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201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第I卷(共45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时代的阅读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 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 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 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 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 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 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l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 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 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 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 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 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 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 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内容 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 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 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 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小媒介(应用软件, 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 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 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 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 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 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 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 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 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 是一个问题。 1、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 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 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2015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第 I 卷(共 45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微时代的阅读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 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 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 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 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 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 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 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 稍迟,整个 20 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 代。20 世纪 80 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 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 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 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 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内容 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 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 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 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小媒介(应用软件, 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 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 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 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 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 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 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 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 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 是一个问题。 1、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 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 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 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 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2、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 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 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髙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 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 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 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 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 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 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 展规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22分) 越州赵公救灾记 巩 煕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 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 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 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 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 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 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让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 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 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 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 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 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 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 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2、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 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 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 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 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 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 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 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 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 展规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文言文阅读(22 分)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 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 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 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 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 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 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 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 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 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 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 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
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 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 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 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 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 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 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县,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灾渗:灾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计其佣与钱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令无失所恃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揖笆卤毓住钡囊蛔槭牵)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②公敛富人所输;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④为工三万 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⑤⑥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调査记。记叙赵捲谠街菥仍质寄卦谧芙岵(⑨)乒闼木仍志椤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査,赵瑉刃邢挛乃舾飨兀视刖仍钟泄叵档牧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泵裰训母涸鹁瘛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 紊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小题。(8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恢复。 9.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分)
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 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 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 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 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 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 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 灾沴:灾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以视医药饮食 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记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计其佣与钱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令无失所恃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挕笆卤毓住钡囊蛔槭牵 )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②公敛富人所输;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④为工三万 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捲谠街菥仍质寄卦谧芙岵⑼乒闼木仍志椤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捪刃邢挛乃舾飨兀视刖仍钟泄叵档牧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捈泵裰训母涸鹁瘛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 紊。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小题。(8 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恢复。 9.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 分)
答 10.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4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 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 的名句是“ 第II卷(共10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平面的生活 (法)米·图尼埃 眼科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 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的啊!” “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冋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 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 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 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 于休息状态。现在卡片距您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但您的左眼,也 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再远十厘米,行了。您的右眼放弃了,并将接力棒传 给了自己的邻居。左眼忠诚的接替了左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太奇妙了!我是多么完美啊!我的眼睛是多么聪明啊!确实如此,既然人们长 着两只眼睛,为何不让它们各有专攻,分工协作呢?” “请您不要太过得意。”眼科商说,“因为,只要您不在乎能否感觉到物体的凹 凸起伏,一切都会相安无事 “因为我感觉不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吗?” “您当然感觉不到。要感觉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必须同时用两只眼睛进行观察。 两幅相似但不相同的图像之间的微小差距产生立体感。” “因此我是生活在一个只有二维的世界中了?” 是的,您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世界。对您来说,有左有右,有高有低,至于深度, 则根本没有,这便是独眼龙的视觉 “您揭示的情况多么令人震惊啊!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 “我要给您配副眼镜,有了它,您就可以同时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了。”眼镜商 许诺说 三天后,戴着这副应该会给我的双眼有益辅助的眼镜,我再次走出眼镜店,我便 立刻不得不闪身让一位夫人进门。一位夫人?应该说是一只鼻子,一只后面跟着 一位夫人的鼻子。因为我一生中从没见过这样的鼻子,硕大,无边,尖利,如同 只鹳嘴向我直刺过来。 接着便到了马路上。马路?毋宁说是蜂拥直撞,地狱一般:钩子遍布,军刀挥舞, 长矛林立,愤怒的公牛一般的人群奔突拥挤。汽车如同发疯的猎狗向我狂奔而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 1 分,共 6 分) (l)《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 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 的名句是“ , 。” 第 II 卷(共 10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 分) 平面的生活 (法)米·图尼埃 眼科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 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的啊!” “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 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 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 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 于休息状态。现在卡片距您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但您的左眼,也 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再远十厘米,行了。您的右眼放弃了,并将接力棒传 给了自己的邻居。左眼忠诚的接替了左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太奇妙了!我是多么完美啊!我的眼睛是多么聪明啊!确实如此,既然人们长 着两只眼睛,为何不让它们各有专攻,分工协作呢?” “请您不要太过得意。”眼科商说,“因为,只要您不在乎能否感觉到物体的凹 凸起伏,一切都会相安无事。” “因为我感觉不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吗?” “您当然感觉不到。要感觉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必须同时用两只眼睛进行观察。 两幅相似但不相同的图像之间的微小差距产生立体感。” “因此我是生活在一个只有二维的世界中了?” “是的,您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世界。对您来说,有左有右,有高有低,至于深度, 则根本没有,这便是独眼龙的视觉。” “您揭示的情况多么令人震惊啊!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 “我要给您配副眼镜,有了它,您就可以同时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了。”眼镜商 许诺说。 三天后,戴着这副应该会给我的双眼有益辅助的眼镜,我再次走出眼镜店,我便 立刻不得不闪身让一位夫人进门。一位夫人?应该说是一只鼻子,一只后面跟着 一位夫人的鼻子。因为我一生中从没见过这样的鼻子,硕大,无边,尖利,如同 一只鹳嘴向我直刺过来。 接着便到了马路上。马路?毋宁说是蜂拥直撞,地狱一般:钩子遍布,军刀挥舞, 长矛林立,愤怒的公牛一般的人群奔突拥挤。汽车如同发疯的猎狗向我狂奔而来
行人跳向我又在最后一刻准确无误的避开,各种物体好像眼镜蛇似的,直冲我的 脸跳将过来。我成了一种普遍的、明显的和仇恨的对象。 最终,我得救了,折叠起来的眼镜消失在衣兜里。哦,多么柔和!哦,春天!行 人和汽车毫无起伏地滑行而过,好似反映在帘幕上的影子。建筑物构成了画在同 平面上的一幅无害的背景。妇女们又重新变得温柔可人,好似在时尚杂志的页 面上一般变换着位置。我还发现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首先, 是为了友好的握手而伸出的平展的手与所握成拳头准备打人或至少是咒骂的手 的对立。但尤其是微笑,这是所有动作中最平面而最适宜二维空间的动作:嘴向 两边咧开,眼角皱起。这就是平面生命的绽放。孩子深谙此道,为了在做鬼脸时 创造出第三维度,他便伸出舌头,这恰好构成了微笑的对立面 弗兰西斯·培根和拉乌尔·杜飞①。眼镜把我投λ培根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 状的世界中。摘下眼镜,我又重新找到了杜飞画幅中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和主 题和轻快的鸟儿。 [注]①弗兰西斯·培根(1909-—1992),英国画家;拉乌尔·杜飞(1877-1953), 法国画家和设计师 1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通过单眼和双眼观察产生的两种视觉对比,具体描绘了平面生活和立体 生活的不同景象,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既体现了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表 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讽喻 B.作者娴熟地运用象征手法,为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我” 摘下眼镜前后所看到的两个世界充满矛盾和对立,表明作者对平面生活的适应与 赞美,对立体世界的厌恶与批判 C.本文不同于一般叙事、抒情散文,它运用寓言的表现形式,借助虚拟的生活 场景,多角度地展现了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散文写作的一般模式,令 人耳目一新 D.本文最后四段通过形象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世界给人的荒诞恐怖与柔 和愉快的不同感受,而引经据典以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更 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E.本文语言独特,风格鲜明,简朴中显灵动,明快中见厚重。开篇的对话貌似 漫不经心,实则逻辑严密;内容略显奇异怪诞,态度则一本正经,令人忍俊不禁 13.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 这样说的原因。(4分) 14.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 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9分) (1)四个动作分别指 (2)“秘密”是指: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15.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 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 (6分) (1)培根的绘画风格:口口囗口囗囗口口囗囗口口口口。 (2)杜飞的绘画风格:口囗囗囗囗口口囗囗囗口口囗囗 四、(22分) 16、下列词语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行人跳向我又在最后一刻准确无误的避开,各种物体好像眼镜蛇似的,直冲我的 脸跳将过来。我成了一种普遍的、明显的和仇恨的对象。 最终,我得救了,折叠起来的眼镜消失在衣兜里。哦,多么柔和!哦,春天!行 人和汽车毫无起伏地滑行而过,好似反映在帘幕上的影子。建筑物构成了画在同 一平面上的一幅无害的背景。妇女们又重新变得温柔可人,好似在时尚杂志的页 面上一般变换着位置。我还发现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首先, 是为了友好的握手而伸出的平展的手与所握成拳头准备打人或至少是咒骂的手 的对立。但尤其是微笑,这是所有动作中最平面而最适宜二维空间的动作:嘴向 两边咧开,眼角皱起。这就是平面生命的绽放。孩子深谙此道,为了在做鬼脸时 创造出第三维度,他便伸出舌头,这恰好构成了微笑的对立面。 弗兰西斯·培根和拉乌尔·杜飞①。眼镜把我投入培根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 状的世界中。摘下眼镜,我又重新找到了杜飞画幅中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和主 题和轻快的鸟儿。 [注]①弗兰西斯·培根(1909—1992),英国画家;拉乌尔·杜飞(1877—1953), 法国画家和设计师。 1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 分)( )( ) A.本文通过单眼和双眼观察产生的两种视觉对比,具体描绘了平面生活和立体 生活的不同景象,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既体现了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表 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讽喻。 B.作者娴熟地运用象征手法,为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我” 摘下眼镜前后所看到的两个世界充满矛盾和对立,表明作者对平面生活的适应与 赞美,对立体世界的厌恶与批判。 C.本文不同于一般叙事、抒情散文,它运用寓言的表现形式,借助虚拟的生活 场景,多角度地展现了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散文写作的一般模式,令 人耳目一新。 D.本文最后四段通过形象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世界给人的荒诞恐怖与柔 和愉快的不同感受,而引经据典以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更 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E.本文语言独特,风格鲜明,简朴中显灵动,明快中见厚重。开篇的对话貌似 漫不经心,实则逻辑严密;内容略显奇异怪诞,态度则一本正经,令人忍俊不禁。 13.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 这样说的原因。(4 分) 14.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 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9 分) (1)四个动作分别指: (2)“秘密”是指: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15.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 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1)培根的绘画风格:□□□□□□□□□□□□□□。 (2)杜飞的绘画风格:□□□□□□□□□□□□□□。 四、(22 分) 16、下列词语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