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 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 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 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 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 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 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 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 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 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 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 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 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 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 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晩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髙水深”。可见他们追 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 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 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 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 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广东省汕头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 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 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 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 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 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 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 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 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 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 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 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 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 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 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 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 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 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 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 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 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 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 它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 各展所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俄勒冈州火山爆发 (瑞士)瓦·弗洛特 ①“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我是贝德尔·史密斯。请立即记下:我永远难 忘的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 ②“怎么回事?”新来的编辑沃克问道,“喂,喂,接线员!” ③“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了,”电话局总机报告说,“我们马上派故障 检修人员出发检査 ④“大概要多久? ⑤“哦,您得作好一两个小时的打算。您知道线路是穿过山区的。” ⑥“完了!”沃克沮丧地说道,并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 ⑦“什么叫完了?”主编怒气冲冲地说道,“您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个令人丧气 的半途而废的家伙?您不是已经收到报告了吗?俄勒冈州火山爆发!这一消息我 们起码比《民主党人报》和《先驱报》早得到一小时。这一回我们可要打他们 个措手不及了!今天下午,当我们独家登出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的现场报道时,他 们会嫉妒得脸色铁青的。 ⑧主编从书柜里取出一卷《百科全书》,“我要让您看看这事该怎做!埃丽奥尔, 请您作好口授记录的准备!现在,您这个也算是记者的人过来瞧瞧吧!这儿:俄 勒冈……海岸地带……山脉……有了:道森城这一带有几座已经熄灭的火山… ⑨“噢,看来是这里。您把地图拿过去,抄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了起来, 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⑩“希金斯!您马上过来!给我把头版的新闻全部撤去!我要加进一篇轰动全国 的报道!还有,这次要比平常提前一小时出报。” ①他叼起一支香烟,大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⑩“您写下一一通栏标题: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电话联系中断!贝德尔·史密斯 为《得克萨斯信使报》作独家现场报道 ⑩“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 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 写下去—一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 老一套 ⑩“您让沃克把熔岩可能流经的区镇地名读给您听。别忘了写一写人,诸如一个 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啦、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啦,等等。 ⑩“最后:《得克萨斯信使报》呼吁各界为身遭不幸的灾民慷慨解囊。捐款者填 好附列的认捐单,将钱款汇往指定的银行账号即可。若填上认捐单背面的表格, 您同时还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订阅全年的《得克萨斯信使报》。这样您家里就有了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 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 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 它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 各展所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俄勒冈州火山爆发 (瑞士)瓦•弗洛特 ①“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我是贝德尔•史密斯。请立即记下:我永远难 忘的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 ②“怎么回事?”新来的编辑沃克问道,“喂,喂,接线员!” ③“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了,”电话局总机报告说,“我们马上派故障 检修人员出发检查。” ④“大概要多久? ⑤“哦,您得作好一两个小时的打算。您知道线路是穿过山区的。” ⑥“完了!”沃克沮丧地说道,并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 ⑦“什么叫完了?”主编怒气冲冲地说道,“您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个令人丧气 的半途而废的家伙?您不是已经收到报告了吗?俄勒冈州火山爆发!这一消息我 们起码比《民主党人报》和《先驱报》早得到一小时。这一回我们可要打他们一 个措手不及了!今天下午,当我们独家登出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的现场报道时,他 们会嫉妒得脸色铁青的。” ⑧主编从书柜里取出一卷《百科全书》,“我要让您看看这事该怎做!埃丽奥尔, 请您作好口授记录的准备!现在,您这个也算是记者的人过来瞧瞧吧!这儿:俄 勒冈……海岸地带……山脉……有了:道森城这一带有几座已经熄灭的火山…… ⑨“噢,看来是这里。您把地图拿过去,抄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了起来, 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⑩“希金斯!您马上过来!给我把头版的新闻全部撤去!我要加进一篇轰动全国 的报道!还有,这次要比平常提前一小时出报。” ⑪他叼起一支香烟,大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⑫“您写下——通栏标题: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电话联系中断!贝德尔•史密斯 为《得克萨斯信使报》作独家现场报道。 ⑬“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 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 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 老一套。 ⑭“您让沃克把熔岩可能流经的区镇地名读给您听。别忘了写一写人,诸如一个 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啦、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啦,等等。 ⑮“最后:《得克萨斯信使报》呼吁各界为身遭不幸的灾民慷慨解囊。捐款者填 好附列的认捐单,将钱款汇往指定的银行账号即可。若填上认捐单背面的表格, 您同时还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订阅全年的《得克萨斯信使报》。这样您家里就有了
一份消息最灵通的报纸。通过报道俄勒冈州灾难这一事实即已雄辩地证明,本报 拥有最迅速、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⑩排字机“咔咔”作响,滚筒印刷机里飞出一页页印张,报童喊哑了嗓子,布法 罗市的居民们从报童的手中抢过一份份油墨未干的报纸,转瞬之间,当天的报纸 全部售完 ⑩三小时后,通往俄勒冈的电话线路修复。电话铃声响了,沃克、主编和女打字 员同时拿起耳机。 ⑩8“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响起了贝德尔·史密斯的声音,“那好,请 马上记录: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也不如此刻的吉米·布 蒂德雷这般厉害,今晨他在富尔通拳击场频频出击,把俄克拉荷马的重量冠军瓦 尔特·杰克逊打得落花流水。在第三局中他以一连串的上钩拳、猛击拳和凌厉而 干净利索的直拳将对方击倒在地……喂…喂……您在听我说吗?您能听清楚 我说的话吗?” ⑩⑨“请等一下,贝德尔,”沃克说,“主编刚才晕过去了。 (选自《读者》2010年第23期) 4.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大量运用人物语言。误会因人物对话中断而产生,真相由人物对话得以 继续而揭示;为抢占报道先机,主编坐镇指挥,发号施令,其语言既推动了故事 的发展,又让我们从中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小说中,主编开始时叼着香烟编新闻的志骄意满和结尾听到真实信息后的“晕 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C.本文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与作者巧设铺垫有很大的关系 D.作为报社的一员,沃克在听到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的消息后,“沉 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说明沃克缺乏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这与主编的迅速 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有人认为,小说标题中的“火山爆发”具有多重含义,请作简要分析。(5 分) 6.请简要分析主编的形象特点,并谈谈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何现实意义。(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46题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一一中船重工第719研究 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 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 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 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 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 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 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 轻一代
一份消息最灵通的报纸。通过报道俄勒冈州灾难这一事实即已雄辩地证明,本报 拥有最迅速、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⑯排字机“咔咔”作响,滚筒印刷机里飞出一页页印张,报童喊哑了嗓子,布法 罗市的居民们从报童的手中抢过一份份油墨未干的报纸,转瞬之间,当天的报纸 全部售完。 ⑰三小时后,通往俄勒冈的电话线路修复。电话铃声响了,沃克、主编和女打字 员同时拿起耳机。 ⑱“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响起了贝德尔•史密斯的声音,“那好,请 马上记录: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也不如此刻的吉米•布 蒂德雷这般厉害,今晨他在富尔通拳击场频频出击,把俄克拉荷马的重量冠军瓦 尔特•杰克逊打得落花流水。在第三局中他以一连串的上钩拳、猛击拳和凌厉而 干净利索的直拳将对方击倒在地……喂……喂……您在听我说吗?您能听清楚 我说的话吗?” ⑲“请等一下,贝德尔,”沃克说,“主编刚才晕过去了。” (选自《读者》2010 年第 23 期) 4.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大量运用人物语言。误会因人物对话中断而产生,真相由人物对话得以 继续而揭示;为抢占报道先机,主编坐镇指挥,发号施令,其语言既推动了故事 的发展,又让我们从中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小说中,主编开始时叼着香烟编新闻的志骄意满和结尾听到真实信息后的“晕 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C.本文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与作者巧设铺垫有很大的关系。 D.作为报社的一员,沃克在听到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的消息后,“沉 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说明沃克缺乏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这与主编的迅速 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有人认为,小说标题中的“火山爆发”具有多重含义,请作简要分析。(5 分) 6.请简要分析主编的形象特点,并谈谈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何现实意义。(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4~6 题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 719 研究 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 还荣获了 2017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4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 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 量。 1988 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 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 20 多年里,黄 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 93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 8 点半走 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 1 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 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 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 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 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 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既 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硏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 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 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 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 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 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 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 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 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 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 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 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 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 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 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 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 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 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硏制做岀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 潜艇的不解之缘。 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 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 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 年 9 月 29 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 140 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 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 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 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 7 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 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既 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 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 3 个月就提出 5 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 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 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 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 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 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 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 4000 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 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 24 个省 市的 2000 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 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 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 70 年 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 100 多人全部遇 难。 1988 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 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 时年 62 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 300 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 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 1.5 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 30 年成就赫赫之功》)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 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 潜艇的不解之缘。 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 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 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硏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 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 就都迎刃而解。 D.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 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材料二提到美国三步实现艇型水滴型构造,意在为下文衬托黄旭华提出“必 须三步并作一步走”的胆识作铺垫。 C.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 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D.材料二和材料三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黄旭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体现了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E.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 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硏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 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迎而致之。 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 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 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丛 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 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迁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 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 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 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 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 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 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 耕于岩石之下,名辱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 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 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 激贪励俗,近古之逸民也 《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 10.下列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 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 5 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 就都迎刃而解。 D.材料三写 70 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 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材料二提到美国三步实现艇型水滴型构造,意在为下文衬托黄旭华提出“必 须三步并作一步走”的胆识作铺垫。 C.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 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D.材料二和材料三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黄旭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体现了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E.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 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 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迎而致之。 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 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 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 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 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迁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 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 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 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 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 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 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 耕于岩石之下,名辱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 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 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 激贪励俗,近古之逸民也。 《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 10.下列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