言应辑 秦汉史籍相较,差距甚大。但尽管每种佚史的佚文数量有限,可是集中起来, 就十分可观。在秦汉文献资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越发显得宝贵。这一领域 尚有待全面开发,作一次较为彻底的总结
第三节经纬及有关传注的史料价值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以传授五经,于是属于今文经系统的《今文尚 书》、《易经》、《诗经》、《仪礼》、《礼记》、《公羊传》、《穀梁传》 等先后成为汉代官私诸学的基本读物,同时也成为两汉制定国策的重要理论 依据。尤其经汉宣帝石渠阁会议和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皇帝亲自“称制临决”, 钦定经解教义,大大加强了今文经的神学化。官学的思想渗透到汉代社会的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各个领域。作为古文经系统的《古文尚书》 《周礼》、《左传》,除在王莽改制和光武帝中兴之初,一度列于学官外 直受到今文学派的排挤,只能在民间流传。后来在杜林、贾逵、马融、郑 玄的大力提倡下,古文经逐渐在学术上取得优势,其影响也超出了学术研究 的范围。其间,《论语》、《孝经》二经,也被列为官学,形成“七经” 由于汉代经学和史学有密切的关系,经今古文学之争又涉及当时的政治 斗争。因此,研习上述诸经,特别是研习《尚书》、《易经》、《周礼》、 《礼记》、《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七经,对于探讨秦汉史,尤 其探讨秦汉政治史、学术史和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 《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 《论语》、《孟子》八经的经解中保存有大量的汉人传注。特别是郑玄的“三 礼”注,常用汉事解经,成为我们了解汉代典章制度、宫廷和民间礼俗等情 况的宝贵资料。宋王应麟为了研究汉制,曾从上述八经注及《国语》、《说 文》中,剔取有关材料,编为《汉制考》一书,计四卷,可省却部分翻检之 劳。可惜书非定稿,材料也未经分类,且有所脱漏,有待进一步整理。 与经学相配合,从西汉中叶起,谶纬之说兴起。谶是预告将来吉凶祸福 的隐语,纬是对经书神秘化的解说和推衍,以附会人事。它们是汉代社会矛 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企图欺骗舆论,摆脱困境,寻求福祐的唯心 主义谬说。刘秀认为自己应谶言而定天下,对之深信不疑,因而谶纬一度成 为官方的显学。但是谶纬具有神秘的色彩,各阶级、阶层的人士都可以从中 寻找思想武器。东汉中后期,它曾是豪族世家对抗皇权和宦官的武器。甚至 黄巾起义也加以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 是以谶言形式发岀起义的信号。加上谶纬之学讲“革命”、“革政”、“五 德更替”,这些都是封建专制主义所忌讳的,因而它不久就为统治阶级厌弃 三国两晋以后,谶纬之学迅速退岀历史舞台,众多的谶纬之书随之也陆续消 纬书中不但包含有大量的今文经说,以及天文、地理、医学、农学、数 学等内容,而且与两汉政治制度、阶级斗争、学术思想和社会生活也有着密 切的联系,所以也是研究秦汉史的必读资料。明孙瑴的《古微书》和清赵在 翰的《七纬》是较好的辑本。又唐刘赓的《稽瑞》,作为有关谶纬学的小型 类书,也可供参考。此外,有关阴阳五行学说,可参阅秦汉《日书》简文
第三节 经纬及有关传注的史料价值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以传授五经,于是属于今文经系统的《今文尚 书》、《易经》、《诗经》、《仪礼》、《礼记》、《公羊传》、《穀梁传》 等先后成为汉代官私诸学的基本读物,同时也成为两汉制定国策的重要理论 依据。尤其经汉宣帝石渠阁会议和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皇帝亲自“称制临决”, 钦定经解教义,大大加强了今文经的神学化。官学的思想渗透到汉代社会的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各个领域。作为古文经系统的《古文尚书》、 《周礼》、《左传》,除在王莽改制和光武帝中兴之初,一度列于学官外, 一直受到今文学派的排挤,只能在民间流传。后来在杜林、贾逵、马融、郑 玄的大力提倡下,古文经逐渐在学术上取得优势,其影响也超出了学术研究 的范围。其间,《论语》、《孝经》二经,也被列为官学,形成“七经”。 由于汉代经学和史学有密切的关系,经今古文学之争又涉及当时的政治 斗争。因此,研习上述诸经,特别是研习《尚书》、《易经》、《周礼》、 《礼记》、《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七经,对于探讨秦汉史,尤 其探讨秦汉政治史、学术史和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 《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 《论语》、《孟子》八经的经解中保存有大量的汉人传注。特别是郑玄的“三 礼”注,常用汉事解经,成为我们了解汉代典章制度、宫廷和民间礼俗等情 况的宝贵资料。宋王应麟为了研究汉制,曾从上述八经注及《国语》、《说 文》中,剔取有关材料,编为《汉制考》一书,计四卷,可省却部分翻检之 劳。可惜书非定稿,材料也未经分类,且有所脱漏,有待进一步整理。 与经学相配合,从西汉中叶起,谶纬之说兴起。谶是预告将来吉凶祸福 的隐语,纬是对经书神秘化的解说和推衍,以附会人事。它们是汉代社会矛 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企图欺骗舆论,摆脱困境,寻求福祐的唯心 主义谬说。刘秀认为自己应谶言而定天下,对之深信不疑,因而谶纬一度成 为官方的显学。但是谶纬具有神秘的色彩,各阶级、阶层的人士都可以从中 寻找思想武器。东汉中后期,它曾是豪族世家对抗皇权和宦官的武器。甚至 黄巾起义也加以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 是以谶言形式发出起义的信号。加上谶纬之学讲“革命”、“革政”、“五 德更替”,这些都是封建专制主义所忌讳的,因而它不久就为统治阶级厌弃。 三国两晋以后,谶纬之学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众多的谶纬之书随之也陆续消 亡。 纬书中不但包含有大量的今文经说,以及天文、地理、医学、农学、数 学等内容,而且与两汉政治制度、阶级斗争、学术思想和社会生活也有着密 切的联系,所以也是研究秦汉史的必读资料。明孙瑴的《古微书》和清赵在 翰的《七纬》是较好的辑本。又唐刘赓的《稽瑞》,作为有关谶纬学的小型 类书,也可供参考。此外,有关阴阳五行学说,可参阅秦汉《日书》简文
第四节小学书的史料价值 小学著作是研读诸经的工具书,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具备一定的史料价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三十卷,东汉许慎撰。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 考定字源的字书,对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释语中不时留下 一些可资利用的秦汉史料。如《说文·叙》就言及尉律;《贝部》引律令曰 “民不徭,赀钱二十二。”又释“盐”、“祆”、“僧’、“塔”等,对了 解河东盐池的规模,以及拜火教和佛教的东渐,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使用 此书,应利用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方言》、《释名》、《急就篇》 《方言》,十五卷,西汉扬雄撰。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今传晋郭璞 注本,唯十三卷,略有后人增补。书中在以汉代通行语解释方言时,也片断 地反映了汉代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民情等社会生活的史实。清钱绎《方言笺 疏》,可用以参考。 《释名》,八卷,东汉刘熙撰。这是我国第一部用声训释字义的训诂书。 全书共二十七篇,分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 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 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等类字义,对研究两汉社会史具有较高的史 料价值。读时可用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急就篇》,凡三十一章,西汉史游编。这是一部童蒙之书。首章为开 篇,后六章叙姓字,列姓一百一十三个;下接“诸物”部分十八章,言及工 具和日用器皿、武器及车马具、衣履服饰、建筑和室内陈设、人体生理和疾 病、药物、农作物名称、花鸟虫鱼兽等名词;又有三章叙刑法;二章叙职官 及地理;末章以颂扬汉德而告终。这书反映社会面极广,从中可以了解许多 汉代社会史的有用资料。《四部丛刊》本有唐颜师古注,较便于用
第四节 小学书的史料价值 小学著作是研读诸经的工具书,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具备一定的史料价 值。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三十卷,东汉许慎撰。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 考定字源的字书,对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释语中不时留下 一些可资利用的秦汉史料。如《说文·叙》就言及尉律;《贝部》引律令曰: “民不徭,赀钱二十二。”又释“盐”、“祆”、“僧’、“塔”等,对了 解河东盐池的规模,以及拜火教和佛教的东渐,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使用 此书,应利用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方言》、《释名》、《急就篇》 《方言》,十五卷,西汉扬雄撰。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今传晋郭璞 注本,唯十三卷,略有后人增补。书中在以汉代通行语解释方言时,也片断 地反映了汉代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民情等社会生活的史实。清钱绎《方言笺 疏》,可用以参考。 《释名》,八卷,东汉刘熙撰。这是我国第一部用声训释字义的训诂书。 全书共二十七篇,分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 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 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等类字义,对研究两汉社会史具有较高的史 料价值。读时可用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急就篇》,凡三十一章,西汉史游编。这是一部童蒙之书。首章为开 篇,后六章叙姓字,列姓一百一十三个;下接“诸物”部分十八章,言及工 具和日用器皿、武器及车马具、衣履服饰、建筑和室内陈设、人体生理和疾 病、药物、农作物名称、花鸟虫鱼兽等名词;又有三章叙刑法;二章叙职官 及地理;末章以颂扬汉德而告终。这书反映社会面极广,从中可以了解许多 汉代社会史的有用资料。《四部丛刊》本有唐颜师古注,较便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