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和相关标准制(修)订等。 提高全员质量素质。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质量培训力 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 量管理水平。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 在中小学开展质量意识普及教育,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加 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增加国家质量 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内容。加强质量专家库建设。 组织制定企业全员质量素质教育和评价标准。开展全国“质 量月”等活动,加强消费者质量知识宣传和教育,推动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 (四)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 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 博士生。通过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联盟等新机制,重点培养 制造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硏究、核心技术开发、重大工程管理 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发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 心、相关重点实验室等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推动 各类科技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博 土后工作力度,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制造业领域重大科研 团队中的比例,并进一步发挥其在重大科研中的作用。重点 引进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从海外引进一批在先进制 造业主机、航空和燃气动力装备、功能部件、数控系统、核 心软件等方面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高层次核心人才及团队
11 研发和相关标准制(修)订等。 提高全员质量素质。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质量培训力 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 量管理水平。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 在中小学开展质量意识普及教育,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加 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增加国家质量 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内容。加强质量专家库建设。 组织制定企业全员质量素质教育和评价标准。开展全国“质 量月”等活动,加强消费者质量知识宣传和教育,推动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 (四)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 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 博士生。通过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联盟等新机制,重点培养 制造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开发、重大工程管理 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发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 心、相关重点实验室等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推动 各类科技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博 士后工作力度,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制造业领域重大科研 团队中的比例,并进一步发挥其在重大科研中的作用。重点 引进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从海外引进一批在先进制 造业主机、航空和燃气动力装备、功能部件、数控系统、核 心软件等方面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高层次核心人才及团队
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改变“重论文、轻实践ˆ的倾向,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强 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四基ˆ建设、智能制造、“互 联网+制造”等领域,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 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 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依托有关学校、科研 机构、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 地,对重点行业、关键环节、高端产品制造的专业技术人员 实施专项培训。支持企业在职人员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读硕士 专业学位。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建 设,支持院士在制造业企业建工作站,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人 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 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 养,围绕硏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物流 与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 证、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发展需求, 加快设置相关专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制造业企 业要适应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 配合我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培养海外投资、建厂、并购等 所需的管理、营销、法律、技术、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 (五)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
12 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强 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四基”建设、智能制造、“互 联网+制造”等领域,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 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 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依托有关学校、科研 机构、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 地,对重点行业、关键环节、高端产品制造的专业技术人员 实施专项培训。支持企业在职人员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读硕士 专业学位。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建 设,支持院士在制造业企业建工作站,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人 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 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 养,围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物流 与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 证、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发展需求, 加快设置相关专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制造业企 业要适应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 配合我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培养海外投资、建厂、并购等 所需的管理、营销、法律、技术、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 (五)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