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 《系统解剖学E》课程教学大纲 systematic anatomy E 课程编号:171102001 学时:88(理论32学时,实验56学时) 学分:5.5 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等 先修或同步课程:生物学、组织胚胎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支撑能力要求第2条达成。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狭义的人 体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重点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各器官 系统之间的联系。在医学院校中,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 态结构和配布形式,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 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 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在 系统解剂学的教学中,要始终强调按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 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并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要求学生正 确使用解剂学术语,并掌握适量(1000左右)的常用解剖学外文词汇,为阅读外文书刊创造条 件。要根据不同专业,精选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学。在教学中,要加强智能和人才的培养, 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多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讲课、学习教材、观察标本,来培养学生的观察 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适当地联系临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目的性。要积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由于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为了更好 地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讲好课,更要注意加强实验课,理论课占40%,实验课占60%。实验 课中,要强调观察实物标本,也应辅以模型、挂图和多媒体电化教育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结合活体观察等其他形式,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考试内容中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分别约占80%,15%,5%左右。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 1
1 1.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 《系统解剖学 E》课程教学大纲 systematic anatomy E 课程编号:171102001 学时:88(理论 32 学时,实验 56 学时) 学分:5.5 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等 先修或同步课程:生物学、组织胚胎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支撑能力要求第 2 条达成。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狭义的人 体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重点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各器官 系统之间的联系。在医学院校中,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 态结构和配布形式,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 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 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在 系统解剖学的教学中,要始终强调按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 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并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要求学生正 确使用解剖学术语,并掌握适量(1000 左右)的常用解剖学外文词汇,为阅读外文书刊创造条 件。要根据不同专业,精选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学。在教学中,要加强智能和人才的培养, 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多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讲课、学习教材、观察标本,来培养学生的观察 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适当地联系临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目的性。要积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由于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为了更好 地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讲好课,更要注意加强实验课,理论课占 40%,实验课占 60%。实验 课中,要强调观察实物标本,也应辅以模型、挂图和多媒体电化教育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结合活体观察等其他形式,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考试内容中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分别约占 80%,15%,5%左右。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
全国普通高等教有“十三五”规划教材、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系统 解剂学》第一版(金东洙、金昌洙、常成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7年7月)。 三、教学内容 绪论 1.基本内容 1)人体解剖学及系统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3》)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4)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 5引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解剂学姿势及常用解剖学术语。 (②)熟悉:人体的分部、器官的组成及系统划分。 (3)了解:解剖学的定义、分科和学习方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3.教学重点难点 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和面 4.教学建议: 讲授基本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和面,为后续学 习打下基础。 第一篇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第一章:骨学 第一节骨学总论 1.基本内容: 骨的分类、构造、化学成分、物理特性、骨的发生、发育及可塑性。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和构造。 (2)了解:骨的理化特性和生长发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骨的构造,骨的发生与生长,骺线的辨认。 2
2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系统 解剖学》第一版(金东洙、金昌洙、常成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7 年 7 月)。 三、教学内容 绪 论 1.基本内容 1) 人体解剖学及系统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 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3) 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4) 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 5) 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解剖学姿势及常用解剖学术语。 (2)熟悉:人体的分部、器官的组成及系统划分。 (3)了解:解剖学的定义、分科和学习方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3.教学重点难点: 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和面 4.教学建议: 讲授基本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和面,为后续学 习打下基础。 第一篇 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第一章:骨学 第一节 骨学总论 1.基本内容: 骨的分类、构造、化学成分、物理特性、骨的发生、发育及可塑性。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和构造。 (2)了解:骨的理化特性和生长发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骨的构造,骨的发生与生长,骺线的辨认
4.教学建议 对骨的构造及功能做重点讲述。 第二节躯干骨 1.基本内容: (1)颈椎(含寰椎、枢椎、隆椎)、胸椎、腰椎及骶骨的形态特征,胸骨及肋骨(含第一 肋)的形态结构。 (2)活体触摸并识别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1)躯干骨的组成、名称、数目和位置: 2)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胸骨角的构成和意义: (2)熟悉: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3)了解:肋的形态。 3.教学重点难点: (1)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态特征。 (2)胸骨的分部和结构。 (3)椎骨上、下切迹、椎间孔、骶骨鯽、骶角、胸骨角、肋角、肋沟、前斜角肌结节、锁 骨下动脉沟和锁骨下静脉沟等结构的辨认。 4.教学建议无 第三节附肢骨 上肢骨 1.基本内容: (1)上肢骨的组成 (2)上肢各骨的形态特点及结构。 (3)上肢骨常用的骨性标志。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名称、数目和位置。 (2)熟悉: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主要形态及结构。 (3)了解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名称、位置和排列。 3.教学重点难点 (1)上肢骨的组成
3 4.教学建议 对骨的构造及功能做重点讲述。 第二节 躯干骨 1.基本内容: (1)颈椎(含寰椎、枢椎、隆椎)、胸椎、腰椎及骶骨的形态特征,胸骨及肋骨(含第一 肋)的形态结构。 (2)活体触摸并识别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1)躯干骨的组成、名称、数目和位置; 2)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胸骨角的构成和意义; (2)熟悉: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3)了解:肋的形态。 3.教学重点难点: (1)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态特征。 (2)胸骨的分部和结构。 (3)椎骨上、下切迹、椎间孔、骶骨岬、骶角、胸骨角、肋角、肋沟、前斜角肌结节、锁 骨下动脉沟和锁骨下静脉沟等结构的辨认。 4.教学建议 无 第三节 附肢骨 上肢骨 1.基本内容: (1)上肢骨的组成。 (2)上肢各骨的形态特点及结构。 (3)上肢骨常用的骨性标志。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名称、数目和位置。 (2)熟悉: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主要形态及结构。 (3)了解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名称、位置和排列。 3.教学重点难点: (1)上肢骨的组成
(2)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位置和结构, (3)腕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 (4)解剖颈、桡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桡切迹、尺切迹等结构的辨认。 4.教学建议无 下肢骨 1.基本内容: (1)下肢骨的组成。 (2)下肢各骨的主要形态特点及结构。 (3)下肢骨常用的骨性标志。 2.数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下肢骨的名称、数目和位置, (2)熟悉:髋骨、股骨、胫骨的主要形态及结构。 (3)了解:腓骨的形态。了解足骨的分类、排列和位置。 3.教学重点难点: (1)下肢骨的组成。 (2)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和结构。 (3)跗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 4.教学建议 第四节倾骨 1.基本内容: (1)颅骨的组成。脑颅骨和面颅骨的名称和位置。 (2)各骨的形态结构。 (3)颅的整体观。 (4)新生儿颅的特点。 (5)颅骨的骨性标志。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1)脑颅与面颅骨的名称、数目和位置。 2)下颌骨的分部和形态。 3)颅的整体观:前面、侧面、颅底内面和外面的形态结构 4)新生儿颅的特征 4
4 (2)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位置和结构。 (3)腕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 (4)解剖颈、桡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桡切迹、尺切迹等结构的辨认。 4.教学建议 无 下肢骨 1.基本内容: (1)下肢骨的组成。 (2)下肢各骨的主要形态特点及结构。 (3)下肢骨常用的骨性标志。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下肢骨的名称、数目和位置。 (2)熟悉:髋骨、股骨、胫骨的主要形态及结构。 (3)了解:腓骨的形态。了解足骨的分类、排列和位置。 3.教学重点难点: (1)下肢骨的组成。 (2)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和结构。 (3)跗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 4.教学建议 第四节 颅骨 1.基本内容: (1)颅骨的组成。脑颅骨和面颅骨的名称和位置。 (2)各颅骨的形态结构。 (3)颅的整体观。 (4)新生儿颅的特点。 (5)颅骨的骨性标志。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1)脑颅与面颅骨的名称、数目和位置。 2)下颌骨的分部和形态。 3)颅的整体观:前面、侧面、颅底内面和外面的形态结构 4)新生儿颅的特征
(2)熟悉:颅盖的外面观 (3)了解:1)筛骨、蝶骨、额骨、枕骨、颢骨、上颌骨的分部 2)新生儿颅生后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1)脑质和面颅诸骨的名称、位置。 (2)颅前面、侧面、颅底内、外面观的结构。 (3)筛骨、蝶骨、颛骨的位置、分部。 (4)翼鹘窝的位置及连通。 4.教学建议 第二章:关节学 第一节总论 1.基本内容: (1)骨连结的概念和分类。 (2)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及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关节的辅助结构。 (2)熟悉:关节的运动 (3)了解:直接连结的类型及基本结构 3.教学重点难点: (1)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2)囊内韧带与关节腔的关系。 (3)关节的运动 4.教学建议 活体示范讲授关节的运动或者播放关节运动的视频。 第二节躯干骨的连结 1.基本内容: (1)实验观察颅骨的连结、椎骨间的连结、肋椎关节、胸肋关节及颞下领关节。 (2)借助骨架观察脊柱的整体观及胸廓的组成与整体观。 2.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1)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
5 (2)熟悉:颅盖的外面观 (3)了解:1)筛骨、蝶骨、额骨、枕骨、颞骨、上颌骨的分部 2)新生儿颅生后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1)脑颅和面颅诸骨的名称、位置。 (2)颅前面、侧面、颅底内、外面观的结构。 (3)筛骨、蝶骨、颞骨的位置、分部。 (4)翼腭窝的位置及连通。 4.教学建议 第二章:关节学 第一节 总 论 1.基本内容: (1)骨连结的概念和分类。 (2)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及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关节的辅助结构。 (2)熟悉:关节的运动。 (3)了解:直接连结的类型及基本结构。 3.教学重点难点: (1)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2)囊内韧带与关节腔的关系。 (3)关节的运动。 4.教学建议 活体示范讲授关节的运动或者播放关节运动的视频。 第二节 躯干骨的连结 1.基本内容: (1)实验观察颅骨的连结、椎骨间的连结、肋椎关节、胸肋关节及颞下颌关节。 (2)借助骨架观察脊柱的整体观及胸廓的组成与整体观。 2.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1)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