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录 乡土中国 重f刊序言.(3) 乡土本色.(6) 文字下乡. .(12) 再论文字下乡.潘.一:.■.(18) 差序格局.。1T. (24)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雪雪兴。.(31) 家族.生 .(37) 男女有别. .(43) 礼治秩序.(48)》 无论. (54) 无为政治 (59) 长老统治.(64) 血缘和地缘 (69) 名实的分离.(76) 从欲望到需要 (81) 后记.(87)
乡土中国生有制度 生育制度 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99) 第二章双系抚育.(116) 第三章婚姻的确立.(125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133 第五章夫妇的配合 (145)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159 第七章 居处的聚撒.(171)》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187) 第九章世代间的隔膜.(201)》 第十章社会性的断乳.(211)》 第十一章社会继替.(223) 第十二章世代参差. 华卡行g行g年月卡行下有4卡 (234) 第十三章单系偏重.(240) 第十四章以多继少. .(247) 第十五章续绝. .(257)》 第十六章亲属扩展. (266) 附录 派与汇(代序). 潘光旦(283) 个人·群体·社会 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费孝通(324) 2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交代清楚。这里收巢 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 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 十四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 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素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 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 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杜会的特 点。我是一面探素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 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 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我敢 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 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 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 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 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幕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 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 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 知。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 社会效果。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