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三中201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十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概说 ①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785-805 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 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 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 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教禅 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 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 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②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 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赐银,或拨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 ③大多数书院是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 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④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出特 点,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 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讲,边质疑问难,形成讨论式教学。有时书院延聘不同学派 的名师来书院讲学,书院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论辩,探究不同学派之异同。如:朱熹曾邀陆 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讲学方式,更进一步发展成“讲会” 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集其他书院师生共同讲论,当地官员、士绅、民众均可自由前来 听讲,从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并且订立了完整的“讲会规约”。 ⑤书院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祭祀活动。书院的祭祀活动与一般祭祀比较有其特殊 性,祭祀主要着眼于教育功能,多数除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之外,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 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 ⑥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书院的藏书活动既为书院教学和研究准备 了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士民、乡绅査阅、咨询提供了方便。不少书院自行将书院主持者或 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成书,既保留了教学科研 的成果,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 2010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十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书院概说 ①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 785-805 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 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 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 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教禅 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 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 1000 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②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 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赐银,或拨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 ③大多数书院是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 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④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出特 点,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 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讲,边质疑问难,形成讨论式教学。有时书院延聘不同学派 的名师来书院讲学,书院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论辩,探究不同学派之异同。如:朱熹曾邀陆 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讲学方式,更进一步发展成“讲会” 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集其他书院师生共同讲论,当地官员、士绅、民众均可自由前来 听讲,从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并且订立了完整的“讲会规约”。 ⑤书院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祭祀活动。书院的祭祀活动与一般祭祀比较有其特殊 性,祭祀主要着眼于教育功能,多数除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之外,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 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 ⑥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书院的藏书活动既为书院教学和研究准备 了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士民、乡绅查阅、咨询提供了方便。不少书院自行将书院主持者或 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成书,既保留了教学科研 的成果,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完全一致,是后世书院的源 头。至唐末五代,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 著名书院 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式学堂 C.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朝廷或地 方官府请来当代大儒聚徒讲学,这一举措使书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形式 D.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把这 种讲学变成不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论辩 2.下列选项对书院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 多是慕名师来学。 B.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责,他在讲学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 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 C.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自己理论观点相冋的陆九渊的讲解能 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 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对书院所在 的当地官员、士绅、民众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可以说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 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祀有很大的区 别 C.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挥近似 于现代图书馆的作用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完全一致,是后世书院的源 头。至唐末五代,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 著名书院。 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 1000 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式学堂。 C.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朝廷或地 方官府请来当代大儒聚徒讲学,这一举措使书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形式。 D.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把这 种讲学变成不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论辩。 2.下列选项对书院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 多是慕名师来学。 B.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责,他在讲学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 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 C.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自己理论观点相同的陆九渊的讲解能 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 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对书院所在 的当地官员、士绅、民众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可以说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 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祀有很大的区 别。 C.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挥近似 于现代图书馆的作用
D.书院中的一部分藏书应该就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 记、读书日记,刊刻而成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每题3分)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鄘州 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 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 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 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 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 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 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 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 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 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 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己。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 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谴子恕前行 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 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虚自分必死节 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喻 C.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造:制造 D.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如果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3分)
D.书院中的一部分藏书应该就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 记、读书日记,刊刻而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每题 3 分)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 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 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 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 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 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 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 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 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 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 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 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 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谴子恕前行 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 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若虚自分必死节 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 喻: 告诉 C.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造:制造 D.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诚: 如果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3 分)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3分)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经过几天后他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 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所以在他要离开的时候百姓们表达了对他的感念之情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的一席慷慨激昂的雄辩,反 映了王若虚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 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 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3 分)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经过几天后他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 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所以在他要离开的时候百姓们表达了对他的感念之情。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的一席慷慨激昂的雄辩,反 映了王若虚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 自已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 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5 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8.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5分) 9.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 (苏轼《定风波》) (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4)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 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 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 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 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 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 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8.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5 分) 9.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 。(苏轼《定风波》) (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4)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 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 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 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 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 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 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 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