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列郭泰、符融、许劭为一传,以突出三名士的识人之鉴。又并邓彪、张禹、 徐防、张敏、胡广为一传,以讥剌这五位庸碌圆滑官僚的苟合因循。又别立 《孝义》、《党锢》、《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 《宦者》诸类传,分述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类型的代表人物,从不同角度刻 画了东汉社会的面貌。由于范书重文采,求简要,也造成一些历史事件和典 章制度具体事实隐而未彰,这些欠缺需从《后汉纪》和东观诸佚史的佚文来 作些订补。 司马彪的《续汉书》,是在谯周《东观汉记》删改稿的基础上,重加整 理,特别对安顺二帝以下东汉史事,补阙尤多。永嘉乱后,《续汉书》纪传 部分陆续散亡,唯八志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今后《后汉书》的重要 组成部分。 《续汉志》中,以《百官》、《舆服》、《郡国》三志最为重要。《百 官志》可补《汉书·百官公卿表》略而不详之弊,以刘秀定制为准,以上公、 将军、诸卿、郡国官属为序,将各级主吏、属吏的员数、职掌和源流,条理 爬梳,并附百官受俸例,是研究秦汉官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唯略于秦官 之沿革,可取沈约《宋书·百官志》以为弥补。《郡国志》则可与《汉书·地 理志》相对照,以明地理沿革。《舆服志》为《史》、《汉》所无,源出于 《东观汉记·车服意》,是研究秦汉服饰、车舆制度的主要依据,对于研究 秦汉文化史和社会史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司马彪未志《食货》及《艺文》 使一代经济制度和文史典籍都未能得到反映。 自范书问世后不久,南朝梁人刘昭为之作注,并选取《续汉书》八志, 析为三十卷,注以并行。至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再为范书作注,因《续汉志》 非范晔所作,弃而不注,一时风行天下。于是范书又单行于世,而刘注则随 之大部散亡。到了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孙奭建议把李贤所注范书 纪传和刘昭所注《续汉志》(佚《天文志》卷下注及《五行志》卷四注)合 并成书。此后,《后汉书》就形成今天通行的一百二十卷的本子。 李贤注,重于诠释文句,疏于史实考辨,又成于众人之手,匆匆成书后 复无暇整理,繁复错讹之处时有所见,以至《南匈奴传》等注令人不可卒读。 刘昭注详于史实的订补和考辨,广征博引,多为今日亡佚之书,史料价值较 高。清代惠栋作《后汉书补注》,多正李、刘二注之失,又引《后汉纪》和 诸旧史佚文以订补范史。王先谦在惠氏《补注》基础上,综合清人数十家之 成说,以作《后汉书集解》,颇有益于学者。但王氏不仅对钱大昕、钱大昭、 沈钦韩、周寿昌等人之精说脱遗甚多,而且如李慈铭《后汉书札记》竟被忽 略不用。所以此书远不及《后汉书补注》精审。《集解》书未完成,王氏去 世。后门人黄山等代为总校,延请柳从辰、马与龙、李祖樑等人以助其役, 始成完书。黄山等别作《校补》,附于各卷之后。其说时有可取,然终不赅 博。因此,阅读《后汉书》除参考《集解》外,还应参考下列诸书 宋刘攽《东汉书刊误》, 清沈钦韩《后汉书疏证》, 清李慈铭《后汉书札记》, 清沈家本《后汉书琐言》、《续汉志琐言》, 近人刘盼遂《后汉书校笺》, 近人杨树达《读后汉书札记》 近人张森楷《后汉书校勘记》
又列郭泰、符融、许劭为一传,以突出三名士的识人之鉴。又并邓彪、张禹、 徐防、张敏、胡广为一传,以讥刺这五位庸碌圆滑官僚的苟合因循。又别立 《孝义》、《党锢》、《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 《宦者》诸类传,分述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类型的代表人物,从不同角度刻 画了东汉社会的面貌。由于范书重文采,求简要,也造成一些历史事件和典 章制度具体事实隐而未彰,这些欠缺需从《后汉纪》和东观诸佚史的佚文来 作些订补。 司马彪的《续汉书》,是在谯周《东观汉记》删改稿的基础上,重加整 理,特别对安顺二帝以下东汉史事,补阙尤多。永嘉乱后,《续汉书》纪传 部分陆续散亡,唯八志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今后《后汉书》的重要 组成部分。 《续汉志》中,以《百官》、《舆服》、《郡国》三志最为重要。《百 官志》可补《汉书·百官公卿表》略而不详之弊,以刘秀定制为准,以上公、 将军、诸卿、郡国官属为序,将各级主吏、属吏的员数、职掌和源流,条理 爬梳,并附百官受俸例,是研究秦汉官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唯略于秦官 之沿革,可取沈约《宋书·百官志》以为弥补。《郡国志》则可与《汉书·地 理志》相对照,以明地理沿革。《舆服志》为《史》、《汉》所无,源出于 《东观汉记·车服意》,是研究秦汉服饰、车舆制度的主要依据,对于研究 秦汉文化史和社会史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司马彪未志《食货》及《艺文》, 使一代经济制度和文史典籍都未能得到反映。 自范书问世后不久,南朝梁人刘昭为之作注,并选取《续汉书》八志, 析为三十卷,注以并行。至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再为范书作注,因《续汉志》 非范晔所作,弃而不注,一时风行天下。于是范书又单行于世,而刘注则随 之大部散亡。到了北宋乾兴元年(公元 1022 年),孙奭建议把李贤所注范书 纪传和刘昭所注《续汉志》(佚《天文志》卷下注及《五行志》卷四注)合 并成书。此后,《后汉书》就形成今天通行的一百二十卷的本子。 李贤注,重于诠释文句,疏于史实考辨,又成于众人之手,匆匆成书后 复无暇整理,繁复错讹之处时有所见,以至《南匈奴传》等注令人不可卒读。 刘昭注详于史实的订补和考辨,广征博引,多为今日亡佚之书,史料价值较 高。清代惠栋作《后汉书补注》,多正李、刘二注之失,又引《后汉纪》和 诸旧史佚文以订补范史。王先谦在惠氏《补注》基础上,综合清人数十家之 成说,以作《后汉书集解》,颇有益于学者。但王氏不仅对钱大昕、钱大昭、 沈钦韩、周寿昌等人之精说脱遗甚多,而且如李慈铭《后汉书札记》竟被忽 略不用。所以此书远不及《后汉书补注》精审。《集解》书未完成,王氏去 世。后门人黄山等代为总校,延请柳从辰、马与龙、李祖楺等人以助其役, 始成完书。黄山等别作《校补》,附于各卷之后。其说时有可取,然终不赅 博。因此,阅读《后汉书》除参考《集解》外,还应参考下列诸书: 宋刘攽《东汉书刊误》, 清沈钦韩《后汉书疏证》, 清李慈铭《后汉书札记》, 清沈家本《后汉书琐言》、《续汉志琐言》, 近人刘盼遂《后汉书校笺》, 近人杨树达《读后汉书札记》, 近人张森楷《后汉书校勘记》
今人施之勉《后汉书集解补》 诸书中又以李慈铭、张森楷、施之勉之作创获较多。 范书无表,清人补作较多。其主要著作分见《二十五史补编》及《后汉 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其中钱大昭《后汉书补表》、万斯同所补七表、徐 绍桢《后汉书朔闰考》、黄大华《汉志郡国沿革考》、姚振宗《后汉艺文志》 较为特出。又近人苏诚鉴之《后汉食货志长编》,可补《续汉志》之缺。 关于《后汉书》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编《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 得、李裕民《后汉书人名索引》、王天良《后汉书地名索引》三种。 关于《后汉书》的版本,可选用中华书局点校本 徐天麟《东汉会要》四十卷,为《西汉会要》的姊妹篇,体例大体一致, 分十五门三百八十四事,唯《学校》、《运历》、《祥异》三门,被《文学》 《历数》、《封建》三门所取代。取材以《后汉书》为主,兼及《东观汉记》、 《续汉书》、《汉旧仪》、《汉官仪》等。书有残缺。其第三十七、三十八 两卷全佚,第三十六、三十九两卷各佚半卷。清蒋光煦《髯补偶录》(见《涉 闻梓旧》)为书校误补残之作,可资参考。 《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西晋陈寿(233—297)撰。陈寿,本书第五卷 丁编别有传。 《三国志》包括《魏书》(有帝纪,以示正统)三十卷,《蜀书》十五 卷,《吴书》二十卷,对汉末史事有不少记载,而大量记载三国时史事。本 书第五卷甲编别有题解。 《汉纪》 《汉纪》,三十卷,东汉荀悦(148-209)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 代史。 荀悦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奉汉献帝之命,按《左传》体例,删略《汉书》,历时二年而成书。时称此 书“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又“省约易习,有便于用”。唐人开科取士, 一度以《史记》、《汉书》、《汉纪》为一科。自《资治通鉴》问世后,其 影响日小,几致消亡。 《汉纪》共十八万字,所用史料,《汉书》以外采录极少,故史料价值 不高。但《汉纪》将《汉书》的精华大体吸收进来,以年系事,条理清晰, 头尾连贯,重点突出,不失为一部西汉历史的简明大事记,可作研讨西汉史 的入门书来读。此外,荀悦立意“劝善惩恶”,于《汉纪》中撰写了大量的 论赞,约占全书二十分之一的篇幅,其中不乏佳论。如对汉文帝十三年诏除 民田租一事的评论,尖锐指出当时“豪强富人占田逾侈,输其赋太半”,“官 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的严酷事实。这一史论至今仍为史家 所重视。因此利用《汉纪》应以研究荀悦史论为重点,并与其所著《申鉴》 相联系。同时对《汉纪》补正个别史实之处,予以留意,以尽其用。 此书以《四部丛刊》本为佳
今人施之勉《后汉书集解补》, 诸书中又以李慈铭、张森楷、施之勉之作创获较多。 范书无表,清人补作较多。其主要著作分见《二十五史补编》及《后汉 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其中钱大昭《后汉书补表》、万斯同所补七表、徐 绍桢《后汉书朔闰考》、黄大华《汉志郡国沿革考》、姚振宗《后汉艺文志》 较为特出。又近人苏诚鉴之《后汉食货志长编》,可补《续汉志》之缺。 关于《后汉书》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编《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 得、李裕民《后汉书人名索引》、王天良《后汉书地名索引》三种。 关于《后汉书》的版本,可选用中华书局点校本。 徐天麟《东汉会要》四十卷,为《西汉会要》的姊妹篇,体例大体一致, 分十五门三百八十四事,唯《学校》、《运历》、《祥异》三门,被《文学》、 《历数》、《封建》三门所取代。取材以《后汉书》为主,兼及《东观汉记》、 《续汉书》、《汉旧仪》、《汉官仪》等。书有残缺。其第三十七、三十八 两卷全佚,第三十六、三十九两卷各佚半卷。清蒋光煦《斠补偶录》(见《涉 闻梓旧》)为书校误补残之作,可资参考。 《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西晋陈寿(233—297)撰。陈寿,本书第五卷 丁编别有传。 《三国志》包括《魏书》(有帝纪,以示正统)三十卷,《蜀书》十五 卷,《吴书》二十卷,对汉末史事有不少记载,而大量记载三国时史事。本 书第五卷甲编别有题解。 《汉 纪》 《汉纪》,三十卷,东汉荀悦(148—209)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 代史。 荀悦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于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 奉汉献帝之命,按《左传》体例,删略《汉书》,历时二年而成书。时称此 书“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又“省约易习,有便于用”。唐人开科取士, 一度以《史记》、《汉书》、《汉纪》为一科。自《资治通鉴》问世后,其 影响日小,几致消亡。 《汉纪》共十八万字,所用史料,《汉书》以外采录极少,故史料价值 不高。但《汉纪》将《汉书》的精华大体吸收进来,以年系事,条理清晰, 头尾连贯,重点突出,不失为一部西汉历史的简明大事记,可作研讨西汉史 的入门书来读。此外,荀悦立意“劝善惩恶”,于《汉纪》中撰写了大量的 论赞,约占全书二十分之一的篇幅,其中不乏佳论。如对汉文帝十三年诏除 民田租一事的评论,尖锐指出当时“豪强富人占田逾侈,输其赋太半”,“官 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的严酷事实。这一史论至今仍为史家 所重视。因此利用《汉纪》应以研究荀悦史论为重点,并与其所著《申鉴》 相联系。同时对《汉纪》补正个别史实之处,予以留意,以尽其用。 此书以《四部丛刊》本为佳
《后汉纪》 《后汉纪》,三十卷,东晋袁宏(328-376)撰。袁宏,本书第五卷丁 编别有传。 与《汉纪》删节《汉书》不同,袁纪成书早于范书,所纪有不少材料更 接近原始资料,所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袁纪精实之语,也有不少范书尚 未吸取之处,往往可以订补范书的错误和不足。如岑宏《乐成王苌罪议》、 张醣《荐太子侍从疏》、张衡和马融的阳嘉二年(公元133年)京师地震对 策、鲁丕的《举贤良方正对策》、尚敏的《陈兴广学校疏》,都不见于范书。 以上诸奏疏,对了解东汉中后期政治混乱、经学堕废的情况,颇有助益。即 使是同一奏疏,袁、范二书引用时,取舍也有不同,可互为补充。如袁纪卷 二十八载朱穆上梁冀奏记所说河內横征暴敛的情况及其恶果,就较范书所载 详而具体。 《后汉纪》论赞之多,几占全书十二分之一,为历代史书所仅见。有些 内容虽然也可供治史者参考,但袁宏务饰玄言,不乏迂腐的说教,其价值低 于荀纪。 阅读此书,可用周天游《后汉纪校注》本。 除上述二纪外,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秦汉部分,亦不可忽视,其史料 虽基本出自前四史及两汉纪,但简明扼要,是初学者提纲絜领地熟悉秦汉史 的入门之书。而胡三省注,音义兼备,考辨精当,地理尤详,兼有史评,是 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辅黄图》 《三辅黄图》,作者佚名。《隋志》称其为一卷,《郡斋读书志》作三 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今本为六卷,疑南宋苗昌言校刻时所分析, 且有后人所增补。作者一般指为六朝人,而陈直以为是中唐以后人。 本书载秦汉时期咸阳、长安地区的地理沿革、城市布局、宫廷苑囿、离 宫别馆、汉陵面貌、祭祀礼仪等内容,是研究秦汉咸阳、长安地区历史地理 的宝贵资料。 此书以陈直《三辅黄图校证》本为佳。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十二卷,东晋常璩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此书一至四卷,总述梁、益、宁三州历史地理的沿革,以地理为主。五 至九卷以编年体形式分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 的历史,以及西晋统一时期巴蜀的历史。十至十二卷为三州由西汉至东晋初 的“贤士列女”传。书中有关秦汉的部分,多为纪传体史书所不载。如卷 《巴志》所载刘邦为汉王时,纳范目之策,募发賣民,共定秦地,奠定统 天下的基础一事,即不见于《史记》、《汉书》。所以此书是研究秦汉历史 地理和巴蜀地方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典籍。 此书整理本有二: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刘琳《华阳国志校注》。 前者校勘、补佚、考辨、注释,颇见功力,且配有大量插图,体现旧学“左
《后汉纪》 《后汉纪》,三十卷,东晋袁宏(328—376)撰。袁宏,本书第五卷丁 编别有传。 与《汉纪》删节《汉书》不同,袁纪成书早于范书,所纪有不少材料更 接近原始资料,所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袁纪精实之语,也有不少范书尚 未吸取之处,往往可以订补范书的错误和不足。如岑宏《乐成王苌罪议》、 张酺《荐太子侍从疏》、张衡和马融的阳嘉二年(公元 133 年)京师地震对 策、鲁丕的《举贤良方正对策》、尚敏的《陈兴广学校疏》,都不见于范书。 以上诸奏疏,对了解东汉中后期政治混乱、经学堕废的情况,颇有助益。即 使是同一奏疏,袁、范二书引用时,取舍也有不同,可互为补充。如袁纪卷 二十八载朱穆上梁冀奏记所说河内横征暴敛的情况及其恶果,就较范书所载 详而具体。 《后汉纪》论赞之多,几占全书十二分之一,为历代史书所仅见。有些 内容虽然也可供治史者参考,但袁宏务饰玄言,不乏迂腐的说教,其价值低 于荀纪。 阅读此书,可用周天游《后汉纪校注》本。 除上述二纪外,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秦汉部分,亦不可忽视,其史料 虽基本出自前四史及两汉纪,但简明扼要,是初学者提纲絜领地熟悉秦汉史 的入门之书。而胡三省注,音义兼备,考辨精当,地理尤详,兼有史评,是 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辅黄图》 《三辅黄图》,作者佚名。《隋志》称其为一卷,《郡斋读书志》作三 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今本为六卷,疑南宋苗昌言校刻时所分析, 且有后人所增补。作者一般指为六朝人,而陈直以为是中唐以后人。 本书载秦汉时期咸阳、长安地区的地理沿革、城市布局、宫廷苑囿、离 宫别馆、汉陵面貌、祭祀礼仪等内容,是研究秦汉咸阳、长安地区历史地理 的宝贵资料。 此书以陈直《三辅黄图校证》本为佳。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十二卷,东晋常璩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此书一至四卷,总述梁、益、宁三州历史地理的沿革,以地理为主。五 至九卷以编年体形式分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 的历史,以及西晋统一时期巴蜀的历史。十至十二卷为三州由西汉至东晋初 的“贤士列女”传。书中有关秦汉的部分,多为纪传体史书所不载。如卷一 《巴志》所载刘邦为汉王时,纳范目之策,募发賨民,共定秦地,奠定统一 天下的基础一事,即不见于《史记》、《汉书》。所以此书是研究秦汉历史 地理和巴蜀地方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典籍。 此书整理本有二: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刘琳《华阳国志校注》。 前者校勘、补佚、考辨、注释,颇见功力,且配有大量插图,体现旧学“左
图右史”的传统,价值较高。后者以史实的注释和考证为主,言简意赅,于 疑义多有论断。书后附示意图五幅,另《华阳国志梁益宁三州地名族名索引》, 颇便于用。 《水经注》 《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 此书在汉桑钦《水经》记载的基础上,广为订补,详述了河流水道一千 二百五十二条,兼论水道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邑、关津的地理状况和历史沿 革,以及古代建筑、碑刻石阙、人物故事、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内容十分 丰富。其中不乏有关秦汉历史、地理、民俗的记述,可与纪传体史书相参照, 订谬补遗。郦道元注中引书多达四百余种,包括一批秦汉佚史,为研究秦汉 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本书以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成就较高。王国维《水经注校》用力甚深 惜点校质量较差,用时不得不慎。注中所载秦汉碑刻,可利用《水经注研究 二集》所载陈桥驿《水经注·金石录》
图右史”的传统,价值较高。后者以史实的注释和考证为主,言简意赅,于 疑义多有论断。书后附示意图五幅,另《华阳国志梁益宁三州地名族名索引》, 颇便于用。 《水经注》 《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 此书在汉桑钦《水经》记载的基础上,广为订补,详述了河流水道一千 二百五十二条,兼论水道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邑、关津的地理状况和历史沿 革,以及古代建筑、碑刻石阙、人物故事、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内容十分 丰富。其中不乏有关秦汉历史、地理、民俗的记述,可与纪传体史书相参照, 订谬补遗。郦道元注中引书多达四百余种,包括一批秦汉佚史,为研究秦汉 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本书以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成就较高。王国维《水经注校》用力甚深, 惜点校质量较差,用时不得不慎。注中所载秦汉碑刻,可利用《水经注研究 二集》所载陈桥驿《水经注·金石录》
第二节史籍佚文的辑本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约一百四十三篇,东汉班固、刘珍、蔡邑等撰。是我国 第一部官修当代史 《汉记》之作始于汉明帝时,班固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作《世祖 本纪》及功臣列传,新市、平林、公孙述、隗嚣等载记凡二十八篇。安帝时, 刘珍两度奉诏著作东观,始有《汉记》之名。其所撰为光武至永初初诸纪、 表、名臣传、节士传、儒林传、外戚传等。桓帝时,边韶领衔作穆、崇二皇 传、《顺烈皇后传》、《安思阎后传》、《儒林传》、《百官表》、《宦者 传》。此时,《汉记》已有一百十四篇之数。后又由伏无忌主持,补修《诸 王表》、《王子表》、《功臣表》、《恩泽侯表》、《南单于传》、《西羌 传》、《地理志》,于是诸体始全。灵帝时,蔡邕两度主持撰作《朝会》、 《车服》、《律历》诸志,并续作纪传。汉末丧乱,蔡邕被诛,《汉记》修 撰之事,遂告终结 此书自刘珍起,以东观为主要撰作场所,所以刘昭称其书为《东观书》。 后郦道元《水经注》始称其为《东观汉记》,《隋志》沿用此称,并流传至 《东观汉记》是东汉历史比较原始的材料。至隋唐时已有不少散亡,入 宋后残存无几,元明之际亡失殆尽。史注和类书中,仍有一些佚文。此书可 以订补范书,如张顺组织王莽末年南阳起事,范书无载;也可证范书之言有 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此书乃史臣撰述时人事迹,难免有曲笔之嫌。书又成于众手,质量参差 不齐。繁简失当,选材不精,在所难免。而自安、顺二帝以下,亡缺尤多。 此书辑本以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为最早。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 但书脱漏甚多,连《太平御览》都未曾取资,其所用《北堂书钞》乃明陈禹 谟本,文多妄增误改。姚氏又颇沿明儒旧习,读书不精,考辨乏力,讹谬之 处,时有所见。再则辑文一律无出处,使读者无从考索。清修《四库全书》 时,四库馆臣在姚辑的基础上,利用《永乐大典》予以订补,辑为二十四卷。 其编目依原书体例,分纪、表、志、传、载记五体,较有条理。辑文也较姚 辑丰富可靠。末附《东观汉记范书异同》,可供参校,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惜漏辑仍多,且无出处。今人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的问世,弥补了前两 辑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 八家《后汉书》 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 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 《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 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 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 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
第二节 史籍佚文的辑本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约一百四十三篇,东汉班固、刘珍、蔡邑等撰。是我国 第一部官修当代史。 《汉记》之作始于汉明帝时,班固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作《世祖 本纪》及功臣列传,新市、平林、公孙述、隗嚣等载记凡二十八篇。安帝时, 刘珍两度奉诏著作东观,始有《汉记》之名。其所撰为光武至永初初诸纪、 表、名臣传、节士传、儒林传、外戚传等。桓帝时,边韶领衔作穆、崇二皇 传、《顺烈皇后传》、《安思阎后传》、《儒林传》、《百官表》、《宦者 传》。此时,《汉记》已有一百十四篇之数。后又由伏无忌主持,补修《诸 王表》、《王子表》、《功臣表》、《恩泽侯表》、《南单于传》、《西羌 传》、《地理志》,于是诸体始全。灵帝时,蔡邕两度主持撰作《朝会》、 《车服》、《律历》诸志,并续作纪传。汉末丧乱,蔡邕被诛,《汉记》修 撰之事,遂告终结。 此书自刘珍起,以东观为主要撰作场所,所以刘昭称其书为《东观书》。 后郦道元《水经注》始称其为《东观汉记》,《隋志》沿用此称,并流传至 今。 《东观汉记》是东汉历史比较原始的材料。至隋唐时已有不少散亡,入 宋后残存无几,元明之际亡失殆尽。史注和类书中,仍有一些佚文。此书可 以订补范书,如张顺组织王莽末年南阳起事,范书无载;也可证范书之言有 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此书乃史臣撰述时人事迹,难免有曲笔之嫌。书又成于众手,质量参差 不齐。繁简失当,选材不精,在所难免。而自安、顺二帝以下,亡缺尤多。 此书辑本以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为最早。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 但书脱漏甚多,连《太平御览》都未曾取资,其所用《北堂书钞》乃明陈禹 谟本,文多妄增误改。姚氏又颇沿明儒旧习,读书不精,考辨乏力,讹谬之 处,时有所见。再则辑文一律无出处,使读者无从考索。清修《四库全书》 时,四库馆臣在姚辑的基础上,利用《永乐大典》予以订补,辑为二十四卷。 其编目依原书体例,分纪、表、志、传、载记五体,较有条理。辑文也较姚 辑丰富可靠。末附《东观汉记范书异同》,可供参校,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惜漏辑仍多,且无出处。今人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的问世,弥补了前两 辑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 八家《后汉书》 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 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 《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 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 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 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