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在中国以外的社会中,我们发现同姓与本都不是决定谁能否 被收养为子的关键因素。但是存在某种普遍标准,以确定一个团 体从何处得到养子。在所有个案中,关键之处似平是对收养群体利 益的扩展一无论关键要素是亲属关系、朋友关系还是信仰纽带 或能力。如果我们从官方意识形态的角度 一它们为法规、族规所 描述一来观察中国宗族的主导性利益,就会发现同姓是关键所 在。在明朝与清初的中国社会中,通过种种区分来维持秩序,一个 无差别的世界是无秩序的。人被划分为家族,姓氏被用来区分不 间的家族。因此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其家庭员地位决定的,并 且以姓为标志和特征。姓是(或应是)不可改变的:这种姓为古代圣 E所赐,它决定了·个人在社会和世界上的地位。明确的亲属关系 的意识,反映了收养功能是延续家族的观念。延续谱系的方法(及 其表征)是祖先祭祀的继续。因此合格的被收养者应有资格参加机 先祭祀。只有同一宗族内的男性才获准直接参与祭祀。因此收养必 然会受到这种限制。 收养是一复杂课题,我们不能得到任何完善、清晰的结论。明 朝与神初中国人对收养说法不一,这对于任何观察当代家庭生活 方面争论的人来说都不应感到惊奇。在下文中,我将看到不同的 文献,它们主要来白明朝与清初时期,但也利用一些在后代有持续 影响的更早期文献。剖析不同类型作品,将使我们从多维角度观察 收养制度与习惯,这将有助于我们勾勒出一幅更完整的图景。 ·11·
生育、收继与遗传 对继承人的需要在任何传统社会中都是个迫切的问题。这 种需要在传统中国近乎是尤条件的。没有继嗣意昧着祖先祭祀 无法维特下去,并凡家产将落人外人之手。甚至在现代,也很摊 指望依靠生殖来确保获得继承人。在近代之前的卫生营养状况 下,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小古典儒家大师孟子的格言“不孝有 三,尤后为大”,把事情说得颇直白,这个告城反复出现在明朝 与清初的文献中。〔2) 对继承人的需要 人」需要子孙主要是用米满足自身(和祖先)死后的要求, 这表现在17世纪作家李漁(1611-1680)的作品中。屠公的独子 处境困难,其父担心他会死去。屠公在儿了濒危之际使先悲伤 起来: “这等说起来,豚儿的性命决不能留,小弟他日必为 若敖之鬼矣!”[3) ·12·
·生育、收缝与遗传 在凌濛初(1580-1644)《拍案惊奇》的第20个故事中,刘弘 敬清明扫祖基时哀叹自己无后: 堪怜弘散年垂迈,不孝有三无后大。 七十人称自古稀,残生不久留尘界 今朝夫妇拜坟茔,他年谁向坟莹拜? 膝下萧条未足悲,从前血食何容艾! 天高听远实难凭,一脉宗亲须悯爱。 听罢中心泪欲枯,先灵英爽知何在? 后来,刘弘敬向一~位算命先生讨教,不知犯下何罪而导致断子 绝孙。他把无子归结为行为不端的后果,并把赐嗣的力量归结 到祖先身上。〔4)因此无后既是一个宗教的和社会的问题,同时 也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 这也不仅是一个私人问题。国家注意到了这些身后无嗣者 的惨境,并试着设立乡里厉坛向他们提供慰藉。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太祖规定每百家设厉坛,祭祀所有无嗣孤魂,包括 那些早天以及死后无子孙祭拜者。〔我们在地方志中发现了对 厉坛的描述。〔6) 不应简单地把生育繁殖看成是生物学上的事。有后是奖, 无后则是惩,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回报,而且是对祖先行为 的回报。先祖的劣迹会斩断后代繁衍的血脉。在明清小说中常 能肴到祖先的行为与后代延续之间的这种关系。《土偶》是蒲松 龄传奇故事集《聊斋志异》中的一则短篇故事。故事中,一个姓 马的鬼对妻子说:“吾父生有损德,应无同,遂至促我茂龄。”〔)与 此相类,对生育共同负有道德责任的观念也出现在李渔的短篇 小说《奉先楼》中。舒秀才尽管苦于饥饿,却拒食牛肉,因为一位 先祖曾警告过,如果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吃了牛肉,这家即绝嗣 无后,不再有男性后代。〔)16世纪末的公案小说集《龙图公案》 ·13·
·烟火接续。 中有-一个“绝嗣”的故事。包公被请来非为断案而是来解释张某 (一个好人)为什么尤子,而沈某(一个坏人)却有五子两女。人 对包公抱怨道:“谚称‘积德多子’,经云‘行善有后’。”包公懂 得人性中有背信弃义的一面,也明白宇宙的因采业报,他解释 说,他们各门的命运系由祖先生前行为所致:张的不幸源于先 辈作恶,而忧交好运则是因为祖先行善。〔) 核子是天意所赐,即使在逆境中亦如此,这种信念在蒲松 龄的小说《聂小倩》中表述得十分清晰。女鬼聂小倩试图说服宁 采臣的母亲允许他俩结婚。小待是一个聪明的女鬼,她很快便 说服宁母,使她相信自己会是个模范儿媳妇,只有·件事:即她 不是人,宁母不放心。宁母担心家系无法延续,但小倩劝她道: “子女惟天所授。郎君注福籍,有亢宗子三,不以鬼妻而遂夺 也。”(o成婚之后,家系事实上也得以延续。在《北游记》中同样 能够看到反映这种因果关系的观念。格里·希曼(Gary Seaman) 认为《北游记》是鬼使神差之作,在小说中,隋杨帝之女梦见西 方太白金星告诉她:“汝父无道,应该绝嗣。”(1)隋场帝是典型的 暴君,是·个因背信弃义而导致隋朝徽灭的统治者。他的暴行 不仅使隋朝灭亡,也使自身血脉谱系中断。 并不仅仪是小说这类虚构的文字把生物学以外的因素与 生育联系起来,生育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所关注的土要问题,不 育被认为有诸多源因。医书同样附和这种观点,即认为不育可 能是因生活中些礼仪方面不谨慎而造成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是,要看祖先安葬在哪里(活人的宅院也·样),要依据风水好 坏,所谓风水实际上是一套复杂规则的总称。《妇人良方》就将 祖坟风水不好列为不育的首要因素。2]该书还引文指出祖先无 德导致不育。〔13)另一部医书《已已其宝》也重中了道德影响生育 的观点:治疗不育并不难,只需对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进行杆悔, ·14
·生育、收继与遗传 消除越轨举动与劣迹。·个人如能长期坚持行善,他将自然受 到上天回报交好运。〔14)功德并不意味就是去修建佛寺或诵读经 卷、不断念佛。因此,功德并非单纯机械履行特殊善行积累而 成,它还包含由抽象伦理道德所组成的成分。 既然不育可能是因为道德有宁造成,那么生孩子自然会被 认为是对善举的回报。明初作家瞿佑(1341-1427)在一则故事 中说,一位妇女从自已大腿上割肉来喂婆婆吃是善举。尽管这 种自残形式的孝行在《孝经》中已有描述,但在晚明时期并未收 到真实的激励人心的效果。不过人们仍可在虚构的故事与传记 中看到这些描述。在瞿佑的故事中,神界判官看到了这个显示 孝心的举动遂宜有作为回报,这名妇女将生贵子二人。〔5)她在 ·个层面上象征性地融合入父系- 一她的血肉供养了婆婆;在 另一层面上她的融合也得到回报一她的血肉创造了男性后 代。 但在其他叙述中,往往以更抽象方式描述善行。《西游记》 中陈澄解释为什么他称自已女儿为“一秤金”:“因我儿女艰难 修桥补路,建寺立塔,布施斋俏,有·一木账目,那里使三两,那里 使五两,到生女之年,正好用了三十斤黄金。三十斤为一秤,所 以唤作一秤金。”(6)在冯梦龙(1574-1646)的短篇小说《蒋兴哥 重会珍珠衫》中,无子的地方官吴知县出丁同情,令其妻三巧儿 与她的前夫蒋兴哥重新结合。后来吴纳妾,连生二子。人们认为 得子是与他的同情心直接有关:“人都说阴德之报。”() 冯梦龙在另一则故事中更为细致地描述了善有善报的机 械论。《宋小宫团圆破毡笠》一文称宋敦夫妇无子,宋敦向妻了 哀叹道: 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 无子嗣。光阴似箭,眨眼头白。百年之事,靠着何人?说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