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前三卷入传学者共284人, 第四卷依《明史》旧规,为袭封衍圣公之孔子后裔11人。前三 卷为全传主体,以学术好尚而区分类聚,大致第一卷为理学,第 、三卷为经学、小学。入传学者上起清初孙奇逢、黄宗羲,下 迄晚清王先谦、孙诒让,一代学人,已见大体。各传行文皆有所 本,或史馆旧文,或碑志传状,亦称大致可信。因此,数十年来, 几辈学人之治清代学术史,凡论及学者学行,《清史稿·儒林传》 不失为一有价值之参考文献。 ②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以书成众手,完稿有期, 故而其间的疏失、漏略、讹误又在所多有,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传 的信史价值。姑举数例,以见大概 ③卷一《陆世仪传》,称传主“少从刘宗周讲学”。据考,陆 氏虽于所著《论学酬答》中表示,刘宗周为“今海内之可仰以为 宗师者”,却并无追随其讲学的实际经历。惟其如此,乾隆年间 全祖望为陆世仪立传,才说陆氏因未得师从刘氏而“终身以为 恨”。又传末记陆世仪从祀文庙,时间亦不确。传称:“同治十
黄山市 2016~2017 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前三卷入传学者共 284 人, 第四卷依《明史》旧规,为袭封衍圣公之孔子后裔 11 人。前三 卷为全传主体,以学术好尚而区分类聚,大致第一卷为理学,第 二、三卷为经学、小学。入传学者上起清初孙奇逢、黄宗羲,下 迄晚清王先谦、孙诒让,一代学人,已见大体。各传行文皆有所 本,或史馆旧文,或碑志传状,亦称大致可信。因此,数十年来, 几辈学人之治清代学术史,凡论及学者学行,《清史稿·儒林传》 不失为一有价值之参考文献。 ②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以书成众手,完稿有期, 故而其间的疏失、漏略、讹误又在所多有,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传 的信史价值。姑举数例,以见大概。 ③卷一《陆世仪传》,称传主“少从刘宗周讲学”。据考,陆 氏虽于所著《论学酬答》中表示,刘宗周为“今海内之可仰以为 宗师者”,却并无追随其讲学的实际经历。惟其如此,乾隆年间 全祖望为陆世仪立传,才说陆氏因未得师从刘氏而“终身以为 恨”。又传末记陆世仪从祀文庙,时间亦不确。传称:“同治十一
年,从祀文庙。”其实,江苏巡抚之疏请陆氏从祀,事在同治十 三年四月,五月十六日饬下礼部议复,从祀获准,已是光绪元年 二月十五日 ④又如同卷《颜元传》,称“明末,父戍辽东,殁于关外”。“戍 字不实。据考,颜元父至辽东,系明崇祯十一年为入关清军所挟, 非为明廷戍边。一字之讹,足疑撰传者之立足点所在。 ⑤再如同卷《唐鉴传》,记传主“咸丰二年,还乡”亦不确 此传源出曾国藩为传主所撰《墓志铭》,曾文记唐氏由江苏还乡, 作咸丰三年。而传主嗣子尔藻撰《行述》,于唐氏还乡事记之甚 详。云三年正月,“由苏至浙,意欲回楚”,因南昌道阻,遂“侨 居武陵,暂为息足”。四年正月启程,又应友人邀,逗留江西白 鹿洞书院,“冬月始抵长沙”。可见,唐鉴晚年返乡,当依《行述》 作咸丰四年十一月 ⑥戴震为乾隆间大儒,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在《清史稿·儒 林传》中,戴氏本传举足轻重,不可率尔操觚。然而此传则疏于 考核,不惟于传主著述题名、卷数每多不确,而且于重要学行似 是而非。传称“年二十八补诸生”,不确。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 年谱》、洪榜《戴先生行状》、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均作 乾隆十六年补诸生,时年29岁,此其一。其二,传称“与吴县惠 栋、吴江沈彤为忘年友”,亦不确。惠栋、戴震相识于乾隆二十 二年,戴少惠27岁,确为忘年之交。而沈彤已于乾隆十七年故 世,终身未曾与戴震谋面,“忘年友”云云,无从谈起。疑系张冠
年,从祀文庙。”其实,江苏巡抚之疏请陆氏从祀,事在同治十 三年四月,五月十六日饬下礼部议复,从祀获准,已是光绪元年 二月十五日。 ④又如同卷《颜元传》,称“明末,父戍辽东,殁于关外”。“戍” 字不实。据考,颜元父至辽东,系明崇祯十一年为入关清军所挟, 非为明廷戍边。一字之讹,足疑撰传者之立足点所在。 ⑤再如同卷《唐鉴传》,记传主“咸丰二年,还乡”亦不确。 此传源出曾国藩为传主所撰《墓志铭》,曾文记唐氏由江苏还乡, 作咸丰三年。而传主嗣子尔藻撰《行述》,于唐氏还乡事记之甚 详。云三年正月,“由苏至浙,意欲回楚”,因南昌道阻,遂“侨 居武陵,暂为息足”。四年正月启程,又应友人邀,逗留江西白 鹿洞书院,“冬月始抵长沙”。可见,唐鉴晚年返乡,当依《行述》 作咸丰四年十一月。 ⑥戴震为乾隆间大儒,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在《清史稿·儒 林传》中,戴氏本传举足轻重,不可率尔操觚。然而此传则疏于 考核,不惟于传主著述题名、卷数每多不确,而且于重要学行似 是而非。传称“年二十八补诸生”,不确。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 年谱》、洪榜《戴先生行状》、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均作 乾隆十六年补诸生,时年 29 岁,此其一。其二,传称“与吴县惠 栋、吴江沈彤为忘年友”,亦不确。惠栋、戴震相识于乾隆二十 二年,戴少惠 27 岁,确为忘年之交。而沈彤已于乾隆十七年故 世,终身未曾与戴震谋面,“忘年友”云云,无从谈起。疑系张冠
李戴,将沈大成误作沈彤。其三,紧接“忘年友”后,传文云“以 避仇入都。倘依此行文顺序,则先有与惠、沈订交,随后传主 才避仇北上。其实大谬不然。戴震避仇入都,事在乾隆十九年, 三年后南旋,始在扬州结识惠栋、沈大成。于此,戴震事后所撰 《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沈学子文集序》,言之最明,文繁恕 不过录 ⑦他如于吕留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视而不见, 拒不入传,则已非疏失可言,而是腐朽的历史观使然 ⑧有鉴于此,清理《清史稿·儒林传》之讹误,爬梳史料, 结撰信史,已是今日学人须认真去做的一桩事情。 (节选自陈祖武《漫谈清代学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史稿·儒林传》对有清一代近300位学者所作记述都有依 据,总体上是可信的,因此受到清史专家的普遍重视。 B.陆世仪传记中存在的错误,从性质上看,应该是传记编撰者 疏失大意所致,倘能加以精核,这类过失可以避免。 C.戴震本与惠东、沈大成是忘年之交,但在戴氏传中沈大成却 被误作沈彤,实际上沈彤和戴震二人素未谋面。 D.唐鉴传中还乡时期出现错误,这与曾国藩的疏忽有一定关系, 曾国藩误记作咸丰三年,传本于曾文又讹为二年。 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李戴,将沈大成误作沈彤。其三,紧接“忘年友”后,传文云“以 避仇入都”。倘依此行文顺序,则先有与惠、沈订交,随后传主 才避仇北上。其实大谬不然。戴震避仇入都,事在乾隆十九年, 三年后南旋,始在扬州结识惠栋、沈大成。于此,戴震事后所撰 《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沈学子文集序》,言之最明,文繁恕 不过录。 ⑦他如于吕留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视而不见, 拒不入传,则已非疏失可言,而是腐朽的历史观使然。 ⑧有鉴于此,清理《清史稿·儒林传》之讹误,爬梳史料, 结撰信史,已是今日学人须认真去做的一桩事情。 (节选自陈祖武《漫谈清代学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史稿·儒林传》对有清一代近 300 位学者所作记述都有依 据,总体上是可信的,因此受到清史专家的普遍重视。 B.陆世仪传记中存在的错误,从性质上看,应该是传记编撰者 疏失大意所致,倘能加以精核,这类过失可以避免。 C.戴震本与惠东、沈大成是忘年之交,但在戴氏传中沈大成却 被误作沈彤,实际上沈彤和戴震二人素未谋面。 D.唐鉴传中还乡时期出现错误,这与曾国藩的疏忽有一定关系, 曾国藩误记作咸丰三年,传本于曾文又讹为二年。 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③~⑥段用具体实例论证《清史稿·儒林传》存在的问题。 C.第⑦段指出《清史稿·儒林传》更严重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 因 D.第⑧段提岀策略,建议现代学者梳理史料,重撰清代儒林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史稿·儒林传》用专卷为孔子11位后裔作传,这种体例虽 非《清史稿》编撰者首创,却体现了学不忘本的精神。 B.《清史稿·儒林传》传主履历上的疏失错漏,其因有二,一是 客观上集体创作、时间仓促,二是主观上腐朽的历史观念。 C.颜元的父亲本来是为清军裹挟到关外,却被记为戍守辽东, 这应是作传者有意为颜元隐讳,即所谓的为尊者讳 D.《清史稿·儒林传》的错讹虽然很多都无伤宏旨,比如进学年 龄一岁之误,但毕竟有违信史的真实性,不容小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年中国政 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年中国互联网十政务服务调查 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 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 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
B.第③~⑥段用具体实例论证《清史稿·儒林传》存在的问题。 C.第⑦段指出《清史稿·儒林传》更严重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 因。 D.第⑧段提出策略,建议现代学者梳理史料,重撰清代儒林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史稿·儒林传》用专卷为孔子 11 位后裔作传,这种体例虽 非《清史稿》编撰者首创,却体现了学不忘本的精神。 B.《清史稿·儒林传》传主履历上的疏失错漏,其因有二,一是 客观上集体创作、时间仓促,二是主观上腐朽的历史观念。 C.颜元的父亲本来是为清军裹挟到关外,却被记为戍守辽东, 这应是作传者有意为颜元隐讳,即所谓的为尊者讳。 D.《清史稿·儒林传》的错讹虽然很多都无伤宏旨,比如进学年 龄一岁之误,但毕竟有违信史的真实性,不容小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 年中国政 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 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 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 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 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
相关报导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90%的网站存在征 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 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 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 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 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节选自2016年12月29日人民网) 材料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十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 意见》,按照《意见》,到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 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 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 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 办理的“互联网十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 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 有效率。 (节选自2017年1月17日搜狐网) 材料三: 互联网十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 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 互联网十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
相关报导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 90%的网站存在征 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 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 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 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 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节选自 2016 年 12 月 29 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 意见》,按照《意见》,到 2017 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 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 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水平显著提升。2020 年 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 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 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 有效率。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17 日搜狐网) 材料三: 互联网+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 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 互联网+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