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新材料 600 900 1000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 55 25 45 医疗器械 主要任务 )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 贯通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渠道。普通中小学要在实践活 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 的启蒙和培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校 分类管理制度,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 有条件、有意愿的制造业相关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技术型 发展模式,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把制造业相 关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支持制造业重点企业 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 促进制造业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构建有利于制造业人才 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鼓励招生单位扩大制造业 重大基础硏究、重大科硏攻关方向的博士硏究生培养规模, 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 预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 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 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 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 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建立学科专业动态 调整机制,扩大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增强专业设置的科
6 9 新材料 600 900 300 1000 400 10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 医疗器械 55 80 25 100 45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 贯通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渠道。普通中小学要在实践活 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 的启蒙和培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校 分类管理制度,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 有条件、有意愿的制造业相关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技术型 发展模式,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把制造业相 关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支持制造业重点企业 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 促进制造业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构建有利于制造业人才 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鼓励招生单位扩大制造业 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 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 预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 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 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 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 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建立学科专业动态 调整机制,扩大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增强专业设置的科
学性、灵活性和特色化。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 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制造业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 局。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 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行业 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根据制造流程变革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 业,服务电子、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 值链高端发展。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布局规划,对接制造业 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集中建设一批校企深 度合作、发挥支撑作用的专业集群。 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在制造业领域全面推 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坚持并完善企业职工全员培训制度,规 模以上企业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加 强企业大学、培训中心等企业培训机构建设。职工教育培训 年参与率要达到50%以上。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 计制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在制造业相关专业领域开展学习 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各级政府要加快成立跨部门的 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推进继续教育 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 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 (二)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 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研究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关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 培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
7 学性、灵活性和特色化。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 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与制造业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 局。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 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行业 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根据制造流程变革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 业,服务电子、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 值链高端发展。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布局规划,对接制造业 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集中建设一批校企深 度合作、发挥支撑作用的专业集群。 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在制造业领域全面推 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坚持并完善企业职工全员培训制度,规 模以上企业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加 强企业大学、培训中心等企业培训机构建设。职工教育培训 年参与率要达到 50%以上。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 计制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在制造业相关专业领域开展学习 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各级政府要加快成立跨部门的 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推进继续教育 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 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 (二)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 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研究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关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 培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
推动制造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 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支持 行业组织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 下同)要提高专业教学指导机构中制造业行业企业专家比 例。企业要为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提供岗位,并与学校共同 制定实习、实践方案。发挥科技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 用 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面向制造 业十大重点领域,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对举办 职业学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 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推动制造业企业与 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制造类专业二级学院(系 制造业国有企业所举办的与企业经营方向相符、办学效益好 的职业学校原则上应予保留。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配合 企业走出去。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制造业相关行业组织、 具备能力和条件的重点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一批深度 融合、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提 高制造业相关学校、专业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充分发挥职业 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中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进办学模式、培养 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 学链深度融合
8 推动制造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 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支持 行业组织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 下同)要提高专业教学指导机构中制造业行业企业专家比 例。企业要为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提供岗位,并与学校共同 制定实习、实践方案。发挥科技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 用。 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面向制造 业十大重点领域,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对举办 职业学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 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推动制造业企业与 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制造类专业二级学院(系)。 制造业国有企业所举办的与企业经营方向相符、办学效益好 的职业学校原则上应予保留。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配合 企业走出去。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制造业相关行业组织、 具备能力和条件的重点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一批深度 融合、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提 高制造业相关学校、专业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充分发挥职业 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中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进办学模式、培养 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 学链深度融合
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推 进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硏究中心 等研发平台作用,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 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创 新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多种形式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兼 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服务制造业创新体系建 设。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相关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建立企业和高 校、标准化科硏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标ⅶ隹化和 质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三)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 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 神,出台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弘扬优秀工业 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制造业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职工对职业 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中国 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 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制造业企业深入开展劳模创新 工作室创建活动。为职工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扶持,鼓 励制造业从业人员立足岗位创新,重点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 发能力、创新设计和改造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精密测 量计量能力、标准硏制能力。加强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众创
9 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推 进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研发平台作用,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 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创 新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多种形式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兼 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服务制造业创新体系建 设。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相关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建立企业和高 校、标准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标准化和 质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三)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 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 神,出台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弘扬优秀工业 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制造业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职工对职业 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中国 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 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制造业企业深入开展劳模创新 工作室创建活动。为职工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扶持,鼓 励制造业从业人员立足岗位创新,重点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 发能力、创新设计和改造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精密测 量计量能力、标准研制能力。加强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众创
空间等平台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 向高校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 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 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 新设计教育,在工业设计等专业教学中加强创造性、综合性 设计能力培养。 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制造业企业推进首席信息官 制度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各项业务融合,到2020年 在制造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强化企 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硏发、生产、管理、营销 维护等核心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生产一线职工对 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的操作使用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 加强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在相关专业 教学中强化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 方面内容 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技能水平。在制造业行业开展绿色制 造教育培训,引导制造业人才树立绿色观念,增强绿色制造 技术技能,养成绿色生产方式和行为规范。鼓励高等学校、 职业学校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设节能环保、清洁生 产等相关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 设、研究开发课程教材,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 业相关学科专业,推动制造业传统学科专业向低碳化、智能 化发展。鼓励学校参与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参与绿色产
10 空间等平台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 向高校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 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 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 新设计教育,在工业设计等专业教学中加强创造性、综合性 设计能力培养。 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制造业企业推进首席信息官 制度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各项业务融合,到 2020 年, 在制造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强化企 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 维护等核心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生产一线职工对 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的操作使用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 加强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在相关专业 教学中强化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 方面内容。 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技能水平。在制造业行业开展绿色制 造教育培训,引导制造业人才树立绿色观念,增强绿色制造 技术技能,养成绿色生产方式和行为规范。鼓励高等学校、 职业学校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设节能环保、清洁生 产等相关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 设、研究开发课程教材,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 业相关学科专业,推动制造业传统学科专业向低碳化、智能 化发展。鼓励学校参与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参与绿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