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题 语文 2013.4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浑浊/蛰伏 锋镝/贬谪 首创/创举 B.园圃/逮捕 烘托/哄骗 记载/超载 C.安静/绥靖 渎职/木椟 量具/胆 量 D.疏浚/逡巡 稍息/口哨 卡壳/关卡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如何反腐无疑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在很多发达国家,当你方唱罢我 登场时,如何反腐成为了执政者及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韩国也不例外。每当政 府换届的时候,新上台的总统都不遗余力地推进反腐败,承诺杜绝腐败。不过令 人惋惜的是,这些反腐大多都无疾而终。 A.炙手可热B.你方唱罢我登场C.不遗余力D.无疾而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媒体报道,在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的终南山中,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 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B.根据此前几所深度参与了铁路改革方案制定的研究机构的思路,铁道部政企 分开后还将继续拆分,有机构建议中国铁路总公司横向切割为运营、投资、建设 三大公司。 C.记者昨日从交警部门获悉知道,广州市“限外”措施一旦经过听证正式出台 外地车擅闯“禁区”,将被处以200元、扣3分的处罚 D.演而优则导的周星驰最近执导的电影在内地大受欢迎,目前他接受有线娱乐 新闻台《电影蒙太奇》访问,分享了他成为“十亿票房导演”的感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和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 茶过程的美好意 境 ①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②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③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④各国的饮茶习惯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⑤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⑥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 貌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①③⑥⑤④ C.③①⑤②④⑥ D.②③①⑤④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韶关市 2013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题 语 文 2013.4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浑浊/蛰伏 锋镝/贬谪 首创/创举 B.园圃/逮捕 烘托/哄骗 记载/超载 C.安静/绥靖 渎职/木椟 量具/胆 量 D.疏浚/逡巡 稍息/口哨 卡壳/关卡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如何反腐无疑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在很多发达国家,当你方唱罢我 登场时,如何反腐成为了执政者及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韩国也不例外。每当政 府换届的时候,新上台的总统都不遗余力地推进反腐败,承诺杜绝腐败。不过令 人惋惜的是,这些反腐大多都无疾而终。 A.炙手可热 B.你方唱罢我登场 C.不遗余力 D.无疾而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媒体报道,在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的终南山中,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 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B.根据此前几所深度参与了铁路改革方案制定的研究机构的思路,铁道部政企 分开后还将继续拆分,有机构建议中国铁路总公司横向切割为运营、投资、建设 三大公司。 C.记者昨日从交警部门获悉知道,广州市“限外”措施一旦经过听证正式出台, 外地车擅闯“禁区”,将被处以 200 元、扣 3 分的处罚。 D.演而优则导的周星驰最近执导的电影在内地大受欢迎,目前他接受有线娱乐 新闻台《电影蒙太奇》访问,分享了他成为“十亿票房导演”的感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和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 茶过程的美好意 境。 ①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②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③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④各国的饮茶习惯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⑤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⑥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 貌。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①③⑥⑤④ C.③①⑤②④⑥ D.②③①⑤④⑥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纵任之,惟恐 拂。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骡肥可 啖,杀啖我,我病可愈。”柳谋杀蹇劣者。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柳惧,杀 骡以进,子乃喜。然尝一脔,便弃去。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比至, 果是。下骡遍揖,各道寒暄。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但问:“在此何作? 答云:“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柳子拱手 曰:“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上骡遂去。众既归寓,亦谓其未 必即来。厌旦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众曰:“尊大人日切思慕, 何不一归省侍?”子讶问:“言者何亼?”众以柳对。子神色俱变,久之曰:“彼 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主人止之,曰:“曩见 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以我卜之,殆不可见。”柳啼泣不信。主人曰 “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柳如其言。既而子来,问曰:“柳某来否?”主人曰:“无。”子盛气骂曰:“老 畜产那便不来!”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 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言已出门,曰: “便宜他!”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主人呼之出,狼狈而 归 异史氏曰:“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 怨毒之于人甚矣!” (《聊斋志异·柳氏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便问逆旅主人姓名 旅舍,客舍 B.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 询问,追问 C.趋进笑言 催促 D.曩见公子,情神冷落 先前,从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厌旦俟之 久之曰 B.杀骡以进 众以柳对 C.一人乘骡驶行而来 既而子来 D.柳如其言 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7.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3分) A.言者何人 B.何不一归省侍 C.彼是我何父 D.在此何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西川四十余岁,生了个儿子,溺爱异常。言无不从,儿子生病,要把家中 那头肥骡杀来吃。柳西川想换一头瘸腿的,儿子便寻死觅活。 B.柳氏子死去几年后,村里人却在泰山见到了他。他骑着一头骡子,对村里人 颇为客气,谦恭有礼,谈笑寒睻,但一谈起他父亲就变了脸色。 C.柳西川跑到泰山想见儿子,客店主人认为神鬼无常,劝他先藏起来。柳氏子 满怀仇恨陈说的一番话语,令藏在柜子里的柳西川冷汗淋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22 分)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纵任之,惟恐 拂。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骡肥可 啖,杀啖我,我病可愈。”柳谋杀蹇劣者。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柳惧,杀 骡以进,子乃喜。然尝一脔,便弃去。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比至, 果是。下骡遍揖,各道寒暄。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但问:“在此何作?” 答云:“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柳子拱手 曰:“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上骡遂去。众既归寓,亦谓其未 必即来。厌旦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众曰:“尊大人日切思慕, 何不一归省侍?”子讶问:“言者何人?”众以柳对。子神色俱变,久之曰:“彼 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主人止之,曰:“曩见 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以我卜之,殆不可见。”柳啼泣不信。主人曰: “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柳如其言。既而子来,问曰:“柳某来否?”主人曰:“无。”子盛气骂曰:“老 畜产那便不来!”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 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言已出门,曰: “便宜他!”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主人呼之出,狼狈而 归。 异史氏曰:“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 怨毒之于人甚矣!” (《聊斋志异·柳氏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便问逆旅主人姓名 旅舍,客舍 B.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 询问,追问 C.趋进笑言 催促 D.曩见公子,情神冷落 先前,从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厌旦俟之 久之曰 B.杀骡以进 众以柳对 C.一人乘骡驶行而来 既而子来 D.柳如其言 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7.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3 分) A.言者何人 B.何不一归省侍 C.彼是我何父 D.在此何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柳西川四十余岁,生了个儿子,溺爱异常。言无不从,儿子生病,要把家中 那头肥骡杀来吃。柳西川想换一头瘸腿的,儿子便寻死觅活。 B.柳氏子死去几年后,村里人却在泰山见到了他。他骑着一头骡子,对村里人 颇为客气,谦恭有礼,谈笑寒暄,但一谈起他父亲就变了脸色。 C.柳西川跑到泰山想见儿子,客店主人认为神鬼无常,劝他先藏起来。柳氏子 满怀仇恨陈说的一番话语,令藏在柜子里的柳西川冷汗淋漓
D.作者认为,一下子得到很多很多钱财当然快乐无比,可偿还起来就不那么好 受了;而将家产几乎破费净尽,到了阴间还念念不忘,这怨恨也太厉害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4分) 译 文 (2)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3分) 译文 (3)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庚辰西域清明 (元)耶律楚材 凊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 葡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1)有人认为将“玛瑙杯寒醉眼明”中的“醉眼明”改为“醉眼迷”更能体现 出酒醉的情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分) 11.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共 6分) 1)呦呦鹿鸣 ,我有嘉 宾 (曹操《短歌行》) (2)鹰击长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渔舟唱晚, ;雁阵惊 寒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樊迟未达。子 (《论语》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D.作者认为,一下子得到很多很多钱财当然快乐无比,可偿还起来就不那么好 受了;而将家产几乎破费净尽,到了阴间还念念不忘,这怨恨也太厉害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4 分) 译 文: (2)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3 分) 译 文: (3)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3 分) 译 文: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庚辰西域清明 (元)耶律楚材 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 葡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1)有人认为将“玛瑙杯寒醉眼明”中的“醉眼明”改为“醉眼迷”更能体现 出酒醉的情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3 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 分) 11.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共 6 分) (1)呦呦鹿鸣, ,我有嘉 宾 。 (曹操《短歌行》) (2)鹰击长 空,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渔舟唱晚, ;雁阵惊 寒, 。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樊迟未达。子 曰: , 。 (《论语》)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2-15题(16分) 言不尽意”:言者的“失语” 龚举善陈小妹 (1)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普通书写者 时常面临的困惑。法捷耶夫说过:“一个艺术家有时写不上几句,就忽然大失所 望。写出来的不是想要写的。”这显然不是个别现象 (2)有人将文学创作看成是春蚕吐丝,也有人将其喻为蜜蜂酿蜜,都充分表达了对 于作家的生活经验、学术境界和包括语用能力在内的艺术修养的尊重。说到底, 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的自 由度。 (3生活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正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的,“花是需要土壤的 杨柳也需要土壤。黄桷树虽然长在石头上,但根子还是扎在土壤里。艺术之花是 栽在生活的土壤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长在空气里的。”比较而言, 痛苦的生活似乎更能成就一个作家,此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据统 计,生于1835-1940年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30经历过家庭的不幸,尤其 是早年生活的苦难。王蒙则称,“如果高尔基不是在轮船、码头、面包房里而是 在彼得堡的最高学府读‘我的大学’,那也就不成其为高尔基了。”可见,生活 积累本质上是作家言说的基本对象,是意之根、言之源。 (4)王蒙同时强调指出,“靠经验和机智也可以写出轰动一时乃至传之久远的成功 之作,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但这很难持之长久。有些作家,写了 部或数篇令人耳目一新、名扬中外的作品后,马上就显出了‘后力’不继的情况, 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学问素养。光凭经验只能写出直接反映自己的切身经 验的东西。只有有了学问,用学问来熔冶、提炼、生发自己的经验,才能触类旁 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历史、经验与想象、思想与形体… 从而不断开拓扩展,不断与时代同步前进,从而获得一个较长久、较旺盛、较开 阔的艺术生命。”这是颇有见地的。从更为开放的视野来看,一个人语用能力的 高低,不仅与生活积累相关,而且与其哲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心理学、 生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综合学养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宽阔的知识视野和深 厚的学问素养,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驾驭语言。反之,视野的狭窄和学养的 贫弱将直接限制语用的灵活性、自由度和时空感,最终造成言传上的“失语” 所以茅盾指出:“普通所谓‘文艺修养’,不仅指一个作家阅读过不少的前代巨 匠的名著,而且也指到他对于文学理论上的理解,对于一般文化艺术的广大的知 识。一个作家并不一定要先获得文学理论和一般文化艺术的知识,然后才能创作, 这是不消说的:可是,一个作家的不断的精进,事实上却有赖于这方面的修养。 (5上述因素,不同程度地干扰着作家言以尽意企图的实现,因而时常出现辞不达 意或“哑言”状态就不足为怪。这便是刘勰所说的“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结 果自然是“言所不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可以擅自放弃语用追求。恰恰相 反,言说主体应努力走进生活,用心提高学养,以求言意间的最高贴近度。也就 是说,“只有符号运用时语义明确、语构规范并与接受者的符号系统相对应,符 号才能发挥它的语用效果,符号才具有生命。而没有语用效果的符号,即‘读不 懂’的符号,就像红灯、陷阱、悬崖,阻绝了人类情感或意义传达之通道,必使 符号自身陷入危机之中。 (有删节) 12.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12-15 题(16 分) “言不尽意”:言者的“失语” 龚举善 陈小妹 ⑴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普通书写者 时常面临的困惑。法捷耶夫说过:“一个艺术家有时写不上几句,就忽然大失所 望。写出来的不是想要写的。”这显然不是个别现象。 ⑵有人将文学创作看成是春蚕吐丝,也有人将其喻为蜜蜂酿蜜,都充分表达了对 于作家的生活经验、学术境界和包括语用能力在内的艺术修养的尊重。说到底, 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的自 由度。 ⑶生活积累是创作工程的第一环。正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的,“花是需要土壤的, 杨柳也需要土壤。黄桷树虽然长在石头上,但根子还是扎在土壤里。艺术之花是 栽在生活的土壤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长在空气里的。”比较而言, 痛苦的生活似乎更能成就一个作家,此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据统 计,生于 1835-1940 年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30%经历过家庭的不幸,尤其 是早年生活的苦难。王蒙则称,“如果高尔基不是在轮船、码头、面包房里而是 在彼得堡的最高学府读‘我的大学’,那也就不成其为高尔基了。”可见,生活 积累本质上是作家言说的基本对象,是意之根、言之源。 ⑷王蒙同时强调指出,“靠经验和机智也可以写出轰动一时乃至传之久远的成功 之作,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但这很难持之长久。有些作家,写了一 部或数篇令人耳目一新、名扬中外的作品后,马上就显出了‘后力’不继的情况,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学问素养。光凭经验只能写出直接反映自己的切身经 验的东西。只有有了学问,用学问来熔冶、提炼、生发自己的经验,才能触类旁 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历史、经验与想象、思想与形体…… 从而不断开拓扩展,不断与时代同步前进,从而获得一个较长久、较旺盛、较开 阔的艺术生命。”这是颇有见地的。从更为开放的视野来看,一个人语用能力的 高低,不仅与生活积累相关,而且与其哲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心理学、 生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综合学养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宽阔的知识视野和深 厚的学问素养,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驾驭语言。反之,视野的狭窄和学养的 贫弱将直接限制语用的灵活性、自由度和时空感,最终造成言传上的“失语”。 所以茅盾指出:“普通所谓‘文艺修养’,不仅指一个作家阅读过不少的前代巨 匠的名著,而且也指到他对于文学理论上的理解,对于一般文化艺术的广大的知 识。一个作家并不一定要先获得文学理论和一般文化艺术的知识,然后才能创作, 这是不消说的;可是,一个作家的不断的精进,事实上却有赖于这方面的修养。” ⑸上述因素,不同程度地干扰着作家言以尽意企图的实现,因而时常出现辞不达 意或“哑言”状态就不足为怪。这便是刘勰所说的“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结 果自然是“言所不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可以擅自放弃语用追求。恰恰相 反,言说主体应努力走进生活,用心提高学养,以求言意间的最高贴近度。也就 是说,“只有符号运用时语义明确、语构规范并与接受者的符号系统相对应,符 号才能发挥它的语用效果,符号才具有生命。而没有语用效果的符号,即‘读不 懂’的符号,就像红灯、陷阱、悬崖,阻绝了人类情感或意义传达之通道,必使 符号自身陷入危机之中。” (有删节) 12.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 分)
A.作者在第(1)段引用法捷耶夫的话,是为了证明“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 方面的原因”这一观点。 B.作家的生活经验或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 的自由度。 C.王蒙认为,学问素养高就一定可以避免“有些作家,写了一部或数篇令人耳 目一新、名扬中外的作品后,马上就显出了‘后力’不继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出 现 D.茅盾认为,“一个作家的不断精进”,事实上有赖于文学理论和一般文化艺 术知识的修养。 E.作者认为,言说主体应努力走进生活,用心提高学养,才可能最大程度的降 低“言不尽意”的出现几率。 13.下列各项中对全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14.请简要分析第(3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15.作者认为“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全文,用自己 的语言把这些原因概括出来。(4分)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选择,并把对应的方框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15分) 拜见朱鹅 陈忠实 朱鹦在中国,也只是在陕西洋县一地有。洋县在秦岭南麓,汉江边上,有平坦的 坝子,有曲线优美舒展温柔的缓坡,有重叠起伏一袭秀气的丘陵,有挺拔伟岸弥 漫着原始森林气息的秦岭群峰,有如画如诗的田畴和稻地,更有性情温和天性怡 然的乡民……在世界各地的朱鹎相继灭绝(日本仅余一只失去繁育能力的老鸟) 的现今,洋县却存留住了这种鸟儿。 想到今天就可以看到朱鹎,竟有拜谒的激动和忐忑。这种心态源自既久的关于朱 的传闻的神秘。90年代初,第一次从报刊上看到在陕西洋县发现朱鹗的消息, 看到了这种前所未闻的稀世珍禽的倩影,尽管报纸上照片的印刷质量极差,然而 这鸟儿的仙姿丽影依然显现,留下来一个梦幻丽人的记忆。那时候,同时就滋生 了想一睹其风姿的欲望,整整十年了,曾经有过下汉中途经洋县的行程,却没有 机缘去攀见,欲望便滞积在心里,愈久愈强烈 十年里,有关朱鹎的印象不断地加深着。朱鹎在南美的丛林里已经消失了,不再 重现。朱鹎在日本仅存一只,也到了年迈色衰失掉繁殖本能的奄奄状态,绝灭是 注定了的。日本国民为这种鸟儿即将面临的灭绝,几乎举国哀怨,且有自省,他 们的许多东西都趋世界前列,而一个小鸟的保护却屡遭失挫,以至眼巴巴看着它 绝世而去。朱鹎被日本人视为国鸟,有某种悠长的情结。据说日本人通过几种途 径渴求得到中国朱,以弥补国人心里那份永久的遗憾和亏欠,直到天皇访华向
A.作者在第⑴段引用法捷耶夫的话,是为了证明“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 方面的原因”这一观点。 B.作家的生活经验或学术境界等制约着作家语用能力的发挥,影响到言传行为 的自由度。 C.王蒙认为,学问素养高就一定可以避免“有些作家,写了一部或数篇令人耳 目一新、名扬中外的作品后,马上就显出了‘后力’不继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出 现。 D.茅盾认为,“一个作家的不断精进”,事实上有赖于文学理论和一般文化艺 术知识的修养。 E.作者认为,言说主体应努力走进生活,用心提高学养,才可能最大程度的降 低“言不尽意”的出现几率。 13.下列各项中对全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⑴⑵⑶∥⑷∥⑸ B.⑴∥⑵⑶∥⑷⑸ C.⑴∥⑵⑶⑷∥⑸ D.⑴⑵∥⑶∥⑷⑸ 14.请简要分析第⑶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 分) 15.作者认为“作家主体的“失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全文,用自己 的语言把这些原因概括出来。(4 分) 四、本大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选择,并把对应的方框涂黑。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15 分) 拜见朱鹮 陈忠实 朱鹮在中国,也只是在陕西洋县一地有。洋县在秦岭南麓,汉江边上,有平坦的 坝子,有曲线优美舒展温柔的缓坡,有重叠起伏一袭秀气的丘陵,有挺拔伟岸弥 漫着原始森林气息的秦岭群峰,有如画如诗的田畴和稻地,更有性情温和天性怡 然的乡民……在世界各地的朱鹮相继灭绝(日本仅余一只失去繁育能力的老鸟) 的现今,洋县却存留住了这种鸟儿。 想到今天就可以看到朱鹮,竟有拜谒的激动和忐忑。这种心态源自既久的关于朱 鹮的传闻的神秘。90 年代初,第一次从报刊上看到在陕西洋县发现朱鹮的消息, 看到了这种前所未闻的稀世珍禽的倩影,尽管报纸上照片的印刷质量极差,然而 这鸟儿的仙姿丽影依然显现,留下来一个梦幻丽人的记忆。那时候,同时就滋生 了想一睹其风姿的欲望,整整十年了,曾经有过下汉中途经洋县的行程,却没有 机缘去攀见,欲望便滞积在心里,愈久愈强烈。 十年里,有关朱鹮的印象不断地加深着。朱鹮在南美的丛林里已经消失了,不再 重现。朱鹮在日本仅存一只,也到了年迈色衰失掉繁殖本能的奄奄状态,绝灭是 注定了的。日本国民为这种鸟儿即将面临的灭绝,几乎举国哀怨,且有自省,他 们的许多东西都趋世界前列,而一个小鸟的保护却屡遭失挫,以至眼巴巴看着它 绝世而去。朱鹮被日本人视为国鸟,有某种悠长的情结。据说日本人通过几种途 径渴求得到中国朱鹮,以弥补国人心里那份永久的遗憾和亏欠,直到天皇访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