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一高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 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黑 色线框)内。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 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 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 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 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 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 “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 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 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 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 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 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 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 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 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 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 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 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 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 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 “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 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 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 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 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 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 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 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 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 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
河南省镇平一高 2012 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 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黑 色线框)内。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 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 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 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 识 ”,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 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 “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 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 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 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 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 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 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 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 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 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 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 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 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 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 “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 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 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 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 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 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 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 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 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 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
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 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 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 国艺术报》2011年11月23日)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 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 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 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 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 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交流时, 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 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 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 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 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 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 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 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 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遺 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值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 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江陵。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 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 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 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
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 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 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 国艺术报》2011 年 11 月 23 日)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 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 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 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 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 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 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交流时, 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 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 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 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 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 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 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 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 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 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值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 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江陵。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 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 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 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
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 “且停。”由是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 进止。所进文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 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 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 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 奔陈之策,仍劝募吴士千令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 丞相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入陈,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 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 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注:①该洽:博通,广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李显庆重之 重:器重 B.时人称其勇决 称:赞扬 .即除奉朝请 除:授 吕 D.孝信还以状言 状:状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颜之推有才华的一组是(3分) 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②禀承宣告,馆中皆 受进止 ③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 ④取急还宅,故不 连署 ⑤之推亦被唤入 ⑥有文 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 A.①③⑥ B.①②③ 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之推很早就继承了家传的学业,十二岁就以门徒身份听萧绎讲授 《庄》《老》,但他不喜欢这种虚谈,回到家里读书 B.侯景攻陷郢州时,曾经多次想杀掉颜之推,因为颜之推做过行台郎中 王才将其赦免,把他囚禁送至建业,后来颜之推回到江陵。 C.皇帝对颜之推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这种情况遭到了功勋卓著 官居要职的人的嫉妒,甚至有了加害颜之推的企图 D.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进入北周的朝廷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御史上士, 后来又被隋太子召为学士,受到了隋太子的礼待和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5分)
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 “且停。”由是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 进止。所进文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 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 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 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 奔陈之策,仍劝募吴士千令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 丞相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入陈,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 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 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注:①该洽:博通,广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将军李显庆重之 重:器重 B.时人称其勇决 称:赞扬 C.即除奉朝请 除:授 官 D.孝信还以状言 状:状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颜之推有才华的一组是 (3 分) 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②禀承宣告,馆中皆 受进止 ③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 ④取急还宅,故不 连署 ⑤之推亦被唤入 ⑥有文 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颜之推很早就继承了家传的学业,十二岁就以门徒身份听萧绎讲授 《庄》《老》,但他不喜欢这种虚谈,回到家里读书。 B.侯景攻陷郢州时,曾经多次想杀掉颜之推,因为颜之推做过行台郎中 王才将其赦免,把他囚禁送至建业,后来颜之推回到江陵。 C.皇帝对颜之推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这种情况遭到了功勋卓著 官居要职的人的嫉妒,甚至有了加害颜之推的企图。 D.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进入北周的朝廷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御史上士, 后来又被隋太子召为学士,受到了隋太子的礼待和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9.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也 (杜牧《阿房宫赋》) (2)西当太白有鸟 道 白《蜀道难》) (3)野芳发而幽 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落红不是无情 物 (龚自珍《己亥杂 诗》) (5)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
(2)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也。 (杜牧《阿房宫赋》) (2)西当太白有鸟 道, 。 (李 白《蜀道难》) (3)野芳发而幽 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落红不是无情 物, 。 (龚自珍《己亥杂 诗》) (5)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 (白居易《琵琶行》)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凿碑高手 余显斌 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 他长到九岁,刚认识几个字时生了一场病,眼瞎了。他爹一声长叹,让 他学别的手艺好长大谋生,可他不,只爱凿碑。因为凿碑是他的祖业 他初学凿碑,并不动手,而是坐在父亲身边听,一边问父亲凿的是什么 字,走的是哪一笔。不久,一听锤声钎音,他就知道了是什么字。父亲大惊,说 这小东西,是凿碑的料。以后,更是有意培养他。 十四岁上,他就精通了碑上凿字,而且篆隶楷草无体不会无体不精。到 了十六岁,各种龙凤花纹,更是刻得栩栩如生。一日,他在石上刻了一串葡萄, 颗颗晶莹,他爹摸着胡茬看,突然发现上面蹲了一只纤黑的小虫,挡住了视线 就伸手去打,虫并不飞走。再仔细看,原来石色不纯,上有一黑点,他就势刻了 只小虫。 他爹哈哈一乐道,老了,老了。语音中,有一份苍凉,还有一份欣慰。 他凿碑有讲究,尤其墓碑,上面轻易不凿龙。他说,龙是神,是一个民 族的神圣所在,不能随便凿在墓碑上。凿在好人墓碑上,龙能生色;否则,玷污 了神灵。 话虽如此说,他一生却仍然破过两次例。 一年,丰川大旱,十室九空,省府王督军父亲死去。王督军来,一辆小 车接走了他,要求他凿一块墓碑,碑上有字,且必须有一龙环绕。 他微微一笑,一杯茶后,开始凿碑,字用隶书,笔笔端庄,让满城书家 见了赞叹不已。待凿龙时,更是让内行人见了个个鼓掌。可惜,龙无二目 督军忙来请,道:“先生,务请为龙凿上双眼。” 他仍不慌不忙,拿起锤和钎,第一锤下去就偏了准头,砸在左手大拇指 上,鲜血淋漓。 他摇头,苦笑:“督军大人,看样子给龙凿眼尚需一段时日,待伤好后 再干。 可是,死人入墓,已在眼前,总不能来一个无碑墓吧。督军急了,苦苦 恳求。他一笑道:“看样子,只能用双脚掌钎了,不过价钱可不一样。” 多少,尽管说。”督军道。 粮食十五万担。”他掐着长长的手指算着道。 你!”督军跳起来,红了脸。 督军大人,我一粒不要,请你拿来救济丰川百姓,也算督军大人的功 德啊。”一句话让督军松了口气,连连点头,碑凿好,他准备回去,督军道:“先 生就跟着粮车一块儿回去吧,也让丰川百姓知道先生的一番好意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凿碑高手 余显斌 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 他长到九岁,刚认识几个字时生了一场病,眼瞎了。他爹一声长叹,让 他学别的手艺好长大谋生,可他不,只爱凿碑。因为凿碑是他的祖业。 他初学凿碑,并不动手,而是坐在父亲身边听,一边问父亲凿的是什么 字,走的是哪一笔。不久,一听锤声钎音,他就知道了是什么字。父亲大惊,说 这小东西,是凿碑的料。以后,更是有意培养他。 十四岁上,他就精通了碑上凿字,而且篆隶楷草无体不会无体不精。到 了十六岁,各种龙凤花纹,更是刻得栩栩如生。一日,他在石上刻了一串葡萄, 颗颗晶莹,他爹摸着胡茬看,突然发现上面蹲了一只纤黑的小虫,挡住了视线, 就伸手去打,虫并不飞走。再仔细看,原来石色不纯,上有一黑点,他就势刻了 一只小虫。 他爹哈哈一乐道,老了,老了。语音中,有一份苍凉,还有一份欣慰。 他凿碑有讲究,尤其墓碑,上面轻易不凿龙。他说,龙是神,是一个民 族的神圣所在,不能随便凿在墓碑上。凿在好人墓碑上,龙能生色;否则,玷污 了神灵。 话虽如此说,他一生却仍然破过两次例。 一年,丰川大旱,十室九空,省府王督军父亲死去。王督军来,一辆小 车接走了他,要求他凿一块墓碑,碑上有字,且必须有一龙环绕。 他微微一笑,一杯茶后,开始凿碑,字用隶书,笔笔端庄,让满城书家 见了赞叹不已。待凿龙时,更是让内行人见了个个鼓掌。可惜,龙无二目。 督军忙来请,道:“先生,务请为龙凿上双眼。” 他仍不慌不忙,拿起锤和钎,第一锤下去就偏了准头,砸在左手大拇指 上,鲜血淋漓。 他摇头,苦笑:“督军大人, 看样子给龙凿眼尚需一段时日,待伤好后 再干。” 可是,死人入墓,已在眼前,总不能来一个无碑墓吧。督军急了,苦苦 恳求。他一笑道:“看样子,只能用双脚掌钎了,不过价钱可不一样。” “多少,尽管说。”督军道。 “粮食十五万担。”他掐着长长的手指算着道。 “你!”督军跳起来,红了脸。 “督军大人,我一粒不要,请你拿来救济丰川百姓,也算督军大人的功 德啊。”一句话让督军松了口气,连连点头,碑凿好,他准备回去,督军道:“先 生就跟着粮车一块儿回去吧,也让丰川百姓知道先生的一番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