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答题要求 1.本试卷所有题均为必答题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 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 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 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 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 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 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 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 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 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 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 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 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 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 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 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 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 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 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 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 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 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 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 合的思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 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 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
黑龙江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答题要求: 1.本试卷所有题均为必答题。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 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 河了。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 6 座“凯旋门”,10 余座“美国国 会大厦”,3 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 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 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 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 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 150 余年 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 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 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 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 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 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 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 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 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 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 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 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 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 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 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 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 合的思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 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 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
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 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 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 精神家园。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需要的是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不仅仅是依靠外观 的雄伟壮丽 B.建筑如果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是赝品,只能附在别人 的文化表层。 C.中国的建筑风格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文化 主体意识。 D.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往往 会引起质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 带来很大的危害。 B.文章先分后总,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 新融合的新思路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建筑在借鉴西方与古人时,要立足于本 土历史与文化。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的植入,建筑才能 成为精神家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 响,才会有生命力。 B.西式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仿古建筑热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 文章对二者都作了严厉的批评。 C.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 沿线综合整治保护。 D.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仿效古人、借鉴西方,才能 有发展有创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共1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 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 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 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 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 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 精神家园。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需要的是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不仅仅是依靠外观 的雄伟壮丽。 B.建筑如果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是赝品,只能附在别人 的文化表层。 C.中国的建筑风格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文化 主体意识。 D.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往往 会引起质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 带来很大的危害。 B.文章先分后总,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 新融合的新思路。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建筑在借鉴西方与古人时,要立足于本 土历史与文化。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的植入,建筑才能 成为精神家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 响,才会有生命力。 B.西式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仿古建筑热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 文章对二者都作了严厉的批评。 C.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 沿线综合整治保护。 D.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仿效古人、借鉴西方,才能 有发展有创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 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 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 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 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 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 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 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 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 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 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 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 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 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 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 査。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 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 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 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 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 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 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 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 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 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 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 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 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 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 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 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 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 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 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 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 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 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 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 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 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 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 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 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 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 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 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 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 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 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 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 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 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 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 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 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 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 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 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 “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 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 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 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8.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6分) 9.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请结合全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 方面加以探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髙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 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 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门。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 鞫,右手执镫,太宗乃能乘马。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 勖令尽心焉。太宗即位,擢御龙直指挥使。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 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 使。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琼闻即白丙, 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 登墙以拒。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弓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端拱初, 出为单州防御使,改贝州部署。二年,召还。故事,廉察以上入朝,始有茶药之 赐,至是特赐琼焉。三月,授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归义军节度,范延召辈始 加观察使,不得与琼比。出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旧制,节度 使领军职者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景德中,车驾北巡。时前军 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敌师已老,陛下宜亲往,以督 其成。“上悦,即日进幸澶渊。明年,以罢兵,料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 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 皆得叙补焉。未几,以久疾求解兵柄,授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三年冬,疾甚, 上欲亲临问之,宰相不可,乃止。卒,年七十二,赠侍中。 (节选自《宋史·高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 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 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 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 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 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 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 “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 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 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 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 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8.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6 分) 9.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请结合全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 方面加以探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 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 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门。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 靮,右手执镫,太宗乃能乘马。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 勖令尽心焉。太宗即位,擢御龙直指挥使。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 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 使。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琼闻即白丙, 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 登墙以拒。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弓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端拱初, 出为单州防御使,改贝州部署。二年,召还。故事,廉察以上入朝,始有茶药之 赐,至是特赐琼焉。三月,授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归义军节度,范延召辈始 加观察使,不得与琼比。出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旧制,节度 使领军职者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景德中,车驾北巡。时前军 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敌师已老,陛下宜亲往,以督 其成。“上悦,即日进幸澶渊。明年,以罢兵,料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 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 皆得叙补焉。未几,以久疾求解兵柄,授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三年冬,疾甚, 上欲亲临问之,宰相不可,乃止。卒,年七十二,赠侍中。 (节选自《宋史•高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 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B.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 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C.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 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D.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 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邑,即京城,与京师、京都同义。文中京邑指宋朝国都开封,张衡《东京 赋》中“京邑翼翼”,指东汉都城洛阳 B.擢,指选拔或提升官职,类似的升、陟等表示官员升职,谪、迁等表示降职, 调、徙等指调动官职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廉察,文中指官职。廉,与“察”同义,即考察、视察。唐以后也用于对观 察使之类职务的简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髙琼尽心为主,得到太祖赏识。宋太宗任京兆尹时,侍宴酒醉,高琼为之执 住缰绳马镫,太宗才得以乘马,太祖因此对他很是赏识。 B.髙琼勇敢擅射,榆林一箭擒贼。在许州仼职时,得知贼人谋划劫迫之事,便 护送臧丙还城,并亲率士卒追捕,直至榆林村,紧急之际,一箭击毙贼首。 C.髙琼担任要职,为人谦逊有礼。髙琼回京,加官受赏,异于众人,按照旧制, 他的官职应在潘美之上,但因潘美是老臣,他便上书位其下 D.髙琼通晓军务,进言屡被采纳。宋军北伐之时,髙琼力劝皇帝亲临遭渊,鼓 舞士气,后又向皇帝进言激劝兵士的道理,意见都被采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勖令尽心焉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 武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 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髙卧,冰壶凉簟④。千古 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 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 中鬼怪。⑧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 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 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
A.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 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B.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 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C.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 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D.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 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京邑,即京城,与京师、京都同义。文中京邑指宋朝国都开封,张衡《东京 赋》中“京邑翼翼”,指东汉都城洛阳。 B.擢,指选拔或提升官职,类似的升、陟等表示官员升职,谪、迁等表示降职, 调、徙等指调动官职。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廉察,文中指官职。廉,与“察”同义,即考察、视察。唐以后也用于对观 察使之类职务的简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高琼尽心为主,得到太祖赏识。宋太宗任京兆尹时,侍宴酒醉,高琼为之执 住缰绳马镫,太宗才得以乘马,太祖因此对他很是赏识。 B.高琼勇敢擅射,榆林一箭擒贼。在许州任职时,得知贼人谋划劫迫之事,便 护送臧丙还城,并亲率士卒追捕,直至榆林村,紧急之际,一箭击毙贼首。 C.高琼担任要职,为人谦逊有礼。高琼回京,加官受赏,异于众人,按照旧制, 他的官职应在潘美之上,但因潘美是老臣,他便上书位其下。 D.高琼通晓军务,进言屡被采纳。宋军北伐之时,高琼力劝皇帝亲临遭渊,鼓 舞士气,后又向皇帝进言激劝兵士的道理,意见都被采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勖令尽心焉。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 武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个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①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 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 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 53 岁,闲居 11 年后被起 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 中鬼怪。⑧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 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 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