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18--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终考试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中国现代化实践 取,柄世瞩目成就的当下,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具 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意义 十分深远。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现代化进程是西方主导的,现代 化理也是西方首先书写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似乎成了普遍法则。然而, 实践不会迁就任何理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证明,复制西方的发展模式不能实 现救士图存、民族复兴。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的理论地位应 当与我们的国际地位相匹配,我们的发展优势应当转化为我们的话语优势。今天 的中国是一个独特且成功的现代化样本,我们有资格、有能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 的现代化理论,书写现代化的中国版本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自我的客 观认识与分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自觉矫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 着力解决好“谁在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 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晢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面向未来。”这要求我们一方面不能陷入西方价值观陷牌,另一方面不能 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 有变,要客观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挑战。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融通中外的表述。这就要求处理好中国话语与西 方话於之间的关系问题,着力解决“怎么说”的问题。融通中外的表述要求我们 既不能自说自话,也不能照本(西方的话语)宣科。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 代,整个世界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寻求一种拥有最 可信说服力、获得最广大认可、得到最广泛地表述,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表述 要融通中外,既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世界性,从特殊性走向 普遍性。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关键是研究中国问题,着力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奇迹中所蕴含的奧秘和规律性的真理,需要我们进一步 深入思考与研究。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生命体。对这个生命体的发展历程的 描述,不仅是在揭示中国奥秘,也是对世界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给予的一种新的 思路和中国式回答,为解奇迹的发展赤字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当然,中国版本的 现代化理论绝不是简单地否定西方性,而是为了开辟更加丰富、多元、壮丽的现 代化前景。 (摘编自崔丽华《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摒弃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书写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适应时代需要且意义重 大 B.中华民族要想站在世界最髙峰具有话语优势,理论地位应与国际地位相匹配
河南省驻马店市 18--19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终考试 4.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中国现代化实践 取,柄世瞩目成就的当下,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具 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意义 十分深远。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现代化进程是西方主导的,现代 化理也是西方首先书写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似乎成了普遍法则。然而, 实践不会迁就任何理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证明,复制西方的发展模式不能实 现救士图存、民族复兴。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的理论地位应 当与我们的国际地位相匹配,我们的发展优势应当转化为我们的话语优势。今天 的中国是一个独特且成功的现代化样本,我们有资格、有能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 的现代化理论,书写现代化的中国版本。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自我的客 观认识与分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自觉矫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 着力解决好“谁在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 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面向未来。”这要求我们一方面不能陷入西方价值观陷牌,另一方面不能 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 有变,要客观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挑战。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融通中外的表述。这就要求处理好中国话语与西 方话於之间的关系问题,着力解决“怎么说”的问题。融通中外的表述要求我们 既不能自说自话,也不能照本(西方的话语)宣科。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 代,整个世界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寻求一种拥有最 可信说服力、获得最广大认可、得到最广泛地表述,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表述 要融通中外,既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世界性,从特殊性走向 普遍性。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关键是研究中国问题,着力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奇迹中所蕴含的奥秘和规律性的真理,需要我们进一步 深入思考与研究。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生命体。对这个生命体的发展历程的 描述,不仅是在揭示中国奥秘,也是对世界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给予的一种新的 思路和中国式回答,为解奇迹的发展赤字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当然,中国版本的 现代化理论绝不是简单地否定西方性,而是为了开辟更加丰富、多元、壮丽的现 代化前景。 (摘编自崔丽华《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摒弃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书写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适应时代需要且意义重 大。 B.中华民族要想站在世界最高峰具有话语优势,理论地位应与国际地位相匹配
C.对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的表述应既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世 界性。 D.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着力解决三大问题:谁在说、怎么说、说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中国己是成功的现代化样本为前提,指出了建构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 的可能性。 B.文章开头提出了要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的论点,结尾照应,全文形成了 总分总结构。 C.文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证了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有客观 清醒的自我认识。 D.文章从中国奇迹中蕴含的奥秘和规律性真理人手,指出了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 本应包含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兑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国家遵循“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普遍法则而照搬西方模式,所以现代 化很难成功。 B.在对自我客观的评价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是作者所说的自我意 识的觉醒。 C.有了具有强大说服力并获得最广泛认可和支持的表述,就能成功书写中国式现 代化理论。 D.书写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进而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 赤字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黑蚁 胡炎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行文注意照应。“脚下剧烈的晃动”“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 尘”等是地震牙”临的表现。 B.老太太狠心不让孙子吃饱,是要让半筐馒头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让孙子能够支 撑更长时间,以争取援救。 C.小说以“黑蚁”为题,意蕴深长。老太太、儿子和儿媳、孙儿大宝等都是“黑 蚁”,都有着美好的品质
C.对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的表述应既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世 界性。 D.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着力解决三大问题:谁在说、怎么说、说什 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中国已是成功的现代化样本为前提,指出了建构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 的可能性。 B.文章开头提出了要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的论点,结尾照应,全文形成了 总分总结构。 C.文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证了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有客观、 清醒的自我认识。 D.文章从中国奇迹中蕴含的奥秘和规律性真理人手,指出了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 本应包含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兑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些国家遵循“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普遍法则而照搬西方模式,所以现代 化很难成功。 B.在对自我客观的评价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是作者所说的自我意 识的觉醒。 C.有了具有强大说服力并获得最广泛认可和支持的表述,就能成功书写中国式现 代化理论。 D.书写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进而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 赤字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一 9 题。 黑蚁 胡炎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行文注意照应。“脚下剧烈的晃动”“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 尘”等是地震牙" 临的表现。 B.老太太狠心不让孙子吃饱,是要让半筐馒头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让孙子能够支 撑更长时间,以争取援救。 C.小说以“黑蚁”为题,意蕴深长。老太太、儿子和儿媳、孙儿大宝等都是“黑 蚁”,都有着美好的品质
D.小说中的老太太可亲可敬。作者在表达对她的崇敬之余,也表达了对留守儿童 艰辛生活的忧虑和反思。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分) 9.有读者认为,小说结尾部分“奶奶变成神仙”的说法荒诞不经,画蛇添足,应 该删去。你是否认同?为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0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髙祖长子也。太子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 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 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时俗稍奢,太子欲以 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十四年正月,朔旦,帝临轩,冠太子 于太极殿。 七年十一月,母丁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 解带。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太子自加元服,髙 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 妄皆即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坟籍,或与学 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 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弈假节,发 吴郡、吴兴、信义三郡人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今征戍未归,强丁疏少,此虽 小举,窃恐难合。吏一呼门,动为民蠹。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 妨蚕农。去年称为丰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且草窃 多伺候人间虚实,若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吴兴未受其益,内地已罹其弊。不 审可得权停此功,待优实以不?”武帝优诏以喻焉。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 五鼓便守城门开。东宫虽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当入,危 坐达旦。中大通三年四月乙巳,薨,时年三十一。帝曰昭明。朝野倇愕,京师男 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毗庶,及疆徽之人,闻丧皆哀恸。 (节选自 《梁书·萧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 /未尝弹纠一人/
D.小说中的老太太可亲可敬。作者在表达对她的崇敬之余,也表达了对留守儿童 艰辛生活的忧虑和反思。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 分) 9.有读者认为,小说结尾部分“奶奶变成神仙”的说法荒诞不经,画蛇添足,应 该删去。你是否认同?为什么?(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3 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太子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 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 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时俗稍奢,太子欲以 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十四年正月,朔旦,帝临轩,冠太子 于太极殿。 七年十一月,母丁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 解带。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太子自加元服,高 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 巧 妄皆即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坟籍,或与学 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 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弈假节,发 吴郡、吴兴、信义三郡人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今征戍未归,强丁疏少,此虽 小举,窃恐难合。吏一呼门,动为民蠹。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 妨蚕农。去年称为丰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且草窃 多伺候人间虚实,若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吴兴未受其益,内地已罹其弊。不 审可得权停此功,待优实以不?”武帝优诏以喻焉。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 五鼓便守城门开。东宫虽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当入,危 坐达旦。中大通三年四月乙巳,薨,时年三十一。帝曰昭明。朝野惋愕,京师男 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甿庶,及疆徽之人,闻丧皆哀恸。 (节选自 《梁书•萧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 /未尝弹纠一人/
B.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 /未尝弹纠一人/ C.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 /未尝弹纠一人 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 尝弹纠一人 1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文中的“祖道”就是临行祭路 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B.朔旦在中国古代,一月内的某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如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 朔是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文中指月末的早晨。 C.加元服颜师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古称行冠礼为 加元服,是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 D.乙巳,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同纪年法一样,60日一循环,对于核 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统出身显赫,却对父母非常孝顺。母亲病时,他朝夕侍疾,饮食俱废;燕居 内殿,对父亲恭敬有加。 B.萧统生性聪慧,记忆惊人;酷爱文学,招纳有才学的人。他常常硏读经典,与 人商讨古今学问。 C.萧统严于律己,同情百姓。面对奢靡的社会风气,他衣食简朴;担忧百姓徭役 繁重,他极力劝阻发丁。 D.萧统性情宽厚仁爱。面对官员的错误和在审理案件时,他都能指出其正误,赦 免或从宽处理官员。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垸衣,膳不兼肉。(见文中划 线处)(5分)
B.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 /未尝弹纠一人/ C.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 /未尝弹 纠一人/ D.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 /未尝弹纠一人/ 1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文中的“祖道”就是临行祭路 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B.朔旦在中国古代,一月内的某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如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 朔是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文中指月末的早晨。 C.加元服颜师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古称行冠礼为 加元服,是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 D.乙巳,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同纪年法一样, 60 日一循环,对于核 査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萧统出身显赫,却对父母非常孝顺。母亲病时,他朝夕侍疾,饮食俱废;燕居 内殿,对父亲恭敬有加。 B.萧统生性聪慧,记忆惊人;酷爱文学,招纳有才学的人。他常常研读经典,与 人商讨古今学问。 C.萧统严于律己,同情百姓。面对奢靡的社会风气,他衣食简朴;担忧百姓徭役 繁重,他极力劝阻发丁。 D.萧统性情宽厚仁爱。面对官员的错误和在审理案件时,他都能指出其正误,赦 免或从宽处理官员。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垸衣,膳不兼肉。(见文中划 线处)(5 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出自《王好战, 请以战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 春夕旅怀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功成之后携西施归隐之处。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 一带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笔写景,春水远流,春花凋谢,可谓是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人把春 光拟人化,一个“送”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B.颔联巧写梦境,境深情切。由于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回万里之外的 冢因,看到月光如水,听到子规啼鸣,欢乐且短暂。 C.颈联中,“动”是“动乱不安”之意,道出作者家信断绝的原因。“唯”是“单 单”“只是”之意,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深 D.诗歌用“流水’,“落花”“东风”“蝴蝶”“子规”等意象来营造意境,用 “家万里”故园书归等字眼来传达游子之情。 15.请结合对尾联的理解,谈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出自《王好战, 请以战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 一 15 题。 春夕旅怀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功成之后携西施归隐之处。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冨春江 一带。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起笔写景,春水远流,春花凋谢,可谓是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人把春 光拟人化,一个“送”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B.颔联巧写梦境,境深情切。由于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回万里之外的 冢因,看到月光如水,听到子规啼鸣,欢乐且短暂。 C.颈联中,“动”是“动乱不安”之意,道出作者家信断绝的原因。“唯”是“单 单”“只是 ”之意,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深。 D.诗歌用“流水’,“落花”“东风”“蝴蝶”“子规”等意象来营造意境,用 “家万里”故园书归等字眼来传达游子之情。 15.请结合对尾联的理解,谈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