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教学章节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教学主题)授课方式课时45min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安排(请打)【目的与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物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全身感染的临床类型2.熟悉:感染的来源;宿主的抗感染免疫。3.了解: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重点与难点】重点:内毒素、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细菌的毒力及其物质基础内毒素与外毒素区别细菌全身性感染的临床类型时间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分配10min通过文字、图片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等多媒体素材1.正常菌群:是指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一生理作用一微生态平衡与失调2.机会致病菌当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一宿主免疫功能低下一菌群失调第二节细菌的致病作用★15min利用图片和动细菌致病性的构成因素: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大小称为毒力。画及部分视频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类致病物质。等多媒体资料1.细菌的侵力①粘附因子:菌毛,膜磷壁酸,其它类似粘附作用的物质。②具有抗吞噬作用的成分:如荚膜微荚膜葡萄球菌蛋白(SPA)链球菌的M蛋白等:侵袭酶:如葡萄球菌的血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SD、SK等。2.细菌的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注:1.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2.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学时=45分钟16
16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 教学章节 (教学主题)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实验课( )讨论课( ) 习题课( ) 课时 安排 45min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物 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全身感染的临床类型。 2.熟悉:感染的来源;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3.了解: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毒素、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细菌的毒力及其物质基础 内毒素与外毒素区别 细菌全身性感染的临床类型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 1. 正常菌群:是指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在一 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 生理作用 -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2. 机会致病菌:当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下 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 - 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 -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 菌群失调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 ★ 细菌致病性的构成因素: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大小称为毒力。 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类致病物质。 1. 细菌的侵袭力 ① 粘附因子:菌毛,膜磷壁酸,其它类似粘附作用的物质。 ② 具有抗吞噬作用的成分:如荚膜、微荚膜、葡萄球菌蛋白 (SPA)、 链球菌的 M 蛋白等; ③ 侵袭酶:如葡萄球菌的血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 明质酸酶、SD、 SK 等。 2. 细菌的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 10min 15min 通过文字、图片 等多媒体素材 利用图片和动 画及部分视频 等多媒体资料 注:1. 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 2. 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 学时=45 分钟
时间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分配3.体内诱生抗原4,超抗原5.免疫病理损伤第三节宿主的抗感染免疫★10min利用图片和动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画及部分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一)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2.血脑屏障3.胎盘屏障(二)吞噬作用1.吞噬和杀菌过程2.吞噬作用的后果(三)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二、特异性免疫效应机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三:抗胞内菌免疫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理论联系实际,10min一.感染源与传播可以讲解临床二。感染的发生相关案例三.感染的类型第五节医院感染15min一、分类二微生态特征三、危险因素四.预防和控制【讨论题、思考题】1.名词解释:条件致病菌、LD50、ID502.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3.简述致病菌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情况【课后小结】1.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2.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习的确可以提高听课效率。3.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17
17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3. 体内诱生抗原 4. 超抗原 5. 免疫病理损伤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 ★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二)吞噬作用 1.吞噬和杀菌过程 2.吞噬作用的后果 (三)体液因素 补体/溶菌酶/防御素 二. 特异性免疫效应机制: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三. 抗胞内菌免疫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源与传播 二. 感染的发生 三. 感染的类型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一. 分类 二. 微生态特征 三. 危险因素 四. 预防和控制 10min 10min 15min 利用图片和动 画及部分视频 等多媒体资料 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讲解临床 相关案例 【讨论题、思考题】 1. 名词解释:条件致病菌、LD50、ID50 2. 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 简述致病菌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情况 【课后小结】 1. 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2. 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习的确可 以提高听课效率。 3. 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教学章节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教学主题)授课方式课时45min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安排(请打)【目的与要求】1.掌握:细菌学诊断的常用基本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原理及意义;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意义及其区别。2.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3.了解:细菌学诊断新技术。【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时间方法及手段教学基本内容分配第一节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20min通过文字、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细菌学诊断:检测病原菌及其抗原、代谢产物或核酸血清学诊断: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原则①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②尽量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集标本。例如结核分校杆菌在药物治疗一周左右可从痰标本中消失:③注意患者的临床期,如伤寒患者的第一、二周内取血液为主,第二周后取粪便为主;④尽快送验。远距离送验时同样需要注意冷藏(脑膜炎球菌要保温);③贴好标签和填写化验单。二、细菌的检测1.细菌形态学观察:直接涂片镜检2.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毒力测定(包括动物试验、细胞学方法、免疫学方法)、药敏试验等。3.细菌抗原的检测4.细菌核酸的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噬菌体分型、细菌素分型、质粒指纹图谱法等。5.生物芯片技术6.其他:气液相色谱法、注:1.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2.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学时=45分钟18
18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 教学章节 (教学主题)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实验课( )讨论课( ) 习题课( ) 课时 安排 45min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细菌学诊断的常用基本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原理及意义;人工主动免疫和 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意义及其区别。 2.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3.了解:细菌学诊断新技术。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诊断:检测病原菌及其抗原、代谢产物或核酸 血清学诊断: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原则 ①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②尽量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集标本。例如结核分校杆菌在药物治疗 一周左右可从痰标本中消失; ③注意患者的临床期,如伤寒患者的第一、二周内取血液为主,第 二周后取粪便为主; ④尽快送验。远距离送验时同样需要注意冷藏(脑膜炎球菌要保温); ⑤贴好标签和填写化验单。 二、细菌的检测 ▲ 1. 细菌形态学观察:直接涂片镜检 2.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反应、血清学试 验、毒力测定(包括动物试验、细胞学方法、免疫学方法)、药敏 试验等。 3. 细菌抗原的检测 4. 细菌核酸的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噬菌体分型、细菌素分型、质 粒指纹图谱法等。 5. 生物芯片技术 6. 其他:气液相色谱法、 20 min 通过文字、图片 等多媒体素材 注:1. 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 2. 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 学时=45 分钟
时间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分配三、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利用抗原、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而进行的检验方法,通常是检测血清中的细菌抗原或抗体。直接凝集试验(伤寒:肥达反应、斑疹伤寒:外斐试验)、间接乳凝试验(流脑)、沉淀试验(梅毒)、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风湿热:抗O试验)。20min利用图片和动第二节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画及部分视频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等多媒体资料一自然主动免疫:显性/隐性感染主动免疫一二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类毒素一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或哺乳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细胞因子一、人工主动免疫理论联系实际,将免疫原应用于人体,免疫成功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自动产生抗可以讲解临床体和(或)细胞免疫。相关应用①死疫苗:有伤寒三联疫苗、霍乱、百日咳、流脑、乙脑、钩端螺旋体、斑疹伤寒等疫苗:②活疫苗:有卡介苗、麻彦、脊髓灰质炎等疫苗③类毒素:有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④其它制剂:有多糖疫苗、自身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二、人工被动免疫应用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细胞的产物,机体可以很快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可用于紧急预防或免疫治疗。5min第三节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讨论题、思考题】1.名词解释:人工自动免疫、类毒素、血清学诊断。2.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3.简述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课后小结】1.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2.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习的确可以提高听课效率。3.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19
19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三、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 利用抗原、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而进行的检验方法,通常是 检测血清中的细菌抗原或抗体。 直接凝集试验(伤寒:肥达反应、斑疹伤寒:外斐试验)、间接乳 凝试验(流脑)、沉淀试验(梅毒)、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风 湿热:抗O试验)。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 ★ 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 自然主动免疫:显性/隐性感染 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类毒素 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或哺乳 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细胞因子 一、人工主动免疫 将免疫原应用于人体,免疫成功后机体的免 疫系统可以自动产生抗 体和(或)细胞免疫。 ①死疫苗:有伤寒三联疫苗、霍乱、百日咳、流脑、乙脑、钩端螺 旋体、斑疹伤寒等疫苗; ②活疫苗:有卡介苗、麻彦、脊髓灰质炎等疫苗; ③类毒素:有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④其它制剂:有多糖疫苗、自身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等。 二、人工被动免疫 应用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细胞的产物,机体可以很快获得 特异性免疫力,可用于紧急预防或免疫治疗。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20min 5min 利用图片和动 画及部分视频 等多媒体资料 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讲解临床 相关应用 【讨论题、思考题】 1. 名词解释:人工自动免疫、类毒素、血清学诊断。 2. 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3. 简述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 【课后小结】 1. 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2. 提醒同学们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课前预习的确可 以提高听课效率。 3. 在课上重复讲述一次难点,可以帮助形成记忆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教学章节第八章球菌(教学主题)授课方式课时45min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安排(请打√)【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革兰氏染色特性:葡萄球菌A蛋白的概念、主要性质及生物学活性;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指标:抗“O"试验原理和意义。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临床标本取材及鉴定原则。3.了解:葡萄球菌性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各种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防治原则时间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分配第一节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通过文字、图片15min一、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等多媒体素材(一)生物学性状结合板书讲解1.形态与染色:G+球菌,典型排列方式为葡萄串状,无特殊结构(体外)。2.培养特性温度:28-38℃(37℃):pH:4.5-9.8(7.4)培养基: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繁茂并形成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3.生化反应4.分类5.抗原结构6.抵抗力(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表面结构、凝固酶、毒素(外毒素)2.所致疾病(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法(五)防治原则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细胞壁外黏质物、血溶素(βY)(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第二节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分布广泛,少数致病,主要致病菌为A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15min利用图片和动画及部分视频一、A群链球菌等多媒体资料(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G球菌,链状排列,无芽孢鞭毛,早期有荚膜2.培养特性:兼性或专性厌氧,温度、pH无特殊要求3.抗原结构(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防治原则注:1.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2.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学时=45分20
20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案 教学章节 (教学主题) 第八章 球菌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实验课( )讨论课( ) 习题课( ) 课时 安排 45min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革兰氏染色特性;葡萄球菌 A 蛋白的概念、主要性质及生物学活 性;金黄色葡萄球菌、A 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 疾病;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指标;抗“O”试验原理和意义。 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临床 标本取材及鉴定原则。 3.了解:葡萄球菌性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各种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时间 分配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G+球菌,典型排列方式为葡萄串状,无特殊结构(体 外)。 2. 培养特性 温度:28-38℃(37℃);pH:4.5-9.8(7.4)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繁茂并形成全透明溶 血环(β溶血)。 3. 生化反应 4. 分类 5. 抗原结构 6. 抵抗力 (二)致病性 1. 致病物质:表面结构、凝固酶、毒素(外毒素) 2. 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防治原则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细胞壁外黏质物、血溶素(βγ)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 分布广泛,少数致病,主要致病菌为 A 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一、A 群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G +球菌,链状排列,无芽孢鞭毛,早期有荚膜 2. 培养特性:兼性或专性厌氧,温度、pH 无特殊要求 3. 抗原结构 (二)致病性 (三)免疫性 (四)防治原则 15min 15min 通过文字、图片 等多媒体素材 结合板书讲解 利用图片和动 画及部分视频 等多媒体资料 注:1. 重点以“▲”标注,难点以“★”标注; 2. 时间分配单位是“分钟”,1 学时=4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