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看到别的同学都参加 积累经验 只是想体验一下 其他 您参与的是一下哪种类型的志愿者活动(可多选)? 支教 社区志愿者 关怀特殊群体 体育活动志愿者 博物馆等公共场所的志愿者 其他 6.您认为志愿者活动带给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谢谢您的合作!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1 看到别的同学都参加 积累经验 只是想体验一下 其他 您参与的是一下哪种类型的志愿者活动(可多选)?____________ 支教 社区志愿者 关怀特殊群体 体育活动志愿者 博物馆等公共场所的志愿者 其他 6.您认为志愿者活动带给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谢谢您的合作!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扈宁08300400058 张倩0830040007 高雯08300120117 指导老师:陈金华 目录 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后记:我们的心得体会 附录一:访谈录音稿: 【采访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 【采访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 【采访在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华师大应届毕业生】 【采访五角场社会保障科负责人】 【采访复旦叶耀珍楼二楼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孙益武老师】 【采访复旦大四学生陆同学】 附录二:调查问卷(2009年5月27日) 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课题源起: 在今年的3月22日,上海市各大报纸都登出了“上海殡仪馆空缺418个岗位5000名大学生争抢” 等类似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绝大反响。新闻里提到:“418个殡葬岗位吸引了5000名大学生到现场 咨询,并收到简历3220份,上海殡葬行业首次面向大学生的招聘会昨日火爆收场。昨天的招聘会不仅吸 引了上海各大高校的应届生,还有一些‘海归 殡仪馆反映,1/3应聘者选中‘防腐整容师’岗位。 大学生去殡葬业工作,这在我们听来也是一件新鲜事,这些高校毕业生,甚至那些“海归”为什么 会去殡葬业这种我们曾经认为不适合大学生的行业工作?为什么这种曾经的冷门行业今日不断升温?联想 到一些大学毕业生会选择下基层工作积累经验,有一些甚至不顾专业是否对口,那么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 么?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样的做法从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该怎么看?当今大学生的就业 观念与对自己的认识到底有何变化?这些都是我们迫切想了解的问题 研究过程: 实地走访宝兴殡仪馆,亲身体验殡仪馆招聘大学生的工作环境 采访殡仪馆负责人事招聘的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了解招聘的详细过程 实地走访五角场街道办事处。 采访在那里实习的大学生两名和社会保障科负责人。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想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 采访复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孙益武老师 采访大四学长。 通过专业的问卷设计平台设计和发放问卷 结合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2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扈宁 08300400058 张倩 08300400071 高雯 08300120117 指导老师:陈金华 目录 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后记:我们的心得体会 附录一:访谈录音稿: 【采访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 【采访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 【采访在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华师大应届毕业生】 【采访五角场社会保障科负责人】 【采访复旦叶耀珍楼二楼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孙益武老师】 【采访复旦大四学生陆同学】 附录二:调查问卷(2009 年 5 月 27 日) 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课题源起: 在今年的 3 月 22 日,上海市各大报纸都登出了“上海殡仪馆空缺 418 个岗位 5000 名大学生争抢” 等类似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绝大反响。新闻里提到:“418 个殡葬岗位吸引了 5000 名大学生到现场 咨询,并收到简历 3220 份,上海殡葬行业首次面向大学生的招聘会昨日火爆收场。 昨天的招聘会不仅吸 引了上海各大高校的应届生,还有一些‘海归’。部分殡仪馆反映,1/3 应聘者选中‘防腐整容师’岗位。 大学生去殡葬业工作,这在我们听来也是一件新鲜事,这些高校毕业生,甚至那些“海归”为什么 会去殡葬业这种我们曾经认为不适合大学生的行业工作?为什么这种曾经的冷门行业今日不断升温?联想 到一些大学毕业生会选择下基层工作积累经验,有一些甚至不顾专业是否对口,那么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 么?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样的做法从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该怎么看?当今大学生的就业 观念与对自己的认识到底有何变化?这些都是我们迫切想了解的问题。 研究过程: 实地走访宝兴殡仪馆,亲身体验殡仪馆招聘大学生的工作环境。 采访殡仪馆负责人事招聘的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了解招聘的详细过程。 实地走访五角场街道办事处。 采访在那里实习的大学生两名和社会保障科负责人。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想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 采访复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孙益武老师。 采访大四学长。 通过专业的问卷设计平台设计和发放问卷。 结合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调研结果分析 “冷门”变“热门”的现象背后——揭秘殡葬业招聘 “北大学子卖猪肉”,“丧葬业招聘会火爆”这些看上去既新奇又矛盾的新闻曾一度成为社会热点 像“卖猪肉”、“殡仪馆”这些原来冷门甚至可以说长期遭人歧视的行当现在却不断升温,并且与受过高′ 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从中体现了大学生就业观念怎样的改变呢?我们小组到上海市宝兴殡仪馆进行 考察,并从殡葬行业出发结合调查问卷进行了思考。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在招聘会上宝兴殡仪馆供收到简历400多份,共同争夺包括基建、物业、业 务(市场营销)和办公室(文秘档案)在内的管理层工作。殡仪馆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招聘委员在400多分 简历中初步筛选出50份参加第一轮面试。(主要看学历和专业)。在第一轮面试中,主要是提出关于特长 和专业的问题,旨在综合考察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进行评分和讨论,最终选 出了15个人参加复试。第二轮面试的形式很特别,面试官带领面试者参观殡仪馆,包括第一线的化妆间、 接受遗体的地方,回到会议室后每人写一篇感想,最后根据各人在参观过程中学习观察感受到的不同,择 优录取。 我们可喜的发现有一部分的大学生不再回避殡葬行业。宝兴殡仪馆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提供的 细节说明了这一点。他向我们回忆起3月21日丧葬业招聘会火爆的场景:“最后,殡葬行业一共收到简历 3000多份,其中我们宝兴殡仪馆就有400多份。我们本来只是带一个能夹20张简历的小夹子去的,没想 到会有那么多,最后得用大袋子装。”而在这些投递的简历中,大多数是大学生。在带领应聘的大学生参 观化妆间,停尸间等地方时,“他们表现的都蛮正常的。”虽然,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外企和本土企业不进 行招聘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但我们无法否认部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再拘泥于约定俗成的“条条 框框”,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思考工作对自己的意义。单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选择殡葬行业的原因是 看重其稳定性,相比之下,“晦气”、“恐怖”等因素就变得不再重要并且可以克服。其实,殡葬业招聘 也是与其他行业无异的自由双向选择过程,都是双方经过利益权衡的结果,不存在“高就”“低就”之分 在大学生,是经过薪酬、稳定性、专业、个人发展等多方权衡带有先就业再择业色彩的选择:在殡仪馆 是符合其发展需求在实践和理论都较优秀的可培养的人才。所以说是互惠双赢的选择 此外,因为面向的是大专生和本科生,丧葬业提供的主要是能发挥他们所学的岗位,如基建、物业 营销、文秘等职位。这是客观的行业需求,不应该因为行业特性就对其一切岗位抱有偏见。况且像与尸体 接触的化妆师是需要专业资格的,缺乏专门技术和知识的大学生并不适合。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原 因之一。宝兴殡仪馆的工作环境整洁优美,并不似人们所想的那般阴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应聘大 学生们的担心 然而与我们所预料的不同的是,本科生在应聘中却未必就有绝对的优势。单老师告诉我们,这次招 聘文秘时,虽然应聘者中不乏本科生,但他们最终招的却是一名大专生。因为“他曾经在市委的办公室做 档案工作,我们面试之后觉得他很内行,有工作经验,所以就选择他一个人做文秘档案工作。”同时他也坦 言,他们单位目前的骨干还是那些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刚刚招聘进来的大学生,他们现 在还不是内行,仍然需要2到3年的培训才能向骨干的方向发展。可见,大学生的弱势之一便是涉世未深、 经验不足。而殡葬业是强调经验和实践的行业,出现大学生竞争不过大专生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事实也并不是完全乐观,旧观念的影响依旧没有消除。单老师曾提到:同行业的龙华殡仪馆在招聘 化妆师时,不少大学生在第二第三轮筛选时退缩了。这不仅归咎于他们在就业压力下的盲目择业,也源于 扎根在他们或他们亲友脑中的“观念定式”:殡葬业与死人打交道,卑微又晦气。而且我们可以从众媒体对 “大学生热衷丧葬业”的强烈反应中反观出这种“观念定式”在百姓中的影响。大学生也是人,在择业时 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然而,问题在于人们对“大学生”和“丧葬业”都下 了定义:大学生——天之骄子,国之栋梁,注定从事高薪高尚的工作。丧葬业一一—可怕,倒霉,一般人是 不会做的。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在“观念定式”的框架下产生强烈反差。媒体便利用这一点吸引人们的 关注,不停地反复强调这种反差观念,反而不利于这种观念的消除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3 调研结果分析 “冷门”变“热门”的现象背后 ——揭秘殡葬业招聘 “北大学子卖猪肉”,“丧葬业招聘会火爆”这些看上去既新奇又矛盾的新闻曾一度成为社会热点。 像“卖猪肉”、“殡仪馆”这些原来冷门甚至可以说长期遭人歧视的行当现在却不断升温,并且与受过高等 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从中体现了大学生就业观念怎样的改变呢?我们小组到上海市宝兴殡仪馆进行 考察,并从殡葬行业出发结合调查问卷进行了思考。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在招聘会上宝兴殡仪馆供收到简历 400 多份,共同争夺包括基建、物业、业 务(市场营销)和办公室(文秘档案)在内的管理层工作。殡仪馆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招聘委员在 400 多分 简历中初步筛选出 50 份参加第一轮面试。(主要看学历和专业)。在第一轮面试中,主要是提出关于特长 和专业的问题,旨在综合考察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进行评分和讨论,最终选 出了 15 个人参加复试。第二轮面试的形式很特别,面试官带领面试者参观殡仪馆,包括第一线的化妆间、 接受遗体的地方,回到会议室后每人写一篇感想,最后根据各人在参观过程中学习观察感受到的不同,择 优录取。 我们可喜的发现有一部分的大学生不再回避殡葬行业。宝兴殡仪馆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提供的 细节说明了这一点。他向我们回忆起 3 月 21 日丧葬业招聘会火爆的场景:“最后,殡葬行业一共收到简历 3000 多份,其中我们宝兴殡仪馆就有 400 多份。我们本来只是带一个能夹 20 张简历的小夹子去的,没想 到会有那么多,最后得用大袋子装。”而在这些投递的简历中,大多数是大学生。在带领应聘的大学生参 观化妆间,停尸间等地方时,“他们表现的都蛮正常的。”虽然,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外企和本土企业不进 行招聘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但我们无法否认部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再拘泥于约定俗成的“条条 框框”,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思考工作对自己的意义。单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选择殡葬行业的原因是 看重其稳定性,相比之下,“晦气”、“恐怖”等因素就变得不再重要并且可以克服。其实,殡葬业招聘 也是与其他行业无异的自由双向选择过程,都是双方经过利益权衡的结果,不存在“高就”“低就”之分。 在大学生,是经过薪酬、稳定性、专业、个人发展等多方权衡带有先就业再择业色彩的选择;在殡仪馆, 是符合其发展需求在实践和理论都较优秀的可培养的人才。所以说是互惠双赢的选择。 此外,因为面向的是大专生和本科生,丧葬业提供的主要是能发挥他们所学的岗位,如基建、物业、 营销、文秘等职位。这是客观的行业需求,不应该因为行业特性就对其一切岗位抱有偏见。况且像与尸体 接触的化妆师是需要专业资格的,缺乏专门技术和知识的大学生并不适合。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原 因之一。宝兴殡仪馆的工作环境整洁优美,并不似人们所想的那般阴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应聘大 学生们的担心。 然而与我们所预料的不同的是,本科生在应聘中却未必就有绝对的优势。单老师告诉我们,这次招 聘文秘时,虽然应聘者中不乏本科生,但他们最终招的却是一名大专生。因为“他曾经在市委的办公室做 档案工作,我们面试之后觉得他很内行,有工作经验,所以就选择他一个人做文秘档案工作。”同时他也坦 言,他们单位目前的骨干还是那些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刚刚招聘进来的大学生,他们现 在还不是内行,仍然需要 2 到 3 年的培训才能向骨干的方向发展。可见,大学生的弱势之一便是涉世未深、 经验不足。而殡葬业是强调经验和实践的行业,出现大学生竞争不过大专生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事实也并不是完全乐观,旧观念的影响依旧没有消除。单老师曾提到:同行业的龙华殡仪馆在招聘 化妆师时,不少大学生在第二第三轮筛选时退缩了。这不仅归咎于他们在就业压力下的盲目择业,也源于 扎根在他们或他们亲友脑中的“观念定式”:殡葬业与死人打交道,卑微又晦气。而且我们可以从众媒体对 “大学生热衷丧葬业”的强烈反应中反观出这种“观念定式”在百姓中的影响。大学生也是人,在择业时, 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然而,问题在于人们对“大学生”和“丧葬业”都下 了定义:大学生——天之骄子,国之栋梁,注定从事高薪高尚的工作。丧葬业——可怕,倒霉,一般人是 不会做的。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在“观念定式”的框架下产生强烈反差。媒体便利用这一点吸引人们的 关注,不停地反复强调这种反差观念,反而不利于这种观念的消除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此外,通过和调查问卷结果的对比,我们发现:同一般大学的学生相比,名牌大学的学生们似乎更 容易受观念的束缚。由于问卷调查是 在复旦校园内进行的,其结果反映的 C遭到一些人歧视 ■D.中小城市或乡村 mF竞争激烈,压力大 就是部分复旦人的想法。令人吃惊的 mG.与专业无关 是,当问及“假设手上有许多 Offers, 不会考虑以下哪三类工作?”时,大 多数同学不会考虑比较冷门的职业。 甚至在被问及“你如何看待大学生 高职低就’的现象时。仍有相当 23% 部分同学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 费。说明我们中还是有人对职业不同 抱有偏见,以高高在上的心态,不能 客观的看待职业的属性。 这是大学生经受锻炼积累经验的良好迷径 千分之二一一五角场街道千人见习岗位大 这是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无权干涉 学生 这是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必然反映 最近有这样一句话见诸报端:“市人才服务 这是对其他低层久就让入员的中击 中心负责人透露,到基层去、到重点建设一线工作 这是对教资原的浪费 成为今年大学生就业去向的主旨。”的确,为了解 决广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为大学生提供了许 这是事先没有充分的业规妥协 多的基层岗位。通过对五角场街道大学生就业情 的调查,我们得知到今年所有在五角场街道实习的 01020304050 大学生都是通过杨浦区“千人见习项目”获得了在 数据来源:问卷星 ww,soUmd, com 基层工作的机会。面对政府所提供的机会,不堪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小组 成员对五角场街道社会保障科的老师以及在那里工作的大学生进行了采访,我们了解到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主修食品计量与安全的蔡敏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主修行政管理的高倩宁 (化名)虽然通过通过同样的见习项目,做着性质相同的工作,但她们的初衷和未来设想却是不同的。蔡 敏同学在大学期间根本没有想到过到居委会工作,今天的工作跟原本的设想是不符合的。只是在没有找到 工作的时候,偶然被“千人见习岗位”吸引。并认为“一个人在基层做了一定时间之后,他必定会成熟会 改变,这个时候应该就可以走出去。”而高倩宁同学却于在校期间就想过从基层做起,并把到居委会工作 作为目标,而目前还没考虑过换工作,如果居委会需要便留在这里 但是她们都认为居委会工作不太好的工资和待遇不是最重要的,工作经验的获得才是最宝贵的。对 大学生下基层也持肯定态度,认为既能够摆脱刚毕业的 迷茫状态,又能够积累相当的社会经验。正如蔡敏同学说的:“对于就业,都认为每个人只要找到 适合自己的路走下去,又何必在乎到底是哪条路。” 社会保障科的负责老师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情况。有几名参加“千人实习项目”的 大学生去基层报到之后,因为看到现实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告辞之后便了无音讯。与大学 生对于工作环境的挑剔相比,社区对于大学生是十分宽容接纳的 1000以下 层的招聘首要看重的是愿意从事社区工作的意愿,其次才是专 1000-3000 业素质能否为社区所用,就是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积累经验的机 会。但不幸的是,本科生流失率仍然很高 5000-7000 我们分析有如下原因: 700010 14 10000以上 0203040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4 此外,通过和调查问卷结果的对比,我们发现:同一般大学的学生相比,名牌大学的学生们似乎更 容易受观念的束缚。由于问卷调查是 在复旦校园内进行的,其结果反映的 就是部分复旦人的想法。令人吃惊的 是,当问及“假设手上有许多 Offers, 不会考虑以下哪三类工作?”时,大 多数同学不会考虑比较冷门的职业。 甚至在被问及“你如何看待大学生 ‘高职低就’的现象时。仍有相当一 部分同学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 费。说明我们中还是有人对职业不同 抱有偏见,以高高在上的心态,不能 客观的看待职业的属性。 千分之二 ——五角场街道千人见习岗位大 学生 最近有这样一句话见诸报端:“市人才服务 中心负责人透露,到基层去、到重点建设一线工作 成为今年大学生就业去向的主旨。”的确,为了解 决广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为大学生提供了许 多的基层岗位。通过对五角场街道大学生就业情况 的调查,我们得知到今年所有在五角场街道实习的 大学生都是通过杨浦区“千人见习项目”获得了在 基层工作的机会。面对政府所提供的机会,不堪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小组 成员对五角场街道社会保障科的老师以及在那里工作的大学生进行了采访,我们了解到: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主修食品计量与安全的蔡敏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主修行政管理的高倩宁 (化名)虽然通过通过同样的见习项目,做着性质相同的工作,但她们的初衷和未来设想却是不同的。蔡 敏同学在大学期间根本没有想到过到居委会工作,今天的工作跟原本的设想是不符合的。只是在没有找到 工作的时候,偶然被“千人见习岗位”吸引。并认为“一个人在基层做了一定时间之后,他必定会成熟会 改变,这个时候应该就可以走出去。”而高倩宁同学却于在校期间就想过从基层做起,并把到居委会工作 作为目标,而目前还没考虑过换工作,如果居委会需要便留在这里。 但是她们都认为居委会工作不太好的工资和待遇不是最重要的 ,工作经验的获得才是最宝贵的。对 大学生下基层也持肯定态度,认为既能够摆脱刚毕业的 迷茫状态,又能够积累相当的社会经验。正如蔡敏同学说的:“对于就业,都认为每个人只要找到 适合自己的路走下去,又何必在乎到底是哪条路。” 社会保障科的负责老师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情况。有几名参加“千人实习项目”的 大学生去基层报到之后,因为看到现实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告辞之后便了无音讯。与大学 生对于工作环境的挑剔相比,社区对于大学生是十分宽容接纳的。 基层的招聘首要看重的是愿意从事社区工作的意愿,其次才是专 业素质能否为社区所用,就是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积累经验的机 会。但不幸的是,本科生流失率仍然很高。 我们分析有如下原因: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第一,基层并不是所有大学生的最终目标。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基层工作对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来 说是过渡阶段更是学习阶段。当问及以后面对条件相对更好的工作时是否会跳槽,他们或含蓄或直接地做 出了肯定的回答。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基层单位为刚踏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提供的薪酬并不高。通过问卷, 我们了解到多数大学生的薪水预期是3000-5000,而基层工作的薪酬一般在2000元上下,低于了他们的 心理期望。 第二,在职业中的发展空间是大学生就业的 重要考量之一。当问及“最看重的职业条件”时, 74 大多数的受访者将“个人发展的空间”放在首位 然而基层工作的发展空间有限,同时对于一些大学 生来说,针对社区事宜和居民琐事的工作挑战性不 大,很难带给他们实现价值的成就感,这也是一些 大学生不以基层为职业目标的原因 第三,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在选择“下基层” 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大学生的不辞而别说明了 经济收入专业口个人发展受他人及所在单位【其它 空司社会等重的声营 发展空间 这一点。我们曾到政通路第一居委会实地感受了基层工作 的环境和内容。那里工作环境朴素,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 都已人到中年,主要工作则是处理小区卫生、物业、治安 等各个方面的事务。这和许多人所梦想的 Office的职业生 活大相径庭,也许是导致大学生们虽有意愿“下基层” 但最后却退缩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我 了解比较了解略微了解了解 们也发现大学生对基层的工作的认知并不深入。当问及“您 是否了解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时,仅有3.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了解的,绝大多数聚集在“略 为了解”的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社区基层工作不看重大学生是否有工作经验,就是给大学生一个在基层锻炼的机会 帮助他们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上来,锻炼他们与人相处、解决矛盾的能力。这正是毫无经验有深处就业迷茫 状态的大学生所需要的。相匹配的,低就业门槛意味着低薪酬,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之后,才能 有谋求高薪的机会。而接受基层工作欠佳的工作条件和琐碎的工作内容本身也是一种成熟 总而言之,大学生下基层,重中之重还是积累经验。大多数的职业招聘都要求有几年相关行业的工 作经验,学历加经验似乎成了不可缺少的“敲门砖”。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基层的实习对于一些大学 毕业生来说,也许相当于“大五”、“大六”。从中,他们会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 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就业市场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降低对于薪酬待遇的期望值,着重于经验的积累 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这种“先就业再择业”的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为自己打工一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现象 有人曾把80年代“统招统分”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比作“包办婚姻”,而将90年代之后的“双向 选择”喻为“自由恋爱”,那么之后的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又为大学生的择业空间打开了一个新的自 由天地。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赵宇一一复旦大学新闻系04级毕业生,“复旦学子卖盒饭”事件的主人公。他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5 第一,基层并不是所有大学生的最终目标。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基层工作对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来 说是过渡阶段更是学习阶段。当问及以后面对条件相对更好的工作时是否会跳槽,他们或含蓄或直接地做 出了肯定的回答。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基层单位为刚踏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提供的薪酬并不高。通过问卷, 我们了解到多数大学生的薪水预期是 3000—5000,而基层工作的薪酬一般在 2000 元上下,低于了他们的 心理期望。 第二,在职业中的发展空间是大学生就业的 重要考量之一。当问及“最看重的职业条件”时, 大多数的受访者将“个人发展的空间”放在首位。 然而基层工作的发展空间有限,同时对于一些大学 生来说,针对社区事宜和居民琐事的工作挑战性不 大,很难带给他们实现价值的成就感,这也是一些 大学生不以基层为职业目标的原因。 第三,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在选择“下基层” 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大学生的不辞而别说明了 这一点。我们曾到政通路第一居委会实地感受了基层工作 的环境和内容。那里工作环境朴素,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 都已人到中年,主要工作则是处理小区卫生、物业、治安 等各个方面的事务。这和许多人所梦想的 Office 的职业生 活大相径庭,也许是导致大学生们虽有意愿“下基层”, 但最后却退缩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我 们也发现大学生对基层的工作的认知并不深入。当问及“您 是否了解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时,仅有 3.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了解的,绝大多数聚集在“略 为了解”的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社区基层工作不看重大学生是否有工作经验,就是给大学生一个在基层锻炼的机会, 帮助他们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上来,锻炼他们与人相处、解决矛盾的能力。这正是毫无经验有深处就业迷茫 状态的大学生所需要的。相匹配的,低就业门槛意味着低薪酬,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之后,才能 有谋求高薪的机会。而接受基层工作欠佳的工作条件和琐碎的工作内容本身也是一种成熟。 总而言之,大学生下基层,重中之重还是积累经验。大多数的职业招聘都要求有几年相关行业的工 作经验,学历加经验似乎成了不可缺少的“敲门砖”。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基层的实习对于一些大学 毕业生来说,也许相当于“大五”、“大六”。从中,他们会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 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就业市场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降低对于薪酬待遇的期望值,着重于经验的积累, 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这种“先就业再择业”的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为自己打工 ——大学生自主创业现象 有人曾把 80 年代“统招统分”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比作“包办婚姻”,而将 90 年代之后的“双向 选择”喻为“自由恋爱”,那么之后的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又为大学生的择业空间打开了一个新的自 由天地。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赵宇——复旦大学新闻系 04 级毕业生,“复旦学子卖盒饭”事件的主人公。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