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特对心理学的长远重要性在于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因为正是他开创了 个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立科学,也为从事这一学科的人们创造了一种社会角色。” (黧黑) 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并和费希纳、冯特的名字相联系 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发表以后,坚定了冯特开创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的决心,他 总结和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于1862年出版了《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 首次使用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1879年他在菜比锡大学创建心理实验室, 即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Wundt (1832 1920)于1832出生于德国一牧师的家里,十几年后成长 为一名热情好学的青年,并进入大学学医。以后连续受到多个著名生理学家的培 养,从1874年开始研究心理学体系,1875年到莱比锡大学任哲学教授,1879年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较正规的心理实验室。该实验室一经建立,就吸引了世界上 其他国家的一些青年学生。Wundt的名声日重一日,1889年被任命为菜比锡大 学校长,1920年去世。 元素主义心理学 元素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软纳。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 主要观点:第一 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第二 元素分析方法:第三 实验内省法。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筒单情感,铁软纳把意识经验 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 意象 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元 素意 象是观念的元素; 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情感。 冯特的贡献主要在于: 1.他立志创立一个新学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心理学实验室,并建 立了比较完整的实验心理学体系,使得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 2.在实验室里对心理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因此发表 了大量论著; 3.为心理学培养了第一、第二代心理学家: 4.创立《哲学研究》,专门发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冯特的局限性在于: 码特在折学上是湿到的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来默去” 得在心理学研究中 1相湿 主张采取化学 解 意识也是不科学 的,特别是他反对将实验方法应用于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成为当时心理 学继续发展的阻碍力量。 冯特心心理学由其学生,特别是铁软纳继承和发展,建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成为当时美国主流心理学直到1927年铁钦纳去世。 与冯特同时代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冯特实验法的心理学研 究方法,主要有:因素实验、测验式实验 动物心理实验、 儿童心理实验等。 (三)分疆割据的时代:完形主义和行为主义(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完形主义:惠特海墨、考夫卡、苛勒等 2.行为主义:华生、托尔曼、斯金纳、桑代克等 (四)认知研究的回归:对象与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 1.充满智慧的开拓者:纽厄 、西蒙等 2. 认知心理学的成熟:奈瑟尔(1967)、安德森、索尔索等 3.第二次认知革命:联结主义心理学:鲁梅哈特(1986)等 6
6 “冯特对心理学的长远重要性在于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因为正是他开创了一 个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立科学,也为从事这一学科的人们创造了一种社会角色。” (黧黑) 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开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并和费希纳、冯特的名字相联系。 Fechner 的心理物理学发表以后,坚定了冯特开创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的决心,他 总结和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于 1862 年出版了《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 首次使用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1879 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创建心理实验室, 即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Wundt(1832-1920)于 1832 出生于德国一牧师的家里,十几年后成长 为一名热情好学的青年,并进入大学学医。以后连续受到多个著名生理学家的培 养,从 1874 年开始研究心理学体系,1875 年到莱比锡大学任哲学教授,1879 年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较正规的心理实验室。该实验室一经建立,就吸引了世界上 其他国家的一些青年学生。Wundt 的名声日重一日,1889 年被任命为莱比锡大 学校长,1920 年去世。 元素主义心理学 元素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 主要观点:第一,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第二,元素分析方法;第三, 实验内省法。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情感,铁钦纳把意识经验 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 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情感。 冯特的贡献主要在于: 1.他立志创立一个新学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心理学实验室,并建 立了比较完整的实验心理学体系,使得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 2.在实验室里对心理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因此发表 了大量论著; 3.为心理学培养了第一、第二代心理学家; 4.创立《哲学研究》,专门发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冯特的局限性在于: 冯特在哲学上是混乱的,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跳来跳去。”使 得在心理学研究中思想混乱。其主张采取化学分解的方法研究意识也是不科学 的,特别是他反对将实验方法应用于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成为当时心理 学继续发展的阻碍力量。 冯特心理学由其学生,特别是铁钦纳继承和发展,建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成为当时美国主流心理学直到 1927 年铁钦纳去世。 与冯特同时代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冯特实验法的心理学研 究方法,主要有:因素实验、测验式实验、动物心理实验、儿童心理实验等。 (三)分疆割据的时代:完形主义和行为主义(20 世纪初-20 世纪中叶) 1. 完形主义:惠特海墨、考夫卡、苛勒等 2. 行为主义:华生、托尔曼、斯金纳、桑代克等 (四)认知研究的回归:对象与技术的发展(20 世纪中叶至今) 1.充满智慧的开拓者:纽厄尔、西蒙等 2. 认知心理学的成熟:奈瑟尔(1967)、安德森、索尔索等 3. 第二次认知革命:联结主义心理学:鲁梅哈特(1986)等
4.认知科学时代的综合:20世纪90年代 在心理实验的发展中,它发生的一般性变化主要包括 为了保证实验条件较完全的控制】 制订和运用了实验研究的一般 方法,如平行组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 衡程度的 轮回的方法等等 第二, 制订和运用了实验研究的特殊方法,如记忆研究的方法、注意砑 究的方法、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情绪研究的方法等: 第三 在实验中制造和运用了或多或少的复杂仪器,广泛的运用了最新 技术成果,如照相、录音 无线电和计算机等:第四,在实验中运用了研究的统 计方法 在实验 可以同 应用两种或】 种独立的 数。而且这些统计 完成可以依靠计算机,当前使用最多的统计处理软件可以对大批数据进行迅速、 准确及复杂的处理。 作为制约心理实验新类型的产生和实验方法变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第一 ,在对心理学的一般任务的理解上发生着变化,如前述各种心理学派对 心理学任务的理解就不相同,所以他们开展实验研究的方法也不相同: 实验研 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推广,无论是在研究的现象和问题方面 还是在被试方面都是如此: 第四, 在实验研究中力图得到精确可靠和客观的结果。显然,随着生命 科学的繁荣和现代科技成果的逐浙被采用,21世纪心理学的普及和繁荣是不容 怀疑的。 三、中国的实验心理学 1917年陈大齐建立心理实验室 1920年南高师成立第1个心理学系 1921年成立中华心理学会 1929年中研院成立心理所,之前有复旦、大夏、北大、清华、燕京、辅仁 等大学成立心理系 1949 1956 调整和规划 学习传统实验心理学 1957-1958年,整风和批判阶 1959一1966年,初步发展阶段 1966一1976年,被破坏而停带阶段 1977一1980年恢复阶段 1981-1990年 陌利发屈阶段 入20世纪90年代后 决速发展阶段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4年8月8日至13日,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亚运村国际会议 中心召开。参会代表达6500多人。其中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的代表团人数 都超过100人(日本代表团为550人,美国代表团近400人) 大会特邀2002年 诺贝尔奖 得者 林 心理学教授 D.Kahnem n做 F。另外 还有70位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和2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院院士应邀做大会报 告:230多名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应遨主持了227场特邀专题报告:与会的85个 国家和地区的心理学家就当代心理科学的25个分支学科中的126个专题进行了 研。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样出席会议并致词。与此同国际心心理学联合会召 开了工作会议,在此会议上,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教授当选国际心联执行委 当前中国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
7 4. 认知科学时代的综合:20 世纪 90 年代 在心理实验的发展中,它发生的一般性变化主要包括: 第一, 为了保证实验条件较完全的控制,制订和运用了实验研究的一般 方法,如平行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平衡程度的方法、轮回的方法等等; 第二, 制订和运用了实验研究的特殊方法,如记忆研究的方法、注意研 究的方法、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情绪研究的方法等; 第三, 在实验中制造和运用了或多或少的复杂仪器,广泛的运用了最新 技术成果,如照相、录音、无线电和计算机等;第四,在实验中运用了研究的统 计方法,保证了在实验中可以同时应用两种或几种独立的变数。而且这些统计的 完成可以依靠计算机,当前使用最多的统计处理软件可以对大批数据进行迅速、 准确及复杂的处理。 作为制约心理实验新类型的产生和实验方法变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第一,在对心理学的一般任务的理解上发生着变化,如前述各种心理学派对 心理学任务的理解就不相同,所以他们开展实验研究的方法也不相同; 第二,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推广,无论是在研究的现象和问题方面, 还是在被试方面都是如此; 第四, 在实验研究中力图得到精确可靠和客观的结果。显然,随着生命 科学的繁荣和现代科技成果的逐渐被采用,21 世纪心理学的普及和繁荣是不容 怀疑的。 三、中国的实验心理学 1917 年陈大齐建立心理实验室 1920 年南高师成立第 1 个心理学系 1921 年成立中华心理学会 1929 年中研院成立心理所,之前有复旦、大夏、北大、清华、燕京、辅仁 等大学成立心理系 1949-1956 年,调整和规划,学习传统实验心理学 1957-1958 年,整风和批判阶段 1959-1966 年,初步发展阶段 1966-1976 年,被破坏而停滞阶段 1977-1980 年,恢复阶段 1981-1990 年,顺利发展阶段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快速发展阶段 第 28 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4 年 8 月 8 日至 13 日,第 28 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亚运村国际会议 中心召开。参会代表达 6500 多人。其中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的代表团人数 都超过 100 人(日本代表团为 550 人,美国代表团近 400 人)。大会特邀 2002 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敦大学心理学教授 D. Kahneman 做大会报告。另外 还有 70 位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和 20 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院院士应邀做大会报 告;230 多名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应邀主持了 227 场特邀专题报告;与会的 85 个 国家和地区的心理学家就当代心理科学的 25 个分支学科中的 126 个专题进行了 研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席会议并致词。与此同时,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召 开了工作会议,在此会议上,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教授当选国际心联执行委 员。 当前中国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实验心理学逐渐与国际心理学的研究潮流接轨, 出现几种重要趋向:第一,接受并开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第二,心理 学实验仪器的研制出现规模;第三,重视严格的实证研究的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界 处于主导地位,并加紧了研究生的培养;第四,多种基金资助使心理学研究出现 专题化,形成了几个风格不同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群体。 这些变化给中国心理学带来巨大发展,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得到国际心理 学界同行的赞赏,1992年荆其诚先生当选为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副主席,随后张 厚粲当选执委。2004年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张侃当选执委。 当前,我国实验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涉及到心理学的各分支领域和当前国 际心理学的主要前沿领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多有国际影响的成果。特别是 在汉语信息加工研究方面,形成为中国心理学的独特亮点。 四、实验心理学的逻辑 (一)什么叫做实验心理学? 在心理学史上,实验心理学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验心理学就 是“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是当心理学从哲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后,采用实 验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体系,代表了心理学发展的主流。这种意义上的实验心理 学与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某种不相容性。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指研究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概括各具体的 心理学分支领域中实验研究方法与成果的科学。具体来说,包括两大部分:第一 部分是心理实验的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主要是实验设计问题;第二部分是针对 各类心理活动而专门设计和发展的实验方法,并概括总结其研究成果。 (二)心理实验及其逻辑 1.观察技术与相关技术 观察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相对持久的观察,它是出于描述 的目的,而且常常只能达到描述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外部知觉活动,它为了得到 客观真实的资料,要做到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或尽量不带来任何影响, 般采用三种方式:自然观察、参与式观察、结构性观察。 相关技术则是在观察基础上的一种关系描述,它通过统计学技术将变量间的 关系量化,测量出变量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共变关系的方向。这比观察法推进了 一步。但是,相关技术也未对研究对象及其环境施加控制,所以也不能获得变量 间的因果关系。 2.实验技术 实验法是近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 它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 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实验法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研究者处 于主动地位;第二,研究者可以控制一切偶发的额外变量,保证研究课题的顺利 进行及其有效性,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第三,可以主动改变各种条件, 多次进行重复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核实和验证,保证实验的可信度。 心理实验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心理实验的逻辑 8
8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中国实验心理学逐渐与国际心理学的研究潮流接轨, 出现几种重要趋向:第一,接受并开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第二,心理 学实验仪器的研制出现规模;第三,重视严格的实证研究的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界 处于主导地位,并加紧了研究生的培养;第四,多种基金资助使心理学研究出现 专题化,形成了几个风格不同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群体。 这些变化给中国心理学带来巨大发展,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得到国际心理 学界同行的赞赏,1992 年荆其诚先生当选为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副主席,随后张 厚粲当选执委。2004 年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张侃当选执委。 当前,我国实验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涉及到心理学的各分支领域和当前国 际心理学的主要前沿领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多有国际影响的成果。特别是 在汉语信息加工研究方面,形成为中国心理学的独特亮点。 四、实验心理学的逻辑 (一)什么叫做实验心理学? 在心理学史上,实验心理学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验心理学就 是“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是当心理学从哲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后,采用实 验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体系,代表了心理学发展的主流。这种意义上的实验心理 学与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某种不相容性。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指研究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概括各具体的 心理学分支领域中实验研究方法与成果的科学。具体来说,包括两大部分:第一 部分是心理实验的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主要是实验设计问题;第二部分是针对 各类心理活动而专门设计和发展的实验方法,并概括总结其研究成果。 (二)心理实验及其逻辑 1.观察技术与相关技术 观察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相对持久的观察,它是出于描述 的目的,而且常常只能达到描述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外部知觉活动,它为了得到 客观真实的资料,要做到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或尽量不带来任何影响,一 般采用三种方式:自然观察、参与式观察、结构性观察。 相关技术则是在观察基础上的一种关系描述,它通过统计学技术将变量间的 关系量化,测量出变量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共变关系的方向。这比观察法推进了 一步。但是,相关技术也未对研究对象及其环境施加控制,所以也不能获得变量 间的因果关系。 2.实验技术 实验法是近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 它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 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实验法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研究者处 于主动地位;第二,研究者可以控制一切偶发的额外变量,保证研究课题的顺利 进行及其有效性,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第三,可以主动改变各种条件, 多次进行重复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核实和验证,保证实验的可信度。 心理实验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心理实验的逻辑
样本幻实验组提受某种 实验干预 观测 研究对象 的整体 二观测结果的比校 样本2 控制组「 隔离某种 观测 实验干顶 图0-1心理实验的通用程序或逻辑 买验 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应用 这些方法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结和研究100多年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构 建实验心理学体系: 第二,终字验研穷的其本理论和技术应用干且体的领域探索人的理活动 的 般规律和特定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总结和概括各分支领域实验 研究的成果: 第三,积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研究的技术水平,特别是计算机技 术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为心理学研究至少带来四个方面的便利:内部过程的计算 机模拟、实验过程的计算机控制、大样本数据的快速处理、多因素分析以建立心 理模型等 学习实验心理学意义:为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莫定基础、为从事心理学的 研究奠定基础、为消化和吸收现代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成果奠定基础:培养科学态 度、增强问题意识、激发探索热情、掌握研究技能。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一、为什么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 (一)科学方法的特征 1、非科学方法的特点 第一种确立信念的方法是听信权威之言,方法最筒单、快捷,人们不必事事亲身经历就 能获得知识 第二种方法是注意凝聚,即人们不顾已知的相反事实,仍然固守自身已有的知识而拒绝 正 第三种方法是先验,即人们不经过研 验的信念确 或考证就相信那些看来似乎合理的预存信 。先 示上是权威影响的延伸,不同之处仅在于不存在盲从的特定权威罢了。 2科学方法的 (1)科堂方法的第一个特征是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 (2)科学方法的第二个特征是能够自我校正。 3、实验心理学和科学方法 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实验心理学必须回答“观慕什么”和“怎样观察”的问题。前 者要求心理学有明确的观察对象,这不成问题,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可以成为观察 对象。而后者 怎样观察一 则是主问题:心理学研究本身所其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9 (三)实验心理学的任务和学习实验心理学的意义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和概括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应用 这些方法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结和研究 100 多年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构 建实验心理学体系; 第二,将实验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具体的领域,探索人的心理活动 的一般规律和特定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总结和概括各分支领域实验 研究的成果; 第三,积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研究的技术水平,特别是计算机技 术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为心理学研究至少带来四个方面的便利:内部过程的计算 机模拟、实验过程的计算机控制、大样本数据的快速处理、多因素分析以建立心 理模型等。 学习实验心理学意义:为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奠定基础、为从事心理学的 研究奠定基础、为消化和吸收现代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成果奠定基础;培养科学态 度、增强问题意识、激发探索热情、掌握研究技能。 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一、为什么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 (一)科学方法的特征 1、非科学方法的特点 第一种确立信念的方法是听信权威之言,方法最简单、快捷,人们不必事事亲身经历就 能获得知识。 第二种方法是注意凝聚,即人们不顾已知的相反事实,仍然固守自身已有的知识而拒绝 改正。 第三种方法是先验,即人们不经过研究或考证就相信那些看来似乎合理的预存信念。先 验的信念确立方式实际上是权威影响的延伸,不同之处仅在于不存在盲从的特定权威罢了。 2、科学方法的特点 (1)科学方法的第一个特征是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 (2)科学方法的第二个特征是能够自我校正。 3、实验心理学和科学方法 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实验心理学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的问题。前 者要求心理学有明确的观察对象,这不成问题,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可以成为观察 对象。而后者——怎样观察——则是主要问题:心理学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超出了物理学等其它科学研究,这无疑使得实验心理学的经验观察变得相当困难。实验心理 学在经验观察方面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 察结果必须尽可能避免各种其它因素的影响。同时,实验心理学也有自我校正功能。因此, 可以说实心理学具备了科学方法所必的属性。 拉塔内注意到生活中存在一种普的现象:人们似乎不愿意在集体工作中倾尽全 ”在生体工作中大家有放 “两个和尚挑水吃 察和猜测,与实验心理学真正的经验观察相去甚远。下面拉塔内决定对这种他称之为“社会 浪费”的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将一般的经验观察升级到科学方法的经验观察: 心理学实验」 进行心理学实验的前期准备是查阅文献,以了解是否有人曾研究过该课题,并借此 掌握此方面的研究的进程。由文献查阅了解到:有关社会浪费的最早研究是一名法国农业丁 程师林格尔曼(1913)进行的。林格尔受的拉绳实验证实了社 浪费现象 的存 分的 可以 ,然后要 家每组被试都站 力 母个被 集你绳 合力只是两人单独拉绳力量点和的 组拉 人中入积的限有 人们的观 实验心理学经验观察的中心环节是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任 何严谨的实验研究都应当包括提出假设 安挂实验以检验假设一 一收集实脸数据并进行 分析、整合的过程。于是拉塔内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为了确定经验观察的普遍性 程度,实验研究往往要在 不同情境下反复多次,在实验中就体现为更多地实验变量。他发现 社会浪不仪行 拉 各种不 儿童中间。所有这些反复进行的实验观,将最初的假 然而实验研究的观察并不是以确认事实为最终目的,经验观察的目的在于作出解释 和预剂 图从此提炼出某种更为普能说明人 类社会行为的理论。是什么引起了社会浪费现象的出现?拉塔内认为,是由于集体工作中责 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1ity)引起的。其具体而言,当人们独立从事工作时,工 作责任非常明确地指向自己,因此个体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然而 集体工作时,工作责任没有明确指向自己,因此人们不会认为工作责任应当自己承担,而是 少,而正是责任感的多慕决定着个体的努力程度。紧急危难时若只有 自己帮忙,就会 觉得义不容辞:如果 有其他 可以喇 有截然不同的 再到尝试提出生活 的 经完成了自已的工作。至于星论是否正确呢?这就是科学的自我枚正功能所要负责的部。 了 科学方法对理论的态度是谨慎的,研究者总是能找到更多地更新的角度,不断考形 理论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因此,对于社会浪费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而言,责任扩散理论的形成 并非意味者研究的结束,恰恰相反,它是更深入研究的结束。深入研究有两种可能结果:其 ,在新的情境下原先的理论仍然具有效力,这种结果将加强理论的说服力:其二,发现了 原先理论失去预测力的情境 ,有助于人们理解理论的局限性。上述两种结果都在对责任节移 理论的实验检验中得到了体现,它们合在一起,为这一来自于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提供自我校 正的依据。 支持的理 论方面:美国曾面临 江作动力衰退”这个 大的社会 ,它极大阻
10 超出了物理学等其它科学研究,这无疑使得实验心理学的经验观察变得相当困难。实验心理 学在经验观察方面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 察结果必须尽可能避免各种其它因素的影响。同时,实验心理学也有自我校正功能。因此, 可以说实验心理学具备了科学方法所必需的属性。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举例 拉塔内的“社会浪费”现象研究 拉塔内注意到生活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似乎不愿意在集体工作中倾尽全 力,而是有所保留。换句话说,在集体工作中大家有放松努力的倾向。“两个和尚挑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对这一现象最形象的概括。然而这里,所有工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观 察和猜测,与实验心理学真正的经验观察相去甚远。下面拉塔内决定对这种他称之为“社会 浪费”的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将一般的经验观察升级到科学方法的经验观察——心理学实验。 进行心理学实验的前期准备是查阅文献,以了解是否有人曾研究过该课题,并借此 掌握此方面的研究的进程。由文献查阅了解到:有关社会浪费的最早研究是一名法国农业工 程师林格尔曼(1913)进行的。林格尔曼的拉绳实验证实了社会浪费现象的存在。他将被试 分为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然后要求每组被试都竭尽全力拉绳,其中每个被试 拉绳的力量可以用灵敏的测力器来测量。从理论上讲,如果单独拉绳时发出的力量与集体拉 绳时发出的力量相同,那么集体拉绳的合力就应等于每个人单独拉绳的力量的总和。然而林 格尔曼发现了有趣的结果:二人拉绳的合力只是两人单独拉绳力量总和的 95%,三人组拉绳 的合力只是三人单独拉绳力量总和的 85%,而八人组的合力则下降为八人单独拉力总和的 49%。可见,随着集体人数的增加,个体贡献的力量越来越少。林格尔曼的实验结果证实了 人们的观察。 实验心理学经验观察的中心环节是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任 何严谨的实验研究都应当包括提出假设——安排实验以检验假设——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 分析、整合的过程。于是拉塔内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为了确定经验观察的普遍性 程度,实验研究往往要在不同情境下反复多次,在实验中就体现为更多地实验变量。他发现, 社会浪费不仅存在于拉绳实验中,还存在于诸多集体工作中;社会浪费现象存在于各种不同 文化背景中;社会浪费现象也存在于儿童中间。所有这些反复进行的实验观察,将最初的假 设逐步确认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事实 然而实验研究的观察并不是以确认事实为最终目的,经验观察的目的在于作出解释 和预测。拉塔内对社会浪费现象最初尝试性解释,试图从此提炼出某种更为普遍、能说明人 类社会行为的理论。是什么引起了社会浪费现象的出现?拉塔内认为,是由于集体工作中责 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引起的。具体而言,当人们独立从事工作时,工 作责任非常明确地指向自己,因此个体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然而 集体工作时,工作责任没有明确指向自己,因此人们不会认为工作责任应当自己承担,而是 倾向于将责任感扩散到其他人身上。简言之,责任所涉及的人越多,分担到每个人身上的责 任就越少,而正是责任感的多寡决定着个体的努力程度。紧急危难时若只有自己帮忙,就会 觉得义不容辞;如果还有其他人可以助一臂之力,自己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从一般生活现象提出假设,到设计不同情境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将假设确认为事实, 再到尝试提出能够解释普遍事实的理论,就社会浪费现象而言,实验心理学的经验观察部分 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至于理论是否正确呢?这就是科学的自我校正功能所要负责的部分 了。 科学方法对理论的态度是谨慎的,研究者总是能找到更多地更新的角度,不断考验 理论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因此,对于社会浪费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而言,责任扩散理论的形成 并非意味着研究的结束,恰恰相反,它是更深入研究的结束。深入研究有两种可能结果:其 一,在新的情境下原先的理论仍然具有效力,这种结果将加强理论的说服力;其二,发现了 原先理论失去预测力的情境,有助于人们理解理论的局限性。上述两种结果都在对责任扩散 理论的实验检验中得到了体现,它们合在一起,为这一来自于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提供自我校 正的依据。 从支持的理论方面:美国曾面临“工作动力衰退”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极大阻 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尽管工作动力衰退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但社会浪费就是这种复杂社会 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马里奥特发现,工厂中人数较多的大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