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 适用专业:会计学 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代码:327597156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多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学习财政、税务、会计、金融、 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主要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财政学》教学双向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相关专业课程莫定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在导论部分主要讲述财政学的对象、学习目的和方法及西方和我国财 政学的发展概况等内容。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们明确财政的对象、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财政学在西方和我国的发展情况,熟悉我国的财政实践,建立初步的理财意识。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三、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 (三)紧密结合新中国的实际 (四)继承和发展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 适用专业:会计学 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代码:327597156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学习财政、税务、会计、金融、 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主要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财政学》教学双向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在导论部分主要讲述财政学的对象、学习目的和方法及西方和我国财 政学的发展概况等内容。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们明确财政的对象、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财政学在西方和我国的发展情况,熟悉我国的财政实践,建立初步的理财意识。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三、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 (三)紧密结合新中国的实际 (四)继承和发展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阐述财政概念、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 能。通过教学要求掌握财政概念及其内涵,结合财政实践,认真研究和运用财政职能作用, 强化财政的工具意识,建立理财理念。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 (二)市场失灵 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三)政府干预失效 三、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费 (一)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是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它同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此外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的判 断。混合物品。 (二)公共需要 ,或者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完全能满足的需要。社会公 第二节财政概念 一、财政及其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 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 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为:财 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 二、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州 第三节财政职能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财政职能就是财政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功能,具体包 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2 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阐述财政概念、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 能。通过教学要求掌握财政概念及其内涵,结合财政实践,认真研究和运用财政职能作用, 强化财政的工具意识,建立理财理念。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 (二)市场失灵 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三)政府干预失效 三、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它同时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此外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的判 断。混合物品。 (二)公共需要 市场不能或不完全能满足的需要,或者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完全能满足的需要。社会公 共需要的特征和内容。共同性、历史性和特殊性。 第二节 财政概念 一、财政及其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 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 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 二、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第三节 财政职能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财政职能就是财政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功能,具体包 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二、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侧重于效率。评价指标。机制和手段。 三、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侧重于公平。评价指标。机制和手段。 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的含义。发展和增长的概念。机制和手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和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等 内容,通过教学,要求掌握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把握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训练用财 之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二)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由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来免费提供】 (三)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第一类准公共物品,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提供,具 体比较其效益和成本再选择。 具有外部效应的第二类准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大的,视同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外部 效应不大的,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玫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四)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二、公共生产 (一)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二)国有企业改革应分门别类,分类改革,分类管理 三、公共定价 (一)什么是公共定价 (二)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三)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3 二、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侧重于效率。评价指标。机制和手段。 三、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侧重于公平。评价指标。机制和手段。 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的含义。发展和增长的概念。机制和手段。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和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等 内容,通过教学,要求掌握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把握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训练用财 之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二)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由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来免费提供。 (三)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第一类准公共物品,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提供,具 体比较其效益和成本再选择。 具有外部效应的第二类准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大的,视同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外部 效应不大的,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四)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二、公共生产 (一)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二)国有企业改革应分门别类,分类改革,分类管理 三、公共定价 (一)什么是公共定价 (二)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三)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 第二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一)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二)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三)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表现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效益 (二)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的区别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成本法 第三节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 (三)选择决策程序与选举制度 (四)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三、财政监督 (一)财政监督及其作用 (二)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三)财政监督流程和财政监督方式 (四)我国财政监督的实践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教学目的 是培养学生对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提 供举一反三解决有关专业问题的思路。要求结合实际,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财政功能分类 也称按国家职能分类,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 和债务支出五大类。 二、按支出用途分类
4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一)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二)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三)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表现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效益 (二)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的区别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成本法 第三节 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 (三)选择决策程序与选举制度 (四)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三、财政监督 (一)财政监督及其作用 (二)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三)财政监督流程和财政监督方式 (四)我国财政监督的实践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教学目的 是培养学生对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提 供举一反三解决有关专业问题的思路。要求结合实际,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财政功能分类 也称按国家职能分类,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 和债务支出五大类。 二、按支出用途分类
从静态价值构成上划分,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从动态再生产的 角度上划分,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与劳务相交换为标准,即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将财政支 出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两类。这是 一种较重要的分类方法。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五、国际分类方法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棋的指标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一个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一个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后者更能反映 实际情况。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一)瓦格纳法则 (二)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三)经济发展阶段论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 四、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三)政治决策程序 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的支出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5 从静态价值构成上划分,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从动态再生产的 角度上划分,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与劳务相交换为标准,即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将财政支 出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两类。这是一种较重要的分类方法。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五、国际分类方法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一个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一个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后者更能反映 实际情况。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一)瓦格纳法则 (二)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三)经济发展阶段论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 四、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三)政治决策程序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的支出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