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采用部门法,从政府、企业(集体)、家庭(个人)和对外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 来分析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广义指社会总产品,狭义指生产要素)形成一定的资 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其核心是效率问题,即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 常用的指标有:号气指数,GDP的增长率 资源配置的 两大机制:市场配置与政府配置 财政机制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机 (二)则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机制: 1.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用,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的 总体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 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 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涤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手段:税收、上缴国有资产收益、投资、财政转移支付、国债等等 (三)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的盗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胃 三、收入分配职能 - 我国各阶层的居民收入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包括工资、薪金、奖 金、津贴等:非劳动收入包括财产收入、租金、利总、红利和企业留利等。 +按劳分配:按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要素分配:按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个人收入的分配,不同要 素获得不同的收入形式。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知识产权、信息、设备和房地产。 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 入分配 1、收入分配首先是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分配和冉分配 在初分配中,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财政也是重要的分配和调控机制。 在再分配中,市场原则仍是通行原则,但财政机制更为突出 2、收入分配其次是个人收入分配,也包括初分配和再分配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主要体现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而且以再分配领域中的个人收入分 配为重点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 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米实现的。(收入与投入相对称,这是市场经济已经解决。表现为 规则公平、起点公平。)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①承认和保护适度的收入差距。 ②收入差距不能过大。 这是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问题
11 3.采用部门法,从政府、企业(集体)、家庭(个人)和对外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 来分析财政职能。 二、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广义指社会总产品,狭义指生产要素)形成一定的资 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其核心是效率问题,即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 常用的指标有:景气指数,GDP 的增长率。 资源配置的两大机制:市场配置与政府配置 财政机制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机制 (二)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机制: 1.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的 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 高经济增长率; 5.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手段:税收、上缴国有资产收益、投资、财政转移支付、国债等等 (三)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三、收入分配职能 (一)我国各阶层的居民收入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包括工资、薪金、奖 金、津贴等;非劳动收入包括财产收入、租金、利息、红利和企业留利等。 按劳分配:按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要素分配:按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个人收入的分配,不同要 素获得不同的收入形式。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知识产权、信息、设备和房地产。 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 1、收入分配首先是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分配和再分配。 在初分配中,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财政也是重要的分配和调控机制。 在再分配中,市场原则仍是通行原则,但财政机制更为突出。 2、收入分配其次是个人收入分配,也包括初分配和再分配。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主要体现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而且以再分配领域中的个人收入分 配为重点。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 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收入与投入相对称,这是市场经济已经解决。表现为 规则公平、起点公平。)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①承认和保护适度的收入差距。 ②收入差距不能过大。 这是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 1.贫困线 贫因线就是由政府、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研究制定的某些公式计算出来的界定贫困与否 的界线。 贫困指数: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贫困人口比重越高越不公平。 我国贫困线标准 -每人年收入625元 国阿 贫困线标准:人均生活水平低于每天1美元 中国贫困线与国际标准相比明显偏低 中国贫困线与国际标准相比明显偏低,据世界银行估计,按国际贫困线,到202年仍 有1.6亿(约占总人口的12.5%)的中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率高于许多亚洲国家。 此外,城市贫闲问题也浮现出来 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G=A/(A+B)×100%=0-】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代表若国民收入差距的大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低于02一一一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 0.3-0.4- 一相对合理 0405一一一收入苏距拉大 0.6以上- -一收入差距悬殊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 (二)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 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1)明确工资构成 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诱明度 (2)高府作币化 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商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资 分配形式取决于交换形式,分配形式影响交换形式 3.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能 收入进行调节。 4.安排转移支出,通过社会保障、财政补贴支出,维持各社会成员最起码的生活、福 利水平 (三)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 增长: 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GNP或者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 量。 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 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12 (二)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 ⒈ 贫困线 贫困线就是由政府、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研究制定的某些公式计算出来的界定贫困与否 的界线。 贫困指数: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贫困人口比重越高越不公平。 我国贫困线标准——每人年收入 625 元 国际贫困线标准:人均生活水平低于每天 1 美元 中国贫困线与国际标准相比明显偏低 中国贫困线与国际标准相比明显偏低,据世界银行估计,按国际贫困线,到 2002 年仍 有 1.6 亿(约占总人口的 12.5%)的中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率高于许多亚洲国家。 此外,城市贫困问题也浮现出来。 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 G=A /(A +B)×100% = 0~1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 1922 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代表着国民收入差距的大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低于 0.2---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相对合理 0.4-0.5---收入差距较大 0.6 以上---收入差距悬殊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 0.5。 (二)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1)明确工资构成。 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 (2)高度货币化, 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商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资。 分配形式取决于交换形式,分配形式影响交换形式 3.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能 收入进行调节。 4.安排转移支出,通过社会保障、财政补贴支出,维持各社会成员最起码的生活、福 利水平。 (三)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 增长: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 GNP 或者 GDP 及其人均水平来衡 量。 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 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增长和发居的关系 +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前提和基本动力。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发展是增长的更高层次的拓展,是增长的目的, +发展的含义比增长更广泛, ◆增长并不一定导致发展。 (一)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经济稳定的目标生中体现为补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 在财政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度性 安排 发挥“自动”稳定作用 通过投资、 补贴 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 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 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三)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通财政预算, 调节社会供需平衡 ◆通 过财政收入与支出制度的安排 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市场失灵和市场缺路的表现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木标准是什么? (3)简述财政的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 (4)简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5)什么是公共财政?其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日的与要求 (1)理解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2)理解纯公共物品需要由政府提供的必然性原因: (3)堂握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4)了解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 (5)了解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6)掌握公共定价的三种方法 (7)理解什么是财政支出的效率 (8)理解提出财政支出效益的重要意义: (9)了解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10)堂握财政支出效盏的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提高公共物品的效率和效益 教学难点:公共物品的提供方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与 学内容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科: (1)邓子基,邱华炳:《财政学》,高等教有出版社,2000年版。 (2)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
13 增长和发展的关系 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前提和基本动力。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发展是增长的更高层次的拓展,是增长的目的。 发展的含义比增长更广泛。 增长并不一定导致发展。 (二)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 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三)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通过财政预算,调节社会供需平衡 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制度的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表现。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3)简述财政的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 (4)简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5)什么是公共财政?其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教学时间: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2)理解纯公共物品需要由政府提供的必然性原因; (3)掌握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4)了解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 (5)了解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6)掌握公共定价的三种方法; (7)理解什么是财政支出的效率。 (8)理解提出财政支出效益的重要意义; (9)了解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10)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提高公共物品的效率和效益。 教学难点: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邓子基,邱华炳:《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2)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财政研究》中关于政府财政支出的论文五篇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提供 社会产品的提供方式 市场提供 (混合提供 公共提供是指政府以社会代表者的身份,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供消费者免费使用 政府通过征税来筹措资金以弥补社会产品的提供成本,即以政府供给制的形式提供。 市场提供是指消费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购买来获得社会产品,提供者通过收 费来措资金以弥补社会产品的提供成本的一种提供方式 混合提供是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的 一种提供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消费者必须在市场上通过购买才能获得社会产品的使用,但其实际支付 的价格则低于社会产品的提供成本,其为获得社会产品而支付形成的负担水平低于其从社 会产品中所能获得的受益水平。 其公共提供部分实行免费,表现为非直接的交换关系,市场提供部分需要收费,体现 为直接的交换关系。社会产品的提供成本一部分通过收税向纳税人筹措, 部分通过收费 向受益人筹措 这是一种半公共化、半市场化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 价格(税)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同于私 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通过垂直相加求得。而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通过水平相加 求得。 (二)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捧他性,这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 品,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因此,政府可主 要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纯公共物品 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 (三)混合物品的提供方 1.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第一类混合物品(I),既可以通过征税进行公共提供,又可 以以收费的方式进行市场提供。主要应比较其效益和成本,再加以选择。 2.有外部效应的第二类混合物品(Ⅱ),应判断其外部效应的大小。若外部效应很大 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对于多数混合物品, 一般都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分 别包括政府主导型 中 生和市场主导型三种类型的混合提供 混合提供方式的具体应 财政补贴: 向生产者补贴,低价提供一一暗补 向消费者补贴,市价提供一一明补 税收优惑 对生产者进行减免税优惠,低价提供 3.总体而言,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政府授权经营、改府参股、政府补助 在公共提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市场提供可以作为准公共产品的补充提供方式。 在市场提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提供可以作为准公共产品的补充提供方式
14 (3)《财政研究》中关于政府财政支出的论文五篇。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提供 社会产品的提供方式 市场提供 混合提供 公共提供是指政府以社会代表者的身份,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供消费者免费使用。 政府通过征税来筹措资金以弥补社会产品的提供成本,即以政府供给制的形式提供。 市场提供是指消费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购买来获得社会产品,提供者通过收 费来筹措资金以弥补社会产品的提供成本的一种提供方式。 混合提供是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的一种提供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消费者必须在市场上通过购买才能获得社会产品的使用,但其实际支付 的价格则低于社会产品的提供成本,其为获得社会产品而支付形成的负担水平低于其从社 会产品中所能获得的受益水平。 其公共提供部分实行免费,表现为非直接的交换关系,市场提供部分需要收费,体现 为直接的交换关系。社会产品的提供成本一部分通过收税向纳税人筹措,一部分通过收费 向受益人筹措。 这是一种半公共化、半市场化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 价格(税)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同于私 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通过垂直相加求得。而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通过水平相加 求得。 (二)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 品,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因此,政府可主 要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纯公共物品,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 (三)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1.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第一类混合物品(Ⅰ),既可以通过征税进行公共提供,又可 以以收费的方式进行市场提供。主要应比较其效益和成本,再加以选择。 2.有外部效应的第二类混合物品(Ⅱ),应判断其外部效应的大小。若外部效应很大, 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对于多数混合物品,一般都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分 别包括政府主导型、中性和市场主导型三种类型的混合提供) 混合提供方式的具体应用 财政补贴: 向生产者补贴,低价提供--暗补 向消费者补贴,市价提供--明补 税收优惠: 对生产者进行减免税优惠,低价提供 3.总体而言,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在公共提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市场提供可以作为准公共产品的补充提供方式。 在市场提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提供可以作为准公共产品的补充提供方式
(四)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1974年,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是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理论研究之开端。美国布坎南 研究中心的Tyler( en泰新 考恩从多个方面做了进 步阐 慈善事业、希望小学、城市垃圾处理:监狱、军工武器生 二、公共生 (一)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公共生产和公共提供 (1)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应该实行公共提供 属于财政支出范围 在公共提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混合提供可以作为公共产品的补充提供方式。 市场提供不适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 ())公北产品的生 发实行公共提供但不一定要公共生产,也可以实行私人生产,通可 实行公共提供 选择私人生产还是公共生产取决于不同公共产品的特性、不同生产方式的生产条件和 生产效率。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公共提供不等于公共生产,但彼此可以形成多种相互交错的组合。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比较 准公共产品提供方式 案例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演变 案例分析二: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 2.国有企业与公共生产 国有经济控制若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主要应在国家安全 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公 共生产。国企改革应分门别类 采取不同形 式, 分类改革 分别管理。 (二)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提供纯公共物品的,如国防、公安、基础教有等部门,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税收。 提供混合公共物品的企业和单位,如高效、医院、公共交通等,其资金来源是国家预算拨 款和向公众收费。 (三)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对于邮电、铁路、能源等垄断性国有企业,政府必须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 (四)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 对于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应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 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分别改造为上市公司、不上市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使企业成为 以营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五)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三、公共定价 (·)十么是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 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垄断行 业的纯公共定价 是对涉及国计民生又带有竞争性的行业,实行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二)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的定义 定价水平:提供每一单位的物品和服务的定价(收费)是多少。在管制行业里,定价水平
15 (四)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1974 年,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是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理论研究之开端。美国布坎南 研究中心的 Tyler Cowen 泰勒•考恩从多个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 慈善事业、希望小学、城市垃圾处理;监狱、军工武器生产 二、公共生产 (一)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1.公共生产和公共提供 (1)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应该实行公共提供,属于财政支出范围。 在公共提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混合提供可以作为公共产品的补充提供方式。 市场提供不适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 (2)公共产品的生产 公共产品实行公共提供,但不一定要公共生产,也可以实行私人生产,通过私人生产、 政府采购后,再实行公共提供。 选择私人生产还是公共生产取决于不同公共产品的特性、不同生产方式的生产条件和 生产效率。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公共提供不等于公共生产,但彼此可以形成多种相互交错的组合。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比较 准公共产品提供方式 案例分析一: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演变 案例分析二: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 2.国有企业与公共生产 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主要应在国家安全 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公 共生产。国企改革应分门别类,采取不同形式,分类改革,分别管理。 (二)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提供纯公共物品的,如国防、公安、基础教育等部门,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税收。 提供混合公共物品的企业和单位,如高效、医院、公共交通等,其资金来源是国家预算拨 款和向公众收费。 (三)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对于邮电、铁路、能源等垄断性国有企业,政府必须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 (四)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 对于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应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 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分别改造为上市公司、不上市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使企业成为 以营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五)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三、公共定价 (一)什么是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 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垄断行 业的纯公共定价,二是对涉及国计民生又带有竞争性的行业,实行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二)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的定义 定价水平:提供每一单位的物品和服务的定价(收费)是多少。在管制行业里,定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