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分配10min(三)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phage):感染细菌后,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分裂。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的基因组。溶原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um):带有前噬菌体基因利用图片和动组的细菌。画及部分视频等多媒体资料10min(四)噬菌体溶菌过程:吸附:噬菌体与细菌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穿入: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生物合成: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熟与释放:将合成好的核酸和蛋白质按一定程序装配成完整的成熟噬菌体,最终细胞破裂,噬菌体释放出来。理论联系实际,5min(五)噬菌体的应用可以讲解临床1.细菌的鉴定与分型及实验中噬菌体的应用2.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3.基因工程的工具4.用于细菌性感染的治疗下课【讨论题、思考题】1.名词解释: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2.简述毒性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过程。3.简述噬菌体生物学特点。【课后小结】1.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2.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寸的确可以提高听课效率。3.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11
11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三)温和噬菌体 ★ 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感染细菌后,噬菌体 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 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分裂。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的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带有前噬菌体基因 组的细菌。 (四) 噬菌体溶菌过程: 吸附: 噬菌体与细菌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穿入: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生物合成: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 合成自身的核酸 和蛋白质。 成熟与释放:将合成好的核酸和蛋白质按一定程序装配成完 整的成熟噬菌体,最终细胞破裂,噬菌体释放出来。 (五)噬菌体的应用 1.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2.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 3. 基因工程的工具 4. 用于细菌性感染的治疗 10min 10min 5min 下课 利用图片和动 画及部分视频 等多媒体资料 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讲解临床 及实验中噬菌 体的应用 【讨论题、思考题】 1. 名词解释: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 2. 简述毒性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过程。 3. 简述噬菌体生物学特点。 【课后小结】 1. 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2. 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习的确可 以提高听课效率。 3. 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教学章节第四章细菌的遗传变异(教学主题)授课方式课时45min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安排(请打)【目的与要求】1.掌握:质粒的概念及意义;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源性转换的概念及意义),卡介苗(BGC)的概念及意义。2.熟悉:基因突变的概念3.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重点与难点】细菌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和机制。时间方法及手段教学基本内容分配5min基本概念通过文字、图片1、遗传等多媒体素材2、变异3、变异类型:遗传变异/表型变异第一节细菌基因组^★10min利用图片和动画及部分视频(一)细菌基因组的主要组成等多媒体资料1.细菌的染色体:环状、双股、超螺旋DNA长链。2.质粒(plasmid):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可编码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性状。质粒DNA的特性:1)·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紧密型质粒;松弛型质粒。2).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如耐药性等3).可自行丢失与消除。3.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二)主要的特殊结构1.转位因子: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能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组中。注:1.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2.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学时=45分钟12
12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 教学章节 (教学主题)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实验课( )讨论课( ) 习题课( ) 课时 安排 45min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质粒的概念及意义;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源性 转换的概念及意义),卡介苗(BGC)的概念及意义。 2. 2. 熟悉:基因突变的概念 3. 3. 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 细菌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和机制。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基本概念 1、遗传 2、变异 3、变异类型: 遗传变异/表型变异 第一节 细菌基因组 ▲★ (一)细菌基因组的主要组成 1. 细菌的染色体:环状、双股、超螺旋DNA长链。 2. 质粒(plasmid):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环状闭合的双股 DNA。 可编码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质粒DNA的特性: 1).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紧密型质粒;松弛型质粒。 2).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如耐药性等 3).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3.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 (二)主要的特殊结构 1. 转位因子: 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异 性核苷酸序列片段,能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 因组中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5min 10min 通过文字、图片 等多媒体素材 利用图片和动 画及部分视频 等多媒体资料 注:1. 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 2. 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 学时=45 分钟
时间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分配2.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只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3.转座子(transposonTn):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功能基因,如耐药基因。10min利用图片和动第二节细菌的基因突变画及部分视频等多媒体资料1.突变: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2.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自发突变→低;诱发突变→高。突变与选择:随机性:选择性。回复突变: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3.DNA的损伤修复10min光修复: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DNA上形成T-T二聚体,导致突变。第三节基因的转移与重组1.基因转移(genetransfer):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内的过程。2.基因重组(gene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3.供体菌(donor);受体菌(recipient)转化一接合一转导一溶原性转换一原生质体融合理论联系实际,第四节医学上的实际意义10min可以讲解临床1.诊断2.耐药变异与控制3.疾病控制下课及实验中的应4.流行病学分析5.致癌物质检测6.基因工程用【讨论题、思考题】1.名词解释:质粒、高频重组菌2.简述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及其意义【课后小结】1.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2.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习的确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3.13
13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2.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只携带与转位有关的 基因。 3.转座子(transposon Tn):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 带功能基因,如耐药基因。 第二节 细菌的基因突变 1.突变: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 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2.基因突变的规律: 突变率:自发突变→低;诱发突变→高。 突变与选择:随机性 ;选择性。 回复突变: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 3.DNA的损伤修复 光修复: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DNA上形成T-T二聚体,导致突变。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 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 受体菌内的过程。 2.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 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3. 供体菌(donor);受体菌(recipient) 转化 - 接合 - 转导- 溶原性转换 - 原生质体融合 第四节 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1. 诊断 2. 耐药变异与控制 3. 疾病控制 4. 流行病学分析 5. 致癌物质检测 6. 基因工程 10min 10min 10min 下课 利用图片和动 画及部分视频 等多媒体资料 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讲解临床 及实验中的应 用 【讨论题、思考题】 1. 名词解释:质粒、高频重组菌 2. 简述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及其意义 【课后小结】 1. 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2. 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习的确可 以提高听课效率。 3. 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教学章节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教学主题)授课方式课时45min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安排(请打)【目的与要求】1.掌握:耐药性定义及判断标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3.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难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时间方法及手段教学基本内容分配第一节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通过文字、图片一.抗菌药物的种类10min等多媒体素材1.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2.按生物来源分类25min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通过文字,图片3.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等多媒体素材讲解4.抑制核酸合成35min第二节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性(drugresistance)的概念: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一)固有耐药性:指天然耐药性。(二)获得耐药性:1.染色体突变:自发的突变注:1.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2.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学时=45分针14
14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 教学章节 (教学主题)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实验课( )讨论课( ) 习题课( ) 课时 安排 45min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耐药性定义及判断标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3.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难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 抗菌药物的种类 1. 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2. 按生物来源分类 二.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1.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3.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4. 抑制核酸合成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 ★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的概念: 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 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一. 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一)固有耐药性: 指天然耐药性。 (二)获得耐药性: 1. 染色体突变:自发的突变 10min 25min 35min 通过文字、图片 等多媒体素材 通过文字,图片 等多媒体素材 讲解 注:1. 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 2. 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 学时=45 分钟
时间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分配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接合性质粒(R质粒),非接合性质粒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transposon,TN),可携带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和耐药基因。(三)多重耐药性1.多重耐药性2.交叉耐药性3.泛耐药菌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1.钝化酶的产生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可以特异性的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2.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3.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4.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20min理论联系实际,第三节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利用图片和动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这是控制耐药性画及部分视频产生的重要措施之一。等多媒体资料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3.加强药政管理4.研制新抗菌药物5.研制质粒消除剂,用人工方法消除R质粒6.抗菌药物的“轮休”,细菌一且产生耐药性以后,在停用有关药物一段时期后敏感性有可能逐步恢复【讨论题、思考题】1.名词解释:耐药性、多重耐药性2.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课后小结】1.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2.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习的确可以提高听课效率。3.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最好的记忆是建立在对内容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学们在课下多下功夫。15
15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接合性质粒(R 质粒), 非接合性 质粒 3. 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transposon , TN),可携 带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和耐药基因。 (三)多重耐药性 1.多重耐药性 2. 交叉耐药性 3. 泛耐药菌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 钝化酶的产生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的 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可以特异性的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 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 2.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3. 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4.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抗生素,这是控制耐药性 产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3.加强药政管理 4.研制新抗菌药物 5.研制质粒消除剂,用人工方法消除 R 质粒 6.抗菌药物的“轮休”,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以后,在停用有 关药物一段时期后敏感性有可能逐步恢复 20min 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图片和动 画及部分视频 等多媒体资料 【讨论题、思考题】 1. 名词解释:耐药性、多重耐药性 2.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课后小结】 1. 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2. 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习的确可 以提高听课效率。 3. 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最好的记忆是建立在对内容完全理解的 基础上,还需要同学们在课下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