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 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 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 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 “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 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 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 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 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 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 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身美具有精神性审 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 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 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 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 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 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 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 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 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 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壹(专一)而静”理论,而 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 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 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 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 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 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 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 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 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 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2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 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 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 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 “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 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 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 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 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 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 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身美具有精神性审 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 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 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 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 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 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 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 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 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 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壹(专一)而静”理论,而 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 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 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 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 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 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 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 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 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 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 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 力救赎后的超越。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 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 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 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 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每小题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 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 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 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 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 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 “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 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 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 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 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 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 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 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 力救赎后的超越。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 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 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 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 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每小题 3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一 7 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 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 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 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 “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 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 “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 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 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 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 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 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 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
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 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 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尧的号)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受一廛而为氓 百姓 B举舜而敷治焉 选拨 C治于人者食人 供养 D不为厉陶冶 鼓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独可耕且为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尽弃其学而学焉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许子以釜甑爨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6.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行等农家学派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办法。他们不 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B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陈相也和其兄弟陈辛从宋国赶来滕 国做了许行的门徒,愿弃自己的儒学而向许行学习。 C陈相见孟子时表明了自己对许行靠编鞋织席为生亲自从事农业劳动很赞许, 并且他还认为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之君。 D本段文字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多用反诘句和排比句。反诘句不直 接说出正面结论,让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排比句使句式整齐,表 达有气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3分)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 也。(4分) (3)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景色? 9.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 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 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尧的号)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 乎?” (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愿受一廛而为氓 百姓 B 举舜而敷治焉 选拨 C 治于人者食人 供养 D 不为厉陶冶 鼓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独可耕且为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 尽弃其学而学焉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 许子以釜甑爨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6. 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行等农家学派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办法。他们不 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B 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陈相也和其兄弟陈辛从宋国赶来滕 国做了许行的门徒,愿弃自己的儒学而向许行学习。 C 陈相见孟子时表明了自己对许行靠编鞋织席为生亲自从事农业劳动很赞许, 并且他还认为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之君。 D 本段文字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多用反诘句和排比句。反诘句不直 接说出正面结论,让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排比句使句式整齐,表 达有气势。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3 分)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 也。(4 分) (3)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景色? 9.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将子 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 泪 。(李商隐《锦瑟》)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 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月,阙也(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 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 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 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 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 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 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 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 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 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 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 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 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一一从此“地 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 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 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 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 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 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将子 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 泪, 。(李商隐《锦瑟》)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 , ,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月,阙也(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 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 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 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 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 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 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 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 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 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 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 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 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 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 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 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 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 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 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 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 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 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 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 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 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一一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读者》2002年第24期,略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 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先由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 的题名,紧接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释有关“月圆”的哲理做 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 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 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直接阐 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 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 者共鸣。 (2)作者为什么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写出你的简要理解(6分 (3)第5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有关上下文,简要谈谈 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6分) 4)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一一他们原是同 个月亮啊!”请简要分析这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 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 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 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这之前,奥巴马只见过父 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 人,母亲是白人,他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 因等毒品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 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 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 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 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 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 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读者》2002 年第 24 期,略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 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先由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 的题名,紧接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释有关“月圆”的哲理做 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 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 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直接阐 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 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 者共鸣。 (2)作者为什么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写出你的简要理解(6 分) (3)第 5 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有关上下文,简要谈谈 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6 分) (4)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 个月亮啊!”请简要分析这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 1961 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 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 6 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 10 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 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 1982 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这之前,奥巴马只见过父 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 人,母亲是白人,他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 因等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