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2017年高考适应性测试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即所谓 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套制度规范 儒家称之为“礼”。一部《周礼》,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这导致 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 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 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需要一套 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孔子指出:“无礼则乱。”荀 子讲得更为具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因此,孔子要 求人们“克己复礼”,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即是说,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 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然是成立的 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 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如果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 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论语》 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 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确实, 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经过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一一宗族王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家 族皇权社会的制度规范、个体民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在这些大的社会形态中,还 存在着许多具体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局部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本质上是 “革命”的。孔子的这个思想概括为“礼有损益”。对于现存既有的制度规范体 系、即“礼”的系统来说,所谓“损”就是去掉一些旧的内容,所谓“益”就是 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结果就是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而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 扰性和排他性的原教旨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孔子所讲的“礼有损益”的 道理。 (摘编自黄玉顺 《论“生活与哲学”与“生活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是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实质上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B.对于儒家“礼”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严重误区”,即用现代的“礼”来评 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 2017 年高考适应性测试 第 I 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即所谓 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套制度规范, 儒家称之为“礼”。一部《周礼》,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这导致 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 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 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需要一套 “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孔子指出:“无礼则乱。” 荀 子讲得更为具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因此,孔子要 求人们“克己复礼” ,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 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然是成立的, 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 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如果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 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论语》 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 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确实, 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经过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宗族王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家 族皇权社会的制度规范、个体民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在这些大的社会形态中,还 存在着许多具体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局部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本质上是 “革命”的。孔子的这个思想概括为“礼有损益”。对于现存既有的制度规范体 系、即“礼”的系统来说,所谓“损”就是去掉一些旧的内容,所谓“益”就是 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结果就是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而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 扰性和排他性的原教旨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孔子所讲的“礼有损益”的 道理。 (摘编自黄玉顺 《论“生活与哲学”与“生活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是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实质上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B. 对于儒家 “礼”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严重误区”,即用现代的“礼”来评 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C.认为“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基于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 及其制度,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D.“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是,个体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遵守社会规 范及其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而“礼”则是关于群体生存的一套社会 规范及其制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礼学” B.荀子认为,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争抢,争抢就会引发混乱,因此需要制定 “礼”,这和孔子的“无礼则乱”一样,都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C.“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 及其制度,因而“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D.“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孔子认为殷、周都是沿袭前朝旧礼而不进 行变革,才对社会群体造成了伤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的保障是法治,法治及其制度是法治社会的最高规则,任何人或组织都必 须遵守,否则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B.“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这一论断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礼”在三 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内部都存在着具体的局部变革。 C.原教旨主义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不懂得对原有的制度体系 进行去旧增新而成就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的道理。 D.“克己复礼”能保障个体被群体容纳。“礼有损益”能构建新的伦理政治体 系,二者在维护社会群体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一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 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 建筑界泰斗级任务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 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来,难耐的悲愤,强烈的 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 他说: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他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 恩来纪念馆等上百座纪念馆。他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 期望美好未来,被称誉为“纪念馆意义”。 其实,齐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 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感受,去领会 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在 图书馆内预留大量“交往空间”,国内有些图书馆专家对此很不认同,认为应该 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 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 在福建武夷山庄的建筑设计中,齐康从传统中传承出新,在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 里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一种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 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他说,要尊重一方土地,尊重一方水
C. 认为“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基于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 及其制度,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D. “不学礼,无以立” ,强调的是,个体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遵守社会规 范及其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而“礼”则是关于群体生存的一套社会 规范及其制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礼学”。 B. 荀子认为,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争抢,争抢就会引发混乱,因此需要制定 “礼”,这和孔子的“无礼则乱”一样,都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C. “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 及其制度,因而“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D. “殷因于夏礼” “周因于殷礼”,孔子认为殷、周都是沿袭前朝旧礼而不进 行变革,才对社会群体造成了伤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的保障是法治,法治及其制度是法治社会的最高规则,任何人或组织都必 须遵守,否则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B. “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这一论断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礼”在三 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内部都存在着具体的局部变革。 C. 原教旨主义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不懂得对原有的制度体系 进行去旧增新而成就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的道理。 D. “克己复礼”能保障个体被群体容纳。“礼有损益”能构建新的伦理政治体 系,二者在维护社会群体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 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 建筑界泰斗级任务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 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 多年来,难耐的悲愤,强烈的 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 20 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 他说:30 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他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 恩来纪念馆等上百座纪念馆。他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 期望美好未来,被称誉为“纪念馆意义”。 其实,齐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 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感受,去领会。 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在 图书馆内预留大量“交往空间”,国内有些图书馆专家对此很不认同,认为应该 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 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 在福建武夷山庄的建筑设计中,齐康从传统中传承出新,在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 里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一种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 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他说,要尊重一方土地,尊重一方水
在这个一方水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作品来,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像是从这个 环境里长出来的。 齐康认为建筑师应当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心,担负起建设和梳理城市环境的重 任。他说,建筑师必须硏究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他 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爱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 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 的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他曾经问擦窗工人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 人说,站在花岗岩表面上太滑了,窗沿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这让他深深 体会到,建筑不仅为业主设计,还要为擦窗工人设计。 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 种种荣誉,齐康很淡然,他说:“盖棺定论时,能被看作‘平民建筑师'’,我就 心满意足了。” (摘编自李伶伶《齐康传》) 【相关链接】 ①齐康参与设计近200座建筑,其中纪念性建筑、学府建筑、文化建筑、人物建 筑、风景建筑、办公建筑等多种类型。在这些建筑设计中,他运用中西方建筑的 传统手法,融入丰富的晢学思想,重视空间的处理,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摘 自《东南大学校友介绍》) ②中工程学院院士王建国读博士时,师从齐康。王建国说:“齐先生髙瞻远瞩, 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和人文领域。”(摘 自“中华新闻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A.齐康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对齐康设计侵华日军南京 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较大影响。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是齐 康对南京30万死难同胞的特殊祭奠。 C.齐康设计的伯川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的局限,填 补了图书馆在实现人与人交流功能方面的空白。 D.作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武夷山庄是齐康“新的 地方主义风格”的体现,表现出他一方水土的尊重。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两项是(4分) A.齐康成功设计出全国第一座抗战史上系列的纪念馆,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上 的地位,使他赢得了“纪念馆之父”的赞誉 B.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这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他想用建筑的形式留 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 C.齐康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运用中西建筑的传统受,探索中国现 代建筑风格,设计的作品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D.齐康是有情怀的建筑师,为了每一个回想的游子都能依据某个建筑找到以前 的记忆,清楚孤独感,他倡导建设有情感的城市。 E.齐康髙瞻远瞩,他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努力通 过自己的设计,建设和梳理城市社会环境
在这个一方水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作品来,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像是从这个 环境里长出来的。 齐康认为建筑师应当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心,担负起建设和梳理城市环境的重 任。他说,建筑师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他 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爱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 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 的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他曾经问擦窗工人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 人说,站在花岗岩表面上太滑了,窗沿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这让他深深 体会到,建筑不仅为业主设计,还要为擦窗工人设计。 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 种种荣誉,齐康很淡然,他说:“盖棺定论时,能被看作‘平民建筑师’,我就 心满意足了。” (摘编自李伶伶《齐康传》) 【相关链接】 ①齐康参与设计近 200 座建筑,其中纪念性建筑、学府建筑、文化建筑、人物建 筑、风景建筑、办公建筑等多种类型。在这些建筑设计中,他运用中西方建筑的 传统手法,融入丰富的哲学思想,重视空间的处理,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摘 自《东南大学校友介绍》) ②中工程学院院士王建国读博士时,师从齐康。王建国说:“齐先生高瞻远瞩, 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和人文领域。”(摘 自“中华新闻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 分) A.齐康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对齐康设计侵华日军南京 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较大影响。 B.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是齐 康对南京 30 万死难同胞的特殊祭奠。 C. 齐康设计的伯川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的局限,填 补了图书馆在实现人与人交流功能方面的空白。 D. 作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武夷山庄是齐康“新的 地方主义风格”的体现,表现出他一方水土的尊重。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两项是(4 分) A.齐康成功设计出全国第一座抗战史上系列的纪念馆,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上 的地位,使他赢得了“纪念馆之父”的赞誉。 B.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这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他想用建筑的形式留 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 C. 齐康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运用中西建筑的传统受,探索中国现 代建筑风格,设计的作品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D. 齐康是有情怀的建筑师,为了每一个回想的游子都能依据某个建筑找到以前 的记忆,清楚孤独感,他倡导建设有情感的城市。 E. 齐康高瞻远瞩,他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努力通 过自己的设计,建设和梳理城市社会环境
6.为什么说齐康是“平民建筑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分) 7.(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 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 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 长眼睛的人。 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 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 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 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 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 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 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 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 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 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 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 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 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 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 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 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 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 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 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 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相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倒地上的。而且,在拉扯
6.为什么说齐康是“平民建筑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 分) 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 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 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 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 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 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 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 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 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 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 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 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 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 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 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 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 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 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 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 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 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 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 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相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倒地上的。而且,在拉扯
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 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晚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 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 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 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小水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 心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E.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 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缺耐人寻味。 8.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分) 9.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 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抱真,字太玄,沈虑而断。怀恩反,代宗召抱真问状,答曰:“郭子仪尝领朔 方军,人多德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 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如抱真策。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 自试。”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策山东有变,泽潞兵所走 集,乘战伐后赋重人困军伍雕敝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曹偶习 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既不禀于官,而府库实。缮甲 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其为诸军冠。建中中,田悦反,诏抱真与河东马燧合神 策兵救之,败悦于双冈会硃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 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截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奷, 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硃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 贝州,而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 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乂说武俊,使合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即以数骑 驰入见武俊,曰:“希烈争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肆于天下。足下既 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 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退卧帐中, 甘寝久之。武俊感其不疑,乃益恭。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贞元初,朝京师, 诏还所镇。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 之。至无可录,徐徐以礼谢。好方士,因饵丹而死。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新塘书·李抱真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 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晚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 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 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 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小水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 心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E.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 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缺耐人寻味。 8.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 分) 9.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 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抱真,字太玄,沈虑而断。怀恩反,代宗召抱真问状,答曰:“郭子仪尝领朔 方军,人多德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 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如抱真策。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 自试。”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策山东有变,泽潞兵所走 集,乘战伐后赋重人困军伍雕敝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曹偶习 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既不禀于官,而府库实。缮甲 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其为诸军冠。建中中,田悦反,诏抱真与河东马燧合神 策兵救之,败悦于双冈会硃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 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截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 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硃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 贝州,而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 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合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即以数骑 驰入见武俊,曰:“希烈争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肆于天下。足下既 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 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退卧帐中, 甘寝久之。武俊感其不疑,乃益恭。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贞元初,朝京师, 诏还所镇。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 之。至无可录,徐徐以礼谢。好方士,因饵丹而死。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新塘书•李抱真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