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陕县2014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 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 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 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 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 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 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 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 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 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 “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 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 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 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 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 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 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 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 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 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 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 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 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 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 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
河南省陕县 2014 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 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 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 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 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 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 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 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 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 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 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 “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 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 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 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 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 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 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 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 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 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 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 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 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 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 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
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 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 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 境界 1.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 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准 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 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 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2.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 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 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向 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 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 用性。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 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的, 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 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因此,我们应该 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 父在府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 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 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 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 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未之知也。会游秦望,使人视 刻石文,时莫能识,云独诵之,王悦,自是宠冠府朝。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
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 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 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 境界! 1.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 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准 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 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 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2.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 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 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向 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 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 用性。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 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的, 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 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因此,我们应该 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 父在府。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 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 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 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 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未之知也。会游秦望,使人视 刻石文,时莫能识,云独诵之,王悦,自是宠冠府朝。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
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 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 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少时与领 军长史王畯(gai)善,畯亡于官舍,贫无居宅,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事 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 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 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 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 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 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既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因就车握 云手曰:“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官曹文墨,无所壅滞, 发擿(ti)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 士或以此少之。初,云为郡号称廉洁,及居贵重,颇通馈饷;然家无蓄积,随散 之亲友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罢亭候 罢:撤除 B.当宥之以远 宥:宽恕 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谠:正直 D.士或以此少之 少:减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范云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 分) ①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 ②今日就戮,甘心 如荠 ③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 ④云每献损益,未尝阿 意 ⑤有百余纸,辞皆切直 ⑥伏愿殿下知 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 A.①②④ B.④⑤⑥ ②③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云爱护家人。为了母亲和弟弟的安全,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替沈攸之送信 后来侍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 B.范云治政有方。范云到始兴做官,该郡地处偏远,豪强不守法纪 盗贼众多,范云到任后杀掉不法的二千石官员,对民众施以恩德,来往商贾可以 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C.范云为人正直。齐文惠太子曾经观看收获庄稼,认为收割庄稼也很 值得一看,其他人都连连答应,只有范云指出应该体察农民稼穑的艰难,不要贪 求一时的享乐
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 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 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少时与领 军长史王畡(gāi)善,畡亡于官舍,贫无居宅,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事 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 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 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 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 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 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既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因就车握 云手曰:“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官曹文墨,无所壅滞, 发擿(tī)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 士或以此少之。初,云为郡号称廉洁,及居贵重,颇通馈饷;然家无蓄积,随散 之亲友。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罢亭候 罢:撤除 B.当宥之以远 宥:宽恕 C.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谠:正直 D.士或以此少之 少:减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范云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 分) ( ) ①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 ②今日就戮,甘心 如荠 ③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 ④云每献损益,未尝阿 意 ⑤有百余纸,辞皆切直 ⑥伏愿殿下知 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范云爱护家人。为了母亲和弟弟的安全,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替沈攸之送信。 后来侍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 B.范云治政有方。范云到始兴做官,该郡地处偏远,豪强不守法纪, 盗贼众多,范云到任后杀掉不法的二千石官员,对民众施以恩德,来往商贾可以 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C.范云为人正直。齐文惠太子曾经观看收获庄稼,认为收割庄稼也很 值得一看,其他人都连连答应,只有范云指出应该体察农民稼穑的艰难,不要贪 求一时的享乐
D.范云机敏干练。范云后来地位尊贵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案,宾客 满门,他却能应对如流,毫无壅塞阻滞,官府的文书批示发送快速若神,当时的 人们都很佩服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5分) (2)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答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故木受绳则 直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 送君去,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 判官归京》) (3) ,凝绝不通声暂 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琵琶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 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
D.范云机敏干练。范云后来地位尊贵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案,宾客 满门,他却能应对如流,毫无壅塞阻滞,官府的文书批示发送快速若神,当时的 人们都很佩服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5 分) (2)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 分) 答: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 分) (1)故木受绳则 直, ,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 送君去,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 判官归京》) (3) ,凝绝不通声暂 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琵琶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 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 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 13 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
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 后,他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 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常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 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 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 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 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 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 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 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 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 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 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 用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 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 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 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 待3000例患者,有病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 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 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 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 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 他以“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 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 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 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 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 大学》。文中说:“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 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 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 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一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
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 20 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 后,他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 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常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 10 年间,每星期 要工作 7 天,每天至少工作 16 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 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 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 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 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 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 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 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 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 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 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 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 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 用 128 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 10 幢共 208 套住房,建筑面积达 15000 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 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 年,李嘉诚又捐 2200 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 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 待 3000 例患者,有病床 500 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 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 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 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 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 他以“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 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 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 6 亿元创办汕头大 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 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 大学》。文中说:“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 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 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 20 万平方米。校园建筑 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