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1-6题、13-15题选好答案后,用铅笔把对应的信息点涂黑:其余各题写到答 题卷指定位置。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选考题选定后先将题后的涂点涂黑,然后作答。考生交卷时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 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 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 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 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 十年,《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 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干多年前的民俗 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ˆ了。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 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日”,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ˇ的。书中坚持的 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克 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 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孑加姓 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此外,门人 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
河南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 1—6 题、13—15 题选好答案后,用铅笔把对应的信息点涂黑;其余各题写到答 题卷指定位置。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选考题选定后先将题后的涂点涂黑,然后作答。考生交卷时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 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 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 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 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 十年,《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 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 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 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 “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 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 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 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此外,门人 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
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 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 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 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 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 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 明的。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 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 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 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 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 的符号系统就是“道”。“天下变道亦不变”,指示了以后两干多年的民俗心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限制,加之 口头语 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B.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故而只有读 书人最 熟悉它、认可它。 C.《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文字中,它 提倡的 “守孝”也成为礼俗 D.《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符合中国民 众历来 的习惯心理
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 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 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 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 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 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 明的。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 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 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 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 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 的符号系 统就是 “道 ”。“ 天下变 道亦不 变” ,指示了 以后两 千多年 的民俗 心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限制,加之 口头语 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B.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故而只有读 书人最 熟悉它、认可它。 C.《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文字中,它 提倡的 “守孝”也成为礼俗。 D.《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符合中国民 众历来 的习惯心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识字的百姓 也知道 一些孔圣人的话。 B.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相应的要求; 正 名”就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 C.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以灭三族、 灭九 族乃至灭十族。 D.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太平,这就 丁以称 之为“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见《论语》原 是孔 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看来《论语》 确实 有雅俗共赏的一面。 C.《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等,由此可知,被 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 D.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有罪,责在 下,上 尊而下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膺字元礼,性简亢,无所交接。初举孝廉,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转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毎破走之,虏甚惮慑。还居纶氏,教授常干人。南 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 为其御,既还,喜日:“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 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震远域。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 狼藉,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识字的百姓 也知道 一些孔圣人的话。 B.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相应的要求; “正 名”就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 C.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以灭三族、 灭九 族乃至灭十族。 D.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太平,这就 可以称 之为“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见《论语》原 是孔 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看来《论语》 确实 有雅俗共赏的一面。 C.《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等,由此可知,被 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 D.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有罪,责在 下,上 尊而下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膺字元礼,性简亢,无所交接。初举孝廉,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转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 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 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 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震远域。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 狼藉,郡舍溷轩①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
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 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日:“昔仲尼为鲁司 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帝无复言 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遺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 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日:“畏李校尉。” 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土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 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日:“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 诣诏狱。拷死,妻孑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 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⑩①溷轩:厕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蒙矢石 蒙:冒着 B.因为其御 抵御 C.私惧以稽留为愆稽:拖延。D.乃诣诏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膺“威明”的一组是(3分) ①性简亢,无所交接②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③皆望风惧服 ④率将吏卒破柱取朔⑤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⑥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膺作战勇敢。他任度辽将军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打败了敌人,所以鲜卑军队很畏 惧他,把以前掳掠的百姓,全部送还到边塞 B.李膺嫉恶如仇。他任河南尹时,得知羊元群贪婪成性,罢官时竟连郡衙厕所中的奇巧之 物都带 走了,李膺就上表想要治他的罪。 C.李膺执法不避权贵。他任司隶校尉时,野王令张朔畏罪回京,藏在哥哥张让家的夹壁墙 膺抓捕录其供词后杀掉了他 D.李膺的贤能受人敬仰。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门徒,李膺获罪时景顾尚未记录在名册 中,未 受牵连,但景毅慨然上表请求免职归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
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 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仲尼为鲁司 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帝无复言, 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 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 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 诣.诏狱。拷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 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溷轩:厕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常蒙.矢石 蒙:冒着。 B.因为其御. 御:抵御。 C.私惧以稽.留为愆 稽:拖延。 D.乃诣.诏狱 诣:到……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膺“威明”的一组是(3 分) ①性简亢,无所交接 ②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③皆望风惧服 ④率将吏卒破柱取朔 ⑤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⑥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膺作战勇敢。他任度辽将军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打败了敌人,所以鲜卑军队很畏 惧他,把以前掳掠的百姓,全部送还到边塞。 B.李膺嫉恶如仇。他任河南尹时,得知羊元群贪婪成性,罢官时竟连郡衙厕所中的奇巧之 物都带 走了,李膺就上表想要治他的罪。 C.李膺执法不避权贵。他任司隶校尉时,野王令张朔畏罪回京,藏在哥哥张让家的夹壁墙 中,李 膺抓捕录其供词后杀掉了他。 D.李膺的贤能受人敬仰。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门徒,李膺获罪时景顾尚未记录在名册 中,未 受牵连,但景毅慨然上表请求免职归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死生有命,去将安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 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嫰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 塘自碧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宋时有郊游踏青的习俗。 8.上片末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上片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岑寂”?(5分) 9.虚实结合能较好地表达情感,请结合这首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周敦颐《爱 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死生有命,去将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 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①。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 塘自碧。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宋时有郊游踏青的习俗。 8.上片末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上片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岑寂”?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虚实结合能较好地表达情感,请结合这首词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中通外直,________ ___。(周敦颐《爱 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