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确山二高2012届高三押题卷(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石常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 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 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 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 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 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 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 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 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 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 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 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 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 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 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孑的回答 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 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 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 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 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 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 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 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怡当地定位它 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 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 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
驻马店市确山二高 2012 届高三押题卷(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石常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 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 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 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 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 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 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 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 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 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 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 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 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 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 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 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 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 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 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 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 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 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 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 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 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 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
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 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 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 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 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 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 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 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 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意。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 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 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意,这种智意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 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刘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 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 绅侧目。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 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毎云诏令皆岀其手,言上将用某人, 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 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日:“正言碎朕衣矣。”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
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 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 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 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 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 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 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 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 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 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 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 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 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刘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 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 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 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 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 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
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 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 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遺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 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 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日:“安 能岀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日:“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 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日:“此 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虞:预料 B.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 C.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D.黼闻而衔之 衔:怀恨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寻道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他认为自己所处职位有进 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了。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 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陈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 任秀州知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5分) 译文: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沈君震)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8、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5分)
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 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 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 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 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 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 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 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 ②宦寺: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虞:预料 B.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 C.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D.黼闻而衔.之 衔:怀恨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他认为自己所处职位有进 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了。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 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陈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 任秀州知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沈君霞)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8、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5 分) ——————————————————————————————————————— ——————————————————————————————————————— ————
9、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王建功)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道小题)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高骚》)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官。(李白《蜀道难》)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梅伟捷) 白纸黑字奚同发 决定去一趟那座小城,虽然平日指尖一次次抚摸地图上那个圆点,实际上她对那里一无 所知。是一张神秘的纸条,把她与那个圆点连成一线。纸条的神秘不仅是它的出现方式,更 主要的是犹如久旱甘霖般及时。纸条出现的那天,爹做农活时摔断一条腿,他打上石膏就离 开了卫生所。就这,还是拖欠了一屁股债。学校又一次催她和小弟交学费,开学都一个多月 了,一家人正为钱犯愁。晚间,她试穿那件别人捐赠、由学校分配给她的棉衣时,手伸进衣 服口袋,触到一张折叠的纸条,很普通的白纸,展开,是几行字:收到纸条的同学,如果上 学有难处,跟我联系,我会帮你完成学业。落款“姚国庆 全家人顿时一扫近乎绝望的悲情而乐观起来,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 后屏障。爹、娘、她与小弟,四个人没有谁心存丝毫怀疑,一张写了黑字的普通白纸,像几 世相承的珍宝,在他们手中欣喜而小心翼翼地传递。 要不,跟他联系一下,她怯怯地问。接着一家三口的目光都集中到爹的身上。爹却自顾 自地抽着烟,一言不发。最后,爹使劲儿地掐灭了纸烟,以她从未见过的严肃神情说,咱不 能就这样随便地麻烦人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那一步。重新振作的爹表示,再难,还没 到砸锅卖铁的时候,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决不让一个娃辍学 上镇中学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是不幸却再次降临,小弟在上学途中因雨天路滑跌 落山崖,娘一病瘫在床头……她决定退学,与爹共同支撑起这个再也经不住风雨的家。双手 抱头,隐忍丧子之痛的爹,平生第一次把粗厚的巴掌气愤地掴在她的脸上,小弟搭上一条命, 如果你不能读出书来,对得起谁?从此爹拖着那条残腿,苦苦维护着家的尊严,又一次打消 了她动用纸条的念头。六年后,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爹却含笑离世 纸条夹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已有些泛黄,捏在手上,已经被汗水微微地打湿了。娘 长叹一声,唉—八年了,也不知写字的人还承认不?这个地址还管用不? 她怔在那里,是啊,没办法,只能把命运交给这张纸条了…八年的精神支撑,随着一 个普通信封寄走了,心里空落落地。两个月后,一个雾气没散的早晨,门前响起清脆的马铃 声,邮递员大喊她的名字。在灶头烧水的她,手握尚在燃烧的半截儿火,夺门而出 有信件,还有汇款!信上说,几经周转,收到她的信晚了,让她快去学校报到,以后会 准时寄钱给她。老天爷啊,老天爷啊,我可以上学了!她高声重复着,一头匍匐在地……然 后向远方连连跪拜,口中喊道:恩人呐,恩人呐!. 四年大学,她一刻不敢倦怠。从接到第一次汇款时,她心里就默默许诺,工作后拿到第 一个月工资,一定要去探望恩人。这个诺言,如今就要兑现了! 找到邮畋所3019号信箱,没有具体地址,向汇款窗口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大吃一惊
9、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6 分)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王建功)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道小题)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 。(屈原《离骚》)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梅伟捷) 白纸黑字 奚同发 决定去一趟那座小城,虽然平日指尖一次次抚摸地图上那个圆点,实际上她对那里一无 所知。是一张神秘的纸条,把她与那个圆点连成一线。纸条的神秘不仅是它的出现方式,更 主要的是犹如久旱甘霖般及时。纸条出现的那天,爹做农活时摔断一条腿,他打上石膏就离 开了卫生所。就这,还是拖欠了一屁股债。学校又一次催她和小弟交学费,开学都一个多月 了,一家人正为钱犯愁。晚间,她试穿那件别人捐赠、由学校分配给她的棉衣时,手伸进衣 服口袋,触到一张折叠的纸条,很普通的白纸,展开,是几行字:收到纸条的同学,如果上 学有难处,跟我联系,我会帮你完成学业。落款“姚国庆”。 全家人顿时一扫近乎绝望的悲情而乐观起来,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 后屏障。爹、娘、她与小弟,四个人没有谁心存丝毫怀疑,一张写了黑字的普通白纸,像几 世相承的珍宝,在他们手中欣喜而小心翼翼地传递。 要不,跟他联系一下,她怯怯地问。接着一家三口的目光都集中到爹的身上。爹却自顾 自地抽着烟,一言不发。最后,爹使劲儿地掐灭了纸烟,以她从未见过的严肃神情说,咱不 能就这样随便地麻烦人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那一步。重新振作的爹表示,再难,还没 到砸锅卖铁的时候,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决不让一个娃辍学。 上镇中学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是不幸却再次降临,小弟在上学途中因雨天路滑跌 落山崖,娘一病瘫在床头……她决定退学,与爹共同支撑起这个再也经不住风雨的家。双手 抱头,隐忍丧子之痛的爹,平生第一次把粗厚的巴掌气愤地掴在她的脸上,小弟搭上一条命, 如果你不能读出书来,对得起谁?从此爹拖着那条残腿,苦苦维护着家的尊严,又一次打消 了她动用纸条的念头。六年后,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爹却含笑离世。 纸条夹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已有些泛黄,捏在手上,已经被汗水微微地打湿了。娘 长叹一声,唉——八年了,也不知写字的人还承认不?这个地址还管用不? 她怔在那里,是啊,没办法,只能把命运交给这张纸条了……八年的精神支撑,随着一 个普通信封寄走了,心里空落落地。两个月后,一个雾气没散的早晨,门前响起清脆的马铃 声,邮递员大喊她的名字。在灶头烧水的她,手握尚在燃烧的半截儿柴火,夺门而出。 有信件,还有汇款!信上说,几经周转,收到她的信晚了,让她快去学校报到,以后会 准时寄钱给她。老天爷啊,老天爷啊,我可以上学了!她高声重复着,一头匍匐在地……然 后向远方连连跪拜,口中喊道:恩人呐,恩人呐!…… 四年大学,她一刻不敢倦怠。从接到第一次汇款时,她心里就默默许诺,工作后拿到第 一个月工资,一定要去探望恩人。这个诺言,如今就要兑现了! 找到邮政所 3019 号信箱,没有具体地址,向汇款窗口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大吃一惊
反问她是不是那个被资助的大学生。这下,轮到她惊讶了:是她在这儿有名,还是姚国庆有 名? 邮政所几乎停止办公,大家七嘴八舌围过来 切都明白了,是一个大娘给她寄的钱。起初,邮政所还奇怪,她一个捡破烂的怎么毎 月都要寄出两份钱。一份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另一份是以姚国庆的名义寄出。原来,姚国 庆是她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可她收到一个陌生女孩来信,纸条上丈夫熟悉的字迹让她泪 水涟涟。虽然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 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前,电视台记者见到长跪不起的女孩子。围观的人争 相介绍,哭了一个多小时啦,都成泪人啦,人能有多少眼泪啊?可她还在不停地抹泪儿。 现场观众焦急地把目光投向街道,只是那个供俩孩子上大学,甚至把住房都卖了的女人 咋还不回来?记者的镜头更是急切地扫来扫去。所有的人都在期待那个女人的到来。大家心 疼哭了那么久、跪了那么久的瘦弱女孩,也在构想另一个女人的模样,或她出现的 场景. (选自《文化月刊)2009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女孩在得到有人准备资助她完成学业的纸条后,曾多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但都被 父亲阻止,直到女孩考上了大学,父亲高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 B.这篇小说语言质朴,叙事生动,构思巧妙。作者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 巧妙地勾连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父亲多次阻止女孩动用“纸条”,说明 他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的勤劳农民,但他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 D.大娘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卖掉了房子,靠拾破烂维持 生计,供陌生的女孩完成大学学业,这种超越生命的承诺令人肃然起敬。 E.结尾描写了女孩、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兑现了承诺的女人 但她却没有到来。结尾的这种开放性设计,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2)小说中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本文以“一张纸条”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着“一张纸条”展开的。(6分) (4)“白纸黑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田国斌 有个搞笑的大师叫启功(节选) 文晓方 启功先生扬名不在于他是雍正皇帝八代玄孙,也不在于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 在于他的书法艺术、古代书画碑帖鉴定和古文学研究。在这几个领域中,除了给人庄重深厚 严谨脱俗感觉之外,和搞笑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启功老爷子确实搞笑,太搞笑了 和自己搞笑 启功先生2005年去世,在结发妻于于1975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岁时,自撰 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 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 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没有人像启功群样,前27年用搞笑的打 油诗给自己盖棺定论,如今这打油诗一样的墓志铭永久地凿刻在先生的墓碑上了
反问她是不是那个被资助的大学生。这下,轮到她惊讶了:是她在这儿有名,还是姚国庆有 名? 邮政所几乎停止办公,大家七嘴八舌围过来…… 一切都明白了,是一个大娘给她寄的钱。起初,邮政所还奇怪,她一个捡破烂的怎么每 月都要寄出两份钱。一份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另一份是以姚国庆的名义寄出。原来,姚国 庆是她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可她收到一个陌生女孩来信,纸条上丈夫熟悉的字迹让她泪 水涟涟。虽然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 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前,电视台记者见到长跪不起的女孩子。围观的人争 相介绍,哭了一个多小时啦,都成泪人啦,人能有多少眼泪啊?可她还在不停地抹泪儿。 现场观众焦急地把目光投向街道,只是那个供俩孩子上大学,甚至把住房都卖了的女人 咋还不回来?记者的镜头更是急切地扫来扫去。所有的人都在期待那个女人的到来。大家心 疼哭了那么久、跪了那么久的瘦弱女孩,也在构想另一个女人的模样,或她出现的 场景…… (选自《文化月刊))2009 年第 l2 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女孩在得到有人准备资助她完成学业的纸条后,曾多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但都被 父亲阻止,直到女孩考上了大学,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 B.这篇小说语言质朴,叙事生动,构思巧妙。作者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 巧妙地勾连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父亲多次阻止女孩动用“纸条”,说明 他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的勤劳农民,但他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 D.大娘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卖掉了房子,靠拾破烂维持 生计,供陌生的女孩完成大学学业,这种超越生命的承诺令人肃然起敬。 E.结尾描写了女孩、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兑现了承诺的女人, 但她却没有到来。结尾的这种开放性设计,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2)小说中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本文以“一张纸条”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着“一张纸条”展开的。(6 分) (4)“白纸黑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田国斌) 有个搞笑的大师叫启功(节选) 文晓方 启功先生扬名不在于他是雍正皇帝八代玄孙,也不在于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 在于他的书法艺术、古代书画碑帖鉴定和古文学研究。在这几个领域中,除了给人庄重深厚 严谨脱俗感觉之外,和搞笑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启功老爷子确实搞笑,太搞笑了。 一、和自己搞笑 启功先生 2005 年去世,在结发妻子于 1975 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岁时,自撰 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 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 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没有人像启功那样,提前 27 年用搞笑的打 油诗给自己盖棺定论,如今这打油诗一样的墓志铭永久地凿刻在先生的墓碑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