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专业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财政学 讲授人:沈琳 2011年2月
1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专业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财政学 讲 授 人:沈 琳 2011 年 2 月
《财政学》课程教案的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财政学 二、学时学分:共48学时、周3学时:3学分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四、使用教材: 陈共主编: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五、教学参考书: 1.陈共主编:《<财政学>(第五版)学习指导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随新玉:《公共财政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复且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马海涛,安秀梅: 《公共财政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英)布朗、杰克逊著,张馨主译,《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0年版。 8.郭庆旺、赵志耘:《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 9.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0.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手段:案例及多媒体讲授 八、考核方式:半期采用专题讨论,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九、其他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参与情况(讨论,学生讲授,回答问题等),适当布 置课下作业,让学生经常与老师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财政学》课程教案的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财政学 二、学时学分:共 48 学时、周 3 学时;3 学分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四、使用教材: 陈共主编: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五、教学参考书: 1.陈共主编:《<财政学>(第五版)学习指导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2.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随新玉:《公共财政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6. 马海涛,安秀梅:《公共财政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版。 7.(英)布朗、杰克逊著,张馨主译,《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0 年版。 8.郭庆旺、赵志耘:《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9.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10.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手段:案例及多媒体讲授 八、考核方式:半期采用专题讨论,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九、其他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参与情况(讨论,学生讲授,回答问题等),适当布 置课下作业,让学生经常与老师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导论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说明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 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课堂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学习对象、目的和方法,我国财政学建设的 指导思想。 一、财政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财政学属于经济学科,是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理论学科,以宏 观经济为研究背景,属于宏观经济学科: 政与国家、 政府等政治问题往往结合在一起,所以,财政学又是一门真正的政治经 济学 由于财政又被表述为政府部门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所以,财政学又属于政府经济学 或公共经济学。 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对象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简介:《财政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西方财政学的研究 成果,揭示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的一般规律及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反映和总结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财政理论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最新成果,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 政理论。 (二)学习目的 1.阐述财政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特别是要掌握公共财政的一般规律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 了解我国财政分配的内容及管理方法,了解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堂握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及操作选择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思想。 (三)学习和研究方法: 1.学习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统一,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和自学相结合 2.研究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实证分析法等 结合实际,了解观点,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结论。 参考网站:ww.fec.com.c典(中国财经网站),w.cei.gov.c出(中国经济信息网), ww.library hainu.ed血cn(海南大学图书馆),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 参考报刊:《中国税务报》、《中国财经报》、《中国财政》,《财政研究》等等。 3
3 导 论 教学时间:3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说明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 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学习对象、目的和方法,我国财政学建设的 指导思想。 一、财政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财政学属于经济学科,是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理论学科,以宏 观经济为研究背景,属于宏观经济学科; 财政与国家、政府等政治问题往往结合在一起,所以,财政学又是一门真正的政治经 济学。 由于财政又被表述为政府部门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所以,财政学又属于政府经济学 或公共经济学。 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对象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简介:《财政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西方财政学的研究 成果,揭示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的一般规律及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反映和总结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财政理论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最新成果,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 政理论。 (二)学习目的 1.阐述财政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特别是要掌握公共财政的一般规律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 了解我国财政分配的内容及管理方法,了解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掌握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及操作选择。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思想。 (三)学习和研究方法: 1.学习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统一,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和自学相结合。 2.研究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实证分析法等。 结合实际,了解观点,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结论。 参考网站:www.fec.com.cn(中国财经网站),www.cei.gov.cn(中国经济信息网), www.library.hainu.edu.cn(海南大学图书馆),google, yahoo 等搜索引擎。 参考报刊:《中国税务报》、《中国财经报》、《中国财政》,《财政研究》等等
三、教学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密切结合我国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 ,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殊规律。 并结合实际研究我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财政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2.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组织教学时,要按照大纲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 重点讲解难点问题。 学生除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外,在课外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采用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后作业(论文)的形式。在学懂弄通基本理论基础上。 大胆钻研探索和创新,提倡学术争鸣。 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避免交叉重复,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将有所取舍。 四、教材及其内容体系 参见教材“编写说明 五、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分析、国家预算和财政政策 (二)难点 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两章。前面章节的所有内容,都最终体现在这两章中,主要是结 合经济发展 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较好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六、教学及考计 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问答等形式,适当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效果 平时:40分。其中课堂考勤10分,课堂讨论10分,作业10分,半期考试10分。 考试:60分,闭卷 七、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财政现象) 财政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到人们的农食住行,人一生的从生到死经历的医院、 幼儿园、学校、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大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时时处处 存在着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颗。 市场是通过买卖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一个基本系统。但是,市场并不是满足人们需 要的唯一系统,它不能包揽人们的一切需要。政府是保证人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行的 个系统。 小结:凡是同政府收支有关的活动均为财政现象。列举。 讨论:你所观察到的财玫现象有哪些? 从诸多的财政现象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认识,即财政问题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综合反 映,它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及政治经济运行主体的广大工商企业和机关团体, 八、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财政学,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建 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 (三)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 什么是中国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 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三、教学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密切结合我国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殊规律, 并结合实际研究我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财政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2.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组织教学时,要按照大纲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 重点讲解难点问题。 学生除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外,在课外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采用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后作业(论文)的形式。在学懂弄通基本理论基础上, 大胆钻研探索和创新,提倡学术争鸣。 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避免交叉重复,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将有所取舍。 四、教材及其内容体系 参见教材“编写说明” 五、重点和难点 (一) 重点 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分析、国家预算和财政政策 (二) 难点 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两章。前面章节的所有内容,都最终体现在这两章中,主要是结 合经济发展情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要,较好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六、教学及考评 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问答等形式,适当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效果。 平时:40 分。其中课堂考勤 10 分,课堂讨论 10 分,作业 10 分,半期考试 10 分。 考试:60 分,闭卷。 七、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财政现象) 财政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人一生的从生到死经历的医院、 幼儿园、学校、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大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时时处处 存在着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市场是通过买卖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一个基本系统。但是,市场并不是满足人们需 要的唯一系统,它不能包揽人们的一切需要。政府是保证人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行的中一 个系统。 小结:凡是同政府收支有关的活动均为财政现象。列举。 讨论:你所观察到的财政现象有哪些? 从诸多的财政现象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认识,即财政问题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综合反 映,它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及政治经济运行主体的广大工商企业和机关团体。 八、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财政学,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建 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 (三)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 什么是中国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 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继承和发展 1.财政同经济的关系 治国之 必先富民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生财有大道,生之则众,食之则宾,为之则疾,用之则舒,则财恒足矣 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磬不 止 2. 关于预算原则问恩 3.关于以财政手段调节经济和平抑经济波动的问题 (五)我国学术界关于财政概念的不同学说 国家分配说,社会再生产说,剩余产品说,社会共同需要说,价值分配说 以上学说的共同点是:对现代财政而言,都承认财政是 承认财政是 个分配范畴。 究财政问题。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数学时间: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题是阐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 体制下《财政学》的核心问题,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理解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具体 来说,主要是要掌握和理解以下的问题: (1)掌握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2)堂据政府干预的手段及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 (3)掌握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以及混合物品的定义: (4)理解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的关系以及公共需要的特征: (5)掌探财政的基本含义及财政的基本特征: (6)理解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7)掌握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8)掌握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9)掌握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教学重点: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理解财政的职能, 教学难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常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理论,财政的含义与特征, 公共财政的讨论,财政的三大职能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中国财政》、《财政研究》中关于财政概念、财政职能探讨的论文(各五篇):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
5 (四)继承和发展 1. 财政同经济的关系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生财有大道,生之则众,食之则寡,为之则疾,用之则舒,则财恒足矣。 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磬不 止。 2. 关于预算原则问题 3. 关于以财政手段调节经济和平抑经济波动的问题 (五)我国学术界关于财政概念的不同学说 国家分配说,社会再生产说,剩余产品说,社会共同需要说,价值分配说 以上学说的共同点是:对现代财政而言,都承认财政是一种国家的经济行为,而且都 承认财政是一个分配范畴,必须从社会再生产出发,即以财政和经济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研 究财政问题。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教学时间: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题是阐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 体制下《财政学》的核心问题,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理解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具体 来说,主要是要掌握和理解以下的问题: (1)掌握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2)掌握政府干预的手段及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 (3)掌握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以及混合物品的定义; (4)理解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的关系以及公共需要的特征; (5)掌握财政的基本含义及财政的基本特征; (6)理解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7)掌握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8)掌握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9)掌握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教学重点: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理解财政的职能。 教学难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传统授课及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理论,财政的含义与特征, 公共财政的讨论,财政的三大职能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中国财政》、《财政研究》中关于财政概念、财政职能探讨的论文(各五篇);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