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2016届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必考题(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玄奘和慧能两位大师都是唐代人,他们分别是法相唯识宗和禅宗的祖师,被视为 汉传佛教史上的两座高峰 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其佛学 修养举世无双。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 又游历西域,在公元642年召开的辩论大法会上,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 推崇,极大地震惊了印度佛教界。它不仅标志着中华佛学已超越印度,还标志着 玄奘法师已成为世界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从西域取经回国 后,玄奘法师又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主持译经无数,尤其对唯识宗的精妙玄理, 复杂的逻辑思辨,有着透彻的研究。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可以说古今罕见。 慧能,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在青年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佛经,也没 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甚至可以说大字不 识。他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在去参礼五祖弘忍之前,只是零星地听别人讲述 过一些佛经,如《金刚经》,但也仅仅是只言片语。他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译 过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土鳖 不可思议的是,玄奘大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经过了短期的辉煌后,很快 就被束之高阁,唐末即走向衰落,宋元以后几成绝响。而慧能大师创立的禅宗 却风行海内,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 学思想的主体,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因其熔铸而生机勃发。他的《坛经》, 穿越千年,发扬光大,世代流传,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如何解释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 实事求是地说,慧能的确有过人之处。他最大的过人之处,而在于他实现了佛教 的平民化。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场革命。 比如他的“人人都有佛性”的思想非常鲜明,第一次见弘忍时,他就明确表白: “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比如他的“明心见性,自修自悟”的禅法理论, 认为“菩提须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比如他的“顿悟”说,认为瞬间觉悟, 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比如说他将坐禅修行寓于日常生活,所谓“行住 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不讲外在形式,只强调内心的“无 念、无住、无相”,非常为平民和大众所喜爱 慧能对禅宗的最大贡献,就是顿悟成佛说,这一学说否定了自身以外的外部权威 存在,使个体心性获得了解脱,主体的存在髙于一切。顿悟成佛说使繁琐的仪轨 和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失去了意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佛教简单化,适 应了平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慧能的禅宗并没有要求在精舍里结跏趺坐,也没有 要求在书房里凝神玄思,他的顿悟是在腰间系石臼米中完成的,是在劳作中的顿 悟。这显然迎合了最广大的百姓民众,成为千千万万辛勤老百姓的梵音。应该说, 慧能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把佛性拉回到人性,也把佛教从高高在上的天堂拉回 到了人间。 在历史上,往往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复杂的理论,越难抵御现实主义狂潮
广东省韶关市 2016 届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8 页,18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玄奘和慧能两位大师都是唐代人,他们分别是法相唯识宗和禅宗的祖师,被视为 汉传佛教史上的两座高峰。 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其佛学 修养举世无双。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 又游历西域,在公元 642 年召开的辩论大法会上,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 推崇,极大地震惊了印度佛教界。它不仅标志着中华佛学已超越印度,还标志着 玄奘法师已成为世界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从西域取经回国 后,玄奘法师又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主持译经无数,尤其对唯识宗的精妙玄理, 复杂的逻辑思辨,有着透彻的研究。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可以说古今罕见。 慧能,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在青年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佛经,也没 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甚至可以说大字不 识。他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在去参礼五祖弘忍之前,只是零星地听别人讲述 过一些佛经,如《金刚经》,但也仅仅是只言片语。他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译 过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土鳖”。 不可思议的是,玄奘大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经过了短期的辉煌后,很快 就被束之高阁,唐末即走向衰落,宋元以后几成绝响。而慧能大师创立的禅宗, 却风行海内,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 学思想的主体,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因其熔铸而生机勃发。他的《坛经》, 穿越千年,发扬光大,世代流传,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如何解释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 实事求是地说,慧能的确有过人之处。他最大的过人之处,而在于他实现了佛教 的平民化。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场革命。 比如他的“人人都有佛性”的思想非常鲜明,第一次见弘忍时,他就明确表白: “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比如他的“明心见性,自修自悟”的禅法理论, 认为“菩提须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比如他的“顿悟”说,认为瞬间觉悟, 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比如说他将坐禅修行寓于日常生活,所谓“行住 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不讲外在形式,只强调内心的“无 念、无住、无相”,非常为平民和大众所喜爱。 慧能对禅宗的最大贡献,就是顿悟成佛说,这一学说否定了自身以外的外部权威 存在,使个体心性获得了解脱,主体的存在高于一切。顿悟成佛说使繁琐的仪轨 和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失去了意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佛教简单化,适 应了平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慧能的禅宗并没有要求在精舍里结跏趺坐,也没有 要求在书房里凝神玄思,他的顿悟是在腰间系石臼米中完成的,是在劳作中的顿 悟。这显然迎合了最广大的百姓民众,成为千千万万辛勤老百姓的梵音。应该说, 慧能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把佛性拉回到人性,也把佛教从高高在上的天堂拉回 到了人间。 在历史上,往往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复杂的理论,越难抵御现实主义狂潮
(摘编自李豫川《玄奘和慧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曾到西域取经,回国后主持译经无数,是中国佛教 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为古今罕见 B.玄奘法师的佛学修养天下无双,他被视为汉传佛教史上的一座高峰,还得到了 印度佛教徒的推崇,为中华佛学超越印度做出了卓越贡献 C.禅宗祖师慧能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他的一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 没有接触过佛经,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 D.玄奘法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但后继乏力,很快 就被束之高阁,没能发扬光大,到了宋元以后就成了绝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慧能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无南北”。没有阶级限制,也没有地域差别, 从而大大地拓宽了成佛的群体,最终实现了佛教的平民化。 B.在慧能的观念里,砍柴担水可以修行,住行坐卧也是修行,不一定要在书房里 凝神玄思。这种修行方式很适合劳动大众,因而广受欢迎 C.顿悟成佛说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识字,读不 懂佛教经典的人,在劳作中也能顿悟,降低了成佛的门槛。 D.慧能认为主体的存在高于一切,否定自身以外的外部权威存在。他把佛教从高 高在上的天堂拉回了平平凡凡的人间,把佛性拉回到人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出身名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慧能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 他们的出身和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思想理论。 B.法相唯识宗的兴衰与唐王朝息息相关。它的兴盛关键在于唐王朝的强力支持 旦王朝衰落,失去朝廷的支持,法相唯识宗就大势已去。 C.玄奘曾游历西域,并取回真经;慧能没留过洋,是个“土鳖”。但慧能却勇于 改革创新,让自己的学说拥有广阔的土地和持久的生命力。 D.玄奘擅长精妙玄理和复杂的逻辑思辨,但他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理论却未必适 合大众,其宗派难以抵御现实主义狂潮,未能长盛不衰。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 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 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 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 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 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 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 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 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 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摘编自李豫川《玄奘和慧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曾到西域取经,回国后主持译经无数,是中国佛教 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为古今罕见。 B.玄奘法师的佛学修养天下无双,他被视为汉传佛教史上的一座高峰,还得到了 印度佛教徒的推崇,为中华佛学超越印度做出了卓越贡献。 C.禅宗祖师慧能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他的一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 没有接触过佛经,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 D.玄奘法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但后继乏力,很快 就被束之高阁,没能发扬光大,到了宋元以后就成了绝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慧能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无南北”。没有阶级限制,也没有地域差别, 从而大大地拓宽了成佛的群体,最终实现了佛教的平民化。 B.在慧能的观念里,砍柴担水可以修行,住行坐卧也是修行,不一定要在书房里 凝神玄思。这种修行方式很适合劳动大众,因而广受欢迎。 C.顿悟成佛说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识字,读不 懂佛教经典的人,在劳作中也能顿悟,降低了成佛的门槛。 D.慧能认为主体的存在高于一切,否定自身以外的外部权威存在。他把佛教从高 高在上的天堂拉回了平平凡凡的人间,把佛性拉回到人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出身名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慧能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 他们的出身和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思想理论。 B.法相唯识宗的兴衰与唐王朝息息相关。它的兴盛关键在于唐王朝的强力支持, 一旦王朝衰落,失去朝廷的支持,法相唯识宗就大势已去。 C.玄奘曾游历西域,并取回真经;慧能没留过洋,是个“土鳖”。但慧能却勇于 改革创新,让自己的学说拥有广阔的土地和持久的生命力。 D.玄奘擅长精妙玄理和复杂的逻辑思辨,但他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理论却未必适 合大众,其宗派难以抵御现实主义狂潮,未能长盛不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 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 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 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 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 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 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 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 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 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 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 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 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 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 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汘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髙处殆 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舂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 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 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 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 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 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应试 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 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 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 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参加制举考试,文章言词激切。苏辙在制举考试的策论文章中,因为激切 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 收取的财利。人们对此颇有担心,最终选派苏辙去信劝说王安石。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苏辙认为 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稍作变动外,尽量一切如旧,可是司马光没有 听从。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 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髙权重而畏缩不言,体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5分)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 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 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 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 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 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 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 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 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 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 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 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应试 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 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 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 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辙参加制举考试,文章言词激切。苏辙在制举考试的策论文章中,因为激切 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 收取的财利。人们对此颇有担心,最终选派苏辙去信劝说王安石。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苏辙认为 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稍作变动外,尽量一切如旧,可是司马光没有 听从。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 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体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5 分)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曲江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注释】①曲江,又称曲江池,是唐代长安最大的风景名胜区。唐玄宗开元年间 这里非常繁华,安史之乱后,荒废了。②华亭,西晋陆机故宅旁的华亭谷。陆机 为宦官孟玖谗言所害,临死前悲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③“泣铜驼” 西晋灭亡前,将军索靖预感天下有大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会见汝 在荆棘中尔!”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曲江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9.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阿房宫中走廊回环曲折、房檐髙 高翘起的句子是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曾经的歌舞场所和英雄人物 同消逝来表现自己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怀想的句子是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两句表现了诗 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乙选考题(25分)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 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槐花 阿来 ①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 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 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②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 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 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 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 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 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曲 江 ①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②,老忧王室泣铜驼③。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注释】①曲江,又称曲江池,是唐代长安最大的风景名胜区。唐玄宗开元年间, 这里非常繁华,安史之乱后,荒废了。②华亭,西晋陆机故宅旁的华亭谷。陆机 为宦官孟玖谗言所害,临死前悲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③“泣铜驼”, 西晋灭亡前,将军索靖预感天下有大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会见汝 在荆棘中尔!”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曲江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 分) 9.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阿房宫中走廊回环曲折、房檐高 高翘起的句子是 “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曾经的歌舞场所和英雄人物一 同消逝来表现自己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怀想的句子是 “ , ”。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 ”两句表现了诗 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乙 选考题(25 分)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把所选大题 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槐 花 阿来 ①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 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 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②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 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 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 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 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 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③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 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 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④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 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 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 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 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 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 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⑤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 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 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 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 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 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 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 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 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 了 ⑥“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 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 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 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⑦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 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泂里,门泂很小,刚好能放下 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 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⑧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 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 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 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 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 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 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⑨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 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 嗨 ⑩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 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 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③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 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 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④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 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 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 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 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 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 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⑤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 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 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 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 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 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 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 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 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 了。” ⑥“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 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 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 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⑦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 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 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 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⑧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 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 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 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 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 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 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⑨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 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 嗨!” ⑩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 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 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