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内脏神经 1.基本内容: (1)内脏神经系统的概念、区分与分布概况,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异,交感 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基本概念,内脏神经丛、内脏感觉神经与牵涉性痛。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内脏神经的区分(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和分布。 一、内脏运动神经 掌握: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 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内脏运动神经的功能。 (一交感神经 掌握: (1)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掌捉交感干的位置、组成、主要的椎前节(腹腔节,肠系膜上、下节等)。 (3)内脏大、小神经及其联系、分布。 (4)交感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熟悉:交感节前、节后纤维分布概况:颈上节、颈中节、颈下节的位置、及其节后纤维分 布概况。 了解:灰交通支与白交通支的概念: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节段性分布概况 (仁)刷交感神经 掌握: (1)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分布和功能。 熟悉:盆内驻神经的分布概况。 了解: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超始及节后纤维分布情况: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与分布概况。 ()了解:内脏神经对内脏器官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内脏神经丛 二、内脏感觉神经 了解: (1)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有关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的部位和功能, (3)牵涉性痛的概念。 31
31 第三节 内脏神经 1.基本内容: (1)内脏神经系统的概念、区分与分布概况,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异,交感 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基本概念,内脏神经丛、内脏感觉神经与牵涉性痛。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内脏神经的区分 (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和分布。 一、内脏运动神经 掌握: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 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 内脏运动神经的功能。 (一)交感神经 掌握: (1)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掌握交感干的位置、组成、主要的椎前节(腹腔节,肠系膜上、下节等)。 (3)内脏大、小神经及其联系、分布。 (4)交感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熟悉:交感节前、节后纤维分布概况;颈上节、颈中节、颈下节的位置、及其节后纤维分 布概况。 了解:灰交通支与白交通支的概念;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节段性分布概况。 (二)副交感神经 掌握: (1)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分布和功能。 熟悉:盆内驻神经的分布概况。 了解: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超始及节后纤维分布情况;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与分布概况。 (三)了解:内脏神经对内脏器官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内脏神经丛。 二、内脏感觉神经 了解: (1)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有关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的部位和功能。 (3)牵涉性痛的概念
(4)眼、心脏、肺及支气管、胃肠道、膀胱,子宫和血管的植物性神经支配概祝。 3.教学重点难点: (1)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4.教学建议 无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基本内容: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 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和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及锥体系、锥体外系。 2教学基本要求: 一、本体(深)感觉的传导通路(包括辩别性触觉)。 掌握:躯干、四肢本体感觉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 置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了解:脊髓本体感觉束,向小脑的投射。 二、痛、温、触(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掌握:驱干、四肢的痛、温觉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 位置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的要求内容同驱干四肢。 三、视觉传导通路 掌握:此通路的组成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瞳孔对光反射路径。 四、听、平衡和嗅觉传导通路 了解:听、平衡和嗅觉的传导通路 五、维体系 掌握: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六、维体外系 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 3.教学重点难点: (1)躯干四肢深、浅感觉和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2)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3)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始、行径、终止。 32
32 (4)眼、心脏、肺及支气管、胃肠道、膀胱,子宫和血管的植物性神经支配概况。 3.教学重点难点: (1)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4.教学建议 无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基本内容: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 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和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及锥体系、锥体外系。 2.教学基本要求: 一、本体 (深)感觉的传导通路(包括辩别性触觉)。 掌握:躯干、四肢本体感觉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 置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了解:脊髓本体感觉束,向小脑的投射。 二、痛、温、触 (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掌握:躯干、四肢的痛、温觉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 位置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的要求内容同躯干四肢。 三、视觉传导通路 掌握:此通路的组成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瞳孔对光反射路径。 四、听、平衡和嗅觉传导通路 了解:听、平衡和嗅觉的传导通路。 五、锥体系 掌握: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六、锥体外系 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 3.教学重点难点: (1)躯干四肢深、浅感觉和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2)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3)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始、行径、终止
4.教学建议 无 第四节脑清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1.基本内容 (1)脊髓和脑的被膜位置、形态及间隙: (2)脑和脊髓的血管: (3)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及作用: 2数学基本要求: 一、脊随被膜 掌握:脊髓被膜的形态特征: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与麻醉的关系。 了解:齿状韧带。 二、硬脑膜 掌握:(1)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的结构(大脑镰,小脑幕)及硬脑膜实。 (2)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 (3)掌握脑室系统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其它硬脑膜窦的位置和交通:脑蛛网膜、蛛网膜下池、蛛网膜颗粒、软脑膜和脉络 从。 三、血管 掌握:(1)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皮质支和中央支)的分布。 (2)脑底动脉环的组成。 了解:脑的浅、深静脉的主要属支和回流情况: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以及脊髓静 脉的回流概况。 3.教学重点难点: (1)脑和脊髓的被膜层次。 (2)硬脊膜外隙位置。 (3)硬脑膜形成的结构:大脑镰、小脑幕、幕切迹,各硬脑膜窦 (4)蛛网膜下隙、终丝的位置。 (5)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行径及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4.教学建议 无 33
33 4.教学建议 无 第四节 脑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1.基本内容: (1)脊髓和脑的被膜位置、形态及间隙; (2)脑和脊髓的血管; (3)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及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一、脊髓被膜 掌握:脊髓被膜的形态特征;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与麻醉的关系。 了解:齿状韧带。 二、硬脑膜 掌握:(1)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的结构 (大脑镰,小脑幕)及硬脑膜窦。 (2)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 (3)掌握脑室系统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其它硬脑膜窦的位置和交通;脑蛛网膜、蛛网膜下池、蛛网膜颗粒、软脑膜和脉络 丛。 三、血管 掌握:(1)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 (皮质支和中央支)的分布 。 (2)脑底动脉环的组成。 了解:脑的浅、深静脉的主要属支和回流情况;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以及脊髓静 脉的回流概况。 3.教学重点难点: (1)脑和脊髓的被膜层次。 (2)硬脊膜外隙位置。 (3)硬脑膜形成的结构:大脑镰、小脑幕、幕切迹,各硬脑膜窦。 (4)蛛网膜下隙、终丝的位置。 (5)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行径及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4.教学建议 无
第六篇内分泌系统 1.基本内容: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及垂体的形态、位置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位置和主要功能。 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号教学内容 总学其中 课外辅导 讲课实验上机其他课外实践 备注 1绪论,骨学总论 2躯干骨,四肢骨 3颅骨 4顿骨 5骨连结总论、肌学总论 6骨连结、肌学1 4 7肌学2 4 8内脏学总论,消化系2 9 呼吸系、泌尿、胸顺 2 10 消化系、呼吸系、胸膜+ 考试 11生硝系、胺膜 12泌尿生殖腹膜 4 13脉管学总论,心 2 14动脉 15心、动脉 16静脉淋巴 17动脉、静脉、淋巴 4 18视器+考试 A 19神经系总论脊神经 20前庭蜗器、脊神经 4 91脑油区 22脑神经脊髓外形 4 23内脏神经 24脊精 2 25 内脏神经、脊髓,脑的 外形 4
34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 1.基本内容: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及垂体的形态、位置。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位置和主要功能。 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序 号 教学内容 总 学 时 其中 课外辅导/ 课外实践 备注 讲课 实验 上机 其他 1 绪论,骨学总论 2 2 2 躯干骨,四肢骨 4 4 3 颅骨 2 2 4 颅骨 4 4 5 骨连结总论、肌学总论 2 2 6 骨连结、肌学 1 4 4 7 肌学 2 4 4 8 内脏学总论,消化系 2 2 9 呼吸系、泌尿、胸膜 2 2 10 消化系、呼吸系、胸膜+ 考试 4 4 11 生殖系、腹膜 2 2 12 泌尿生殖腹膜 4 4 13 脉管学总论,心 2 2 14 动脉 2 2 15 心、动脉 4 4 16 静脉淋巴 2 2 17 动脉、静脉、淋巴 4 4 18 视器 +考试 4 4 19 神经系总论脊神经 2 2 20 前庭蜗器、脊神经 4 4 21 脑神经 2 2 22 脑神经脊髓外形 4 4 23 内脏神经 2 2 24 脊髓 2 2 25 内脏神经、脊髓,脑的 外形 4 4
26脑干内构 2 27 小脑、间脑内构,端國 内构 2 28 脑与脊髓被膜,脑与脊 随血管,脑脊液 29管 的内构、脑膜、脑血 4 30传导路+考试 4 合计 88 39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实验/实践内容: 见系统解剂学E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七、考核方式: 见系统解剂学E课程考试大纲,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系统解剖学》金东洙,金吕洙、常成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7月 《系统解剂学实验》第二版李严兵,向字燕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 2、主要参考书: 《人体解剖学(上册)》罗学港主编(第1版),高等教有出板社,2010年 《sobotta人体解剖学图谱》R.Putz、R.Pabst主编,董大翠、宋本才主译(第21版), 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5年 《实用人体解剖学彩色图增》李瑞样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系统解剖学》徐达传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临床解剖学从书》钟世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人体解剖学》张朝佑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执笔人:向宇慕系室审核人:陈胜华 35
35 26 脑干内构 2 2 27 小脑、间脑内构,端脑 内构 2 2 28 脑与脊髓被膜,脑与脊 髓血管,脑脊液 2 2 29 脑的内构、脑膜、脑血 管 4 4 30 传导路+ 考试 4 4 合计 88 32 56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无 六、实验/实践内容: 见系统解剖学 E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七、考核方式: 见系统解剖学 E 课程考试大纲。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系统解剖学》金东洙,金昌洙、常成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年 7 月 《系统解剖学实验》第二版李严兵,向宇燕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 年 6 月 2、主要参考书: 《人体解剖学(上册)》罗学港主编(第 1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sobotta 人体解剖学图谱》R.Putz 、R.Pabst 主编,董大翠、宋本才主译(第 21 版), 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5 年 《实用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李瑞祥主编(第 1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年 《系统解剖学》徐达传主编(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临床解剖学丛书》钟世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人体解剖学》张朝佑主编(第 3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执笔人:向宇燕 系室审核人:陈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