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雷州市2016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①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晩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 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 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 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 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②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 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 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一一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 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 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 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 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 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 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③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 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 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 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 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 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 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 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 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 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 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 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 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④《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魇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 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 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 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 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 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 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广东省雷州市 2016 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①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 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 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 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 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②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 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 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 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 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 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 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 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 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③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 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 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 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 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 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 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 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 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 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 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 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 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④《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 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 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 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 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 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 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 术经验,也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 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 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人 与自然地关系,赞美了人的战斗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传统积累型小说的“四大奇书”,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 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改邪归正而不在于他的妖气,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 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 发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这类作品在中国 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的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 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B.《西游记》不认同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体现了吴承恩颠覆传统的宗教观念 和社会意识,对神与魔一视同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中国小说之所以是极为少出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是因为中国长篇小 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 或者简直没有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 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 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徴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 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 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 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 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 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 陛下必用彦博言,遺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 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 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墮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汘令复其国后孤恩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 术经验,也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 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 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人 与自然地关系,赞美了人的战斗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传统积累型小说的“四大奇书”,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 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改邪归正而不在于他的妖气,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 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 发。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这类作品在中国 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的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 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B.《西游记》不认同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体现了吴承恩颠覆传统的宗教观念 和社会意识,对神与魔一视同仁。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中国小说之所以是极为少出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是因为中国长篇小 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 或者简直没有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 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 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 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 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 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 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 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 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 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 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
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 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 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 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 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卒用彦博 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4.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则实空虚之地实:充实 B.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河北 省和河南省。 C.江统劝逐出塞外劝:劝说 D.“者”作为文言虚词,主要用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在本文中的“者”都 是用作代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②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几至十万②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C.①陛下以内地居之②突厥余魂,以命归我 D.①天子之于万物也②何患之有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B.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C.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D.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温彦博和魏徴针锋相对,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B.魏徵认为匈奴能够主动投降是因为匈奴自古以来从未这样惨败过,把匈奴安置 在内地,不如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原地居住以绝后患。 C.温彦博认为把突厥人安置在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 派遣他们守卫京师,他们就会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杜楚客认为不仅因为突厥背信弃义,隋炀帝昏庯无道也 是重要的原因。 8.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2分) I.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2分) (2)陛下必用彦博言,遺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3分) (3)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3分) II.把下面所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
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 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 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 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 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卒用彦博 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4.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则实空虚之地 实:充实 B. 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河北 省和河南省。 C. 江统劝逐出塞外 劝:劝说 D. “者”作为文言虚词,主要用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在本文中的“者”都 是用作代词。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 ②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几至十万 ②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C.①陛下以内地居之 ②突厥余魂,以命归我 D.①天子之于万物也 ②何患之有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B.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C.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D.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温彦博和魏徵针锋相对,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B.魏徵认为匈奴能够主动投降是因为匈奴自古以来从未这样惨败过,把匈奴安置 在内地,不如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原地居住以绝后患。 C. 温彦博认为把突厥人安置在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 派遣他们守卫京师,他们就会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 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杜楚客认为不仅因为突厥背信弃义,隋炀帝昏庸无道也 是重要的原因。 8.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2 分) I.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2 分) (2)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3 分) (3)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3 分) II.把下面所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二)古 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6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9.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0.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旁宫赋》中,杜牧用比喻的方式想象宫殿的走廊和屋檐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 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赤壁赋》中描写曹军连克荆州、江陵后顺流而下时军容盛况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题。(25分) 年迈父母 郁葱 炽热的阳光肆虐着城市的路面,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别墅区的树木也低着 头苟延残喘。 “我要回家!”爸爸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对他的儿子大声道。老人大概七十来岁, 看上去神态威严。“你把我们扔到这里都一个月了,我简直受够了,我再也不想 在这里呆下去了。” “请不要这样爸爸,不要这样大喊大叫。”看上去40来岁的儿子温和地说。 “我大喊大叫?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老人挥舞着拐棍以威胁的口吻大声叫 道 “小声点!瞧,人家都在看我们!”一位六十多岁左右的老太太恳求丈夫道。 “让他们都看看,让每个人都瞧瞧他忘恩负义的儿子是如何对待他的父母的!” 老人大声道。 “忘恩负义?”儿子不知所措地说。 “没错,忘恩负义!你就是忘恩负义!我们从小把你养大,当牛做马,可现在你 却把我们扔进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旅馆。 “旅馆?你说这是旅馆?爸爸,这是专为您买的安度晚年的豪华别墅!”儿子说 “好了,”老妇人安慰丈夫说,“我们就在这养老院生活吧! 妈妈!”儿子恼怒地说,“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不是养老院,条件这么好 的豪华别墅区,是专门供老年人颐养天年的。我给你们买的这座小别墅是这里最 好的一栋。 妈妈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丈夫,夹在他们中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他们 两个说得都有道理。于是她温柔地对丈夫说:“理解儿子的一片好心吧,我们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6 分)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9.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10.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3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旁宫赋》中,杜牧用比喻的方式想象宫殿的走廊和屋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 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赤壁赋》中描写曹军连克荆州、江陵后顺流而下时军容盛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题。(25 分) 年迈父母 郁葱 炽热的阳光肆虐着城市的路面,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别墅区的树木也低着 头苟延残喘。 “我要回家!”爸爸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对他的儿子大声道。老人大概七十来岁, 看上去神态威严。“你把我们扔到这里都一个月了,我简直受够了,我再也不想 在这里呆下去了。” “请不要这样爸爸,不要这样大喊大叫。” 看上去 40 来岁的儿子温和地说。 “我大喊大叫?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老人挥舞着拐棍以威胁的口吻大声叫 道。 “小声点!瞧,人家都在看我们!”一位六十多岁左右的老太太恳求丈夫道。 “让他们都看看,让每个人都瞧瞧他忘恩负义的儿子是如何对待他的父母的!” 老人大声道。 “忘恩负义?”儿子不知所措地说。 “没错,忘恩负义!你就是忘恩负义!我们从小把你养大,当牛做马,可现在你 却把我们扔进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旅馆。” “旅馆?你说这是旅馆?爸爸,这是专为您买的安度晚年的豪华别墅!”儿子说。 “好了,”老妇人安慰丈夫说,“我们就在这养老院生活吧!” “妈妈!”儿子恼怒地说,“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不是养老院,条件这么好 的豪华别墅区,是专门供老年人颐养天年的。我给你们买的这座小别墅是这里最 好的一栋。” 妈妈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丈夫,夹在他们中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他们 两个说得都有道理。于是她温柔地对丈夫说:“理解儿子的一片好心吧,我们会
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的,瞧这里的环境多美,到处都是花草绿树。再瞧那里,还 有那么美丽的花园 “我还是喜欢天津老家,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那。”老人说。 “你在这里也可以交朋友呀。”她说 朋友!和这些见面招呼都不愿打的老头?”老人嘲弄地说。 好了,”儿子插话说,“你们二老在这里可以多溜溜弯,这里空气多新鲜呀!” “听着,你这个小子!”老人对儿子大叫道,“不要跟我说这些。我在天津老家 遛弯五十年了,那里才是我遛弯的地方。” 老人说完转向妻子专横地说,“快把我们的东西收拾收拾,我们回老家去。我们 不能在这凄凉的地方呆了!” “我们慢慢就适应了,”妻子恳求道,“咱会喜欢这的。瞧这里的设施多全,有 现代化的健身俱乐部和图书馆,又有麻将、象棋,什么都不缺!” “健身俱乐部?我七十多了,你还想让我健身?图书馆?我有青光眼,什么都看 不了,这你都不知道!要娱乐,我可以和我的老朋友一起散步,没必要到这里来 娱乐。” “爸爸,不要这么固执了,”儿子恳求道。“这里对你的健康有好处,这里不仅 环境好,而且提供的都是可口的营养食品 “可口?有营养?这就是医院里的病号饭。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我还是喜欢吃天 津的煎饼果子和肉包子!” 爸爸,你说的那些小吃都是街摊上的,又油腻,你这个年龄根本就不应吃。你 的胆固醇和血糖高,再吃会要了你的命的。 我宁可在老家病死,也不愿在这里吃这些东西气死!”老人朝儿子喊道。然后, 他看了看妻子,命令道,“听着,快收拾东西,一个月已经把我憋疯了,直接回 我们天津老家去,过咱们的日子!” “爸爸,请不要给我出难题了。我今晚飞机回美国,”儿子极力恳求,“我已经 为你们尽了我最大的努力。知道吗,为了订购这豪华别墅,我已经预付了很大 笔定金?” “你回你的美国,我回我的家。就这么定了!”老人对他儿子断言道 老人看着他的妻子:“你愿意一起走吗?还是我一个人回去?” “妈妈,请把实话告诉他吧!”儿子看着妈妈说 老妇人爱怜地看着她的丈夫,温柔地说,“请理解孩子的安排吧,我们已经别无 选择,我们在老家的房子已经卖给了一个开发商,人家要在那里建商场 “什么?”老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妻子,“你怎么也这样!” 老人麻木地抓着妻子的手,顺从地与妻子一起走向儿子为他们购买的小别墅,他 们将在这里与其他高龄老人孤独地度过他们的有生之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的矛盾冲突就十分激烈,老人对儿子大喊大叫,挥舞拐杖,坚持要回 到老家,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 B.通过小说中三个人物对所在地的三种不同称呼,即旅馆、别墅区与养老院,可 见老人的儿子为父母购买的所谓别墅条件较差,根本是名不符实。 C.小说揭示的是新的社会问题,老年群体的生活环境被任意破坏,老人的孤独生 活无人体会,表达的是关注老年群体生活现状的主题。 D.老人的儿子没有顾及父母的心意,坚持把老人在老家的房子卖给了房产商去开 发商场,还对父亲隐瞒,令父亲伤心不已
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的,瞧这里的环境多美,到处都是花草绿树。再瞧那里,还 有那么美丽的花园。” “我还是喜欢天津老家,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那。”老人说。 “你在这里也可以交朋友呀。”她说。 “朋友!和这些见面招呼都不愿打的老头?”老人嘲弄地说。 “好了,”儿子插话说,“你们二老在这里可以多溜溜弯,这里空气多新鲜呀!” “听着,你这个小子!”老人对儿子大叫道,“不要跟我说这些。我在天津老家 遛弯五十年了,那里才是我遛弯的地方。” 老人说完转向妻子专横地说,“快把我们的东西收拾收拾,我们回老家去。我们 不能在这凄凉的地方呆了!” “我们慢慢就适应了,”妻子恳求道,“咱会喜欢这的。瞧这里的设施多全,有 现代化的健身俱乐部和图书馆,又有麻将、象棋,什么都不缺!” “健身俱乐部?我七十多了,你还想让我健身?图书馆?我有青光眼,什么都看 不了,这你都不知道!要娱乐,我可以和我的老朋友一起散步,没必要到这里来 娱乐。” “爸爸,不要这么固执了,”儿子恳求道。“这里对你的健康有好处,这里不仅 环境好,而且提供的都是可口的营养食品。” “可口?有营养?这就是医院里的病号饭。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我还是喜欢吃天 津的煎饼果子和肉包子!” “爸爸,你说的那些小吃都是街摊上的,又油腻,你这个年龄根本就不应吃。你 的胆固醇和血糖高,再吃会要了你的命的。” “我宁可在老家病死,也不愿在这里吃这些东西气死!”老人朝儿子喊道。然后, 他看了看妻子,命令道,“听着,快收拾东西,一个月已经把我憋疯了,直接回 我们天津老家去,过咱们的日子!” “爸爸,请不要给我出难题了。我今晚飞机回美国,”儿子极力恳求,“我已经 为你们尽了我最大的努力。知道吗,为了订购这豪华别墅,我已经预付了很大一 笔定金?” “你回你的美国,我回我的家。就这么定了!”老人对他儿子断言道。 老人看着他的妻子:“你愿意一起走吗?还是我一个人回去?” “妈妈,请把实话告诉他吧!”儿子看着妈妈说。 老妇人爱怜地看着她的丈夫,温柔地说,“请理解孩子的安排吧,我们已经别无 选择,我们在老家的房子已经卖给了一个开发商,人家要在那里建商场!” “什么?”老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妻子,“你怎么也这样!” 老人麻木地抓着妻子的手,顺从地与妻子一起走向儿子为他们购买的小别墅,他 们将在这里与其他高龄老人孤独地度过他们的有生之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开篇的矛盾冲突就十分激烈,老人对儿子大喊大叫,挥舞拐杖,坚持要回 到老家,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 B.通过小说中三个人物对所在地的三种不同称呼,即旅馆、别墅区与养老院,可 见老人的儿子为父母购买的所谓别墅条件较差,根本是名不符实。 C.小说揭示的是新的社会问题,老年群体的生活环境被任意破坏,老人的孤独生 活无人体会,表达的是关注老年群体生活现状的主题。 D.老人的儿子没有顾及父母的心意,坚持把老人在老家的房子卖给了房产商去开 发商场,还对父亲隐瞒,令父亲伤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