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二高2012届高三押题卷(三)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 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 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 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 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 三百年的影响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 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 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 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天问》是保留远古神话传统最多而又系统的文学篇章,它表现了当时时代意识因理性 的觉醒正在由神话向历史过渡。《离骚》《天问》《九歌》《九辫》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 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王夫之解释《九瓣》说:“瓣, 犹遍也,效夏启九辨之名,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滈,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 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 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 规范和理智约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 体制,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 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不同于先秦北国。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后世 文学艺术从中汲取很多营养。与《诗经》或先秦散文不同,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 恰恰是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和故事。从世上庙堂到地下宫殿,从南方的马王堆帛画 到北国的卜千秋墓室,它们都属于充满幻想、巫术的观念,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 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西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以儒学为 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日渐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的观念中,还渐融成南 北文化的混同合作。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宜扬的道德节操与道家传播 的荒忽之谈,并行不惇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中。人世、历史和现实越来越占 据重要位置,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蕴藏着原始活力的传统浪漫幻想,始 终没有离开汉代艺术,它们是楚汉艺术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逐渐突破礼仪旧制,理性精 神也逐步战胜巫术宗教
确山二高 2012 届高三押题卷(三)语文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 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 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 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 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 三百年的影响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 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 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 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天问》是保留远古神话传统最多而又系统的文学篇章,它表现了当时时代意识因理性 的觉醒正在由神话向历史过渡。《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 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 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 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 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 规范和理智约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 体制,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 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不同于先秦北国。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后世 文学艺术从中汲取很多营养。与《诗经》或先秦散文不同,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 恰恰是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和故事。从世上庙堂到地下宫殿,从南方的马王堆帛画 到北国的卜千秋墓室,它们都属于充满幻想、巫术的观念,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 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西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以儒学为 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日渐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的观念中,逐渐融成南 北文化的混同合作。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道家传播 的荒忽之谈,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中。人世、历史和现实越来越占 据重要位置,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蕴藏着原始活力的传统浪漫幻想,始 终没有离开汉代艺术,它们是楚汉艺术的灵魂。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逐渐突破礼仪旧制,理性精 神也逐步战胜巫术宗教
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保留和残存,中国南方始终弥漫在神话世界中,以屈原为 代表的楚文化就是其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C.把黄帝四面脸解释为派四个大臣治理四方,孔子删除《诗经》中“怪力乱神”的踪 迹,这体现了儒家关注现实、重视社会秩序的精神。 D.开创了中国抒情诗光辉起点的《离骚》既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浪漫想象,又 有深沉理性觉醒时个体人格的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问》系统地保留了远古神话传统,是楚地原始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是理性觉醒的 时代意识从神话向历史的过渡 B.因为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所以西汉文化艺 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 C.西汉艺术的作品大多以远古的神话故事为内容,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就充分地保存并 延续了这样的远古传统。 D.西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世、历史和现实还渐取代了充满远古 传统的原始神话,占据重要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汉浪漫主义精神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传统, 都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这一看法极大 地影响了后世楚辞的研究。 C.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人们的观念受先秦理性精神的影响, 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了变化 D.尽管神话幻想与历史故事、儒学与道家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 中,但楚汉艺术的核心始终没有脱离传统浪漫幻想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耶律屋质,字敌。姿筒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大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 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 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 质。屋质读竞,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 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 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造宜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优未艾也。能程 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日“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 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 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 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竞谁归?” 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 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潜告屋
B. 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保留和残存,中国南方始终弥漫在神话世界中,以屈原为 代表的楚文化就是其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C. 把黄帝四面脸解释为派四个大臣治理四方,孔子删除《诗经》中“怪力乱神” 的踪 迹,这体现了儒家关注现实、重视社会秩序的精神。 D. 开创了中国抒情诗光辉起点的《离骚》,既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浪漫想象,又 有深沉理性觉醒时个体人格的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问》系统地保留了远古神话传统,是楚地原始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是理性觉醒的 时代意识从神话向历史的过渡。 B.因为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所以西汉文化艺 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 C.西汉艺术的作品大多以远古的神话故事为内容,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就充分地保存并 延续了这样的远古传统。 D.西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世、历史和现实逐渐取代了充满远古 传统的原始神话,占据重要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汉浪漫主义精神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传统, 都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这一看法极大 地影响了后世楚辞的研究。 C.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人们的观念受先秦理性精神的影响, 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了变化。 D.尽管神话幻想与历史故事、儒学与道家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人们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 中,但楚汉艺术的核心始终没有脱离传统浪漫幻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大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 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 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 质。屋质读竞,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 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 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 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 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 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 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竞谁归?” 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 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潜告屋
质,屋质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 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餐,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 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 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1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相见,怨言交让 让:责备 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夺:强取 太后日“汝第言之 第:只管 刘哥等不服,事遂寝 寝:停止 5、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①姿筒静,有器识,重然诺 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⑧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 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A.①③⑤ ②③⑥c.②④⑤ 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 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 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 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 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3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3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交。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 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 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 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 1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始相见,怨言交让. 让:责备 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夺:强取 C.太后曰“汝第.言之。” 第:只管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 寝:停止 5、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 分) ( )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 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 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 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 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 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 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3 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3 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 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孟子《鱼我所欲也》) (2)_________________,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答题内的小题 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桌布 〔德国〕理查德·包曼 一个年轻的牧师被派到一个老教堂工作。这个教堂曾是城里最富有地区的最宏伟的建 筑,但是如今这一地区衰败了,教堂也变得破败不堪。不过牧师和他妻子看见了这个教堂 还是很兴奋,他们相信自己能使它恢复往昔的辉煌。夫妻俩立即开始粉刷墙壁,修理设施, 努力使它恢复原貌。他们的目标是要让这个老教堂在圣诞节前呈现出最佳面貌。 可是就在圣诞节前两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这个地区。倾盆大雨积了足有一英寸的水 老教堂的屋顶开始漏水,漏水的部位就在祭坛后面,灰泥像海绵似的吸了许多水,一块块 往下掉,墙上空出个大洞 牧师夫妇望着毁坏了的墙,感到非常沮丧。显然不可能赶在圣诞节前把墙补好了,将 近三个月的辛勤工作就这么付诸东流了 第二天当牧师夫妇参加教会青年团举办的义卖会时,两人都很郁闷。义卖会上有一件 商品是块金色间着象牙色、绣着花边的旧桌布,几乎有15英尺。 牧师突发灵感,他以65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块桌布:它可以挂在祭坛后面的墙上 遮住那个洞 圣诞节的前一天,狂风怒吼,雪花纷飞。当牧师打开教堂门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 女人站在附近的汽车站牌下,他知道汽车至少要半个小时后才会到,便请她进教堂来避避 寒 女人说她不住在附近,她来这儿是为了给这里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当家庭教师,她是 个战争难民,英语不好,所以没有被录用。 她在教堂后排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低着头开始祈祷。当牧师往墙上挂布以遮住那不雅 观的洞时,她没有注意他。祈祷完毕,她抬起头,看见桌布,她朝祭坛冲了过去。 “它是我的!”她惊叫道,“是我的宴会桌布I 她激动地把桌布的历史告诉了目瞪口呆的牧师,并且给他看桌布角上绣着的她的姓名 缩写。 她和她丈夫过去住在奥地利维也纳,二战以煎,他们因反对纳粹而被迫逃亡。他们 定逃往瑞士,但是她丈夫说他们得分开来逃命,她先走。后来她听说他死在一个集中营里。 牧师被她的故事感动了,坚持请她拿回桌布,她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不必了,她不 再需要它,而且它挂在祭坛后面很漂亮。然后她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 平安夜的礼拜仪式上,桌布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华丽了。白色的蕾丝映着闪烁的烛光 令人炫目,蕾丝里织的金线像是黎明中爆眼的阳光。参加礼拜的人纷纷称赞牧师的礼拜主 持得好,教堂布置得漂亮 一位老先生在桌布前徘徊了很久,他高开时对牧师说:“真奇怪,许多年前我和妻子一 愿上帝让她安息一有这样一块桌布。她只在特别的场合里才会用它,不过我们那时候 住在维也纳
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答题内的小题, 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桌 布 〔德国〕理查德·包曼 一个年轻的牧师被派到一个老教堂工作。这个教堂曾是城里最富有地区的最宏伟的建 筑,但是如今这一地区衰败了,教堂也变得破败不堪。不过牧师和他妻子看见了这个教堂 还是很兴奋,他们相信自己能使它恢复往昔的辉煌。夫妻俩立即开始粉刷墙壁,修理设施, 努力使它恢复原貌。他们的目标是要让这个老教堂在圣诞节前呈现出最佳面貌。 可是就在圣诞节前两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这个地区。倾盆大雨积了足有一英寸的水。 老教堂的屋顶开始漏水,漏水的部位就在祭坛后面,灰泥像海绵似的吸了许多水,一块块 往下掉,墙上空出个大洞。 牧师夫妇望着毁坏了的墙,感到非常沮丧。显然不可能赶在圣诞节前把墙补好了,将 近三个月的辛勤工作就这么付诸东流了。 第二天当牧师夫妇参加教会青年团举办的义卖会时,两人都很郁闷。义卖会上有一件 商品是块金色间着象牙色、绣着花边的旧桌布,几乎有 15 英尺。 牧师突发灵感,他以 6.5 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块桌布:它可以挂在祭坛后面的墙上, 遮住那个洞。 圣诞节的前一天,狂风怒吼,雪花纷飞。当牧师打开教堂门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 女人站在附近的汽车站牌下,他知道汽车至少要半个小时后才会到,便请她进教堂来避避 寒。 女人说她不住在附近,她来这儿是为了给这里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当家庭教师,她是 个战争难民,英语不好,所以没有被录用。 她在教堂后排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低着头开始祈祷。当牧师往墙上挂布以遮住那不雅 观的洞时,她没有注意他。祈祷完毕,她抬起头,看见桌布,她朝祭坛冲了过去。 “它是我的!”她惊叫道,“是我的宴会桌布!” 她激动地把桌布的历史告诉了目瞪口呆的牧师,并且给他看桌布角上绣着的她的姓名 缩写。 她和她丈夫过去住在奥地利维也纳,二战以前,他们因反对纳粹而被迫逃亡。他们决 定逃往瑞士,但是她丈夫说他们得分开来逃命,她先走。后来她听说他死在一个集中营里。 牧师被她的故事感动了,坚持请她拿回桌布,她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不必了,她不 再需要它,而且它挂在祭坛后面很漂亮。然后她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 平安夜的礼拜仪式上,桌布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华丽了。白色的蕾丝映着闪烁的烛光, 令人炫目,蕾丝里织的金线像是黎明中耀眼的阳光。参加礼拜的人纷纷称赞牧师的礼拜主 持得好,教堂布置得漂亮。 一位老先生在桌布前徘徊了很久,他离开时对牧师说:“真奇怪,许多年前我和妻子— —愿上帝让她安息——有这样一块桌布。她只在特别的场合里才会用它,不过我们那时候 住在维也纳
牧师听罢,尽量用平静的声音把那天下午来教堂的女人的故事告诉了老人 “难道说,”老人喘着气说,眼泪夺眶而出,“她还活着?我怎样才能找到她?” 牧师记得女人去应聘家庭教师的那户人家的名字。他给那家打了电话,记下了她的名 字和住址,老人则在他的旁边紧张得发抖。牧师驾着他的旧车把老人载到了她的家,他们 起敲响了门。门开了,牧师看到了悲喜交加的夫妻重逢…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经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两次对桌布进行描写,写出桌布的漂亮,除了突出它引人注意,以推动故事情 节的发展作用外,作者还意在村托主人公心灵的美好 B.开篇写街区的衰败、教堂的破败不堪,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战争 刚过,为后文故事情书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C.描写平安夜礼拜仪式上的情形,表现出人们对宗教的狂热,说明人们已经从战争的 阴影中解脱出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D.小说在高潮中结局,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同时,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剪裁技巧。 E.这篇小说宜扬宗教的力量,它足以使人变得普良慈悲,使心灵伤痛得到抚慰,使离 散的亲人得以团聚。 (2)从不同方面概括牧师的性格特点,并加以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划线自然段属于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6分) (4)中国有句熟语:“无巧不成书”。请你对小说情节措置的突出特征谈谈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一个人的突 张審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异类,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 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非难和抵制。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还是形而下的实 践,张奢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慘烈无比的突围。张奢,一介书生,常常独自以横 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初次参加州试,张謇名列百名之外。先生宋蓬 山训斥道:“就算一千个人去考,如果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 张謇羞愤交加,回头就在屋子里都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睡觉时,他用青竹板 将辫子夹住,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就疼醒了,看到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立刻 爬起来点起油灯读书,每夜必“尽油二盘”。一次次“卧薪尝胆”,张奢不仅中了举人, 而且获得了“江南才子”的美誉。但后面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从16岁到42岁, 张審的科举苦旅历经26年,直至42岁第五次进京应试,才大魁于天下。 如果张審止步于科举上的成功,满足于高官厚禄的前程,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 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但他没有,他在酝酿着一场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突围 张謇高中状元之时,正值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审时度势,毅然辞官回乡, 遁居江海,自营其事”。张審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 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江海大地。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 族情绪,抱残守缺,张審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为探究“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的原因,1903年4月,50岁的张審第一次踏 上了日本的土地。大阪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当时电灯等电器在大清国 尚属罕见,而日本已经极其普遍了。这令张奢大开眼界。在日本考察的两个多月中,张謇
牧师听罢,尽量用平静的声音把那天下午来教堂的女人的故事告诉了老人。 “难道说,”老人喘着气说,眼泪夺眶而出,“她还活着?我怎样才能找到她?” 牧师记得女人去应聘家庭教师的那户人家的名字。他给那家打了电话,记下了她的名 字和住址,老人则在他的旁边紧张得发抖。牧师驾着他的旧车把老人载到了她的家,他们 一起敲响了门。门开了,牧师看到了悲喜交加的夫妻重逢……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经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文中两次对桌布进行描写,写出桌布的漂亮,除了突出它引人注意,以推动故事情 节的发展作用外,作者还意在衬托主人公心灵的美好。 B.开篇写街区的衰败、教堂的破败不堪,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战争 刚过,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C.描写平安夜礼拜仪式上的情形,表现出人们对宗教的狂热,说明人们已经从战争的 阴影中解脱出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D.小说在高潮中结局,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同时,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剪裁技巧。 E.这篇小说宣扬宗教的力量,它足以使人变得善良慈悲,使心灵伤痛得到抚慰,使离 散的亲人得以团聚。 (2)从不同方面概括牧师的性格特点,并加以简要分析。(6 分) (3)文中划线自然段属于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6 分) (4)中国有句熟语:“无巧不成书”。请你对小说情节措置的突出特征谈谈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个人的突围 张謇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异类,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 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非难和抵制。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还是形而下的实 践,张謇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突围。张謇,一介书生,常常独自以横 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初次参加州试,张謇名列百名之外。先生宋蓬 山训斥道:“就算一千个人去考,如果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 张謇羞愤交加,回头就在屋子里都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睡觉时,他用青竹板 将辫子夹住,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就疼醒了,看到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立刻 爬起来点起油灯读书,每夜必“尽油二盏”。一次次“卧薪尝胆”,张謇不仅中了举人, 而且获得了“江南才子”的美誉。但后面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从 16 岁到 42 岁, 张謇的科举苦旅历经 26 年,直至 42 岁第五次进京应试,才大魁于天下。 如果张謇止步于科举上的成功,满足于高官厚禄的前程,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 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但他没有,他在酝酿着一场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突围。 张謇高中状元之时,正值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审时度势,毅然辞官回乡, “遁居江海,自营其事”。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 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江海大地。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 族情绪,抱残守缺,张謇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为探究“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的原因,1903 年 4 月,50 岁的张謇第一次踏 上了日本的土地。大阪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当时电灯等电器在大清国 尚属罕见,而日本已经极其普遍了。这令张謇大开眼界。在日本考察的两个多月中,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