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 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 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 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 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 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 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 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 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 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 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 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 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 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晢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 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晢理之言呢?“两岸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 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 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 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 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 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 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 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 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 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 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 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 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 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 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 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 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 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 《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 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
湖北省黄冈市 2017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第 I 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 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 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 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 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 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 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 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 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 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 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 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 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 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 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 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 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 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 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 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 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 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 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 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 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 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 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 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 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 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 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 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 《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 个字,10 件事物,6 点 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
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 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 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 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 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 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 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 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B.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 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 C.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 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 D.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 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 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 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 “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 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 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 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 “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 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 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 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 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 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 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 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 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B.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 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 C.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 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 D.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 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 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 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 “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 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 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 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 20 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 “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 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 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 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 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 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 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 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 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 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 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奧。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 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 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 深刻,见解之卓越,鍳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 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 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 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 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 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 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 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 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 了一所书院一一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 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 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 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 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 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 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 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 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 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 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 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 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 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己”。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 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 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 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 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 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 自 1906 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 36400 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 11 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 问。他 11 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 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 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 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 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 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 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 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 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 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 丑恶。” 1907 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 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 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 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 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 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 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 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 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 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 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 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 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 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 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 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 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 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 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 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 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 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 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 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 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 5.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 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4分) 6.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学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7——9题。 大地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 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 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 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 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 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 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 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 上 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一一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一一每一棵水稻都 是手插的—一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 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 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 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 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 “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 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 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 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 颜色是鹅黄—一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 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 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 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 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 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 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 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 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 5.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 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4 分) 6.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三)文学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7——9 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 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 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 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 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 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 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 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 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 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 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 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 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 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 “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 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 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 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 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 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 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
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 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 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 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 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 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 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 的汪洋一一淡绿的汪洋一一翠绿的汪洋一一乌青的汪洋—一青紫的汪洋一一斑 驳的汪洋一一淡黄的汪洋一一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 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 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一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 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 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 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 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 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 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 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 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 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 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 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 等复杂感情。 B.第(1)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 动生活作铺垫 C.第(4)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 持久而艰辛过程 D.第(4)(5)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 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E.第(⑧)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 感染力的使命。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2分) (2)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2分) 9.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的抒情特 色。(6分)
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 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 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 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 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 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 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 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 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 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 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 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 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 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 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 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 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 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 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 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 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 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 等复杂感情。 B.第(1)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 动生活作铺垫。 C.第(4)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 持久而艰辛过程。 D.第(4)(5)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 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E.第(8)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 感染力的使命。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 分) (1)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2 分) (2)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2 分) 9.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的抒情特 色。(6 分)