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本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1分 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说一个人活得 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 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正确”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它们处于他的实 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 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 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 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 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 灰色的模糊地带,常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必 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不容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 确的原因之一。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没有痛苦 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 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 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界。人是活在 不同的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界的丰富。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我们 和它打交道的深入、广泛,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世界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取决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敢于生活,敢于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呢?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每一个社会,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
语 文 试 卷 本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1 分) 一、现代文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说一个人活得 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 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正确”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它们处于他的实 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 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 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 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 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 灰色的模糊地带,常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必 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不容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 确的原因之一。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没有痛苦 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 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 一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界。人是活在 不同的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界的丰富。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我们 和它打交道的深入、广泛,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世界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取决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敢于生活,敢于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呢?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每一个社会,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
一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但这套标准是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 着的。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它必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我们 个人的每个行动,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进行着注释,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 赞同、反对中,正确性的标准或得到延续或被修正。 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对既有规则的遵守, 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威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它的反讽或批判,在生 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就敢于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 总之,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 1.下列关于“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活得丰富”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指这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 有深厚的积累。 B.“活得正确”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外在于生活实践 的原则或标准 C.“活得丰富”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反讽或批判的态度,敢于对现存标准加以否 定或修改 D.“活得正确”是“活得丰富”的前提,只有活得正确,生活才能丰富而多彩。 2.以下说法不能支持“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一项是()(3分) 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能 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B.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活得正确”而放弃“活 得丰富”。 C.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痛苦便无所谓快乐,无快乐也就无 所谓痛苦 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 二者密切相关。 3.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有主次之分,前者容易追求到,后者不易追求到,所以 说前者重要 B.用一种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指导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 找到一个可靠根基
一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但这套标准是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 着的。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它必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我们每 个人的每个行动,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进行着注释,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 赞同、反对中,正确性的标准或得到延续或被修正。 一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对既有规则的遵守, 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威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它的反讽或批判,在生 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就敢于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 总之,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 1.下列关于“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活得丰富”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指这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 有深厚的积累。 B.“活得正确”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外在于生活实践 的原则或标准。 C.“活得丰富”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反讽或批判的态度,敢于对现存标准加以否 定或修改。 D.“活得正确”是“活得丰富”的前提,只有活得正确,生活才能丰富而多彩。 2.以下说法不能..支持“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一项是( ) (3 分) 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能 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B.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活得正确”而放弃“活 得丰富”。 C.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痛苦便无所谓快乐,无快乐也就无 所谓痛苦。 D.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 二者密切相关。 3.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3 分) A.“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有主次之分,前者容易追求到,后者不易追求到,所以 说前者重要。 B.用一种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指导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 找到一个可靠根基
C.生活中个体的人,追求“活得丰富”并不意味着对“活得正确”的放弃,仍应体现 出对既有规则的尊重 D.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不必刻意选择生活,“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 成的结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6分) 老常的铃声 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 铃的职事。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 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娶不到老 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老常并不顾及这些,只将一挂铃 铛蔽得有声有色 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 的?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调皮的孩子还会趁晩自习时将铃绳 扯断,或者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 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老常的饭量很大,一顿能下六个馒头。饭点一到,他先去教师伙,将馒头一拿,打碗稀 饭赶紧回屋,随后再奔学生伙,零星饭票出一点,又抱回来一堆馒头。三两天一过,等馒头 积攒得差不多,他就悄悄地装进蛇皮袋,送到公路边的饭店里。几名馋嘴的学生在饭店开荤 时发现了老常的秘密,老常很爽快,二话没说就帮他们结了“狗肉账”。然而还是有学生嘴 碎,让老师们也知晓了老常的秘密,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校长把头一晃说:吃不掉的馒头 都喂猪了,他讨个巧事也没啥。既然连校长都这么纵容他,别人也就点不起火了, 老常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 他的存在。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老常被派出所抓啦!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 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 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 燎一般
C.生活中个体的人,追求“活得丰富”并不意味着对“活得正确”的放弃,仍应体现 出对既有规则的尊重。 D.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不必刻意选择生活,“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 成的结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6 分) 老常的铃声 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 铃的职事。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 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娶不到老 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老常并不顾及这些,只将一挂铃 铛敲得有声有色。 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 的?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调皮的孩子还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 扯断,或者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 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老常的饭量很大,一顿能下六个馒头。饭点一到,他先去教师伙,将馒头一拿,打碗稀 饭赶紧回屋,随后再奔学生伙,零星饭票出一点,又抱回来一堆馒头。三两天一过,等馒头 积攒得差不多,他就悄悄地装进蛇皮袋,送到公路边的饭店里。几名馋嘴的学生在饭店开荤 时发现了老常的秘密,老常很爽快,二话没说就帮他们结了“狗肉账”。然而还是有学生嘴 碎,让老师们也知晓了老常的秘密,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校长把头一晃说:吃不掉的馒头 都喂猪了,他讨个巧事也没啥。既然连校长都这么纵容他,别人也就点不起火了。 老常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 他的存在。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老常被派出所抓啦!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 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 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 燎一般
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蹲在派 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打了 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 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无奈之下,所长只好把电话打到了镇中学。于是,马主任奉命 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 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 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他在各个班级巡视时,不停地看着 表,不知是怕错过了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 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 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 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 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 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我们只是听,不愿去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 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我们诧异 地瞪大了眼睛。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 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己。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2016年8月15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老常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因为他的脸黑,他的铃声还会扰了我们的清梦外,最根本的 是他还没有娶到老婆,处于乡村社会的底层 B.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这是动作描写,“摇了摇头” 是老常认为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打铃了的无奈。 C.作者之所以写校长的铃声断断续续,让人听了不痛快,目的在于拿校长的铃声与老常 飘逸自信的铃声作比较,突出老常打铃很专业。 D.“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常对他的 工作非常重视、认真:同时也照应前面学生们常问的问题
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蹲在派 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打了 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 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无奈之下,所长只好把电话打到了镇中学。于是,马主任奉命 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 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 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他在各个班级巡视时,不停地看着 表,不知是怕错过了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 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 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 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 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 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我们只是听,不愿去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 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我们诧异 地瞪大了眼睛。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 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2016 年 8 月 15 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 ) (5 分) A.老常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因为他的脸黑,他的铃声还会扰了我们的清梦外,最根本的 是他还没有娶到老婆,处于乡村社会的底层。 B.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这是动作描写,“摇了摇头” 是老常认为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打铃了的无奈。 C.作者之所以写校长的铃声断断续续,让人听了不痛快,目的在于拿校长的铃声与老常 飘逸自信的铃声作比较,突出老常打铃很专业。 D.“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常对他的 工作非常重视、认真;同时也照应前面学生们常问的问题
E.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普通打铃人,但他认真干 好本职工作,从不拖沓或糊弄,由此表达作者对老常的敬佩。 5.文章第一段“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有什么作用? (5分) 6.老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3分) 钱理群:鲁迅是我珍贵的神 “老钱在北大开过不止一次的周氏兄弟专题课。在北大,中文系老师讲课风格各异,但 极少见像他那么感情投入的。太激动了,眼镜一会儿摘下,一会儿戴上,一会儿拿在手里挥 舞,一副眼镜无意间变成了他的道具。他写板书时,粉笔好像赶不上他的思路,在黑板上踉 踉跄跄,免不了会一段一段地折断:他擦黑板时,似乎不愿耽搁太多时间,黑板擦和衣服 起用:讲到兴头上,汗水在脑门上亮晶晶的,就像他急匆匆地赶路或者吃了辣椒后的满头大 汗,来不及找手帕,就用手抹,白色的粉笔灰沾在脸上,变成了花脸。即使在冬天,他也能 讲得一头大汗,脱了外套还热,再脱毛衣。下了课,一边和意犹未尽的学生聊天,一边一件 一件把毛衣和外套穿回去。特别是讲他所热爱的鲁迅,有时你能看到他眼中闪亮的泪光。每 当这个时刻,上百人的教室里,除了老钱的讲课声,静寂得只能听到呼吸声。” 学生昵称的这位“老钱”,正是钱理群 “你看我像不像这尊弥勒佛?”鹤发秃顶的钱理群,正笑嘻嘻、小心翼翼地托起他家供 奉的“四神”之一,对着镜头摆起了pose 接着,老顽童般要求摄影记者拍下他与其他三神的合影,“喏,左边墙上是钟馗,还有, 还有,那件大衣柜侧面挂的关老爷,再就是 再就是——他的眼神定格在了书屋的正壁上,那是一幅鲁迅的肖像,“这是我家珍贵的 “神”凝视远方,任重道远:钱理群凝视着“神”,近在咫尺
E.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普通打铃人,但他认真干 好本职工作,从不拖沓或糊弄,由此表达作者对老常的敬佩。 5. 文章第一段“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有什么作用? (5 分) 6. 老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3 分) 钱理群:鲁迅是我珍贵的神 “老钱在北大开过不止一次的周氏兄弟专题课。在北大,中文系老师讲课风格各异,但 极少见像他那么感情投入的。太激动了,眼镜一会儿摘下,一会儿戴上,一会儿拿在手里挥 舞,一副眼镜无意间变成了他的道具。他写板书时,粉笔好像赶不上他的思路,在黑板上踉 踉跄跄,免不了会一段一段地折断;他擦黑板时,似乎不愿耽搁太多时间,黑板擦和衣服一 起用;讲到兴头上,汗水在脑门上亮晶晶的,就像他急匆匆地赶路或者吃了辣椒后的满头大 汗,来不及找手帕,就用手抹,白色的粉笔灰沾在脸上,变成了花脸。即使在冬天,他也能 讲得一头大汗,脱了外套还热,再脱毛衣。下了课,一边和意犹未尽的学生聊天,一边一件 一件把毛衣和外套穿回去。特别是讲他所热爱的鲁迅,有时你能看到他眼中闪亮的泪光。每 当这个时刻,上百人的教室里,除了老钱的讲课声,静寂得只能听到呼吸声。” 学生昵称的这位“老钱”,正是钱理群。 “你看我像不像这尊弥勒佛?”鹤发秃顶的钱理群,正笑嘻嘻、小心翼翼地托起他家供 奉的“四神”之一,对着镜头摆起了 pose。 接着,老顽童般要求摄影记者拍下他与其他三神的合影,“喏,左边墙上是钟馗,还有, 还有,那件大衣柜侧面挂的关老爷,再就是——” 再就是——他的眼神定格在了书屋的正壁上,那是一幅鲁迅的肖像,“这是我家珍贵的 神。” “神”凝视远方,任重道远;钱理群凝视着“神”,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