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贪婪/褴褛 椽笔/舛误 断碑残碣/嗟来之 食 B.俳句/迫击炮 芫荽/骨髓 贻人口实/颐指气使 C.栈道/湛蓝 针灸/韭菜 厝火积薪/措手不 及 D.侵略/亲家 甲壳/咳嗽 疮痍满目/怆然泪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真正的君子在处理周围人的关系时总会避免产生任何龃龉与冲突。他的心总是关 注着所有人,然后便宜行事:对于腼腆的,他便温柔些;对于有隔膜的,他便和 气些;对于荒唐的,他便宽容些。他在交谈时既不突出自己,也不作壁上观。当 他施惠于他人时,他能做到赏同罚异,除非万不得已,他绝不靠反唇相讥来维护 自己 A.便宜行事 B.作壁上观 C.赏同罚异 D.反 唇相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深圳唯冠的代表李肃表示,香港法院的禁令前提是苹果公司承认商标归深圳 唯冠,是双方转让商标谈判纠纷是否存在的关键。 武江公安分局西河派出所组织民警对红星小学周边的小商店进行了突击清查 收缴了6支高仿真度玩具枪,并对店主进行了教育。 C.2012年3月7日,恒大队在客场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韩国联赛冠军。我们可 以从这次比赛后对李章洙的采访中反映两个问题:一是球队的竞技状态很重要, 二是只要拥有必胜的信念,以弱也能胜强 D.在欧美一些国家,孩子们在教官的指挥下,顶着漫天冰雪进行裸跑,这种“鹰 爸”的教育方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我们的近邻日本甚至将训练的残酷当作学校 种常态教育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并不以为人可以终日睡觉或用酒代 ①因为它也是生活之一部分。 ②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沏起茶来自喝 ③他答得好:“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吗。” ④有人规劝他说:“行旅中何必如此?” ⑤然而我觉得睡觉或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 ⑥百余年前,日本有一位艺术家是精通茶道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②④③① ⑥②④③⑤① ⑤①⑥④③②
广东韶关市 2012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贪婪/ 褴褛 椽笔/舛误 断碑残碣/嗟来之 食 B.俳句/迫击炮 芫荽/骨髓 贻人口实/颐指气使 C.栈道/湛蓝 针灸/韭菜 厝火积薪/措手不 及 D.侵略/亲家 甲壳/咳嗽 疮痍满目/怆然泪 下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的君子在处理周围人的关系时总会避免产生任何龃龉与冲突。他的心总是关 注着所有人,然后便宜行事:对于腼腆的,他便温柔些;对于有隔膜的,他便和 气些;对于荒唐的,他便宽容些。他在交谈时既不突出自己,也不作壁上观。当 他施惠于他人时,他能做到赏同罚异,除非万不得已,他绝不靠反唇相讥来维护 自己。 A.便宜行事 B.作壁上观 C.赏同罚异 D.反 唇相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深圳唯冠的代表李肃表示,香港法院的禁令前提是苹果公司承认商标归深圳 唯冠,是双方转让商标谈判纠纷是否存在的关键。 B.武江公安分局西河派出所组织民警对红星小学周边的小商店进行了突击清查, 收缴了 6 支高仿真度玩具枪,并对店主进行了教育。 C.2012 年 3 月 7 日,恒大队在客场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韩国联赛冠军。我们可 以从这次比赛后对李章洙的采访中反映两个问题:一是球队的竞技状态很重要, 二是只要拥有必胜的信念,以弱也能胜强。 D.在欧美一些国家,孩子们在教官的指挥下,顶着漫天冰雪进行裸跑,这种“鹰 爸”的教育方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我们的近邻日本甚至将训练的残酷当作学校一 种常态教育。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并不以为人可以终日睡觉或用酒代 饭, 。 ①因为它也是生活之一部分。 ②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沏起茶来自喝。 ③他答得好:“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吗。” ④有人规劝他说:“行旅中何必如此?” ⑤然而我觉得睡觉或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 ⑥百余年前,日本有一位艺术家是精通茶道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②④③① C.⑥②④③⑤① D .⑤①⑥④③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 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遺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 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鮮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盜,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 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 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 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日:“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 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 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 兄敏在司礼,毎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 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 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 按行关塞,武备大饬。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 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 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夲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 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旧僚相见欢然既而岀位揖之曰:“明日有公 诸君幸相谅。”遂劾罢不职者八人。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自处必以礼。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①,朝 觐谒吏部亦然。或言不可,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为 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 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貝实以闻 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 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 继为状元。人服其鉴。天启初,谥贞肃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22 分)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 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 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 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 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 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 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 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 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 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 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 按行关塞,武备大饬。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 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 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 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旧僚相见欢然。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 诸君幸相谅。”遂劾罢不职者八人。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自处必以礼。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①,朝 觐谒吏部亦然。或言不可,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为 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 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 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 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 继为状元。人服其鉴。天启初,谥贞肃
(选自《明史》卷一五九,有删改) 注:①绣服:官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善辨疑狱 案情 B.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对待 C.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 登记 D.遂劾罢不职者八人 职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至鬻子女以偿 B.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C.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吾为朝廷得人贺耳 D.汪直欲见之,不可 因悟仓吏缺粮 之由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杨继宗刚正廉洁的一组是(3分) ①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②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③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④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朝觐谒吏部亦然 ⑤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 ⑥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郭礼、张文在押送盜贼途中放跑了盗贼,张文以身抵罪,杨继宗察明他并非 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 B.杨继宗生性刚正廉洁,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要求他们立下印券。太 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 C.担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杨继宗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除困 难,又大力兴办社学。 D.杨继宗很有识人眼光,他教导的两名学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很佩服他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 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 旧僚相见欢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 翻译
(选自《明史》卷一五九,有删改) 注:①绣服:官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又善辨疑狱 案情 B.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对待 C.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 登记 D.遂劾罢不职者八人 职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至鬻子女以偿 B.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C.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吾为朝廷得人贺耳 D.汪直欲见之,不可 因悟仓吏缺粮 之由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杨继宗刚正廉洁的一组是(3 分) ①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②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③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④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朝觐谒吏部亦然 ⑤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 ⑥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郭礼、张文在押送盗贼途中放跑了盗贼,张文以身抵罪,杨继宗察明他并非 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 B.杨继宗生性刚正廉洁,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要求他们立下印券。太 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 C.担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杨继宗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除困 难,又大力兴办社学。 D.杨继宗很有识人眼光,他教导的两名学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很佩服他。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 分) 孝 宗 立 迁 湖 广 按 察 使 既 至 命 汲 水 百 斛 洗 涤 厅 事 而 后 视 事 曰 吾 以 除 秽 也 居 无 何 复 以 佥 都 御 史 巡 抚 云 南 三 司 多 旧 僚 相 见 欢 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 翻 译:
②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 翻译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清平乐 陈允平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去年共倚 秋干。今年独倚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 (1)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3分) (2)鉴赏“寒压花梢颤”一句。(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 分) (1)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 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 (李商隐《锦瑟》) (3) ,而不知其所 止 ,羽化而脊仙 (苏轼《赤壁赋》) 4) 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韩愈《师说》)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王永利 ①中国画画分三科:山水、花鸟和人物,其中以山水画居于首位,中国画之气质 情趣、法理在山水画中得到最充分、最典型的展现,可以说,只有理解了山水画
②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 翻 译: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清平乐 陈允平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去年共倚 秋千。今年独倚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 (1)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3 分) (2)鉴赏“寒压花梢颤”一句。(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 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 忆, 。 (李商隐《锦瑟》) (3) ,而不知其所 止;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4) , 。呜 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韩愈《师说》)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王永利 ①中国画画分三科:山水、花鸟和人物,其中以山水画居于首位,中国画之气质、 情趣、法理在山水画中得到最充分、最典型的展现,可以说,只有理解了山水画
的奥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不是 只立足于忠实地描摹眼前的实景,而是画家将他对整个宇宙万物生命本体的思考 和体悟融化在那万千山水中,是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 ②山水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为一画科,关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 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③宗炳和王微之前的山水,或者是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带有符号性质, 或者是类似于地形图,这些都不是独立的山水画,只是具有萌芽性质的山水因素 宗炳和王微则对山水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史载,宗炳“好山水,爱远游” “凡所游覆,皆图之于室。”宗炳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亲近无疑受到了老庄道家 思想的影响。老子说:“道法自然”,使人与自然更为接近,庄子不但“过着与 大自然相融合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他虚境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 物化’意境,常常是以自然作象征(例如他曾以蝴蝶作他自己的象征)。”魏 晋时期弥漫于整个士人阶层的是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玄学,士人们悠游于山林,欣 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的生机,不但人与自然是亲和的,而且进一步将人加以“自 然化”,用“松下风”、“春月柳”、“游云”、“朝霞”等自然美来形容人的 美。山水画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老庄思想的艺术表现,是亲近的、平等 的、融合的,人不是自然的改造者或征服者,人也没有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 拜,山水是“作为人来亲近作为能响应其琴韵的知音相待”,“抚琴动操,欲 令众山皆响”(宗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 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至元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于南方的文人来 说,元代是天地巨变的时代,家国沦丧于异族之手,于是他们纷纷选择归隐,游 荡于山村水乡之间,隐逸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他们寄情于诗文书画,将他 们的时间和才能全部投入到书画的创作中,以书画抒发性情。以元四家为代表的 文人画家,虽然悠游于山水之中,但是很少以描绘真山真水作为目的,而是将自 然山水融于胸中,用心灵冶铸,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山川烟岚融化为一片理想的 恒定的远离人世喧嚣的隐逸之境。正如倪瓒(元四家之一)所说:“仆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的山水画,他的典型面貌是一河 两岸式,前岸是一小片坡石土岸,上植几株或荣或枯的树木,萧瑟荒寒,对岸平 缓山丘或几道汀渚,山石树木皆以干枯之笔画出,轻拂慢扫,着力甚轻,笔行纸 上若即若离,似实还虚,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近浓远淡之分。中间是空阔 的湖面,不着一笔,空明浩渺,干净明洁,萧疏淡远,不食人间烟火。树下有时 添一草亭,但绝不见人物。元之前的山水中往往不可缺点景人物,渔、樵、耕 隐,他们和山川草木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而倪瓒的 山水已经不需要这些人物,因为山水即是倪瓒的化身,画面寂静、空旷、萧索、 荒寒,实乃画家心境在山水之投射,画的是山水,但意已不在山水,在乎画家之 情。元四家的山水画己是抒情诗,以情构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物我 终化为同一。 ⑤山水画传达的是画家在自然山水中对无限生命的把握和体悟,是对“道”的追 求,而欲将无限生动和丰富的自然展现于数尺绢素之内决定了中国画迴异于西画 的空间。画面中的山水不能依据透视的原理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来表现,按沈括的 说法,这样的画法“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而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梦溪笔谈》)。“竖画三寸
的奥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不是 只立足于忠实地描摹眼前的实景,而是画家将他对整个宇宙万物生命本体的思考 和体悟融化在那万千山水中,是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 ②山水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为一画科,关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 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③宗炳和王微之前的山水,或者是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带有符号性质, 或者是类似于地形图,这些都不是独立的山水画,只是具有萌芽性质的山水因素。 宗炳和王微则对山水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史载,宗炳“好山水,爱远游”, “凡所游覆,皆图之于室。”宗炳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亲近无疑受到了老庄道家 思想的影响。老子说:“道法自然”,使人与自然更为接近,庄子不但“过着与 大自然相融合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他虚境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 ‘物化’意境,常常是以自然作象征(例如他曾以蝴蝶作他自己的象征)。”魏 晋时期弥漫于整个士人阶层的是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玄学,士人们悠游于山林,欣 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的生机,不但人与自然是亲和的,而且进一步将人加以“自 然化”,用“松下风”、“春月柳”、“游云”、“朝霞”等自然美来形容人的 美。山水画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老庄思想的艺术表现,是亲近的、平等 的、融合的,人不是自然的改造者或征服者,人也没有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 拜,山水是“作为人来亲近,作为能响应其琴韵的知音相待”,“抚琴动操,欲 令众山皆响”(宗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 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至元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于南方的文人来 说,元代是天地巨变的时代,家国沦丧于异族之手,于是他们纷纷选择归隐,游 荡于山村水乡之间,隐逸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他们寄情于诗文书画,将他 们的时间和才能全部投入到书画的创作中,以书画抒发性情。以元四家为代表的 文人画家,虽然悠游于山水之中,但是很少以描绘真山真水作为目的,而是将自 然山水融于胸中,用心灵冶铸,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山川烟岚融化为一片理想的 恒定的远离人世喧嚣的隐逸之境。正如倪瓒(元四家之一)所说:“仆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的山水画,他的典型面貌是一河 两岸式,前岸是一小片坡石土岸,上植几株或荣或枯的树木,萧瑟荒寒,对岸平 缓山丘或几道汀渚,山石树木皆以干枯之笔画出,轻拂慢扫,着力甚轻,笔行纸 上若即若离,似实还虚,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近浓远淡之分。中间是空阔 的湖面,不着一笔,空明浩渺,干净明洁,萧疏淡远,不食人间烟火。树下有时 添一草亭,但绝不见人物。元之前的山水中往往不可缺点景人物,渔、樵、耕、 隐,他们和山川草木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而倪瓒的 山水已经不需要这些人物,因为山水即是倪瓒的化身,画面寂静、空旷、萧索、 荒寒,实乃画家心境在山水之投射,画的是山水,但意已不在山水,在乎画家之 情。元四家的山水画已是抒情诗,以情构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物我 终化为同一。 ⑤山水画传达的是画家在自然山水中对无限生命的把握和体悟,是对“道”的追 求,而欲将无限生动和丰富的自然展现于数尺绢素之内决定了中国画迥异于西画 的空间。画面中的山水不能依据透视的原理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来表现,按沈括的 说法,这样的画法“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而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梦溪笔谈》)。“竖画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